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融媒体时代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2021-07-01    2162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高校内部推行的意识形态工作将直接决定高校主体怎样培养人才资源、向谁培养人才资源等关键问题,也是将"立德树人"根本性教育目标高质落地的核心性辅助工作。新形势下,我国各地高校将直面更为严峻、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大态势。这就需要高校领导坚决拥护、立足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着眼全局高效完成校园内部意识形态工作,并正确认知、深刻领悟该工作衍生出的诸多积极现实意义。侧重强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基础引领的指导地位,深度学习、合规参考党组织就该工作的实效性历史经验,将该工作可触及的互联网阵地主动抢占,以此为该工作的有序开展创建优质内外部环境。

  • 关键词:
  • 对策
  • 意识形态工作
  • 融媒体
  • 高校
  • 加入收藏

现阶段,海量传媒信息充斥着大众日常生活所处环境,受科技领域创新发展、时代进步等社会因素影响,信息传播领域使用的多元载体逐渐向高度融合方向长远发展。媒介样式的不断演进、升级,均会为意识形态探索到传播新路径。从原始口语相传至手抄海报传播,从载体印刷至信息化电子传播,直至目前互联网、自媒体平台传播,媒介样式已经过至少五次的时代跨越变革。大众传媒构建信息氛围、环境,可对我国大众常规性认知规律以及行为习惯产生直接干扰、联动影响。鉴于此,高校怎样基于融媒体领域长足进步大环境,正确、有效地推进校园意识形态工作,应成为校方重点聚焦的现实性课题。


一、融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特征


(一)信息传播途径多元且迅速

融媒体时代,新闻消息不仅可依赖过往传统模式的电视节目、广播电台、杂志等载体媒介发布,还可运用网页、微信、微博等新一代互联网传播方式。当各媒体将新闻热点实时播报,可实现拓展消息传播多窗口;且对比录制、印刷等以往传播方式将更为直观、迅速,能以相对“立体”的形式及时完成新闻传播、消息扩散任务,并渗透于大众各细节性日常生活以及碎片化时间中。

(二)新闻时效与深度达成并存

传统媒体中,就时效性来讲,直播节目较其他传播渠道明显胜出,电视、广播次之,报纸最弱。但报道深度则呈现出排序相反的反比局面,侧面印证新闻时效与深度同时兼具一定难度的结论。而站在融媒体视角,因各类信息技术的不断趋向成熟、完善,信息资源的采集、提取、传播路径发生了深刻多样化变革。一是互联网具备针对某一事件多渠道获取信息的功能能力,加强了新闻消息挖掘深度;二是当前传播形式的多元性使然,时效性大幅上升,使得二者高效达成了并存目标。


二、融媒体时代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一)意识形态工作传播形式被冲击

高校推进该工作惯用集体模式的学习、宣讲、交流、收听以及个体谈心等单一性传播方法。该方法受限于时间、空间,且因集中统一特征明显,导致其持有高强制性与被动型,往往以单向性的刻板说教、生硬灌输为主。例如,意识形态工作的细化分支教育工作,教师通常采取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课堂课程知识解说手段,指导学生纯熟掌握时下我国社会主义基本意识形态知识要点。在此期间,学生仅需发挥个体“被动接受”“知识储备”的“工具”作用。这一传播方法因教师、学生的“面对面”性质,具有针对性高、教学反馈及时等优势特点。但因社会进步,融媒体时代中,这种传播方式“高势位”特征明显。学生自体差异被严重忽视,使其欠缺意识形态知识学习的自主积极性,令教育染化无法持久;此外,融媒体理念中大众话语权呈平等式显现,加之知识消息作为双向性传播,“交互式”民主的传播方法受到学生认可、青睐。对此,当高校实施该工作时仍沿用传统“单向灌输”这类不切时宜的传播手段,学生形成排斥、抗拒的学习心态将具备高可能性。

(二)意识形态工作传播载体日益疲软

高校实行该工作的常用传播载体包括思政课堂、校内报刊、校园广播等,即使该类载体可对学生的行为约束、信念坚定、知识获取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但因融媒体的创新发展与践行应用,高校意识工作传播载体逐渐展示出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因融媒体的便利性特点,对标高校该工作实施中所选用的载体较为低效。如今,大众使用移动端设备就可简单、及时获取需求信息。而高校课堂、校报等载体,则需消耗诸多人力、时间等各类资源,且“一手信息”难以获取。


三、融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工作主体责权模糊

高校内部开展的意识形态工作可细化为宣传、文艺、教育、新闻、理论等,是一项高复杂性的工程任务。当下,高校在推进该工作进度中,分工、责权模糊问题层出不穷。导致常态化、长效性作业机制未健全构建,以及互相推卸、“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等现象屡见不鲜。

(二)工作主体合力欠缺

意识形态工作因自体持有的系统性特点,需高校各部门协同协作,产生合力,才可确保工作综合成效。但一些高校在实施该工作时却呈现出“各行其是”这一不良问题。归根究底,该问题的核心归因为校方将该工作片面性设定为思政教师的教学目标。此外,高校各部门间的配合缺失,在工作任务下发、活动开展宣传等作业中,较易就会出现工作重复、信息矛盾等情况。


四、融媒体时代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校园内融媒体引导力度

首先,高校应对青年学生构建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题的校园红色网站,提高互联网形式的思政教育渗透强度。一是高校可利用该网站,为学生提供开放流畅的交流平台。以校方服务角度,增长与学生交流效率,侧重满足其现实诉求,引导学生群体逐步向社会主义体系、党组织紧密靠拢;二是校方应在该网站内部强调时代主流理念“公平”“正义”。教导学生正确认知“贫富差距大”这一社会现象仅为我国特定进步阶段中的短期状态,从实际出发考量“共同富裕”“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目标。

(二)建立融媒体的组织领导机制

为有效应对融媒体时代中的多变形势,将意识形态工作高质落实,高校应针对融媒体创建出统一性组织领导机制。高校应通过定期调研的形式获取学生群体思想现况,并对其思想动向完成超前预测任务。就校园内重大事项,可对学生思想主张产生影响的社会现象,需深层次探究、了解、分析、处理,保障宏观、全局、总体等多维度意识工作实效性。

(三)整合高校内部各类教育资源

高校领导应主动端正认识,在校园内部重塑协同配合的意识形态工作共振新格局。高校党委应对校园内部工作进行多方位领导,主动承担“管党治党、办校治校”这一重要性主体责任;而校方则需要在党委集中、权威领导、部署下有序展开意识形态工作。然而,因党委、部门、机构等单位持有的意识形态教育资源、优势的差异性,为保证意识形态工作合力快速形成,应充分激发各部门工作主动性。灵活运用各类前沿性软件、设备,加强各主体间交通畅性,将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课上课下各意识形态教育资源有机整合,以校园上下一致的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提升各部门间联动效应,彰显“整体力量”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实施中的积极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各地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基层阵地作用、效用,深刻、透彻地认识、了解社会新形势大背景中意识形态工作的深远性内涵价值。科学设计出融媒体下该工作在深度实施中所需的系列应对措施,不断实现该工作的创新改革与实践突破。


参考文献:

[1]何媛君.融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探析[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20(5).

[2]苑素梅,宋学珍.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嬗变与重构[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6).

[3]王团真.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策略[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6).


李沛.融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对策研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12):129-130.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高校后勤研究

期刊名称:高校后勤研究

期刊人气:1065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672-8882

国内刊号:11-5245/G4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