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实现全民抗“疫”的前提是举国上下拥有强大的凝聚力,中国人真正做到了。本文介绍了“三全育人”概念,分析了疫情防控背景下运用“三全育人”理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从“学”、“赛”、“见”、“展”、“讲”、“亮”六个层面阐述了“凝聚战‘疫’强大正能量、激扬青春最美主旋律”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方式,希望高校在疫情防控背景下结合“三全育人”理念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2020年新春佳节之际,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中心,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经过了最初的迷茫之后,党和国家迅速反应并制定出了系统性的防疫部署。一时间,全国上下全面进入对抗新冠病毒的大规模战役阶段。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出了最大价值,进入3月份之后,国内疫情已经趋于稳定,对于高校来说,正是开展“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机会。
1、“三全育人”概念简述
“三全育人”指的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巨大优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大同的世界观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从而为国家良好发展和促进世界和谐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对于高校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必须紧跟时代发展,让学生们充分了解思想政治的科学内涵,进而关注时事热点,结合学习、工作、生活环境中出现的点点滴滴,最终能够用辩证、理性的思维看待问题,进而积极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下,高校应该对现有教育方式、资源以及载体能进行全面梳理,设立更加长远的教育目标,在保持现有教学水平稳步提升的前提下,勇于接纳新的思维,从而构建现代一体化的育人体系,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名声响彻世界,使每一名高校毕业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
2、疫情防控背景下运用“三全育人”理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2020年春节前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首先在武汉爆发,进而波及全国。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全国人民和社会主义制度再次向世界提交了合格的答卷。党和国家迅速反应,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了防疫部署,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十天内建造完毕且立刻投入使用;由多个大型场馆“改建”成的方舱医院收容了数以万计的新冠患者。与此同时,其他省市的医疗“请战团队”陆续抵达抗“疫”前线,几乎所有人一夜之间完成了生活模式的转换,主动在家隔离,为最终取得战“疫”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疫情的逐步稳定,有序的复工、复学工作已经开始,对于高校师生来说,经历了近两个月的艰苦“战斗”,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党和国家高度负责、尊重生命的治国理念,内心必然受到了极大触动,特别是看到90后、00后医护人员奔赴“战场”,与“死神”抗争到底的英雄事迹时,每个人都有许多想说的话、想做的事。基于此,高校应该抓住这一历史转动的时机,结合“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开展深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势必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2]。
3、长期开展“凝聚战‘疫’强大正能量、激扬青春最美主旋律”主题活动
3.1凝心聚力“学”精神
高校应当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重要讲话精神,组织全体师生通过线上形式进行学习,同时利用校园网、宣传栏、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等方式大力宣传,坚决打赢防“疫”战争。凝心聚力学精神,并不是依靠喊口号等方式即可轻松实现,而是需要做好一切实际工作。从疫情防控大局来看,国内多地已经连续多日没有新增病例,终南山等院士强调的疫情拐点已经到来。但值得注意的是,胜利看似近在眼前,却有可能因为极小的疏忽而功亏一篑,特别是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更应该防止大规模集聚性的学习活动。因此高校在短时间内仍然可以沿用线上教学模式,同时组织保卫科以及经受过培训的教研人员开展严格的监督工作,充分保障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当疫情进一步得到控制之后,高校可以在《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堂中精心准备思政大课,宣传抗击疫情的重大举措、成功经验、感人事迹,让学生明白爱国主义情绪的正确表达方式,从而形成敬畏生命、高度负责、懂得爱与感恩的意识。国内抗疫已经初见曙光,但是国外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特别是英美等国领导人的言论,与中国防疫大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高校还应抓住时机,让学生充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更深层次的优越性,增强民族自信心[3]。
3.2教育教学“赛”本领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学习方式可以改变,但是教学质量不能出现大范围下滑,通过举办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设计大赛,既可以考察学生的思想政治认知程度,又能够充分检验教师的教学及综合思想政治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此种比赛并不是竞赛,而是对疫情知识积累的考验以及严峻形势下对最终教学成果的检验。具体方式如下:首先,无论是通过线上教学还是回归教室进行传统教学,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全面收集防疫期间的新闻热点,时刻关注疫情动向,此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应该继续遵守防疫守则,养成良好的防疫习惯,出现突发情况时迅速反应,做好应急处理。其次,在每一门课程中,应该尽可能地结合防疫内容,提高思维高度,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看待相同问题,引发思维的碰撞。最后,教育学生形成家国情怀、敬畏生命、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进而勇于承担时代责任感。
3.3文笔赏析“见”学识
随着防疫工作的深入,感人至深的英雄人物层出不穷,无论是医学泰斗终南山、李兰娟,还是李文亮医生乃至千千万万赶赴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和其他行业的志愿者,他们身上具备的大无畏精神超越了国家、民族和意识形态,理应受到全人类的尊重。基于此,高校应该开展“坚定信仰、奋斗青春”征文大赛,让广大师生将心中所思所想跃然纸上,表达敬意的同时还能提高写作水平。此外,个人的成就往往离不开集体,在这些英雄行为的背后,还有党和国家给予的全面支持和正确指导,因此通过征文活动,进一步加强师生的思想政治理念。
3.4付诸实践“展”才艺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最后一项内容是全方位育人,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多才多艺,从而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基于此,举行“以艺战疫、静以修身”学生书画作品展,以疫情防护为主题,内容可以是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也可以是参与建造火神山、雷神山以及方舱医院的工人;还可以是不计报酬、冒着生命危险为社区运送生活必需品的志愿者。将生活中的人物形象虚拟化,让师生感动之余还能产生赞叹之情。当然,在抗疫斗争还没有结束的当下,高校无法组织大规模的实地展览,可以将之放在校园网内,而且创作方式也不应该局限在纸笔等传统的书画用具上,结合现代化技术,如通过photoshop、Zbrush、3Dmax等计算机软件完成设计,或是运用视频制作工具拍摄抗疫宣传短节目。最终作品无需进行评比,而是将传统的纸笔绘画作品与现代计算机软件作品进行赏析,从而了解各自的优势。从观者角度来说,这既是一次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良机,又能够在作品中重温感动,进而坚定信念,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水平[4]。
3.5倾吐情愫“讲”担当
在全国各地驰援武汉的4.2万名的医护人员中,有1.2万名是“90后”,曾经被视为“崩溃一代”的年轻人经受住了考验,事实证明,他们堪当大任。随着历史进入了2020年,更加年轻的“00后”即将全面登上舞台,当前高校的学生主体为“00后”,因此举办“我是00后”演讲比赛,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新中国历经了70余年的风风雨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甚至改革开放初期的艰难险阻,“00后”只在书本上看到过,从长辈们口中听到过;98年的抗洪抢险、03年的非典疫情、08年的汶川地震,“00后”还没有太多触动。时至今日,面对新冠病毒,见证了中国社会上下一心的凝聚力和执行力之后,“00后”必然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因此,在演讲的同时,能够缅怀先烈、感受身边同龄人的逐渐成长,进而以昂扬的斗志更加努力地学习,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3.6注重提升“亮”风采
总体上看,我国疫情已经得到了良好控制,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总结、反思以及制定更加严格的疫情鉴定程序,形成更加系统性的防疫章程。对于高校来说,开展以“疫情防控、青春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知识竞赛,深入推行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设,以全面落实立德育人为根本任务,凝练高校精神、建立优良校风,结合疫情防控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挖掘出疫情防护期间彰显的爱国奋斗精神文化内容,探索其中蕴含的宽广胸怀,从而形成爱岗敬业、无私大我、舍生忘死的信念。通过知识竞赛,还可以深入了解共产党员的伟大情怀,正如入党誓言的最后一段话“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鼓舞广大师生在新时代自觉弘扬并践行爱国奋斗精神,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实践当中,以为党和国家奋斗为目标,在思想、情感和价值等角度全面认同党的领导,做爱国奋斗精神的传承者、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4、结语
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全体中国人民在党的带领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精神。疫情是全人类的灾难,但既然发生了,高校应该抓住机会,变坏事为好事,充分结合“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组织广大师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疫情、总结经验、拓展思维,进而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洁.“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20(02):70-72.
[2]陶辉.“三全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审视及实现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3):75-76+79.
[3]张洪兵,孙丹丹.“三全育人”体系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9(33):179-180.
[4]梁紫君,马云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机制构建的依据、面临困境与实现路径[J].教育观察,2019,8(35):44-47.
杜峰.茶文化视域下学校体育工作评估体系、机制及标准建设[J].福建茶叶,2020(05):208-209.
分享:
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学术生态、教育质量和社会声誉的重要指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好的校风和学风,能够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
2024-03-05数字化时代的数字劳动代表了一种崭新的劳动方式,是指数字劳动者在雇佣或者非雇佣的关系中通过数字平台所进行的各种有酬或者无酬的“生产性”劳动。数据、算法、人才、场景是数字劳动的四要素。数字经济与数字平台的发展使得数字劳动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劳动。
2023-11-14当下,河北省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已经进入第二批次。需要关注的是,不论是第一批还是第二批,都是在开展“试点”,即以“试点先行”为原则推进高校转型发展,而试点的价值在于探索、打造“转型样板”,总结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进而示范带动其他本科院校加快转型发展。
2023-10-25高校教工党支部, 是高校党的基础组织,直接处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第一线,直接承担着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高校各项具体工作任务的责任,以及教书育人、以德树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对高校办学方向以及“双一流”建设和内涵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保障作用,是高校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重要基础。
2023-10-16上海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8年10月。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点课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双一流”和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方案进行重点建设。
2023-10-14党的二十大报告设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专章,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持续打造发展新动能和新优势。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高等院校作为科技、人才、创新的重要结合体,是国家科技发展进步的重要智力来源。
2023-09-21教育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有力支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了“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的主要发展目标。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承接点、融合点,在高质量提升教育竞争力中扮演着“旗手”角色。高校形象是一所高校综合实力呈现于公众视野的拟态形象,是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抽象性综合反映。
2023-09-20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全新局面,作为高校教学专业的组成部分,数字媒体专业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与教学任务。由于数字媒体专业在国内高校开设时间较短,其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脱节,呈现出明显的专业教学滞后性。
2023-08-12公用房资源是高等院校国有资产的主要部分,是保证高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等功能实现的重要物质基础,对这类资产管理得好与坏也是衡量高校办学效益和资产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在有限的高校公用房资源条件下,提高房屋配置效率,进一步推进管理精细化和专业化,已经成为各高校的重要任务和研究课题。
2023-08-11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优秀班级建设已成为提升学校整体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然而,要建设一个优秀的班级并不容易,需要深入研究组织行为学理论,探讨适合高职院校的建设与发展策略。优秀班级建设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还对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023-08-08人气:6690
人气:5192
人气:4916
人气:3207
人气:2125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高等教育研究
期刊人气:3914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出版地方:湖北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0-4203
国内刊号:42-1024/G4
邮发代号:38-73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371
影响因子:0.323
影响因子:0.307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435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