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手术与未手术交界区脊髓漂移角度的变化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2022年12月采用单侧显露通道技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69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并比较头、尾端交界区脊髓漂移角在手术前后的变化。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颈部疼痛程度,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状况。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12 ~ 36(18.7±5.8)个月。术后脊髓均向后漂移,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头、尾端交界区脊髓漂移角较术前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2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NDI及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脊髓向后方漂移,交界区脊髓漂移角较术前进一步增大,如术前交界区脊髓漂移角已经较大,建议延长手术节段。
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具有直接减压和间接减压作用[1-2]。来源于脊髓前方的致压物(椎间盘、骨赘、后纵韧带等)将脊髓压迫并向后推移,脊髓在椎板、椎间黄韧带处受到阻挡,前方压迫越重,后方结构对脊髓的阻挡就越重,后路手术可以直接去除椎板、黄韧带对脊髓的阻挡作用;术后脊髓向后方漂移,从而缓解或解除了脊髓前方的压迫,从而获得间接减压效果。这种漂移的间接减压作用在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尤为重要,理论上椎管扩大越明显,脊髓向后方漂移的空间越充足[3-4]。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手术区域的脊髓会向后方漂移,未手术区域的脊髓不会有明显漂移,术后手术与未手术的交界区脊髓成角较术前增大,部分患者术后颈椎MRI会提示交界区存在椎板卡压脊髓的情况,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脊髓漂移不充分而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本研究组首次提出了交界区脊髓漂移角的概念,用以探讨术后手术与未手术交界区的脊髓成角情况,旨在避免术后出现脊髓成角过大、术后未手术节段椎板卡压脊髓的情况,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①明确诊断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②采用单侧显露通道技术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③手术涉及椎板数≥4个;③年龄> 30岁且< 70岁。排除标准:①影像学资料不全或失随访;②术中需要辅助使用侧块螺钉;③最头端或最尾端钛板型号< 10 mm;④既往有颈椎后路手术史。按照上述标准,纳入2020年12月—2022年12月采用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69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31例,年龄为31~69(55.3±8.6)岁,体质量指数(BMI)为(25.3±3.7) kg/m2。本研究通过本院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核备案,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手术由同一手术组完成。
1.2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
患者全身麻醉后取俯卧位,做颈后正中切口,切开皮肤,显露皮下筋膜,经棘突两侧骨膜下电刀分离肌肉,仅显露椎板左侧及侧块内缘,制作开门侧骨槽,于棘突右侧旁1 cm处置入可扩张通道,采用3 mm的磨钻头制作铰链,相同步骤处理余下椎板铰链侧。用2 mm枪钳咬除开门侧骨槽的剩余骨质,用椎板夹持器夹持椎板并旋转,逐个开门,使用钛板螺钉固定于开门侧,余下同前,详细过程可参考本研究组前期报道[5]。术毕常规生理盐水冲洗术区,放置负压引流管后关闭切口,术后48~72 h拔除引流管,术后第2天患者可佩戴颈托下床活动。
1.3交界区脊髓漂移角的测量
本研究组首次提出交界区脊髓漂移角的概念:在颈椎MRI T2加权像上取脊髓压迫最严重的层面,未手术节段椎板或棘突最尾端与椎体后下缘做一连线a,a线与脊髓后方相交于A点,A点为脊髓后漂移的旋转中心;与a线平行且经过该节段椎板或棘突最头端的直线为b线,b线与脊髓后方相交于B点;与a线平行且经过下一节段椎体后下缘的直线为c线,c线与脊髓后方相交于C点;AB与AC的夹角即为头端交界区脊髓漂移角(图1a、b)。类似的可测量出尾端交界区脊髓漂移角(图1c、d)。
1.4观察指标
测量并比较手术前后头、尾端交界区脊髓漂移角。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6]评估颈部疼痛程度,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7]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8]评估神经功能状况。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手术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12~36(18.7±5.8)个月。手术时间为(92.4±8.7) min,住院时间为(5.8±1.4) d,术中出血量为(172.5±33.4) mL,术后引流量为(210.5±8.7) mL。术后脊髓均向后漂移,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头、尾端交界区脊髓漂移角较术前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1)。术后2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NDI及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1)。并发症发生情况:2例患者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经非手术治疗后好转;7例患者术后发生脂肪液化,切口延迟愈合,经1~2周清洁换药等处理后切口愈合,无深部感染发生;所有患者无神经损伤、钛板移位等并发症发生。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2、3。
图1交界区脊髓漂移角的测量
表1疗效评估指标
3、讨 论
后路减压技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椎板切除融合术)可获得环形减压效果,直接移除后部骨性结构、增生皱褶的黄韧带,解除脊髓后方压迫,起到直接减压效果;术后脊髓向背侧漂移,缓解或解除脊髓前方压迫,起到间接减压效果[9-10]。如果脊髓向背侧漂移不足,可能会导致脊髓于腹侧仍然受压迫,继而出现神经功能恢复不理想的情况[11-12]。因此,采用术前影像学特征以预测脊髓漂移的潜力引起广泛关注。有研究[13]报道,采用椎板切除术和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组在脊髓后移程度、神经功能恢复率和颈椎曲度指数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术后椎体与脊髓的距离显著增加,其中C5水平脊髓后移幅度最大,C3和C7水平后移幅度最小;作者认为脊髓后移幅度与颈椎曲度指数没有相关性,椎板切除术和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都可以产生相似程度的脊髓后移,颈椎前凸与脊髓的后移无关。还有研究[14]认为,在有压迫的区域延长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手术节段会获得更大的脊髓后移程度。
图2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C7/T1脊髓漂移角)
图3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C2/C3脊髓漂移角)
本研究组首次提出交界区脊髓漂移角的概念,可用于明确手术节段、确定手术范围。本研究在实际测量中先测量术后交界区脊髓漂移角、再测量术前交界区脊髓漂移角,这样做的优点是术后测量能确定手术与非手术交界区。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头端交界区脊髓漂移角平均增加9°,尾端交界区脊髓漂移角平均增加6°,如果术前预手术与非手术交界区的脊髓漂移角过大,术后交界区将存在脊髓卡压的趋势与风险。尽管脊髓卡压不会引起神经症状,但是为了预防脊髓卡压产生神经症状的风险,本研究组建议在原手术计划的基础上延长手术节段。本研究组在前期研究[15]中提出脊髓后方压迫评分(PCS)的概念,以图2典型病例为例,椎板对脊髓压迫得2分,黄韧带对脊髓压迫得1分,按PCS理论得分区域应包含在手术范围内,因此,建议行C3~T1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然而,该病例的实际手术范围为C3~7,术后C7及其头端的脊髓向后漂移,C7/T1脊髓漂移角增大至26°,T1椎板紧贴脊髓,有卡压脊髓的趋势。对于该病例,如果将手术范围向尾端延长至T1,将会解除T1椎板紧贴脊髓、卡压脊髓的趋势。以图3典型病例为例,术前C2/C3脊髓漂移角为14°,PCS得1分(C2/C3脊髓压迫),建议手术包含该节段,即C2需要做椎管扩大。然而,实际手术范围并未扩大至C2,致使术后C2/C3脊髓漂移角过大,增大至25°,C2椎板对脊髓的卡压趋势加重。术前应充分评估预手术交界区的脊髓漂移角与PCS,以明确手术节段。本研究组建议,在制订手术方案时,如果头端预手术与非手术交界区脊髓漂移角超过12°(术前平均6°),建议扩大手术节段,如果患者该处PCS有得分,建议将该节段纳入手术;如果尾端预手术与非手术交界区脊髓漂移角超过9°(术前平均3°),建议扩大手术节段,如果患者该处PCS有得分,建议将该节段纳入手术。
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脊髓会向后方漂移,手术与非手术交界区脊髓漂移角会较术前进一步增大,理论上脊髓漂移角增加越大,脊髓在非手术节段椎板卡压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当交界区脊髓漂移角过大时,建议延长手术节段,脊髓漂移角是术前制订手术方案时需要慎重考虑的重要指标。预手术交界区PCS有得分,提示该处黄韧带对脊髓存在压迫,非手术节段椎板对脊髓虽然没有压迫,但脊髓的缓冲空间已经不足,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脊髓向后漂移,该处卡压脊髓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如预手术交界区PCS有得分,建议将该节段纳入手术。综上,预手术交界区的脊髓漂移角是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重要的术前参考参数,配合PCS应用,指导确定手术节段、手术范围的作用更强。
参考文献:
[5]沈晓龙,徐辰,吴卉乔,等.颈椎后路单侧显露通道辅助下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J].脊柱外科杂志,2022,20(5):289-294.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072471);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计划项目(23ZR1478000);
文章来源:沈晓龙,魏磊鑫,吴卉乔,等.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手术与未手术交界区脊髓漂移角度的研究[J].脊柱外科杂志,2024,22(04):217-221.
分享:
脊柱骨折是骨科常见的严重创伤,发生率为5%~7%,多发于胸腰段[1]。手术是治疗脊柱骨折的主要方法,能实现骨折复位、固定,但术后病人活动受限,加之手术影响,病人极易并发便秘[2-3]。李艳芳等[4]研究显示,胸腰段脊柱骨折病人术后便秘发生率为58.67%,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胀,对其康复期生活影响较大。
2024-11-06脊椎骨转移瘤是恶性肿瘤常见并发症,以胸腰椎为常见发病部位,主要是因脊柱具有丰富血流,且特殊静脉多,易引起脊椎骨转移瘤。脊椎骨转移瘤患者主要表现为肢体无力、触痛、局部叩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脊椎骨转移瘤患者可通过影像学技术诊断,如X线、CT诊断等,X线诊断检出率差,极易出现漏诊现象,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2024-10-31腰椎管狭窄症是以间歇性跛行、腰腿部麻木及疼痛等表现为主的骨科常见病,具有进行性发病的特点,会对脊柱所有运动节段造成影响[1]。脊柱手术是现阶段临床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手段,能恢复脊柱功能,维持脊柱生物力学稳定性,但脊柱具有特殊的解剖结构及复杂的功能,手术操作难度较高,且对机体的创伤较大[2]。
2024-10-25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裂损→髓核突出刺激及压迫周边神经转化过程是经典的LDH病变过程,其过程中纤维环破裂所生瘀血及突出之髓核作为病理产物严重影响LDH的转归。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笔者总结治疗LDH的经验,认为其核心病机在于“痰核瘀阻”,并以此为指导,治疗LDH患者34例,现报道如下。
2024-10-23脊柱骨折是脊柱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约为32.8/100000,以胸椎和腰椎骨折最为常见,约占75.3%。暴力引起的创伤性胸腰椎骨折以青中年患者多见,且多数为不稳定性骨折,需手术治疗以恢复高度并维持脊柱的稳定性,目前仍以骨折切开复位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为首选术式。
2024-10-21中医整脊专家韦以宗在借鉴传统牵引基础上,首创整脊调曲牵引疗法,能改善恢复脊柱整体对位、对线及对轴状态[5]。近期研究表明以正脊调筋舒通综合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疗效显著[6],前期研究[7]显示中医整脊学理论指导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具备一定优势。
2024-10-10急性脊柱损伤多由车祸伤、高坠伤、跌倒摔伤、重物砸伤等引起,常可并发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是一种潜在的致命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导致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永久性丧失[1],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对全球医疗保健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2]。
2024-09-30手术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的主要方式,但术后患者需长时间卧床休息,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全程风险管理下的系统护理通过分析患者潜在的护理风险,并总结既往临床经验,制订系统性护理方案,可有效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
2024-09-28早发性脊柱侧凸是指小儿在10岁之前出现脊柱冠状面、水平面以及矢状面的侧凸畸形,其发生时骨龄尚未发育成熟,而在青春期等快速生长发育期间,病情有可能会迅速进展。许多患儿早期往往无明显临床表现,一旦有明显的外观畸形,常常会对患儿的形象和自信心造成不良影响,并可能对生长发育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2024-09-28青少年脊柱侧弯是青少年生长期较为常见的脊柱畸形,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弯占总数的80%左右。特发性脊柱侧弯不仅影响脊柱的结构和功能,还可能导致身体姿势不对称、肌肉失衡等。青少年期骨骼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早期治疗可帮助控制病情发展,减轻脊柱畸形,避免病情加重对患者生活造成更大影响。
2024-09-23人气:17871
人气:15229
人气:14584
人气:14572
人气:14550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脊柱外科杂志
期刊人气:1698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2-2957
国内刊号:31-1907/R
邮发代号:4-750
创刊时间:2003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107
影响因子:0.952
影响因子:0.590
影响因子:0.784
影响因子:1.02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