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良恶性骨肿瘤和骨肿瘤样病变鉴别中CT检查的应用效果,为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方法:2015年11月至2017年9月我院对骨肿瘤和肿瘤病变患者138例开展了分析研究,为患者使用X线和CT检查,对两种检查方式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全部患者接受诊断后,X线良性骨肿瘤诊断准确率是68.25%、恶性骨肿瘤诊断准确率是71.15%、总体的准确率是56.52%;CT诊断良性骨肿瘤的准确率是95.24%、恶性骨肿瘤的准确率是94.23%、总体的准确率是91.30%,两组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CT费用平均(594.07±50.41)元,X线平均(73.40±8.27)元,结果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CT比X线的费用高,对良恶性骨肿瘤和瘤样病变的准确率高,临床中应用价值比较高。
骨肿瘤是骨骼及其附近血管和组织的肿瘤疾病,有良性和恶性两类[1]。骨肿瘤样病变是骨肿瘤改变相似的良性病变,和肿瘤病变有差异性[2]。病理活检能够对骨肿瘤和骨肿瘤病变进行鉴别,检测方式对患者会带来创伤,操作复杂,对早期的诊断不利[3]。所以,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非常重要,在此次研究中,我院就部分患者进行了分析研究,有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5年11月至2017年9月我院对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患者进行了分析,共有75例男性和63例女性患者,最小22岁,最大70岁,平均(46.68±5.11)岁。
1.2 检查方法:138例患者均进行X线、CT检查及病理检查,具体方法如下:(1)X线检查。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对其病灶部位的软组织和骨骼扫描,并拍摄正侧位片、正斜位片,必要时进行切线位摄片。(2)CT检查。选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扫描仪进行检测。(3)病理检查。穿刺采集病理样本,进行病理检验。
1.3 诊断标准:由两年以上的放射科医生对患者的诊断影响进行盲法读片诊断[4-5]。
1.4 观察指标:以病理检验结果为金标准,对CT和X线的符合率进行对比,记录检查的费用和时间。
1.5 统计学处理:应用软件SPSS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全部患者接受诊断后,X线良性骨肿瘤诊断准确率是68.25%、恶性骨肿瘤诊断准确率是71.15%、总体的准确率是56.52%;CT诊断良性骨肿瘤的准确率是95.24%、恶性骨肿瘤的准确率是94.23%、总体的准确率是91.30%,两组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CT费用平均(594.07±50.41)元,X线平均(73.40±8.27)元,结果具有差异性(P<0.05)。
3、讨论
骨肿瘤是比较多见的肿瘤疾病,因为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变化,导致了发病率的增加,临床中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社会各界都比较重视。骨肿瘤有原发良恶性肿瘤和继发骨肿瘤,转移骨肿瘤等类型,发病的原因都不相同,不同的骨肿瘤症状也有差异性,恶性骨肿瘤良性分化,良性骨肿瘤恶变等,导致了临床诊断的难度增加[6]。骨肿瘤病变是非肿瘤疾病,形态和骨肿瘤相似,诊断的难度也有很大的提升。如何对骨肿瘤和骨肿瘤样病变进行鉴别是临床中非常关注的焦点问题。
临床中使用比较多的检查方式就是X线和CT,对多种疾病有较好的鉴别效果。X线检查是骨肿瘤的基本筛查方式,该种诊断方式比较简单,价格低廉,范围大,对病变部位和大小,骨密度有比较好的显示,能够为病灶性质判断提供依据。X线的分辨率比较低,图像不清晰,对脊柱和颅骨等复杂结构以及细微病灶的诊断效果不理想,所以诊断符合率不高。CT的分辨率较高,对细微的骨质变化和微小软组织都有较好显示,相对于X线,对骨肿瘤的诊断效果要更好一些。CT检查能够对肿瘤范围和骨质受累范围进行显示,软组织差异和瘤样病变显示,所以诊断的准确率比较高。
总而言之,CT比X线的费用高,对骨肿瘤良恶性的诊断准确率高,临床中的应用价值非常好,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露,李光明,熊娟,等.DR、CT、MRI在原发性良、恶性骨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比较[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4,29(6):557-560.
[2]孔令懿,于愛红,钱占华,等.股骨颈常见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CT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5):773-776.
[3]郭明智.骨肌系统良恶性病变的影像学征象与病理对照分析[J].中外医疗,2017,36(19):185-188.
[4]杨若男.进行CT检查与X线检查在诊断良恶性骨肿瘤及骨肿瘤样病变中的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16):200-201.
[5]张阿萌,康眼训.CT检查对原发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诊断价值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2017,32(1):159-161.
[6]卢明.观察分析骨肿瘤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1):140-141.
鞠文江.探讨CT检查在良恶性骨肿瘤和骨肿瘤样病变鉴别中的诊断价值[J].母婴世界,2019,(16):67.
分享:
骨肉瘤是一种常见的骨恶性肿瘤,由增殖的肿瘤细胞直接形成骨或软组织,严重的骨肉瘤会导致肢体出现功能障碍、疼痛,甚至病理性骨折等症状,发病率随年龄改变呈双峰分布,常见于 18 ~20 岁青少年或 65 岁以上老年群体,且多发于男性,该病不仅侵袭性强、恶性程度高,而且预后差、存活率低,目前临床多采用手术和化疗综合治疗方式。
2025-04-03骨肉瘤(osteosarcoma,OS)是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其主要发生在长骨干骺端,如股骨、胫骨和肱骨,容易侵袭局部组织并进一步发展为全身转移。OS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和化疗。研究显示,非转移性OS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70%,但OS患者仍面临化疗耐药、局部复发、肺转移等诸多挑战。
2025-03-29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是一种终末分化的恶性浆细胞疾病,其肿瘤细胞来源于骨髓中B淋巴细胞发育到最终功能阶段的浆细胞,1844年由Solly医生首次报道,好发于中、老年人[1],约占血液系统肿瘤的10%[2]。MM以IgG型、IgA型为主,IgD型MM的较为罕见[3],目前关于IgD型MM的研究较少。
2025-03-26骨肉瘤为恶性骨肿瘤,好发于四肢,可引起骨骼、关节疼痛等症状,并可累及骨膜、骨皮质及髓腔,若不及时治疗,肿瘤还可发生远处转移,降低患者生存率[1]。肿瘤假体置换术与瘤段灭活再植术均为常用的保肢手术,前者术中将肿瘤所在骨段直接截除,之后使用人工材料制成的假体植入缺损处,以恢复患肢正常形态及功能[2-3]。
2025-03-18多发性骨髓瘤属于一种恶性浆细胞疾病,肿瘤细胞主要起源于骨髓中的浆细胞,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可导致患者出现骨痛、贫血等症状。 化疗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虽然在改善临床症状上有一定效果,但会损伤机体免疫功能,增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肺部感染的发生不仅可导致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等疾病,且会增加死亡率,影响患者预后。
2025-03-17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为源自骨髓浆细胞的恶性肿瘤,是B细胞淋巴瘤的一种常见类型,其病理特征主要为骨髓内浆细胞无限增殖,导致患者正常红细胞、白细胞增生受到抑制,从而造成免疫功能下降[1⁃2]。MM多见于中老年群体,主要表现为骨质严重破坏、贫血、血钙升高及肾功能损伤等,且容易合并感染等[3]。
2025-03-14期并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会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等表现,需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手术可彻底切除椎管内肿瘤病灶组织,缓解脊髓压迫,既往临床上常用的后路全椎板切除术虽能完整去除肿瘤组织,但术中严重破坏了脊柱后部结构,降低了脊柱生物力学的稳定性,增加了远期神经功能损害、迟发性脊柱后凸畸形等发生风险,预后效果较差。
2025-02-15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药物和单克隆抗体以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出现[2],MM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尽管新药和新疗法层出不穷,该疾病仍然被认为不可治愈,且由于骨髓瘤细胞的异质性强,同时存在免疫逃逸和耐药克隆演变等机制,许多患者甚至在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仍复发[3]。
2025-02-12硼替佐米、环磷酰胺联合地塞米松(BCD方案)是一种常用的化疗方案,但由于RRMM患者的肿瘤细胞对多种药物产生耐药性[3]。因此,如何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成为近年来的研究重点。有研究显示,达雷妥尤单抗能够与骨髓瘤细胞表面的CD38分子特异性结合,触发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4]。
2025-01-24有研究[3] 报道在 OS 初诊时,15% ~ 20%的患者已经有转移迹象,肺 部转移最为常见。手术联合新辅助化疗是骨肉瘤的主 要治疗方式,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显著提高患者的 5 年 生存率以及手术后保肢率,但发生了转移的患者生存 率仍然很低(20% ~ 30%)[4-5] 。因此,骨肉瘤的转移率 高、生存率低仍是该病的痛点和难点。
2025-01-21人气:15564
人气:11027
人气:10487
人气:9982
人气:9159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肿瘤
期刊人气:2603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
出版地方:浙江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4-0242
国内刊号:11-2859/R
邮发代号:32-100
创刊时间:1992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474
影响因子:2.876
影响因子:0.89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15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