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五育”并举视域下基于中药商品学的研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2024-07-26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五育”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教育方式,课程建设是高校构建“五育”培养教育体系的基础。中药商品学是中药学专业的特色专业课,但教学过程中面临实践课时有限、授课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和实践训练薄弱等问题,该文通过建立“五育”并举视域下基于中药商品学的研学课程改革,使学生在每一个教学单元和每一次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培养,实现“五育”的有机融合与统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 关键词:
  • “五育”并举
  • 中药商品学
  • 研学课程
  • 立体化学习
  • 素质教育
  • 加入收藏

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五育”并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途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五育”并举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视角,是构建新时代中国教育新体系的重要基础。

“五育”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教育方式,在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过程中,课程建设是基础,是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主要依托,是实现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基本单元,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的实施载体,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主体,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中“五育”并举的全面性。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融合“五育”并举,是新时代对课程建设的新要求[1-2]。


一、“五育”并举实施内容


“五育”指以德为先,培养家国情怀,教人为善;以智为重,包括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的掌握,教人求真;以体为本,推崇健康理念,教人健体;以美为魂,传承中华文化,教人臻美;以劳为基,开展劳动实践,教人勤奋。“五育”既各具独特的任务和价值,又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德育贯穿于各育之中,是其他各育的灵魂;智育为实施其他各育进行知识和智力的储备;体育为其他各育提供体质的准备和生理的基础;美育以精神的力量助推其他各育的发展;劳动教育是对其他各育的综合实践运用与成果的检验。每一育中应发现“五育”、渗透“五育”、落实“五育”[3-6]。


二、中药商品学教学现状


中药商品学是一门以中药商品质量和经营管理为核心内容来研究其商品特征和使用价值的应用学科,具有中药商品品种繁多、规格等级复杂、商品市场瞬息万变和实践性强等特点。如何既注重理论体系、知识的全面性,又还其“实践”本质,与实际应用深度结合,在应用中去锻炼、去摸索、去总结,真正发挥专业知识和技能,让知识实现立体化、实践化是中药商品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主要方向。据报道,已有教学团队通过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理实一体化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多元化一体考核、劳育有机融入、虚拟仿真平台应用、中药商品药材标本课堂应用、课堂辨别实践、BOPPPS、对分易与雨课堂等教学方式或教学平台的应用在一定程度或某一方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7-12],但目前中药商品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尚未能从系统上、根本上解决教学过程中常面临实践课时十分有限、授课方式较为单一、学生被动学习、实践训练较为薄弱和与中药商品市场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高质量中药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收效甚微。


三、课程改革及实施


(一)中药商品学课程研学模式的建立

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研学课程是教育推进知识立体化、“知行合一”实践化、核心素养深入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有助于知识的立体化及实现课堂内外知识的融会贯通,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思考、研究和探索,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因此,研学课程在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应用型人才具有独特优势[10-12]。本文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为导向,创建基于“五育”并举的中药商品学课程研学模式,发挥课程的应用性、社会性、政策性和实践性等优势,使中药商品学课程成为富含“五育”元素和内涵的教学单位,真正实现“以智为中心”的教学向“五育”并举的转变,以德铸魂,以智启慧,以体强魄,以美润心,以劳养性综合培养,增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学习的获得感,该模式的建立丰富了中药商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为中药商品学课程的“五育”融合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建立的“五育”并举背景下中药商品学课程“六六”研学模式,对改变课程中轻德育、美育、劳育及体育的现状提供思路借鉴,为推动高质量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研学实施时间及对象

中药商品学课程研学模式在中药学专业两个年级实施,具体信息见表1。

表1 课程研学实施信息表

(三)实施总体框架

通过设计,将“五育”有机融入中药商品学课程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五育”并举为核心,以“六六”研学模式为主要内容的中药商品学课程研学模式和理论,丰富了中药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为中药学专业课程的“五育”融合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

图1“五育”并举视域下中药商品学课程“六六”研学模式图

(四)中药商品学课程“六六”研学模式的建立

1建立和完善课程资源“六个体系”

将教学内容及资源分成六个板块,每个板块分别建立一个课程资源体系,分别是中医药文化寻根、中医药传统技能体验、中草药栽培劳动教育、中医药文创开发、基地见习职业启蒙、创新创业实践,具体设计及内涵见表2。

2建立和完善“六位一体”组织方式

学校高度重视,做好中药商品学课程安排及人员调配,打破传统课堂模式,从中药学专业出发,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教师组织引导,创新作业形式,以校外企业及基地实地实践为主,全员参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完成学习报告及分享,增加趣味性及知识性,形成了学校主导、专业培育、教师指导、企业支持、全员参与和团队行动的课程体系组织方式。如在“桂十味”的商品药材学习过程中,为让同学们掌握“桂十味”的品质评价及商品药材的资源现状,学校在课程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资助、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申报等过程中,重点支持“桂十味”商品规格等级的划分及资源调查项目,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赴药材市场、药材原产地等开展实践学习。并且通过“桂十味”手绘图及“桂十味”种植养护等强化药材品质形成的要素及药材辨别的要点,使学生在研学实践中立体化学习商品药材知识。

3建立“六类协调”实践教学基地

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及领域,充分发挥药检所、药监局、研究所、制药企业、医药公司及附属医院等共同培育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监督部门、教育机构、研究机构、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与医疗机构联动的中药商品学实践教学体系。如在学习肉桂时,分小组去不同机构进行肉桂相关实践教学,并通过课堂分享交流肉桂的资源分布、种植、采收加工要点、规格等级及质量相关性、临床应用和药膳食用等的学习收获,树立了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及传承创新的理念。

4开发“六步深入”研学方式

针对西红花、天麻、罗汉果、三七、山银花、陈皮、珍珠和肉桂等药材商品分别对传统鉴别、现代鉴别、规格等级划分和品质评价等知识点进行设计,通过参观、见习、调查等看、听,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调查等说、思,通过课堂练习,课堂内外实践实训知行合一,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课后思考题的布置等引导学生思考,形成看、听、说、练、行、思“六步深入”的研学方式。

5促进能力提升“六层阶梯”的搭建

在课堂讲授基础知识后开展校内课堂角色扮演、实训课情景模拟、学习平台模拟实训及校外企、事业单位等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学习等螺旋式提升。如在课堂上开展生产企业关键人员的角色扮演,使学生能掌握企业关键人员的资质及职责。通过实训课开展药品经营企业迎检的情景模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管理的具体实施。通过附属医院、生产企业、经营企业等多家实践教学基地实践学习等,巩固基本知识,举一反三,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将药事管理知识应用到学习和工作中,自主探索,完成实训报告,并在组长和学习员的引领下通过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应用能力及综合素质。形成自主探究、骨干引领、团队作战、辐射全员、应用提升、综合能力的“六层阶梯”式能力提升,相互促进、相互贯通。

表2 中药商品学课程体系的设计及“五育”内涵

6促进实践能力培养“六位同向”

通过创新创建“五育”并举背景下的中药商品学学习模式进行教学,通过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实践教学平台,以“草木生香工作坊”“壮瑶民族药协会”和“桂十味资源调查”等项目组进行研学,同时优化实践型导师队伍,增加优秀企业导师的合作及交流,加强产学研实践体系,创新开展中药商品学学科知识和技能竞赛,“五育”并举,突出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实践能力培养“六位同向”。


四、中药商品学学习模式效果的评价


(一)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占50%)+期末考核成绩(占50%)两个部分。形成性评价包括:(1)学生课堂练习、参与讨论、小组活动的情况(占50%);(2)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相关内容完成度及研学报告(占50%);(3)研学分享作为形成性评价的加分项,加分上限为10分。期末考核成绩指完成学习后的期末考试成绩分数。通过对中药学2个年级分组实施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班级期评成绩得到明显提升。

(二)教学改革研究评价

通过问卷星对学生实施匿名问卷调查,研学模式班级学生213名,共收到有效问卷213份,参与度达到100%。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总体的满意度为98.48%;100%的学生认为中药商品学课程研学模式下的立体化学习,对将来从事中药商品质量评价、经营、管理等相关工作有启发;93.94%的学生认为中药商品学课程教学中使用的项目组学习方式对学习有帮助;95.45%的学生认为中药商品学课程有必要去中药材市场及其他实践平台实践;98.48%的学生认为辨认中药标本实物的学习活动印象最深刻;89.39%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75.76%的学生认为总结归纳能力得到提升;97%的学生认为对不同规格等级、不同质量的多元化药材标本进行辨别实践学习的能力得到提升。因此,通过课程改革大部分学生有较强的学习获得感,自主学习及辨别药材的能力获得较大提升,加深了对中药学专业的认识和理解,丰富了辨别中药商品真伪优劣经验。大部分学生建议增加药材标本的数量及种类,增加课堂内外实践的时间,迫切希望增加去不同实践平台开展商品药材学习活动时间和次数,提升未来就业岗位的胜任力。

(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建立“五育”并举背景下中药学专业课程研学模式,并应用于中药学专业中医药文献检索、药事管理与法规、创新创业教育等核心课程中,成效显著。依托课程成立的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学生综合测评成绩得到明显提升。

五结束语

通过“五育”并举视域下基于中药商品学课程的研学模式的建立使学生充分汲取课程营养,自然、协调、合理、精细的“五育”融合,将“五育”全面、平衡、充分地融入课程,避免单一知识传授,使学生在每一个教学单元和每一次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培养,实现了“五育”的有机融合与统一,不断推进课程“五育”人才全面培养的深入,提高了中药学专业课程质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霍楷,魏歆彤.五育并举背景下的艺术类专业教学改革理论研究[J].西部皮革,2022,44(7):94-96.

[2]林建胡,陈志勇,林秀君.基于五育并举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以莆田学院为例[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2,24(2):101-104.

[3]刘淑香.思政下“六位一体”教学模式在机械制造工艺学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22(22):121-123.

[4]罗良清,陶春海,李勇.“五育并举”建设统计学一流教学团队的探索与实践[J].统计理论与实践,2022(5):64-67.

[5]付彦林,盛义保,贾殿坤.工科院校“六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与探索———以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10):42-48.

[6]吴雪艳,付秀美,付文亮,等.课程思政引领“五育并举”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22,39(2):175-177.

[7]王晓倩,张凤玲.基于思政强化背景下的中药商品学教学实践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3,31(18):20-23.

[8]宋龙,李惠,郑敏,等.中药商品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30(22):20-23.

[9]邓莹,刘杰,魏学军,等.多元化考核方式在医药专科院校中药商品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22,35(2):144-146.

[10]张峰,岑娟.中药虚拟仿真系统在中药商品学实验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21(42):18-19.

[11]宋龙,李惠,沈岚,等.劳育融入中药商品学专业课的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2):30-31.

[12]金月茹.中药标本在中药商品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20(34):60-61.


基金资助: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建构主义的中药商品学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构建研究”(2022JGB231); 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五育并举’背景下的中药学专业课程研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22ZJY1715); 广西中医药大学高层次人才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广西中医药大学桂派杏林青年英才”(2022C033);


文章来源:涂冬萍,黄志其,王柳萍.“五育”并举视域下基于中药商品学的研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4,10(22):128-131.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高教学刊

期刊名称:高教学刊

期刊人气:4230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黑龙江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创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评估中心

出版地方:黑龙江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2096-000X

国内刊号:23-1593/G4

邮发代号:14-357

创刊时间:2015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