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了解养老机构环境表面病原微生物污染状况,分析致病性肠球菌的耐药性及其对常用环境消毒剂的抗性。方法 现场采集养老机构环境表面样本,检测病原菌污染情况,对致病性肠球菌进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营养肉汤稀释法,检测致病性肠球菌对含氯消毒剂、乙醇和季铵盐类消毒剂的抗性。结果 193份环境样本中分别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肠球菌20、2和19株,检出率分别为10.4%、1.0%和9.8%;肠球菌包括9株粪肠球菌和10株屎肠球菌。非医养结合型机构屎肠球菌检出率高于医养结合型机构(9.0%vs 1.1%;χ2=4.652,P=0.031)。19株肠球菌中耐药菌占68.4%,多重耐药菌占15.8%。含氯消毒剂、单链季铵盐类消毒剂对部分肠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高于标准菌株。结论 养老机构环境表面肠球菌检出率较高,部分菌株具有耐药性及消毒剂抗性,应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并结合耐药性和消毒剂抗性情况科学防治致病性肠球菌医院感染。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及其预期寿命的延长,全球对老年人长期护理机构和养老机构的需求也相应增加[1];但有调查发现,养老机构环境中普遍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致病菌甚至多重耐药菌并广泛传播,老年人易发生感染[2-3]。以往大多数研究关注金黄色葡萄球菌引发的感染[4],对肠球菌研究较少。肠球菌是最常见的定植菌之一[1],大多数肠球菌感染由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引起[5]。2种肠球菌对常见消毒剂和抗菌药物具有内源性抗性,同时消毒剂与抗菌药物使用不当也增加了后天获得抗性风险[6-7]。此外,养老机构中高频接触环境(老年人房间和公共区域等)表面也为致病菌传播提供了机会[8]。本研究旨在了解江苏省部分城市养老机构环境表面常见致病菌污染状况,探讨致病性肠球菌对常见抗菌药物耐药性和环境表面常用消毒剂抗性特点,以指导养老机构科学使用消毒剂,降低感染风险。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南京市和徐州市8家养老机构为调查对象,每地4家,包括医养结合型和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各2家。采集环境样本用于检测与分析。
1.2研究方法
1.2.1样本采集
依据GB 15982—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9]和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10],采集老年人起居室、公共活动区、治疗室的环境表面样本,包括毛巾、门窗把手、开关、床栏、床头桌、按压洗手液出液口、水龙头、马桶座、座机电话表面和电梯按钮等高频接触环境表面。
1.2.2细菌分离纯化鉴定
采样液接种于5种筛选培养基上,包括Baird-Parker琼脂、肠球菌培养基、伊红美蓝琼脂、尿道菌群定位显色培养基和假单胞菌属显色培养基,37℃培养48 h后,取单菌落接种于血平板进行纯化,培养24 h后,使用Bruker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 – 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进行鉴定,病原菌菌株于 –20℃冰箱使用磁珠保存。
1.2.3药敏试验
使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进行药敏分析。使用革兰阳性细菌药敏卡片(VITEK 2 AST-GP67 Test Kit)检测。
1.2.4消毒剂抗性试验
依据GB 27952—2020《普通物体表面消毒剂通用要求》[11],按照高、中、低水平,选择含氯消毒剂(64 ~ 2 048 mg/L)、乙醇(3.125% ~50%)和季铵盐类消毒剂(0.25 ~ 16 mg/L),采用营养肉汤稀释法测定消毒剂对致病性肠球菌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值,以肠球菌标准菌(ATCC 29212)作为对照。(1)MIC值测定:将不同浓度梯度的消毒剂溶液与等量的双倍营养肉汤相混合,然后将0.1 mL试验菌菌液接种于各试管。37℃培养48 h,观察有无细菌生长;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浓度为MIC值。(2)MBC值测定:MIC试验48 h后,取0.5 mL MIC试验中无细菌生长的所有稀释液,加入预先放入4.5 mL中和剂的试管中,37℃恒温培养48 h,观察有无细菌生长。无细菌生长的最低稀释度即为MBC值。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率(%)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养老机构环境表面病原菌污染状况
采集环境样本193份,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肠球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阳性样本检出率分别为10.4%、1.0%和9.8%。共分离41株病原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20株、铜绿假单胞菌2株、粪肠球菌9株和屎肠球菌10株,污染状况见表1。表1养老机构环境不同采样部位阳性样本分布
2.2不同类型养老机构致病性肠球菌检出结果
采集医养结合型和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环境样本93和100份,肠球菌阳性样本分别有6和13份,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屎肠球菌检出率高于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χ2=4.652,P=0.031),见表2。
表2不同类型养老机构致病性肠球菌检出率比较
2.3致病性肠球菌的药敏试验结果
药敏结果显示,19株肠球菌中耐药菌占68.4%,多重耐药菌占15.8%。9株粪肠球菌和4株屎肠球菌对一种或多种抗菌药物耐药。9株粪肠球菌对奎奴普丁/达福普丁均耐药,4株对四环素耐药,3株对红霉素耐药;10株屎肠球菌中2株对红霉素耐药。
2.4致病性肠球菌对常用消毒剂的抗性检测结果
检测19株肠球菌分离株和1株标准株(ATCC29212)对4种消毒剂的抗性。结果显示,含氯消毒剂的MIC值有17株分离株高于标准株,MBC值所有分离株高于标准株;单链季铵盐消毒剂的MBC值有11株分离株高于标准株;分离株双链季铵盐类消毒剂的MIC值和MBC值均低于单链季铵盐类消毒剂;乙醇对分离株和标准株的MIC值均相同,双链季铵盐的MIC值分离株均低于标准株;乙醇和双链季铵盐的MBC值分离株均等于或低于标准株,见表3。
表3物体表面常用消毒剂对致病性肠球菌的MIC值和MBC值
3、讨论
养老机构在现代医疗保健服务机构中越来越重要,其环境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健康与安全。了解养老机构环境表面常见致病菌如肠球菌等的污染状况,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感染预防措施,遏制致病菌传播。本研究肠球菌的检出率为9.8%,低于国外McKinnell等[12]和Cassone等[13]对养老机构环境中肠球菌污染的调查结果(18.75%和21.4%)。其原因可能与地区间差异、采样时间不同有关。肠球菌与血液、尿路、软组织、手术部位和器械等相关感染有关[4],可在包括床栏、护理站电脑键盘、医院窗帘等环境表面持久生存,通过接触导致其感染传播[14]。本研究结果表明养老机构环境表面存在肠球菌污染,提示养老机构可能存在环境消毒不到位,侧面也反映消毒专业人员缺乏和消毒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有调查表明,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期间公共场所环境消毒剂、抗/抑菌洗手液的使用激增,疫情结束后公共场所消毒剂使用量依然持续增加[15-16]。对环境表面消毒是降低微生物污染和感染风险的有效措施,但化学消毒剂的持续作用加剧了微生物消毒剂抗性的出现[16]。抗菌药物和消毒剂相关抗性基因甚至可通过突变或水平基因转移广泛传播,从而造成公共卫生风险[17]。
本研究发现,所有粪肠球菌和部分屎肠球菌分离株对一种或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多重耐药菌占肠球菌分离株的15.8%,提示目前养老机构环境中的肠球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严重。已有研究表明,养老机构中老年人手部、鼻拭子等多重耐药菌定植率非常高[18],老年人手部、腹股沟和直肠周围区域多重耐药菌的定植与各种高频接触房间表面多重耐药菌污染之间存在相关性[8],且公共区域多重耐药菌的污染率高于房间[12]。因此,除注重养老机构房间内清洁外,还应加强公共区域的环境清洁消毒。
比较消毒剂对分离株与标准株的MIC和MBC结果表明,应用60% ~ 90%乙醇和200 ~ 1 000 mg/L双链季铵盐类消毒剂(清洁条件下)的杀菌效果良好;但含氯消毒剂和单链季铵盐类消毒剂对部分肠球菌的MIC值和MBC值高于标准株,表明部分菌株已对含氯消毒剂和单链季铵盐类消毒剂产生抗性。这与其他相关研究结果[19]基本一致,但高于一项对不同来源(人、食物、动物等)肠球菌对季铵盐类化合物(QAC)耐受性的大样本研究结果[20]。这可能是因为这些菌株来自不同流行病学和基因组背景,也可能是在不同环境压力下产生或者获得抗性基因,导致肠球菌对QAC或其他抗菌化合物敏感性降低[20]。另外,本研究发现,相较于单链季铵盐类消毒剂,肠球菌对双链季铵盐类消毒剂更敏感,与Pereira等[20]调查结果一致。其原因可能为双链季铵盐类消毒剂比单链季铵盐消毒剂有更多的结构变化,以及可引入更多的官能团影响消毒剂的杀菌效能[21]。
综上,被调查养老机构环境表面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污染,其中肠球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并对消毒剂产生了抗性,因此应重视和强化养老机构环境卫生管理,合理使用消毒剂。后续研究将调查其他致病菌对消毒剂抗性,从抗性基因的角度继续探索养老机构中肠球菌耐药性和消毒剂抗性关系,进一步探索养老机构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消毒剂,维护老年人的健康。
基金资助:江苏省卫生健康委科研项目(ZDA2020015;K2019008;LGY2019074);
文章来源:朱陈雪,吴晓松,王玲,等.养老机构环境致病性肠球菌污染状况调查及其耐药性和消毒剂抗性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2025,42(03):182-185.
分享: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及其预期寿命的延长,全球对老年人长期护理机构和养老机构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但有调查发现,养老机构环境中普遍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致病菌甚至多重耐药菌并广泛传播,老年人易发生感染 。以往大多数研究关注金黄色葡萄球菌引发的感染 ,对肠球菌研究较少。
2025-03-27随着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核能与核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密封源制成的料位计、核子秤等计量仪表,因较少受到温度、湿度及其他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运行可靠,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地质勘探、钢铁建材、冶金等行业[1-2]。但是如果管理不善或防护不当,可能对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带来潜在危害[3-4]。
2025-02-25游泳馆是大众日常健身和运动娱乐的地方,不论婴幼儿还是成年人,都可以通过游泳锻炼身体,并提高其生活品质和放松身心。同时,游泳馆作为一个湿滑的环境,容易出现意外损伤、物理吸附、药品伤害等问题。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滨人民医院2019年3月3日报告,该院儿科自当日20:00陆续接诊十余例咳嗽、咽痛、流涕等刺激症状儿童。
2025-01-22铅是一种有积蓄毒性的重金属元素,具有毒性强、排出速度慢、生物半衰期较长等特点,对人体的危害要经过长期积累,具有隐蔽性,主要以慢性中毒和远期效应为主,能够累及人体多个系统的功能,引起胃肠道、 肝肾和脑的疾病,其潜在危害性很大。广西矿产资源丰富,素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
2024-12-03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提高,老年性骨质疏松(SOP)的发病率也逐年递。骨密度(BMD)的下降是导致骨质疏松性相关骨折的主要原因[2]。温度,作为外界环境的一个参数,影响着生理的各个方面,机体会随着环境温度的改变而产生相应的变化[3]。骨骼作为机体的一个生理动态系统,同样也会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2024-11-26气象环境因素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引起心脑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简称CVD,下同)发作或死亡,逐渐被相关学者认同并引起重视。众多研究表明,气温呈现冷(寒潮)、热(高温热浪)效应时CVD发病风险升高,且昼夜温差、变温是独立于温度的影响CVD发病或死亡的新危险因素。
2024-11-22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健康的关注度显著提升。政府和相关机构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强调环境对人类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例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环境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基础。
2024-11-09水是人类生活的物质之本,也是人类生命健康之源。生活饮用水的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据统计,全球因水污染患肠道疾病的病例数高达12亿,因此,早期发现生活饮用水的安全卫生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至关重要。为了系统掌握和分析饮用水卫生安全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置饮用水安全隐患。
2024-11-04昼夜节律是生物为适应地球24 h自转而进化出的周期性生命活动, 从细菌、 植物、 无脊椎动物到哺乳动物, 几乎所有生物的生理活动均有昼夜节律变化, 比如睡眠-觉醒周期、 激素的分泌、 体温和血压等。 昼夜节律由内源生物钟控制, 可在没有外界信号刺激下自主振荡。 生物钟本质上是构成自主振荡转录—翻译负反馈环路的一组基因。
2024-10-112023年,联合国环境署《抗塑料污染实践指南》指出:人类每年生产 4.3 亿吨塑料,其中三分之二是短期产品,造成塑料废弃物快速增加。目前政府和工业界承诺:2040年内让每年流进海洋的塑料总量减少8%,但塑料污染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成本。此外,人类还在继续生产塑料产品,广泛用于汽车、住房、医疗器械、衣服和洗发水中,抗塑料污染任务依然艰巨。
2024-10-09人气:18472
人气:15461
人气:10266
人气:9856
人气:9615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消毒学杂志
期刊人气:1204
主管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
主办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疾病预防控制所,中华预防医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1-7658
国内刊号:11-2672/R
邮发代号:82-328
创刊时间:1984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1.390
影响因子:2.408
影响因子:2.012
影响因子:0.254
影响因子:1.3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