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医学研究生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的实证研究

  2024-08-13    37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为了探索医学研究生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文章以我国西南地区某医学类院校的367名医学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以调查问卷及半结构化访谈为工具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医学研究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的整体评价较高;课程思政;医学研究生认为教师应将思政元素更隐性地融入专业课程,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 关键词:
  • 医学研究生
  • 思政课程
  • 教学效果评价
  • 课程思政
  • 高等学校
  • 加入收藏

高等学校思政课程的本质在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使他们坚定文化自信、坚决拥护中国政治制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然而,由于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观点的渠道多样化,加之多数学生分辨各类信息和观点的能力有限,使得他们的思想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和观点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如何帮助大学生在浮躁的环境中形成正确的、健康的、积极的思想观念,已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一大挑战。虽然高等学校已有完备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体系,但由于思政课程的课时有限且理论性较强,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政育人效果,故高校教师需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学科教学,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课程教学。《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等教育课程是履行立德树人核心职责的战略途径,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任务[2]。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指导下,高等学校应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全面实现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要求的教学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至关重要,二者缺一不可。

课程思政对于弥补思想政治课程在育人方面的不足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专业和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具体专业和课程特征探索合适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在评价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效果时,学生在教学评价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这也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之一。然而,目前关于学生对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评价的研究相对有限。因此,本研究采用混合式研究方法,旨在深入了解医学研究生对教师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看法。


一、文献综述


(一)课程思政内涵及特点

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课程思政已成为当前各层次教学、各类课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不同学者对于课程思政教育的内涵有着不同的解读。高德毅和宗爱东[3]指出,课程思政教育是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和方面,从而构建全课程教育格局。吴月齐[4]则将课程思政教育等同于课程德育,她认为应将德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概言之,课程思政教育作为一种新课程理念,将知识教学与价值引导有机结合,充分挖掘通识课、专业课、实践课中的思政元素,使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从而实现全人教育。

课程思政教育具有隐性和融合性的特点[5],这是由其内涵决定的。第一,课程思政教育具有隐性的特点,这意味着它是一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的思政课中,教师通常采用直接“灌输”的显性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对思想政治的基本认识。课程思政教育的隐性特点在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两个方面均有所体现。在教学内容上,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往往蕴藏在专业知识中,教师需要主动挖掘和梳理,并在教学过程中以适当的、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加以呈现。在教学形式上,专业课思政教学不再采用思政课堂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而是通过翻转课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课堂讨论等灵活的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实现价值引导,从而达到润物无声地传递价值的效果。第二,课程思政教育具有融合性的特点,首先体现在专业知识与思政要素的有机结合上。课程思政教育并非简单等同于思想政治课,而是要求教师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明确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的关键点,以达到隐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合性也体现在每门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上。也就是说,每门课程都应在情感教学目标方面实现统一,使得满足学生个体需求、用人单位需求、社会需求及国家发展需求之间的平衡与一致成为可能。

(二)相关研究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阶段医学研究生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情况,笔者在中国知网以“医学研究生”与“课程思政”为关键词进行了高级检索,共查找到50项相关研究。通过对这50项研究进行进一步阅读和分析,剔除其中与思想政治教育及英语课程思政相关的研究,最终发现与医学研究生专业课程相关的研究仅有44项。在这些研究中,少数学者对医学研究生整个课程体系中融入课程思政进行了探讨[6-7]。其他研究则关注具体专业课程如何融入课程思政,如“医学科研导论”[8]、“药理学进展”[9]以及“医学科研课题设计与论文写作”[10]等。

仔细阅读各研究的摘要后发现,这些研究大致分为三个类别。第一类是理论探索类,目前多数研究聚焦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路径,包括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如曲悠扬等[11]构建了“1+1+X”课程思政模式,其中第一个“1”代表专业课理论,第二个“1”代表思政理论,“X”则代表实践环节与思政论文。该研究还构建了一套多元化的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并对该课程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喻姗姗等[12]对“分子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课程设计、思政元素挖掘及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等。周震等[13]从知识点及知识点背后隐藏的人文思政元素等维度出发,探索了研究生医学统计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路径,以达到专业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袁飞和吴婧[14]则从医学研究生课程、教师及导师在思政育人方面的功能入手,探讨了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方法。

第二类是实证研究,以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效果作为探究重点,深入探讨了该领域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这类研究涵盖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方式、教学效果及学生反馈等方面的研究。如王娟等[15]对医学生理学课程思政的实践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思政元素挖掘不足;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度不高;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较低;缺乏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该研究也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期提升课程思政教育在医学专业课程中的融入程度,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研究生。詹志颖等[16]对533名医学研究生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对医学统计学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认知态度。研究发现,大部分医学研究生理解课程思政并支持将思政元素融入统计学课程,同时他们也提出了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建议。刘敏灵等[17]调查了102名新入学医学研究生对“入学第一讲”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评价。结果发现,学生认为思政元素较好地融入了“入学第一讲”活动,他们对课程及思政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较高。

第三类研究综合了前两类研究的主题,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入探讨课程思政在医学研究生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如颜艳等[18]在医学统计学课程中设计了一套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并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然后对课程思政教学成效进行了总结。苏立宁等[19]则在细胞生物学课程中进行了课程思政教育的总体设计,并总结了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情况及课程实施效果与评价,同时进行了教学反思,为课程思政在医学研究生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由上述可知,目前多数研究只是在医学研究生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和尝试,真正意义上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当前的研究主要论述了课程思政的实践过程及其发挥的成效,但缺乏实际的数据和证据支持。另外,大部分研究都没有详细地呈现实证研究的具体过程,这使得研究结论缺乏可信度。除此之外,鲜有研究采用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方法来探究医学研究生对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成效的评价。因此,本研究将致力于弥补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采用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医学研究生对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成效的评价,旨在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①医学研究生对课程思政的评价如何?②不同年级的医学研究生对课程思政的评价是否存在显著差异?③研究生对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有何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获得研究样本,来自我国西南地区某医学类院校的367名医学研究生参与了此次调查。其中,265名(72.21%)研究生为一年级,102名(27.79%)研究生为二年级。男生221名(60.22%),女生146名(39.78%),他们的平均年龄为23.4±1.33岁。本研究共收回363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91%。

(二)研究工具

研究数据收集工具涵盖调查问卷和半结构化访谈。调查问卷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涉及参与者的人口统计学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和年级。第二部分为李克特五点量表,此量表由徐俊芳等[20]设计,共包含3个维度和19个题目。本研究在保留量表的三个维度和题目数量的基础上,对每个题目的陈述方式做了轻微调整,量表针对所有专业课程而非某一课程。第一个维度是自我评价,包括8个题目,如“我认为专业课程有助于培养我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及“我认为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我了解了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第二个维度为教学资源与方法,包含6个题目,如“我认为专业课教师能够很好地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专业知识”及“我认为专业课教师能够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第三个维度是教学效果,包含5个题目,如“我认为专业课程能提升我的思想品德素质”及“我认为专业课程能够提升我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参与者需针对每个题目进行5级评分(1=完全不同意,5=完全同意),得分越高表示医学研究生对课程的评价越高。半结构化访谈用于验证量化数据并获取医学研究生对课程教学的建议,包括以下两个问题。①你对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有何评价?②你对专业课程中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有何建议?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研究数据于2024年3月初收集。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在线发布。一旦问卷内容上传完成,系统会生成一个二维码或链接。研究组将二维码或链接发送给相关专业课教师,由他们转发给医学研究生,参与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填写。问卷填写完成后,研究组直接从问卷星平台下载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核查填写的问卷是否有效,筛除无效的问卷数据。半结构化访谈通过腾讯会议进行,研究组从参加问卷调查的医学研究生中随机挑选8名学生作为受访者,其中每个年级各4名,男女生各2名,每个受访者的访谈时间约为10分钟。出于学术伦理道德的考虑,研究在问卷的第一部分及访谈开始之前告知参与者本研究的目的,并确保他们可以随时放弃参与问卷调查和访谈。数据收集和整理完成后,研究组首先利用Mplus 8.0和SPSS 23.0分析问卷的效度和信度,然后采用SPSS 23.0进行了问卷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均值比较。访谈数据由腾讯会议自动转录为文字后,笔者认真阅读文字材料,纠正错误,并进行主题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由于本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是在徐俊芳等设计的量表基础上进行改编的,因此首先应对量表的信度与效度进行分析,检验数据是否拟合,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如表1所示,整个调查问卷的信度较高,克朗巴哈系数等于0.878(临界值为0.7)。三个分量表(维度)的信度也较高,克朗巴哈系数依次为0.905(自我评价)、0.896(教学资源与方法)和0.853(教学效果)。验证性因子分析采用的拟合指标包括卡方/自由度比(χ2/df)、拟合优度(GFI)、调整的拟合优度(AG-FI)、比较拟合(CFI)、均方根残差(RMR)、近似均方根误差(RMSEA)。由表1可知,调查问卷的拟合度较好,拟合指标均在建议范围内,说明该量表效度较高。

表1 效度拟合指标及信度结果

(二)医学研究生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整体评价

为了解医学研究生对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整体态度与认知,本研究利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计算了数据的范围、极值、平均值、标准差、峰度及偏度。统计发现,所有数据的偏度与峰度介于正负2之间,如表2所示,说明数据呈正态分布。因此,均值比较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由表2可知,医学研究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的整体评价较高(平均值=79.629,标准差=8.683)。在三个维度中,自我评价的水平最高(平均值=35.024,标准差=4.302),教学效果次之(平均值=25.416,标准差=2.880),而教学资源与方法得分最低(平均值=19.845,标准差=2.220)。这表明医学研究生认为,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不仅能促进专业知识的吸收,还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学资源与方法维度的平均值低于其他两个维度,这表明医学研究生认为,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还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表2 描述性统计结果

(三)医学研究生对课程思政教学成效评价的年级差异

为了解一年级与二年级医学研究生对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成效的评价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对数据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3所示。尽管一年级医学研究生对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无论在整体还是各维度的均值都高于二年级医学研究生,但差异不显著(P>0.05)。这说明,不管是一年级医学研究生还是二年级医学研究生都比较认同“课程思政+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认为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他们不仅能掌握专业知识,还能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表3 年级差异分析结果

(四)医学研究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的看法

调查问卷数据仅能呈现群体的趋势,无法反映个体的意识。鉴于此,本研究随机抽取了8名医学研究生进行结构化访谈,以进一步了解他们对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看法。访谈数据显示,总体而言,医学研究生对于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持积极态度,认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较好,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他们感到受益良多。以下访谈片段展示了医学研究生的部分观点。

研究生1(一年级):“通过专业课的学习,我能够深入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态度,对未来职业选择也更加清晰。”

研究生2(一年级):“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分享对医学发展有重要影响力的古今人物及其精神,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研究生3(二年级):“学术论文课教师一直强调诚信学术的重要性,能够较好地帮助我们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研究生4(二年级):“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或多或少会提及中国传统美德,如合作精神、团队意识、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等,我觉得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学到专业知识,也能受到正能量的洗礼,有助于全面提升我的个人素质。”

这些访谈片段表明医学研究生对“课程思政+专业知识”的教学模式持认可态度,认为融入思政元素的专业课程教学效果显著,也验证了调查问卷数据的可靠性。

尽管受访者对教学的整体效果给予了肯定,但他们认为教学方法与手段仍然有欠缺,专业课教师需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受访者主要提出了以下两点建议:①思政元素应该以隐性方式融入课程教学;②教学手段应更加多元化。

研究生6(一年级):“我觉得教师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方式不够自然,切入点不够精准,常常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因此,我觉得教师应该思考如何让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完美融合,从而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

研究生7(一年级):“教师的教学初衷很好,在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分享一些对医学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伟大学者的事迹,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热情并端正我们的学习态度。但我觉得有时候切入点找得不好,给人一种‘强行’分享的感觉,容易让人‘出戏’。”

研究生8(二年级):“我认为专业课教师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的方式比较单一,可以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如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案例分析,以及设计实践活动等,以引导学生掌握思政教育的知识,提升医学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这些采访片段说明,要想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专业课教师还需要不断对课程进行打磨,深入研究如何将思政元素隐性地融入课程。此外,除了在课堂讲解中分享典型事例,教师还应考虑更加行之有效的、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提高医学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内驱动力,最终达到立德树人、思政育人的教学目标。


四、讨论


本研究探讨了医学研究生对“课程思政+专业教育”教学模式效果的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医学研究生对这一教学模式持正面评价,认为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其专业水平及思政素养均有所提升。此外,本研究的访谈数据进一步验证了定量数据的结果。受访者对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表示认可,但同时认为教学方法与手段有提升空间。他们认为教师应将思政元素更润物无声地融入专业课程,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笔者认为,为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呈现医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如通过影像、图片、动画等形式,让医学研究生更直观地理解课程内容,以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效果。教师还可借鉴社会实践案例将思政元素融入医学课程教学,帮助医学研究生在学习医学知识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为了更好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其关注社会议题,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另外,教师还可通过组织医学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其在实践中感受医学的社会价值和人文关怀,从而更好地理解医学的使命和责任。


五、结语


本研究通过实证调查的方式探究了医学研究生对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成效的评价。研究表明,总体而言,研究生对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持肯定态度且不存在年级差异。具体来说,他们认为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效果较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及思想道德素养均得到了较大提升。尽管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存在不足,但总体上是合理的。医学研究生也对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出了建议,认为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思政元素更隐性地融入专业课程。本研究对医学研究生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但也存在不足:首先,本研究的样本单一,参与者均来自同一所学校;其次,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仅367名医学研究生参与了问卷调查,其中8名学生参加了半结构化访谈;最后,本研究针对所有专业课程,未对具体某一课程的思政教育效果展开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针对这些不足,进一步优化研究设计。


参考文献:

[1]佘双好,周伟.课程思政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建议[J].高校辅导员,2020(6):8-13.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4]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7-69.

[5]刘建军.课程思政:内涵、特点与路径[J].教育研究,2020,41(9):28-33.

[6]康红蕾,罗国华.课程思政融入医学院校研究生课程体系探索[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4):256-260.

[7]胡月.课程思政在医学院校研究生教育中的“上层设计”与实践方案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4):420-424.

[8]李雅娜,姜文国,杨春华,等.研究生思政教育融入《医学科研导论》教学探索[J].医学教育管理,2021,7(6):601-605.

[9]王允,赵璐,周成华,等.《药理学进展》课程思政在研究生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2,14(13):187-190.

[10]张春燕,甘淋,杨烨,等.“课程思政”融合模式下研究生《医学科研课题设计与论文写作》的教学实践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2023,32(8):613-614,617.

[11]曲悠扬,王迪,陈莉,等.基于“1+1+X”模式的医学研究生思政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21,19(11):961-963.

[12]喻姗姗,彭莉,唐怡,等.医学研究生课程《分子病理学》多维度思政教学的思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3,15(11):173-176.

[13]周震,武文芳,陈卉.研究生医学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探索[J].医学教育管理,2023,9(6):706-710.

[14]袁飞,吴婧.课程思政融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探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3,15(16):26-30.

[15]王娟,周寿红,戴平,等.研究生医学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华夏医学,2023,36(4):192-195.

[16]詹志颖,付蓉,江艺羡,等.研究生对医学统计学课程思政的认知调查与分析:以福建医科大学为例[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1):66-69.

[17]刘敏灵,戴惠如,田云婷,等.医学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入学第一讲”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4,10(5):60-65.

[18]颜艳,田刚,唐媛,等.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卫生统计,2022,39(5):795-797.

[19]苏立宁,宋小青,朱登祥,等.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3,15(14):14-18.

[20]徐俊芳,郭孝鹏,覃思,等.预防医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23,13(18):59-63,68.


基金资助:成都中医药大学2023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中医院校研究生思政育人模式的构建路径探索”;


文章来源:何诗娴.医学研究生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的实证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4,10(15):42-46.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思想政治课教学

期刊名称:思想政治课教学

期刊人气:2302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2-588X

国内刊号:11-1589/G4

邮发代号:2-78

创刊时间:1981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