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讨局限性肾癌(LRCC)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LPN)入路选择对患者内分泌、肾功能、生存结局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1年3月至2022年9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1例LR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LPN入路方式分为A组(n=51)和B组(n=50),分别采取经后腹腔途径入路和经腹腔入路。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手术前后内分泌相关指标[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胰岛素(Ins)、去甲肾上腺素(NE)]、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肾小球滤过率(eGFR)],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术后12个月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结果 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胃肠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01.12±13.34) min、(7.88±1.34) h、(7.81±1.34) d,明显短于B组的(138.38±18.99) min、(10.36±1.59) h、(10.43±1.68)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A组患者的血清COR、ACTH、NE分别为(18.89±3.38) ng/L、(40.41±5.26) ng/L、(268.68±30.13)μg/L,明显低于B组的(23.99±4.47) ng/L、(53.54±5.99) ng/L、(317.62±34.99)μg/L,Ins为(17.56±2.13)μIU/mL,明显高于B组的(13.34±1.64)μI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5 d、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两组患者的BUN、e GFR、S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及术后12个月生存率、局部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LPN经后腹腔途径入路、经腹腔入路是LRCC患者安全性可靠的治疗方案,均能改善患者肾功能,且具有较好的生存获益,而经后腹腔途径入路手术能优化手术流程,可减轻对患者机体内分泌环境的影响,促进术后早期恢复。
局限性肾癌(localized renal cell carcinoma,LRCC)是泌尿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多表现为血尿、腰痛、腹部肿块等,治疗不及时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1-2]。手术是治疗LRCC的重要方案,既往采用的开放性肾部分切除术虽能保留肾单位,但创伤较大,并发症风险高,预后效果差[3-4]。近年随着腔镜技术发展,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l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LPN)逐渐应用于LRCC的临床治疗,其能彻底切除肿瘤,且创伤轻微,可促进患者术后快速恢复[5-6]。LPN效果与操作入路密切相关,LPN应用何种入路能取得最佳效果临床尚无统一意见。经后腹腔途径、经腹腔是LPN常用入路方式,各有优缺点[7]。本研究旨在探究经后腹腔途径入路和经腹腔入路LPN治疗LRCC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9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1例LRCC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均符合《肾肿块和局部肾癌:AUA指南》[8]中LRCC诊断标准,并经CT、MRI检查、病理活检确诊;(2)符合TNM分期[9];(3)均为单发肾细胞癌;(4)具备手术指征且无禁忌证;(5)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不耐受手术者;(2)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3)凝血功能、免疫功能障碍者;(4)入院前接受过放疗、化疗等其他治疗者;(5)合并糖尿病、麻醉禁忌证者。根据LPN入路方式分为A组51例(经后腹腔途径入路)和B组50例(经腹腔入路)。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1.2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增强CT或MRI检查,明确肿瘤位置、大小及毗邻血管情况;常规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肾上腺内分泌检查;预防性给予抗生素、纠正电解质等对症干预,术前禁食水。LPN操作按照腹腔镜操作相关共识[10]实施。
1.2.1 A组
该组患者行后腹腔途径入路LPN。具体方法:患者取健侧卧位,垫高腰部,气管插管实施全身麻醉,术区常规消毒。于腋后线肋下缘行2 cm切口,钝性分离腰背筋膜,置入气囊注入300~500 m L盐水,充分扩张筋膜间隙后置入Trocar (10 mm)。分别于腋前线肋缘下2 cm、腋前线平髂嵴位置穿刺并置入Trocar。沿腰大肌前缘向头侧分离,打开Gerotas筋膜、肾周脂肪囊,缓慢游离肾门动静脉、输尿管及肾脏,夹闭肾脏供血动脉,待肾实质颜色变浅,沿着肿瘤外周约0.5 cm处切除肿瘤,可吸收线从肾蒂处向远离肾血管方向缝合肾脏创面。取出肿瘤切除物,松开止血夹,观察无明显出血,清理术区,留置引流管,缝合切口。
1.2.2 B组
该组患者行腹腔入路LPN。具体方法:患者麻醉同A组,取斜仰卧体位,术区常规消毒。膀胱镜下置入导尿管,于腹直肌旁行1 cm切口,穿刺建立气腹(15 mmHg,1 mmHg=0.133 k Pa),依次置入Trocar、腹腔镜探查盆腹腔情况。于腋前线脐上3 cm、锁骨中线肋缘下、腋中线脐上4cm处行切口作主副操作孔。腹腔镜下切开升降结肠旁沟侧腹膜,游离结肠与肠系膜,打开Gerotas筋膜及肾周的脂肪囊,其余操作均同A组,不同之处无需游离肾动静脉,只需采用止血钳阻断肾动静脉。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检测)方法
(1)围术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胃肠通气时间、住院时间、肾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重量。(2)内分泌相关指标:采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5 d外周静脉血3 m L,以3 5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层血清冷藏待测。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皮质醇(cortisol,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胰岛素(insulin,Ins)水平。(3)肾功能指标:术前、术后3 d、5 d、1个月、6个月、12个月,采集患者静脉血3 mL,以3 000 r/min速率进行10 min离心处理,提取上层清液,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厂家:贝克曼库尔特商贸(中国)有限公司,型号:AU5800)检测血清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水平。患者仰卧或坐位,将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Philips Medical Systems Nederland B.V.,Vereos PET/CT型)探头贴紧背部,并使双肾及膀胱位于探头视野内,静脉注射显影,采用固有采集处理程序收集数据,测定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4)术后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切口感染、应激性溃疡、出血、尿漏等发生率。(5)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术后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均服从K-S正态性分布且具备Bartlett方差齐性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时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比较
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胃肠通气时间、住院时间较B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肾动脉阻断时间、肿瘤重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内分泌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的血清COR、Ins、ACTH、NE水平组间、时间点、交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至术后5 d,两组患者血清COR、ACTH、NE水平呈升高-降低趋势,Ins呈降低-升高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A组患者的血清COR、ACTH、NE水平明显低于B组,Ins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肾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的BUN、eGFR、Scr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5 d时,两组患者BUN、Scr高于术前,e GFR低于术前,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两组患者的BUN、Scr低于术前,eGFR高于术前,且组间及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2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比较
表3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内分泌相关指标比较
表4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肾功能指标比较
2.4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比较
表5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比较(例)
2.5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比较
术后12个月,A组患者的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分别为94.12%(48/51)、0 (0/51),B组则分别为92.00%(46/50)、4.00%(2/50),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0.531,P=0.978、0.466),见图1。
图1生存曲线
3、讨论
LRCC发病与肥胖、遗传、肾脏疾病等因素相关,治疗原则为切除肿瘤,延长患者生存期[11-12]。临床多采用手术方式治疗LRCC,且已有研究证实,肾部分切除术具有切缘阴性特点,故临床治疗LRCC常推荐肾部分切除术,既能确保肿瘤彻底切除,又能最大限度保留残余肾脏功能[13-14]。但开放性肾部分切除术创伤较大,并发症风险较高。因此,优化手术流程以提高效果及安全性对改善患者预后尤为重要。
随着腔镜技术及微创技术发展,LPN广泛应用于肾癌治疗,且凭借着腹腔镜术野清晰、操作难度低等优势,成为肾癌患者首选方案。多项研究显示,LPN治疗LRCC效果较常规肾部分切除术更加显著[15-17]。在实际操作中,临床实施LPN常因患者经验、肿瘤情况采用不同手术入路,但临床对入路选择尚存争议。本研究就LPN经后腹腔途径入路、经腹腔入路两种入路方式进行探讨,结果显示,A组患者手术时间、胃肠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这与韩生禄等[18]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为:经后腹腔途径入路操作无需游离腹膜及系膜,可快速、直接进入术区,缩短手术时间,同时降低肾动脉游离难度,减少对肾脏周围脏器的干扰,加快胃肠功能恢复,且能预防腹腔污染、肿瘤细胞种植等,为术后早期恢复创造条件[19-20]。手术创伤属于典型的外界刺激源,可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影响机体早期恢复进程。在LPN过程中,机体遭受损伤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激活应激反应,导致COR、Ins、ACTH、NE等内分泌激素异常。因此,围术期内分泌激素水平不仅可反映机体创伤程度,且能评估术后恢复情况[21-22]。本研究经动态监测可知,术前至术后5 d两组患者血清COR、ACTH、NE水平呈升高-降低趋势,Ins呈降低-升高趋势,提示LPN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机体内分泌状态,而A组术后3 d血清COR、ACTH、NE水平低于B组,血清Ins高于B组,分析原因为:经后腹腔途径入路创伤更小,对机体造成的刺激更轻,可促进术后早期内分泌状态恢复,这也是A组患者术后恢复较B组迅速的重要原因。
LPN导致的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会引起机体内分泌环境紊乱,打破体内酸碱和电解质失衡。e GFR能反映肾脏对有害物质的清除能力,当eGFR降低时,肾脏对BUN、Scr的清除效果减弱,引起血液BUN、Scr浓度升高[23-24]。本研究显示,术前至术后12个月两组BUN、Scr先升高后降低,e GFR水平先降低后升高,且术后各时间两组肾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LPN两种入路方式均能切除病变组织,保留肾脏组织,减轻对肾功能的影响。而术后12个月两组生存率、局部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LPN采用经后腹腔途径入路的近中期效果与经腹腔入路手术相当。另外,张瑞等[25]研究指出,减轻LRCC手术损伤能降低术中并发症风险(P>0.05)。而在本研究中,经后腹腔途径入路LPN尽管能减轻组织损伤,但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有关。尽管本研究从多方面证实了经后腹腔途径入路LPN治疗LRCC的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注意以下问题:(1)该入路方式易存在操作空间不足问题,可通过悬吊腹膜返折克服这一缺陷;(2)为了缩短肾脏缺血时间可充分游离肾脏并适当进行旋转;(3)在缝合残留肾脏及周围组织后需于腹膜后腔固定肾脏,以预防肾下垂。
综上所述,LPN采用经后腹腔途径入路、经腹腔入路治疗LRCC均能改善患者肾功能,具有较好的近中期效果与安全性,但经后腹腔途径入路能优化手术流程,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缩短术后早期恢复进程。但本研究为回顾性对照分析,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且术后随访时间较短,远期效果尚未明确。因此,后续临床仍需完善设计,开展前瞻性研究做进一步验证。
基金资助: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博士科研基金(编号:xyyfy2014BS-003);
文章来源:张冠英,徐云,马阔,等.局限性肾癌LPN入路选择对患者内分泌、肾功能、生存结局的影响[J].海南医学,2024,35(13):1844-1848.
分享:
肾母细胞瘤是儿童年龄段最常见的肾癌,其标准化治疗包括手术和化疗相结合,高危患者加放疗,预后通常良好,然而,晚期肿瘤患儿的结局仍然很差。 因此对肾母细胞瘤发病机制进行全面研究,对开发新的治疗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青蒿琥酯( artesunate,Art) 是从中药青蒿中提取的一种水溶性衍生物,具有抗肿瘤活性。
2025-03-27肾细胞癌(RCC)是人体泌尿系统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1]。部分患者在疾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血尿、肿块、疼痛三联征为其主要晚期表现[2]。据统计,病灶直径在4cm以下的早期RCC患者,经合理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95%,而RCC晚期患者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仅约20%[3]。
2025-03-24肾上腺占位性病变在当前临床工作中被认为是一类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在通常情况下按照其性质可分为肾上腺占位性病变及无功能性肾上腺占位性病变,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通常可造成较大的影响[1]。高血压作为一类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类型,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其发病率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
2025-02-24肾癌发病与希佩尔-林道(vonHippel-Lindau,VHL)基因密切相关[3-4]。MRI为诊断肾癌的常用影像学方法[5],T2WI通过组织中水分子T2弛豫时间反映其内水分子运动状态,进而提供病灶内部结构信息,对判断肾癌分型具有重要价值[6]。本研究观察MRT2WI瘤内及瘤周影像组学预测肾癌VHL基因突变的价值。
2025-02-24转移性肾细胞癌是一种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其特点是对传统化疗和放疗的抵抗性。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疗效显著,但其对不同患者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且仍存在部分患者对治疗不敏感的情况。因此,探究可靠的生物标志物,以预测患者对ICIs治疗的反应显得尤为重要。
2025-01-17RCC在组织学上分为多种亚型,其中以透明细胞RCC最为常见[3-4]。RCC具有高复发率和高转移率等特点,给社会和患者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4]。RCC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放疗和化疗,但多数患者起病隐匿、症状出现较晚,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5]。
2024-12-17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 RCC)是人类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癌症类型,它的死亡率为30%~40%,男性比女性更常见。除性别外,其他肾癌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高血压、吸烟和慢性肾脏疾病。基于组织学和分子亚型,最常见的肾细胞癌类型是透明细胞癌,由于相关抑癌基因突变而经常发生。
2024-11-30肾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及死亡率不断升高。肾部分切除术(l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 LPN)可以在不影响疗效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保留肾脏的功能。肾门血管阻断(vascular clamping, VC)下行LPN可以减少切除肿瘤和修复肾实质缺损时的出血量,而手术期间热缺血时间(warm ischemic time, WIT)过长可能导致残肾的功能受损。
2024-11-21肾癌作为当前临床工作中一类较为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根治性肾切除术被认为是治疗该病的一种可靠手段。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肾癌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和生存率明显提高。然而,围术期的护理质量对患者的术后恢复、遵医行为和生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传统护理模式虽然能够满足肾癌根治术患者的基础护理需求。
2024-11-18肾细胞癌(RC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美国所有新诊断癌症的 4% 和所有癌症死亡的2%。根据组织学分类,60%~70% 的 RCC 是肾透明细胞癌(ccRCC)。ccRCC主要起源于肾小管上皮,发生于肾实质,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早期ccRCC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90%以上,中期患者5年生存率在80%左右,但对于晚期患者,生存率仅为20%左右。
2024-10-24人气:18438
人气:16490
人气:15428
人气:14956
人气:14473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海南医学
期刊人气:7644
主管单位: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海南省医学会
出版地方:海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3-6350
国内刊号:46-1025/R
邮发代号:84-1
创刊时间:1973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