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如其来,对社会方方面面都带来了严重影响。面对疫情,高校毕业生就业同样遭到了严重的冲击。面对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挑战,积极应对并采取有效措施助力高校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是疫情之下高校毕业生工作的重点。本文分析了疫情之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巨大挑战,并提出了有效应对措施。
2月28日,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坦言“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挑战”。在当下春季招聘的黄金季节,受依旧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影响,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现实问题与迫在眉睫的疫情防控形成了冲突。疫情之下,相关部门、高校及毕业生自身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应对,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1、疫情之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挑战
1.1高校毕业生规模增加,竞争压力巨大
今年,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874万人,同比上年增长40万人,再加上去年尚未就业的毕业生存量,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亟待就业的高校应往届毕业生群体。而这仅仅是本土高校毕业生数据。近年来,我国海归高校毕业生的规模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2020年海归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在60万人左右。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巨大,各类专业毕业生之间存在劳动力的替代效益,在求职就业中是彼此竞争的关系。高校毕业生规模增加,使其面临的竞争压力巨大。
1.2短期内劳动力市场需求相对降低
新冠肺炎疫情在短期内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是必然的,相对减缓了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然而,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对劳动力市场需求造成的影响是直接而显著的。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短期内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会相应有所下降。疫情期间,我国大多数企业采取停工停产措施防止疫情传播,当前企业虽然已经开始稳步复工复产,但短期内劳动力需求不会大幅增加。相较于往年人才市场进入春招时期,劳动力需求市场的萧条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严峻挑战。
1.3客观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求职
一方面,新冠疫情期间,高校毕业生毕业论文撰写、毕业实验数据收集等工作的开展都受到现实因素一定的制约,从而对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规划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湖北高校毕业生或湖北籍高校毕业生,疫情冲击,在客观上拖慢了其求职的时间。面对已经来临的求职季,以及用人单位需求少、毕业生人数规模大的尖锐就业矛盾,极大的增加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另一方面,网络招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疫情带来的影响,但是远程面试相较于面对面来说,也会影响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同时,有的学生在压力之下可能存在盲目求职的问题,导致求职结果不满意,也引发人才不对口问题。
2、疫情之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应对措施
2.1做好相关部门指导工作
针对高校毕业生问题,我国教育部门印发了《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针对进一步指导推动各地各高校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开展做出了有力部署。《通知》中明确要求,要创新推进网上就业服务,拓宽毕业生就业和升学渠道、要关爱和帮扶就业重点群体、要提升就业管理服务水平。根据《通知》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一方面,加强对用人单位指导,鼓励其开通网络招聘渠道。同时,鼓励企业复工复产,通过减费降税等措施,加快推进企业恢复,激发市场活力,稳定市场人才需求;国有企业、各地各级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等用人单位,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扩大就业岗位和实习机会,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此外,还需要引导用人单位适当延长招聘时间、推迟体检、签约录取时间等。另一方面,加强对高校指导,通过精准对接,简化流程,实施线上招聘辅导等具体工作,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群体就业帮扶指导,提高就业管理服务水平。
2.2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打造“云课堂”,为高校毕业生搭建就业指导云平台。高校通过“云课堂”,使毕业生足不出户可以选择相应的就业指导线上教学,同时开展企业大咖线上讲座,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此外,该平台还包括为毕业生提供职业潜能测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推送、创新创业指导、就业心理调适等。其次,高校实现精准对接,简化流程。根据毕业生专业,已集齐就业意愿,为学生提供“精准推送”岗位信息,提供就业渠道。同时,简化引才政策流程,改笔试为面试,采取网上三方签约,为学生提供电子报到证等,简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手续办理流程。最后,拓宽就业渠道。高校鼓励毕业生采取多元化、多渠道就业策略,引导其基层就业、动员参军入伍、鼓励自主创业等,通过多元化的就业渠道和丰富的就业形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2.3高校毕业生采取积极态度应对
面对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冲击,其自身需要采取积极的态度来应对困难。首先,适时调整心态,未雨绸缪。高校毕业生防疫在家同样也是一种契机,可以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更加理性的思考,梳理求职意愿,明确求职方向,稳扎稳打,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其次,主动出击。高校毕业生应当主动寻找符合心意的工作,及时了解不同地区的就业政策信息,人才市场需求情况,主动与用人单位交流,展示自己的能力。最后,保持联系,积极正确。高校毕业生应当与学校保持紧密联系,合理利用高校所提供的就业管理与服务,例如高校就业平台提供的各项服务等,同时通过学校就业信息网等渠道,丰富自己掌握的就业信息,拓宽搜索视野。
3、结语
我们要相信,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各方面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是短暂的,疫情之后,我们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高校毕业生应当树立积极的心态,紧跟国家就业政策,加强对学校的沟通联系,及时获取相关资讯,有序应对疫情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卢静.创新招聘模式稳就业[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0(03):1.
[2]沈国兵.“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外贸和就业的冲击及纾困举措[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20,27(02):16-25.
赵晶.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有何影响[J].福建茶叶,2020,42(05):202-203.
分享:
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学术生态、教育质量和社会声誉的重要指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好的校风和学风,能够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
2024-03-05数字化时代的数字劳动代表了一种崭新的劳动方式,是指数字劳动者在雇佣或者非雇佣的关系中通过数字平台所进行的各种有酬或者无酬的“生产性”劳动。数据、算法、人才、场景是数字劳动的四要素。数字经济与数字平台的发展使得数字劳动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劳动。
2023-11-14当下,河北省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已经进入第二批次。需要关注的是,不论是第一批还是第二批,都是在开展“试点”,即以“试点先行”为原则推进高校转型发展,而试点的价值在于探索、打造“转型样板”,总结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进而示范带动其他本科院校加快转型发展。
2023-10-25高校教工党支部, 是高校党的基础组织,直接处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第一线,直接承担着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高校各项具体工作任务的责任,以及教书育人、以德树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对高校办学方向以及“双一流”建设和内涵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保障作用,是高校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重要基础。
2023-10-16上海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8年10月。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点课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双一流”和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方案进行重点建设。
2023-10-14党的二十大报告设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专章,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持续打造发展新动能和新优势。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高等院校作为科技、人才、创新的重要结合体,是国家科技发展进步的重要智力来源。
2023-09-21教育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有力支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了“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的主要发展目标。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承接点、融合点,在高质量提升教育竞争力中扮演着“旗手”角色。高校形象是一所高校综合实力呈现于公众视野的拟态形象,是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抽象性综合反映。
2023-09-20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全新局面,作为高校教学专业的组成部分,数字媒体专业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与教学任务。由于数字媒体专业在国内高校开设时间较短,其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脱节,呈现出明显的专业教学滞后性。
2023-08-12公用房资源是高等院校国有资产的主要部分,是保证高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等功能实现的重要物质基础,对这类资产管理得好与坏也是衡量高校办学效益和资产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在有限的高校公用房资源条件下,提高房屋配置效率,进一步推进管理精细化和专业化,已经成为各高校的重要任务和研究课题。
2023-08-11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优秀班级建设已成为提升学校整体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然而,要建设一个优秀的班级并不容易,需要深入研究组织行为学理论,探讨适合高职院校的建设与发展策略。优秀班级建设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还对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023-08-08人气:6020
人气:5823
人气:3845
人气:3408
人气:285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期刊人气:733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教科院高教研究所,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研究会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教育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影响因子:1.371
影响因子:0.323
影响因子:0.307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435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