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论文第一篇:浅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为采取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方法: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自编新冠肺炎知识认知行为表、广泛性焦虑量表和抑郁症状群量表,对3881名广东大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运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9.47%的大学生对NCP的认知程度高;焦虑情绪发生率是26.60%,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焦虑发生率分别是23.19%、2.71%、0.70%;抑郁情绪发生率是21.16%,其中轻度、中度、中重及重度16.98%、3.17%、1.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对NPC的认知越高、日后将改变卫生行为越多是大学生焦虑和抑郁情绪越少,现所在地农村、非医学专业、疫情信息中负面信息接收量占一半以上的易产生焦虑情绪,女性、现所在地近郊、有饮酒史、疫情信息中负面信息接收量占一半以上的易产生抑郁情绪(P<0.05)。结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及抑郁心理问题,抑郁与焦虑呈高度相关,且不同程度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高校及有关部门应对大学生进行精准心理健康教育。
新冠病论文第二篇:浅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的临床特点与病原体检测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播途径主要为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不排除通过气溶胶和消化道等途径传播的可能性[1]。该肺炎于2019年12月首现于湖北省武汉市,随后蔓延至全国大部分省市,并出现境外感染者[2]。于2020年1月20日起,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乙类管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2020年2月11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的冠状病毒研究小组将 新型冠状病毒最终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世界卫生组织将 由该病毒所导致的疾病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3]。截至2020年3月1日,全国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80026例,累计死亡病例2912例,给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威胁,并使医疗卫生保障体系面临严峻挑战。本文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征及其病原体检测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以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意识,共同应对疫情。
新冠病论文第三篇: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独立单元运行模式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的重要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独立单元运行的模式及其作用。方法:自2020年1月31日(即春节假期结束后)开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采取独立单元运行模式。分别选择2020年1月13日至23日(春节假期前10个工作日)及2020年1月31日至2月12日(春节假期后10个工作日)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就诊的患者5377人和702人,同时选择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独立单元运行前后均工作在该门诊的医护人员10名,年龄为(38.35±9.30)岁(24~56岁)。比较独立单位运行前后就诊人数、接诊具有COVID-19流行病史的患者人数等医疗指标,患者空间密度和医护人员防护情况等感染控制指标,以及医护人员的心理状态。结果: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独立单元运行前即春节假期前10d门诊量为5377人,同比增长15.31%(2019年同时期为4663人);春节假期后10d的门诊量为702人,较春节假期前10d减少86.94%,同比下降83.42%(2019年同时期为4236人)。独立单元运行前、后分别接诊具有COVID19流行病史的患者25例和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6,P>0.05)。门诊患者候诊时间由独立单元运行前的(178.33±36.24)min缩短至运行后的(8.50±3.5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8,P<0.0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的总比例分别为46.61%(2506/5377)和34.89%(245/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9,P<0.01);独立单元运行后咳嗽原因待查患者比例2.42%(17/702)较运行前5.41%(291/5377)下降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4,P<0.01);独立单元运行前、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所占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独立单元运行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配药、支气管哮喘配药总比例为29.34%(206/702),较运行前15.23%(819/5377)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23,P<0.01)。诊疗区患者人数密度由独立单元运行前的(1.85±0.35)/m2下降至运行后的(0.31±0.08)/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2,P<0.01)。独立单元运行前、后医护人员手部卫生规范、戴口罩规范、戴工作帽者分别为7、7、5和10、10、10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医护人员焦虑评分由独立单元运行前的(38.33±2.79)分下降为运行后的(33.61±2.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7,P<0.01)。独立单元运行前后医护人员对防护措施的满意度较运行前提高(9人vs4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00,P=0.03)。结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独立单元运行模式成为了呼吸道疫情暴发期间门诊工作的一种可行的优化模式,其模式具有满足门诊患者需求、缩短就诊流程、提高医护人员职业的优点,有助于降低交叉感染及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
新冠病论文第四篇:分析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护理管理中运用思维导图的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独立单元运行的模式及其作用。方法:自2020年1月31日(即春节假期结束后)开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采取独立单元运行模式。分别选择2020年1月13日至23日(春节假期前10个工作日)及2020年1月31日至2月12日(春节假期后10个工作日)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就诊的患者5377人和702人,同时选择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独立单元运行前后均工作在该门诊的医护人员10名,年龄为(38.35±9.30)岁(24~56岁)。比较独立单位运行前后就诊人数、接诊具有COVID-19流行病史的患者人数等医疗指标,患者空间密度和医护人员防护情况等感染控制指标,以及医护人员的心理状态。结果: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独立单元运行前即春节假期前10d门诊量为5377人,同比增长15.31%(2019年同时期为4663人);春节假期后10d的门诊量为702人,较春节假期前10d减少86.94%,同比下降83.42%(2019年同时期为4236人)。独立单元运行前、后分别接诊具有COVID19流行病史的患者25例和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6,P>0.05)。门诊患者候诊时间由独立单元运行前的(178.33±36.24)min缩短至运行后的(8.50±3.5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8,P<0.0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的总比例分别为46.61%(2506/5377)和34.89%(245/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9,P<0.01);独立单元运行后咳嗽原因待查患者比例2.42%(17/702)较运行前5.41%(291/5377)下降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4,P<0.01);独立单元运行前、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所占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独立单元运行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配药、支气管哮喘配药总比例为29.34%(206/702),较运行前15.23%(819/5377)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23,P<0.01)。诊疗区患者人数密度由独立单元运行前的(1.85±0.35)/m2下降至运行后的(0.31±0.08)/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2,P<0.01)。独立单元运行前、后医护人员手部卫生规范、戴口罩规范、戴工作帽者分别为7、7、5和10、10、10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医护人员焦虑评分由独立单元运行前的(38.33±2.79)分下降为运行后的(33.61±2.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7,P<0.01)。独立单元运行前后医护人员对防护措施的满意度较运行前提高(9人vs4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00,P=0.03)。结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独立单元运行模式成为了呼吸道疫情暴发期间门诊工作的一种可行的优化模式,其模式具有满足门诊患者需求、缩短就诊流程、提高医护人员职业的优点,有助于降低交叉感染及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
新冠病论文第五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抗SARS-CoV和MERS-CoV药物方面的研究进展
摘要:2019年末至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逐渐成为了一个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新药开发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基于新型冠状病毒与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的相似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抗SARS-CoV和MERS-CoV药物方面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以及潜在瓶颈,从而为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新冠病论文第六篇: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死亡的影响因素,为临床上减少COVID-19患者的病亡率提供了有价值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1月17日—2月25日期间所有COVID-19入院患者的病例资料,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期间是否服用中药制剂、临床分型、合并症、核酸检测结果、入院时间、出院情况等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OVID-19疫情期间,本院COVID-19患者的在院人数逐渐增多,最高峰期曾同时收治904名COVID-19患者。在2020年1月17日—2月25日期间本院共收治1305例COVID-19患者,其中男性632例,女性673例,男女比例1∶1.06。年龄分布在7~101岁,中位数为63(51,70)岁。不同性别之间,患者的年龄分布无明显差异。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性别、年龄、治疗期间是否服用中药制剂、临床分型、是否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肿瘤及尿毒症)以及核酸检测结果均可影响患者的病死率。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发现,服用中药制剂、临床分型以及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是COVID-19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OVID-19患者死亡有多种影响因素,为减少危重症的发生,控制基础疾病,稳定血压血糖,积极改善心脑血管条件及稳定肾功能等是提高COVID-19患者治疗效果的主要措施,并且早期实施中药治疗对减少COVID-19死亡率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冠病论文第七篇:浅析2019年冠状病毒病患者的护理效果及防护策略
摘要:探讨并分析在2020年1月22日-2月7日医院收治的20例新型状病毒病确诊患者相应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病情分析以及护理要点,在落实消毒隔离和防护措施的基础上,护理中需要做好严密监测和判断患者病情变化,并对症护理发热、腹泻等症状,预防重症肺炎,控制继发感染,疏导患者的心理问题。
新冠病论文第八篇:浅析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基于SEIR模型干预措施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基于SEIR模型干预措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nCoV疫情数据,分析2019-nCoV的传播特点,利用python建立SEIR模型,加入潜伏期传染率、感染人群变化率等新参数,尝试分析防控手段的有效性。结果:给出多种相关干预措施下疫情发展趋势的预测。模型显示,基于严格限制出行的隔离措施能够减2019-nCoV发病曲线发展的趋势,使潜伏和感染人群的峰值降低45.71%和29.90%,潜伏人群数量较快到达群峰;模拟发现,本次疫情的拐点将出现在3月初,但对比2019-nCoV疫情实际数据,疫情拐点或将提前出现。结论:在2019-nCoV肺炎疫情中基于SEIR模型干预措施是有效的,各地方政府应严格执行隔离制度,切断传播途径,巩固成果,全力遏制2019-nCoV传播。
新冠病论文第九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多种生物样本的带毒状况及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浅析检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多种生物样本的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方法:采用小样本横断面观察性研究设计,纳入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宜宾医院2020年2月2日在院隔离治疗的NCP确诊病例,应用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技术,设计针对2019-nCoV-1ab区和N区的2套引物,检测单日采集的咽拭子、血液、粪便、尿液标本的2019-nCoV核酸。结果:共纳入7例输入型普通型NCP病例。7例患者在发热后第3~7天经咽拭子/痰液/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液标本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确诊,其中2例在发热后第3天确诊。经治复查时间分别处于各患者发热后的第7~15天,2019-nCoV核酸检测结果显示,5例患者咽拭子检测阴性,其中1例处于发热后第7天;7例患者血液、粪便、尿液中均未检测出2019-nCoV核酸。结论:对于普通型NCP病例,在技术上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可在发病后第3~7天检出2019-nCoV核酸,同时2019-nCoV核酸可在病程第7天开始转阴。普通型NCP病例在病程第7~15天期间的单日血液、粪便、尿液中未检出2019-nCoV核酸。该研究仅为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尚需要更高质量的研究来获得更为确定性的依据。
新冠病论文第十篇:浅析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儿童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儿童医院115例确诊SARS-CoV-2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与确诊人群密切接触史、临床早期症状、实验室检查及肺部CT影像学检查结果等。结果:115例患儿中,男性73例(63.5%),女性42例(36.5%),男女比例为1:0.58。105例(91.3%)有明确的SARS-CoV-2感染者密切接触史。11例(9.6%)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34例(29.6%)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增高。发热29例(25.2%),有呼吸道症状者(咳嗽、流涕、鼻塞等表现)47例(40.9%),无症状感染者61例(53.0%)。49例(42.6%)肺部CT显示肺部存在磨玻璃样改变、纤维条索影、斑片状改变及肺部实变等表现,其中2例为“白肺”改变;39例(33.9%)仅表现为肺纹理增强;27例(23.5%)无肺部影像学改变。115例患儿中,3例为危重型,其中1例已治愈,另外2例在继续治疗中。结论:儿童SARS-CoV-2感染多有密切接触史;危重型病例少见;无症状感染比例较高。
分享: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导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1-3]。随着SARS-CoV-2的进化和变异,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成为主要流行株,全球感染人数不断激增,但致病力明显下降,90%以上感染者表现为无症状和轻型[4-6]。
2024-11-08近年来,呼吸道病毒性传染病呈高发、突发态势,一再以其高传染性、高死亡率和不可预测性引起世界关注。现有的单一靶向病毒的化学药物及滞后于病毒快速突变的疫苗研发,均不足以应对此类传染病给人类公共健康安全带来的巨大威胁。中医与传染病作斗争已有数千年,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2024-10-112023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因现阶段全球流行优势株奥密克戎变异株肺部致病力明显减弱,临床表现已由肺炎为主衍变为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急性期(1~2周)过后数月,许多患者仍会出现多种与病毒感染有明确相关性的不适症状,称为“新冠后遗症”。
2024-09-26新冠病毒感染流行是全世界范围内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人类身心健康[1]。新冠病毒感染后产生的抗体随着时间推移,滴度逐渐下降,对人体保护作用减弱,再次接触病毒机体存在再感染的风险,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监测信息表明,既往感染者会发生再次感染[2-6]。
2024-09-262022年12月以来,北京地区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流行,12月上旬患者早期症状以发热为主,12月中下旬患者早期症状以咳嗽为主,且病毒性肺炎患者逐渐增加,北京康益德中西医结合肺科医院呼吸科门诊日均接诊100人次。
2024-08-28近几年来,全球都在遭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 V-2)的猛烈袭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导致全世界遭受前所未有的持续性传染。尽管专家们研究出多种疫苗,但由于多种新型变异毒株的出现,病毒仍然对人们产生巨大的威胁。
2024-08-12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属于β属冠状病毒,与人类SARS病毒的核苷酸同源性达到78%,与MERS病毒的同源性约50%,于2019年12月首次被报告后,引起全球大流行。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人体呼吸道、黏膜、结膜上皮组织等入侵人体,可对人体多个器官造成感染。
2024-08-022020年1月20日—2023年1月8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年第1号、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2]144号)[1-2]。此期间采取的各项措施(划定风险区、强化学校/大型企业等重点机构防控、强化个人防护等)在有效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同时,也对其他传染病的发生产生一定的影响[3-5]。
2024-07-31多模态心脏磁共振技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是发现心肌损伤最为敏感的无创影像检测方法之一,具有较高的便利性、安全性、可测量性及精确度[7-8]。目前关于多模态CMR功能、组织、灌注等量化影像学评价应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心肌损伤的临床研究报道较少。
2024-07-2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因其高传染性、特效药缺乏,对人类生命和健康产生严重威胁[1,2]。奥密克戎毒株BA.7、BA.5.2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主要毒株[3]。年龄>65岁、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是罹患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4]。
2024-07-12人气:17917
人气:15271
人气:14758
人气:14664
人气:14452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国际病毒学杂志
期刊人气:2861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4092
国内刊号:11-5394/R
邮发代号:18-223
创刊时间:199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458
影响因子:0.560
影响因子:0.448
影响因子:0.731
影响因子:0.71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