
摘要:表现力是舞蹈的生命,是在展现舞蹈情感和内涵,在提高高校舞蹈教学效率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立足高校院校舞蹈教学,首先对舞蹈表现力进行了分析,并对培养学生舞蹈表现力的策略进行了如下论述,以推动高校舞蹈教学的发展。
舞蹈是一种用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动作放入表演艺术,一般在音乐伴奏中将舞蹈动作表现出来。表现力是舞者传递舞蹈内涵的语言,它包含动作和情感两个方面。随着舞蹈事业的深入发展,舞蹈理论得到了完善和发展,但过分注重技巧和难度的教学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舞蹈教学必须回归本真,注重舞蹈的情感和思想,加强表现力的教学。为此笔者以表现力为基点,对文章主题进行具体说明。
1、舞蹈表现力
舞蹈表现力指的是舞者在表演过程中深刻把握舞蹈情感,通过肢体语言配以音乐呈现的舞台效果,进而让观众能够从中感受舞蹈内涵。近些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舞蹈教学,传统舞蹈理论和技巧的教学也要回归本真,注重培养学生的表现力,以满足观众的需求。表现力在舞蹈中的重要性可以从如下两方面进行阐述:第一,展现舞蹈内涵。舞蹈是艺术的一种,皆在通过舞者的动作和神情去传递舞蹈内涵,舞者不同其对一部作品的演绎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优秀的舞者更加注重舞蹈蕴含的情感,不会一直停滞与技巧方面。第二,衡量舞者表现质量的标准。舞者的表现是否优秀最重要的一点是表现力,动作就是舞蹈的语言,是舞者传递情感的媒介,动作不是简单的摆设,是无声的语言,只有有了这样深刻的体会,舞者才会将舞蹈的内涵表现出来,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2、影响舞蹈表现力的因素
纵观当今的高校舞蹈教学,最大的问题便是技巧和情感内涵的矛盾。在一段舞蹈结束之后,总觉得欣赏了一场技巧性舞蹈,没有感受舞蹈传递的内涵。虽然学生扮上了民族服装,但感受不到民族性,其根本原因便是缺乏表现力。就如同一篇诗歌,只有抑扬顿挫的旋律,却没有达到和观众的共鸣。影响舞蹈表现力的引入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高难度动作,影响了表现力。动作是舞蹈的语言,舞蹈动作的设计是为了表现情景,通过情景传递情感。在这一过程中,要夸大肢体语言,以激发舞者表现力,达到很好的舞蹈效果。所以舞蹈设计要兼顾到夸大、柔美,必须赋予舞蹈动作更高的艺术性,以有效传递舞蹈内涵,但高难度的动作也会抑制舞者的表现力。其原因如下:动作难度高,舞者必然会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动作的完成上,如动作表现是否和音乐达到了完美的契合,但舞者在舞台的表现不是动作的叠加。在舞台上,舞者投入情感、在舞蹈设计中展现不同的张力,这是舞蹈艺术的灵魂和美感所在。而高难度动作的完成中,舞者完全沉浸于动作的理性思考中,根本没有情感的释放。第二,自身领悟,影响了表现力。舞者是舞蹈的主体,是传递舞蹈情感的主要媒介。而高质量的舞蹈对舞者的柔韧度、纤细度有着很大的要求,这就限制了舞蹈演绎的群体—年轻人群。此外,舞者对舞蹈的感悟和领会都会带有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个人的理解,但年轻人群经验尚浅,对具有丰富历史的舞蹈投入的情感不够,而且年轻舞者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对舞蹈内涵的理解不够会阻碍其表现力。第三,舞蹈环境,影响了表现力。(1)舞台表现影响了舞蹈表现力。舞蹈配饰、服装等必须和舞台场景保持高度的一致,如此才能深刻传递舞蹈内涵。(2)受众感受影响舞者表现力。观看环境、布景以及音响等等直接影响着观众的视听体验,如若环境舒畅、舞台精美,音乐和舞者表现达到了高度的契合,观众必然赏心悦目。而且舒畅的环境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以促使观众深入舞蹈,感受舞蹈的表现。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不仅可以保证演出的成功,还能让观众感受舞蹈的内涵,进而取得很好的艺术表达效果。
3、高等院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舞蹈表现力的策略
3.1 强化学生音乐节奏感
旋律优美、节奏鲜明是舞蹈音乐的重要特点,通过音乐舞者才能将动作、情感有效的结合起来,进而增强自身表现力。音乐节奏感不同,其舞蹈表现也不同,音乐节奏感强的学生往往能够在表演中将语言、动作、神情流畅的表达出来,可见音乐结构感的强弱对舞者的舞台表现力有着直接的影响。为此在高等院校舞蹈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策略,采取实践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节奏感,进而提升自身的表现力。比如将班上同学划分为若干小组,让小组成员明确职责,编排舞蹈并配以合适的音乐,以强化学生的节奏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此增强学生的表现力。
3.2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在表现中将其和音乐、文学以及美术等结合起来,而且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舞者的文化水平偏低,这是一个不可争论的事实,这一点影响了舞者表现力的提升和发展。缺少综合性的学科知识,很难深入作品,其付诸情感也无从谈起。所以在高校舞蹈教学中,除了舞蹈技巧和理论的教学,还必须认识到文化素养的意义。身为一名舞蹈教师,必须用过硬的知识和理论来丰富自己,去主动了解文化、音乐等知识,学生也要明确自身的认知,去选修文化课知识,此外学校也必须做好保障工作,设置和专业相配备的学科,以拓宽舞蹈学生的视野范围,强化他们的综合素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才能赋予舞蹈更多的情感,这也是舞者和舞蹈艺术家的根本区别。
3.3 提高学生的舞蹈意识
意识是人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视觉,是学生对外界事物认识的过程。舞蹈是舞者借助一系列的动作来完成的艺术,在这一过程中的实现和完成需要舞者无意识或有意识的参与。如此舞者才会通过外在去探寻内在规律,以不断挖掘其内涵来增强自身的表现力。比如在实际表演中,舞者可以调节自身的动作或无意识去控制,进而创造性的表现舞蹈,将自身主观情感和舞蹈自身存在的艺术美表现出来。总而言之,舞者对舞蹈是否能够深刻的把握,对舞者的表现力和表演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4 深入生活,强化生活体验
艺术来源于生活,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作品和形象也是生活的凝练。身为一名舞者必须深入生活,认真观察,体验生活,才能将情感表现出来,并通过对生活想象的分析和抽离,融入到舞蹈表演中去,才能将舞蹈灵活表现出来,才能创作出深入人心的作品。所以高等院校舞蹈教学,要鼓舞学生深入生活、强化他们的体验,并将其融入到舞蹈表演中来,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
3.5 培养学生想象力
想象力是推动学生舞蹈表演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情感和动作的协调,合理的想象和创造对学生深入舞蹈内涵,真切表达舞蹈有着积极的作用,只有合理的想象才能唤醒学生的表演潜能,才能提高学生的表现力。舞蹈艺术是生活的浓缩,舞蹈作品人物大都来源于现实生活,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深入舞蹈人物的原型,了解他们的经验和流程,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以舞蹈《牵着妈妈的手》为例,是一部现实的生活题材舞蹈,用舞蹈再现生活日常,比如牵着妈妈的手学走路、牵着妈妈的手过马路等,舞蹈再现了和妈妈成长的日子,这样的情景更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之感。所以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体验让学生去深刻体会舞蹈,并在舞蹈中融入自己的联想,以此提升舞蹈的表现力。
3.6 针对性教学,提高学生表现力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表现力,除了强化学生乐感、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增强学生生活体验、培养学生想象力之外,还要从学生自身出发,采取合适的方法以提高学生表现力。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摒弃灌输式的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尝试将故事法、情景表现法等融入到教学中去。此外,教师还要深入每个学生,观察他们并及时发现不足,以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对舞蹈表演中存在很大问题的学生,教师要肩负起自身的责任,用爱去浇筑他们,及时和他们交流了解他们心理,以鼓舞学生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以促使学生去积极主动的深化学习,提高舞蹈表现力。
4、结束语
总而言之,舞蹈教学是一项长期且兼具的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从现实出发采取合适的方法,以增强学生乐感,强化学生自身体验,做好针对性教学,这样才能向观众传递情感丰富的舞蹈,才能提高学生的表现力,进而促进高校舞蹈教学的发展,推动我国的舞蹈事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汪茜.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舞蹈表现力的策略[J].《中外企业家》.2014(7X):166-167.
[2]何欣芸.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策略[J].《文存阅刊》.2018(1X):65-65.
[3]龙巧.关于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策略研究[J].《明日风尚》.2018(14):191-191.
[4]康俊芳.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策略研究[J].《艺术科技》.2016(2):378-378.
[5]马婧.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策略探索[J].《戏剧之家》.2018(16):151-152.
苏晓明.高等院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舞蹈表现力的策略[J].农家参谋,2020(16):213+215.
分享:
大学生作为一个国家未来的翘楚和创新力量,培育其文化自信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社会转型及多元文化选择的影响,大学生面临文化认同的迷茫和危机。”[1]一些大学生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价值观多样化以及网络舆论混乱时,表现出文化自信的缺失。
2024-06-06为了能够实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目标[1,2],国内许多学校都开设了机器学习课程[3],也有较多文献报道了在本科生群体中开设《机器学习》的教学改革研究[4,5]。对分课堂最终可以形成教师精讲、学生内化、小组讨论、交流共享四个环节,可分为隔堂对分以及当堂对分两大模式。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课堂的环节过多可能会导致教师、学生出现应付的现象[9]。
2024-06-03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会计行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会计人员更好地进行财务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报告,提升会计工作效率和准确性,为企业财务决策提供更好的支持。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还能使企业从财务报表中获取更加丰富的信息,进而为管理决策提供更可靠的支持[1]。
2024-04-17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部提出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因此要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消灭“水课”。合理科学、具有创新性的教学内容体现了前沿性与时代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大学习投入,科学“增负”才能培养出与时俱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1,2,3]。
2024-04-17自14世纪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在书院制的基础上推行私人指导或导师制以来,本科生导师制以其个性化的指导、科研与教学融合、专业和职业与人生规划互补等优势,成为国内外许多高校进行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也开始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
2024-03-07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人们面对的诱惑和挑战越来越大。多年来高校教学实践表明,教育教学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而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是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成效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古人云:“德之不厚,行将不远”。
2024-03-05智能网联汽车(Intelligent Connected Vehicle,ICV)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及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发展载体,已然成为现代科研领域的热门话题。为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智能网联人才需要,刘文晶等[1]提出智能网联方向“教、赛、学”一体化教学的可实施改革路径。
2024-03-04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密织法律之网,强化法治之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2024-03-02“双高计划”首轮建设共有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56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141所,按学校建设单位2个专业群,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1个专业群计算,共建设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253个,对每个高水平专业群,国家给予了大量资金用于项目支持。高投入必然要求高产出,这就需要依靠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来把握和衡量。
2023-12-12革命文物是指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为主线,见证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见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救国兴国强国的伟大贡献的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等。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2023-11-27人气:5191
人气:4622
人气:3900
人气:3763
人气:362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期刊人气:1343
主管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主办单位:国防科技大学
出版地方:湖南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672-8874
国内刊号:43-1330/G4
创刊时间:1999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1.371
影响因子:0.323
影响因子:0.307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435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