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学校系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高校教育中如何做好对学生的管理,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是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学生的学习理念和生活习惯在不断的转变,对此学校必须找到新的管理出路,才能促进高校教育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本文就将对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途径进行分析,希望能够给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在社会中广泛应用的新的发展理念。互联网+指网络技术和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使传统产业的生产和服务水平得到提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教育事业成为尝试和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重要传统行业。另一方面高校的学生管理模式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问题,将互联网和学生管理相融合是高校提升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对此高校需要加强对二者之间融合发展的研究。
1、“互联网+”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的创新发展机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目前高校学生已经成为网络用户中最为活跃的群体。学生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使高校的创新管理发展成为可能。
1)互联网技术使信息的交流更加顺畅。在传统校园管理中,学生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导致部分管理信息和内容无法及时有效的宣传传递,使得相关的管理容易出现混乱冗杂的状态。随着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上的交流手段、宣传方法不断的增加,使得学校的教育指令能够更有效的向学生传递,学生也能够对相关管理内容进行及时的回复和评论,促使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为学校提升学生管理效率创造了条件。
2)互联网技术使学校对学生的了解更加多元。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高校对的学生的了解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对学生的调查方式更加多元。例如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在网络上的表现以及追逐的热点,了解到学生群体兴趣爱好。此外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增多,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应用或者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行为的进行分析和解读,使学校能够制定有效引导学生行为的管理策略。
3)互联网技术促使学校的管理方式更加透明,并使管理层级扁平化发展。传统的校园学生管理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迟滞性,导致学生对学校的管理比较抵触。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学校的管理内容可以迅速的在网络上进行公开化的传播,促使相关管理更加迅速和透明。此外网络交流的双向机制也使交流的双方更加平等,有效降低了交流者的身份限制,促进相关沟通交流更有效的进行。1
2、“互联网”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技术对于教育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即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对此必须辩证的看待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影响,学校应该尽量消除其消极影响,促进相关管理教育的有序开展。
1)学生容易受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互联网上充值的信息五花八门,高校生虽然已经具备了相对独立的地位,但是其社会阅历相对较少,思想上相对单纯,就容易受到互联网中不良思想的腐化,最终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异常。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能够从更多渠道和时间进行网络信息浏览,对此学校应该加强警惕,强化对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教育,促使学生对网络负面内容具备更高的抵抗力和辩证分析能力。
2)互联网发展给学校的学生管理造成了双重困境。高校管理受到传统教育文化的影响,在对学生管理比较“专制”,给予学生的自由度较低,导致学生对学校的管理比较抵触。此外学校的管理者对当前的校园管理状况没有清晰的认识,导致新的管理制度无法及时的更新和确立,对使得学校的管理创新发展相对缓慢,给校园管理造成了不利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学习了解到的信息也更加多元,导致学校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更加难以预测和管理。对此学校必须对自身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技术进行及时的补充和更新,以适应高校实际学生管理的需要。
3、“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发展的策略
1)在观念上重视互联网的影响,提升学校信息化管理的发展。互联网对学校教学管理的渗透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对此学校的决策层要在思想领域上做好迎接互联网冲击的准备。同时对自身学校的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促使学校的学生管理能够实现有效的改革和进步。
1)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对学生行为的有效分析,做到对学生行为的有效引导。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对海量数据的汇总记录,给相关的数据分析技术提供了条件。
对此高校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学生信息资料的收集能力,建立统一的网络平台进行信息管理。此外还需要对大数据等新兴网络技术进行研究和分析,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科学性分析,建立合理的校园管理引导措施和方案,使高校的学生管理能够更有效的开展。
3)加强管理者和学生的联系,促使双方建立紧密联系。随着高校生源数量的增长,高校的管理制度变得相对迟滞和松散,使管理大规模学生群体变得困难。对此学校需要基于自身的现实情况,加强对学生人数的管理变量分析,使管理人员数量和质量能够和学生数量保持平衡,使学校的管理规模能够适应学校规模。同时利用网络的便利性促进学生和学校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方式。2
4)促进校园管理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为有效管理奠定思想基础。高校的学生管理最终的目标是对促进对学生精神风貌的培养,使学生的生活方式更加积极向上。对此高校必须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沟通、宣传方式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充分的引导,为学校的管理奠定基础。
4、结束语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发展是高校进行现代化转型,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必然方向和内容。目前我国的高校教育制度在网络发展冲击下正值重要的改革发展阶段,对此相关学校和教师应该对网络发展和学生管理保持一定的重视和研究,促进高校教学制度切实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向桢.浅谈"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路径[J].丝路视野,2017(12):28-29.
[2]于鹏."互联网+"视阈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路径[J].考试周刊,2017(70):178-178.
杨路林,刘倩.浅谈"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路径[J].农家参谋,2020(23):285.
分享:
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学术生态、教育质量和社会声誉的重要指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好的校风和学风,能够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
2024-03-05数字化时代的数字劳动代表了一种崭新的劳动方式,是指数字劳动者在雇佣或者非雇佣的关系中通过数字平台所进行的各种有酬或者无酬的“生产性”劳动。数据、算法、人才、场景是数字劳动的四要素。数字经济与数字平台的发展使得数字劳动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劳动。
2023-11-14当下,河北省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已经进入第二批次。需要关注的是,不论是第一批还是第二批,都是在开展“试点”,即以“试点先行”为原则推进高校转型发展,而试点的价值在于探索、打造“转型样板”,总结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进而示范带动其他本科院校加快转型发展。
2023-10-25高校教工党支部, 是高校党的基础组织,直接处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第一线,直接承担着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高校各项具体工作任务的责任,以及教书育人、以德树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对高校办学方向以及“双一流”建设和内涵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保障作用,是高校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重要基础。
2023-10-16上海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8年10月。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点课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双一流”和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方案进行重点建设。
2023-10-14党的二十大报告设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专章,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持续打造发展新动能和新优势。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高等院校作为科技、人才、创新的重要结合体,是国家科技发展进步的重要智力来源。
2023-09-21教育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有力支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了“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的主要发展目标。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承接点、融合点,在高质量提升教育竞争力中扮演着“旗手”角色。高校形象是一所高校综合实力呈现于公众视野的拟态形象,是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抽象性综合反映。
2023-09-20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全新局面,作为高校教学专业的组成部分,数字媒体专业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与教学任务。由于数字媒体专业在国内高校开设时间较短,其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脱节,呈现出明显的专业教学滞后性。
2023-08-12公用房资源是高等院校国有资产的主要部分,是保证高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等功能实现的重要物质基础,对这类资产管理得好与坏也是衡量高校办学效益和资产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在有限的高校公用房资源条件下,提高房屋配置效率,进一步推进管理精细化和专业化,已经成为各高校的重要任务和研究课题。
2023-08-11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优秀班级建设已成为提升学校整体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然而,要建设一个优秀的班级并不容易,需要深入研究组织行为学理论,探讨适合高职院校的建设与发展策略。优秀班级建设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还对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023-08-08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高校教育管理
期刊人气:1132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江苏大学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673-8381
国内刊号:32-1774/G4
邮发代号:28-176
创刊时间:1979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371
影响因子:0.323
影响因子:0.307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435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