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探析应用型本科高校食品工程类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高校人才服务地方力度不足、地方承接高校人才平台不多、高校与地方融合程度不深等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以新工科建设理念为导向,以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抓手,以协同育人为手段,以“共赢”为根基,以“互融”为抓手,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标准,推动人才培养与地方食品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通过校政研企协同,政产学研用融合,扩大合作共赢利益点,在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更好推动地方食品产业升级,促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设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专章,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持续打造发展新动能和新优势。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高等院校作为科技、人才、创新的重要结合体,是国家科技发展进步的重要智力来源。党的二十大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统筹部署,首次把三大战略创新性地摆放在一起,既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又强调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实现好这三者的集成与协同,将有助于形成更大合力,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保障。
我国尝试建设应用型高校是从21世纪初期开始,部分新建本科高校在升本之初将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探索打造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这就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概念的来源[1]。国务院在2019年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目标和要求[2]。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是为现代社会的各种职业培养专门人才,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现代职业技能教育,促进社会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专业化、职业化。早期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与食品工程、建筑工程等产业和行业相关,后来逐步扩大到机械、电子、化工等工程技术领域。
在高新科技时代,食品行业的职业层次和类别更加细化,如食品研发、食品质检、食品营销、食品管理等职业,为适应社会职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食品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多样化。应用型本科高校食品工程类专业既要牢固树立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办学理念,又要将职业发展融入学生人格和心智全面发展的教育全过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加强与地方行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注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促进食品等传统行业的现代科技改造。应用型本科高校食品工程类专业在服务地方发展过程中存在高校人才服务地方力度不足、地方承接高校人才平台不多、高校与地方融合程度不深等共性问题,基于此,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为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食品工程类专业服务地方发展能力提供参考[3]。
1、主动作为,加强高校人才服务地方力度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三大主要职能。应用型本科高校已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场,也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科技创新阵地。人才培养与地方发展需求对接、科学研究与地方主导产业需求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理实一体和校企协同、科学研究注重技术改造和成果转化应用是其办校主要特征[4]。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支撑[5],人才层次要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一致,如何避免人才培养的同质化和滞后性是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的共性课题。
但由于调研和分析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足,常导致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评价体系无法高效衔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食品工程类专业人才与食品产业的对接不够,服务食品产业的渠道、方式、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建议搭建食品工程类专业人才与食品产业主体交流服务平台,实现人才与行业主体的共同提升,人才需要实践平台,如食品新产品研发、食品快速质检技术研究等都需要调研了解食品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最新需求。食品工程类科研成果转化落地需要行业主体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行业主体在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中需要人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两者是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的建立需要平台、契机和纽带,因此需要食品行业主管部门适时介入、引导、推动、服务和协调,促进这种机制的建立、完善及更好的运行。
2、筑巢引凤,搭建地方承接高校人才平台
实现好高校的三大职能离不开地方政府部门、食品行业主管部门以及食品领域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如大学生就业是党和政府关注的社会热点,大学生就业前的社会实习实践活动对引导和帮助大学生理性择业具有重要作用,珠三角地区的食品企业给大学生实习的待遇与正式工达到同工同酬,而欠发达地区大多数食品企业只能给很低的实习工资。珠三角地区的食品企业之所以给大学生较高的实习工资,其目的不只是吸引大学生到企业实习,更是希望他们实习结束后能选择继续留在企业工作。由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就业环境相对于沿海地区落差较大,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毕业生流失严重,这有多方面原因,例如,优质就业岗位少、工资收入低、配套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不足和安家难等。地方政府所属企事业单位可以对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出台最低工资标准政策,并以此带动其他所有制经营主体提高人才待遇整体水平。另外,住房补贴政策也可以向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倾斜,帮助毕业生尽早在当地安家立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聚集人才和人气,提升招商营商环境,活跃当地市场经济。
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部门、食品行业主管部门及国有企事业单位也应在毕业生实习、人才挂职锻炼、人才进企业等方面提供更多政策优惠,积极参与沿海发达地区的人才竞争,让更多的毕业生留在当地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地方政府引导和帮助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留在当地工作,既有利于落实国家保就业稳就业的政策要求,又有利于地方招才引智的实际需求。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人才常常被地方政府所忽视,地方政府更热衷于组团去大城市或知名高校招聘,域外招聘的人才往往与当地需求脱节,易出现“人才水土不服”和不稳定的现象,因此地方政府应将当地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人才按照域外引进人才同等政策对待,打造稳定和适用的人才资源结构,为地方经济社会提供持续和强劲的发展潜力[6]。
3、互利共赢,提升高校与地方融合程度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需要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积极参与,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深度对接是实现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策略。然而高校与地方互动不足、渠道不畅、交流不多、融合不深,高校在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时对社会需求的调研重视不够,地方政府在出台人才政策时也很少与高校进行沟通交流。地方政府应在战略层面重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既要合理引进域外人才,又要兼顾域内高校的人才培养和接纳。地方政府在推进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中也应扮演主导角色,现有校企合作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式化,校企合作模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较差,校企合作互融程度不深,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不明显,无法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地方政府应担起校企合作桥梁的重任,推动成立地、校、企三方参与的人才培养师资团队,各方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评价标准等方面制订“校企共建、联合培养”的课程体系,不断探索人才培养规律,并结合地方需求,优化师资结构,完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模式,提升办学水平,使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以实现人才培养实效与地方实际需求保持一致。
科学研究应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现存问题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性不够、有效方法不多、效果还不明显,也暴露出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高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领域多局限于宏观和政策层面,而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领域沟通合作还不深入,导致应用型人才的供需双方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交流。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是高校办学业务的直接上级,地方政府在高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影响力不足。应用型人才培养供需不对称又导致地方就业难和招工难同时存在,致使地方高校毕业生首选择业地为沿海发达地区,造成地方企业人才匮乏和创新发展能力不足现象更加突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科学研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需求互为供需关系,两者都应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良性互动。高校研究人员与企事业单位谈成的技术服务协议,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可以给予一定的政策或经费支持,使技术的供需对接更活跃、更高效、更有成效。因此,应引导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搭建一种可持续的深度合作模式,建立人才与企业、人才与人才、企业与企业信息技术交流平台,促进各方参与者在平台上高效协作,在各方的协同努力下,实现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两者互利共赢[7,8]。
4、结语
深入挖掘地方、高校、企业“三方”的协作着力面,找出其中两者之间的交集、三者之间共同的交集等,使两两简单协作变换为三者循环交叉协作,使高校单方主导协作变为多方主导协作。通过整合地方、高校、企业多方资源,最大程度发挥参与各方的优势,实现多方互利共赢。如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最大程度地享受到高校丰富的人力及软硬件资源解决自身的人员、技术、研发需求等。高校在地方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协助下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从就业岗位所需的核心能力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标准,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宗旨,强化学生应用知识和实践技能等关键能力,探索优化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开展产学研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把“创新创业”理念、实践应用能力、多维度综合素质培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食品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化效果评价及反馈体系,不断改革、创新和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模式[9]。
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方食品产业高度融合发展,从地方食品产业科技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出发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服务,探索校企合作平台多元化长效机制的构建,才能更好地促进地方发展、推进食品产业升级,构建“互融共赢”的协同育人机制模式,真正实现高校、地方、企业和学生的多方共赢[10]。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 2010(1):10-11.
[2]庄西真.创新·指南·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J].教育与职业, 2019(7):5-10.
[3]别敦荣.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理念与建设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 2022(4):1-8.
[4]李艳红.基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J].当代经济, 2015(19):98-99.
[5]王淑冬,王伟.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机制与路径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0, 36(12):39-41.
[6]刘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适配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究——以扬州市为例[J].产业创新研究, 2022(24):186-188.
[7]张琦敏,张灿.基于地方经济适配性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中国商论, 2021(21):183-185.
[8]丁成.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0, 39(12):148-150.
[9]谢雪钦,刘舟.市场需求导向的食品检测人才培养策略探索[J].食品工业, 2021, 42(7):230-233.
[10]吴永祥,楚文靖,吴丽萍,等.校企合作模式下食品专业实习教学的改革探索[J].食品工业, 2022, 43(3):191-194.
文章来源:王士龙,朱景焕,王小明等.应用型本科高校食品工程类专业服务地方发展策略[J].食品工业,2023,44(09):237-239.
分享:
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学术生态、教育质量和社会声誉的重要指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好的校风和学风,能够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
2024-03-05数字化时代的数字劳动代表了一种崭新的劳动方式,是指数字劳动者在雇佣或者非雇佣的关系中通过数字平台所进行的各种有酬或者无酬的“生产性”劳动。数据、算法、人才、场景是数字劳动的四要素。数字经济与数字平台的发展使得数字劳动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劳动。
2023-11-14当下,河北省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已经进入第二批次。需要关注的是,不论是第一批还是第二批,都是在开展“试点”,即以“试点先行”为原则推进高校转型发展,而试点的价值在于探索、打造“转型样板”,总结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进而示范带动其他本科院校加快转型发展。
2023-10-25高校教工党支部, 是高校党的基础组织,直接处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第一线,直接承担着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高校各项具体工作任务的责任,以及教书育人、以德树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对高校办学方向以及“双一流”建设和内涵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保障作用,是高校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重要基础。
2023-10-16上海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8年10月。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点课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双一流”和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方案进行重点建设。
2023-10-14党的二十大报告设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专章,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持续打造发展新动能和新优势。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高等院校作为科技、人才、创新的重要结合体,是国家科技发展进步的重要智力来源。
2023-09-21教育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有力支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了“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的主要发展目标。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承接点、融合点,在高质量提升教育竞争力中扮演着“旗手”角色。高校形象是一所高校综合实力呈现于公众视野的拟态形象,是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抽象性综合反映。
2023-09-20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全新局面,作为高校教学专业的组成部分,数字媒体专业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与教学任务。由于数字媒体专业在国内高校开设时间较短,其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脱节,呈现出明显的专业教学滞后性。
2023-08-12公用房资源是高等院校国有资产的主要部分,是保证高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等功能实现的重要物质基础,对这类资产管理得好与坏也是衡量高校办学效益和资产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在有限的高校公用房资源条件下,提高房屋配置效率,进一步推进管理精细化和专业化,已经成为各高校的重要任务和研究课题。
2023-08-11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优秀班级建设已成为提升学校整体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然而,要建设一个优秀的班级并不容易,需要深入研究组织行为学理论,探讨适合高职院校的建设与发展策略。优秀班级建设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还对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023-08-08人气:4380
人气:4256
人气:4124
人气:3565
人气:346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食品工业
期刊人气:2220
主管单位: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上海市食品工业研究所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工业
国际刊号:1004-471X
国内刊号:31-1532/TS
邮发代号:4-503
创刊时间:1979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364
影响因子:1.215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237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