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热休克蛋白70羧基末端相互作用蛋白(CHIP)、脂肪非典型钙黏蛋白4(FAT4)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在该院诊治的92例CR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免疫组化检测CR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HIP、FAT4表达。Spearman秩相关分析CRC组织中CHIP与FAT4表达的相关性。Kaplan-Meier曲线分析CHIP、FAT4表达与CRC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CRC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相比于癌旁组织,CRC组织中CHIP阳性率较高[65.22%(60/92) vs. 10.87%(8/92)],FAT4阳性率较低[28.26%(26/92) vs. 89.13%(8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075、70.300,P<0.001)。CRC组织中CHIP与FAT4表达呈负相关(r=-0.781,P<0.001)。与TNM分期Ⅰ~Ⅱ期、高中分化、无淋巴结转移的CRC组织中CHIP、FAT4阳性率比较,TNM分期Ⅲ期、低分化程度及有淋巴结转移的CRC组织中CHIP阳性率较高,FAT4阳性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P阳性和CHIP阴性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48.33%(29/60),78.13%(2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6.709,P=0.010)。FAT4阳性和FAT4阴性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81.25%(13/16),53.95%(4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5.124,P=0.032)。TNM分期Ⅲ期、低分化程度、有淋巴结转移、CHIP阳性是影响CR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FAT4阳性是预后的保护因素。结论 CRC组织中CHIP表达升高,FAT4表达降低,两者表达与CRC不良临床病理特征有关,有助于评估CRC患者的生存预后。
结直肠癌(CRC)是人类常见恶性肿瘤,2020年全球CRC发病例数达193万例,死亡例数达93万例[1]。手术切除联合放化疗是目前CRC的首选治疗方式,但仍不能完全避免肿瘤复发和转移[2]。寻找CRC新的肿瘤标志物,对疾病诊治及改善预后意义重大。热休克蛋白70羧基末端相互作用蛋白(CHIP)是一种结构保守并具有E3泛素连接酶环指结构的辅助伴侣蛋白,参与细胞内蛋白质代谢调节[3]。有研究表明,CHIP能够与卵巢肿瘤结构域含蛋白3相互作用,稳定葡萄糖调节蛋白78的表达,促进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4-5]。脂肪非典型钙黏蛋白4(FAT4)属于FAT家族成员,具有钙黏蛋白结构域基序,参与细胞生长、维持细胞上皮基底极性等的调控[6]。研究表明,FAT4能够通过抑制经典的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抑制胃癌、肾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细胞增殖及侵袭,发挥肿瘤抑制效应[7]。目前CRC癌组织中CHIP、FAT4的表达及预后意义尚不明确。本研究检测CRC中CHIP、FAT4表达,探讨两者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在本院诊治的92例CR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行CRC根治术治疗,术后病理确诊为CRC,同时符合《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标准[8];(2)均为初次就诊,肿瘤原发于结直肠;(3)患者均有完整一般资料、病历资料及随访数据。排除标准:(1)既往有放化疗治疗;(2)合并严重肝功能障碍、肾衰竭和慢阻肺等严重基础疾病;(3)既往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或肿瘤治疗史。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患者和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2 仪器与试剂
石蜡组织切片机购自德国徕卡公司,型号RM2235。显微镜购自日本奥林巴斯公司,型号DX31。CHIP、FAT4兔单克隆抗体购自美国Abcam公司,货号为ab134064、ab130076。免疫组化染色试剂盒购自百奥莱博生物科技公司,货号KFS016。
1.3 免疫组化染色
将CRC组织和癌旁组织经10%福尔马林缓冲液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4μm层厚切片,65℃烤片60min,脱蜡缓冲液中76℃4min,3遍。95℃8min抗原热修复,3%过氧化氢室温孵育4min,一抗室温孵育2h,二抗室温孵育1h,滴加100μLDAB显色5min后,滴加100μL苏木素孵育5min,分化返蓝后,85%、95%和100%梯度酒精脱水,每次10min。中性树胶封片后镜下观察染色情况。染色结果由两位病理科医师共同阅片,意见不一致时由病理科主任医师阅片评估。CHIP、FAT4阳性判读标准:根据染色强度和阳性百分率评分的乘积,<2分为阴性,≥2分为阳性。染色强度:无染色0分,淡黄色为1分,棕黄色为2分。阳性百分率评分:<10%为0分,10%~30%为1分,>30%~50%为2分,>50%为3分。每个切片选取5个高倍镜视野(×200)进行评估,结果取平均值。
1.4 随访
CRC患者从手术日起作为随访起点,每3~6个月门诊随访1次,根据查体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记录患者生存时间,肿瘤复发转移及死亡原因等,随访截止时间是2023年6月1日。随访终点为到达本研究的随访截止时间或患者出现因CRC导致的死亡事件的发生。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25.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率表示,组间采用χ2检验比较。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Kaplan-Meier生存分析CHIP、FAT4表达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CRC患者生存预后的因素。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CRC组织、癌旁组织中CHIP、FAT4表达
CRC组织中CHIP染色位于细胞质和细胞膜,癌旁组织中FAT4染色位于细胞质和细胞膜。见图1。相比于癌旁组织,CRC组织中CHIP阳性率较高[65.22%(60/92)vs.10.87%(8/92)],FAT4阳性率较低[28.26%(26/92)vs.89.13%(8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075、70.300,P<0.001)。CRC组织中CHIP与FAT4表达呈负相关(r=-0.781,P<0.001)。
2.2 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CRC组织中CHIP、FAT4表达比较
与TNM分期Ⅰ~Ⅱ期、高中分化、无淋巴结转移的CRC组织中CHIP、FAT4阳性率比较,TNM分期Ⅲ期、低分化程度及有淋巴结转移的CRC组织中CHIP阳性率较高,FAT4阳性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图1 CRC组织、癌旁组织中CHIP、FAT4表达(免疫组化,×200)
表1 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CRC组织中CHIP、FAT4表达比较[n(%)]
2.3 Kaplan-Meier生存分析CHIP、FAT4表达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
92例CRC患者中,3年内死亡38例,3年生存率为58.70%(54/92)。CHIP阳性和CHIP阴性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48.33%(29/60),78.13%(2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6.709,P=0.010)。FAT4阳性和FAT4阴性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81.25%(13/16),53.95%(4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5.124,P=0.032)。见图2。
2.4 COX回归分析影响CRC患者生存预后的因素
以预后为因变量(1=死亡,0=生存,t=时间),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TNM分期Ⅲ期、低分化程度、有淋巴结转移、CHIP阳性是影响CR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FAT4阳性是预后的保护因素。见表2、3。
图2 CHIP、FAT4表达对CRC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
表2 单因素COX回归分析CRC预后影响因素
表3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CRC预后影响因素
3、讨论
CR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饮食习惯的改变,CRC的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1]。虽然近年来腔镜及CRC早期筛查的普及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早期CRC的诊治,但仍有部分病例发现时已处于晚期,即使经积极手术、化疗及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后,患者预后仍然较差[9]。深入研究CRC的发病机制,寻找能够评估不同CRC患者预后差异的肿瘤标志物,对于肿瘤个体化治疗,改善患者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CHIP又称为STUB1,编码基因位于16p13.3,具有招募泛素结合酶E2的U-盒结构域,能与热休克蛋白70、热休克蛋白90相互作用,促进下游蛋白泛素化降解,参与细胞凋亡、衰老、免疫、神经系统疾病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10]。据研究报道,乳腺癌中CHIP能够泛素化降解干扰素γ受体1,抑制Jacus相关激酶1复合物的形成和激活,促进肿瘤免疫逃逸及肿瘤进展[11]。本研究中,CRC中CHIP表达上调,与较差的临床病理特征有关,提示CHIP促进CRC的恶性进展。肿瘤中CHIP的表达受非编码RNA网络的复杂调控。有研究发现,环状RNASHKBP1能够作为分子海绵吸收结合微小RNA-582-3p,上调CHI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抑制热休克蛋白90的泛素化降解,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及血管生成[12]。本研究中CRC组织中CHIP阳性率为65.22%,结果略低于既往学者报道的CRC中CHIP阳性率72.04%[13]。原因可能是CHIP阳性染色的强度和面积判断的标准不同,导致CHIP阳性评估结果的差异。研究表明,CHIP能够通过直接与M2型丙酮酸激酶相互作用,促进M2型丙酮酸激酶的磷酸化激活及核转位,引起c-myc等致癌基因和糖酵解相关基因如葡萄糖转运蛋白1等的反式激活,增强葡萄糖摄取和乳酸生成,促进CRC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14]。本研究中,CHIP阳性的CRC患者生存预后较差。分析其原因,CHIP作为一种促癌基因能够促进肿瘤抑制因子与PTEN,p53相互作用,促进PTEN,p53泛素化和蛋白酶体降解,激活AKT和撕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导致CRC肿瘤细胞术后的恶性增殖和侵袭转移[13]。临床研究证实,CHIP还可以通过促进半乳糖凝集素1的泛素化和蛋白酶体降解促进CRC的转移,导致患者不良预后,是新的CRC预后评估的肿瘤标志物[15]。
FAT4属于钙黏蛋白基因超家族的成员,是果蝇脂肪组织的4种人类同源物之一,编码脂肪非典型钙黏蛋白,维持细胞极性、肾脏发育及细胞凋亡的调控[16]。有研究报道,胃癌、肝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中FAT4表达下调,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及淋巴结迁移,导致患者不良预后[16-17]。本研究中,CRC组织中FAT4表达降低,与患者不良临床病理特征有关,提示FAT4在CRC中作为一种肿瘤抑制因子,其表达降低促进CRC肿瘤的恶性进展。CRC组织中FAT4的表达受多种机制调控。有学者报道,CRC组织中微小RNA-106b-5p的表达上调,FAT4的表达下调,其通过靶向抑制FAT4的表达,促进CRC肿瘤细胞的增殖并抑制凋亡[18]。另有研究表明,胃癌中FAT4的转录起始位点上游启动子区的Cp G岛存在过度甲基化的现象,导致FAT4的表达沉默,促进肿瘤迁移、侵袭能力增强和肿瘤血管淋巴管转移,而通过DNA去甲基化剂5-氮杂-2'-脱氧胞苷抑制FAT4基因甲基化水平后,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明显受到抑制[19]。本研究中,FAT4阳性CRC患者生存预后较好,提示CRC中FAT4的表达有助于评估患者的生存预后。分析其原因,CRC组织中FAT4的表达能够通过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通路,促进自噬及上皮间质转化的发生,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迁移和增殖[20]。有学者证实,FAT4的过表达能与β-连环蛋白结合并拮抗其核定位,促进β-连环蛋白的磷酸化降解,抑制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的转录并促进其泛素化降解,增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活化和肿瘤微环境浸润,发挥肿瘤抑制效应,是潜在的肿瘤治疗靶点[21]。本研究中,CRC组织中CHIP与FAT4表达呈负相关,提示两者在CRC的肿瘤进展中可能存在调控关系。有研究报道,肿瘤中CHIP的表达上调能够激活核因子κB信号通路,进而磷酸化激活蛋白酶体20S亚单位β4,促进下游FAT4降解,导致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及肿瘤侵袭转移的发生[22]。但两者之间具体作用机制有待今后进行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CRC组织中CHIP表达升高,FAT4表达降低,CHIP、FAT4表达与患者较差的临床病理特征有关,均发挥促进CRC肿瘤进展的作用。临床医生可根据CRC组织中CHIP、FAT4的表达,结合传统的TNM分期及肿瘤分化程度等临床病理特征,评估CRC患者的生存预后。本研究未能对两者在CRC中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有待今后进行基础实验,进一步研究两者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8]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8,21(1):92-106.
基金资助:贵阳市卫生健康局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筑卫科合同[2021]7号); 贵阳市科技计划项目(筑科合同【2021】43-24号); 贵州省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基金项目(gzwjkj2019-1-125);
文章来源:田宇,何师茜,周晓倩.结直肠癌组织中CHIP、FAT4表达及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4,45(16):1941-1945+1951.
分享:
大量研究表明,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器官恶性肿瘤的主要病因,与全球约 5% 的癌症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在 HPV感染中,HPV16 是最常见的高危型,其癌基因 E6 与肿瘤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密切相关[3-5]。最近的研究显示,结直肠癌( colorectal cancer,CRC)存在较高的 HPV16 感染率,两者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2025-03-28在结直肠癌的治疗方案中,手术切除作为主要手段,虽然疗效显著,但术后并发症问题仍需重视。肺部感染和肠梗阻是结直肠癌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18.6%和2.94%~44.12%,这些并发症可显著影响患者康复进程[1-2]。中医学理论认为,肺主气、司呼吸,与大肠相关[3-4]。
2025-03-26结直肠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对公共健康构成了重大挑战。由于其高发病率和较高的术后并发症风险,结直肠癌的治疗及术后管理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老年衰弱患者因其生理功能下降,更易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如肺炎、低氧血症及呼吸衰竭,这些并发症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也增加了治疗成本与死亡风险,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重大负担。
2025-03-17结直肠癌发病率较高,其发病机制复杂,通常涉及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常见症状包括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体重下降、贫血等,手术切除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晚期或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患者多采用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与靶向治疗等手段[1]。
2025-02-21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2020年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和第五位[2-3],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另有数据[4]显示,55岁以下人群的结直肠癌发病率正以每年2%的速度上升,中青年结直肠癌患者人数逐年增多[5]。
2025-02-14全球癌症报告[1]显示,结直肠癌新发病例约192万,死亡人数约90万。我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约51.71万例,死亡人数约24万例[2]。研究[3-4]表明,结直肠癌患者在患癌后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困扰,包括焦虑、抑郁、孤独等。孤独与癌症发病率增加有关,孤独感会降低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死亡风险[5]。
2025-02-14结肠癌是由小肠上皮细胞发生病变或遗传基因导致的恶性肿瘤,由于症状隐匿性较强,常被误诊为肠炎,被发现时已发展至晚期,此时需采用化疗治疗[1]。FOLFIRI是治疗消化道肿瘤常用化疗方案,已被证明可有效抑制晚期结肠癌患者肿瘤扩散和增殖,但存在耐药性低、不良反应明显及疗效较低等问题[2]。
2025-02-13大肠癌又称为结直肠癌( CRC) ,是一种较常见的世界性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全世界不同地域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较大,这一差异和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显著关联,大肠癌在欧美发达国家为常见恶性肿瘤,在恶性肿瘤发病谱及死亡谱均排名第 3。中国属于大肠癌低发地区,但发病率逐年上升,特别是结肠癌的发病率显著升高。
2025-02-10结肠癌作为我国的高发病率癌种之一,近年来的发病趋势不断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故研究大肠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及有效防治方法有重大意义。以化疗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明显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结直肠癌多药耐药成为治疗失败和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中药逆转结直肠癌多药药具有独特的疗效和机制。
2025-02-10直肠癌作为一种消耗性疾病,近 20 余年来发病率呈快速增长趋势,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在所有肠道恶性肿瘤中占比超过 60% ,目前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但手术所致创伤可导致机体基础代谢率与内环境变化,影响术后康复,故采取微创手术是大势所趋。腹腔镜下直肠癌微创根治术因具有切口小、出血少以及对人体微环境稳定性影响小等优势。
2025-02-06人气:18466
人气:16530
人气:15876
人气:15456
人气:1518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肿瘤基础与临床
期刊人气:2167
主管单位: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河南省抗癌协会,郑州大学,河南省肿瘤研究所
出版地方:河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5412
国内刊号:41-1383/R
邮发代号:36-133
创刊时间:1990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1.474
影响因子:2.876
影响因子:0.89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15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