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诊改理念下医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2024-08-30    19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运用诊改理念探索适合医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切实途径,从而为职业教育教学诊改工作的落地提供参考的理论依据。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目标链和标准链可实现对实施环节成效监测;诊改评价系统体现出的动态数据可有的放矢地调整思政建设方向。诊改理念可指导医学课程思政改革运行,实现思政与专业育人“双提升”。

  • 关键词:
  • SWOT分析
  • 医学类专业
  • 教学诊改
  • 诊改理念
  • 课程思政
  • 加入收藏

2015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各高校开始了以教学诊改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改革。在国家系列政策推动下,教学诊改已成为职业院校健全常态化人才培养质量自主保障机制的一项创新型工作,也是职教战线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政策精神的重要举措[1]。针对诊改理念创新以及诊改体系构建,各界学者展开了踊跃的研究和摸索,引发了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学习与讨论。这些宝贵理论基础在推动教学改革中发挥了“催化剂”的作用,引领职业教育拥有更高的起点,进入更高的层次,实现更高的目标。

经过多年诊改工作的实践与总结,诊改理念不断改进,教学诊改工作不仅是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更是将闭环质量管理的方法应用于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即形成一种常态化的教学管理方式和教学改革模式,充分调动各级教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服从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而采取的科学手段。教学诊改基于“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的“在做中诊断、在做中改进”的理念,与职业教育精神“在做中学、在做中教”的特点充分契合,能够在解决教学工作问题实践中运用和进一步探索。因此,高职教师有必要充分领会诊改精神内核,将诊改理念积极融入课程质量提升的教学改革中。本文以医学专业课程为例,把课程思政中诊改理念的融入作为重要基础和前提,通过SWOT特征和与搭建“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体系,对标找差,动态改进,重视医学生爱国情怀和职业操守的教育引导,坚持以为党培养德技双馨高素质卫生人才为导向,落实教学诊改工作。


一、医学课程思政诊改的必要性


(一)顺应时代需求,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首要任务在于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时代之问。2020年4月发布的《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而且特别提到医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引导学生尊重患者,学会沟通,提升综合素养。《意见》指明了课程思政在医学类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贯彻“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育才理念过程中,应加强对医学生爱国情怀和职业操守的教育引导,主动将其作为医学教学体系改革中的核心环节和关键部分。为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深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医学教育过程中的落实,医学课程设计须注重课程思政的融入,从而让医学自古以来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文化内涵和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赋能教育全过程。

(二)深化教学改革,建设高质量思政体系

我国医学类院校正逐步开展在内科、外科、影像诊断等医学专业课中的人文教育,并获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课程思政在医学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践处于探索改进阶段,大部分课程思政研究流于浅表,缺少科学完整的设计,如何有效将课程思政建设系统化更鲜有人探索。课程思政的建立和运行并不仅是教学部门的工作,而是需要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借鉴教学诊改体系模式,为课程思政提供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具有院校特色的系统化设计,形成“三全育人”的医学思政教育新格局;另一方面,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从教学诊改“五横”视角(学校层面、师资层面、专业层面、课程层面和学生层面)多维度切入,将思政元素与教学环节有机融合,使每位师生都真正成为思政落实的主体。

(三)量化思政设计,维持高持续内生动力

立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学为本,将医学课程思政元素进行“五化五纵”的系统设计。一方面,将思政元素的实施点进行专业化、精细化、可量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改进,即思政元素要贴合医学专业实际,精细融入教学设计,客观量化评价标准,适用于信息化教学的要求。另一方面,实施过程参照诊改工作中的“五纵”指标(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收集多方学情和教情的过程性数据[2],进行动态的监测、调控。坚持问题导向,激发专业课教师精医崇德的内生动力和创造活力,促使育人育徳要求转化为思政实践和自觉行为。


二、医学课程思政诊改的SWOT分析


(一)内部优势分析(S)

1. 承载重要精神内核,思政元素丰富

医学既遵循客观规律的自然科学属性,又因践行于人而具有人文属性,体现出医学仁术仁心之道。从过去的“大医精诚”到伟大的“抗击非典精神”和“抗疫精神”,无一不在强调对医学专业素养、责任感及使命感的高度要求。因而医者要在医疗工作中做到“以人为本”,从而真正实现“救死扶伤”的使命。

2. 理实一体工匠精神,思政形式多样

医学生的培养必须做到精于专工,技以载道,道技合一。教学能通过理论和实践多形式体现。一方面,熟练掌握医疗技术,对动手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反复、精益求精的练习,具备正确的职业素养。朱熹曾说道:“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不断追求知识和技艺的进步,确保做到术业专攻。另一方面,医学生还要努力做到品于端行、悬壶济世,为人类的健康奋斗,使自身生命意义得到升华。

3. 医学院校协同育人,思政特色凸显

各教学医院和学校在思政建设中,可立足自身特色,从现实中挖掘教育题材,将工作实践转化为鲜活的思政课堂,如大力宣传我国医疗卫生发展、自身的优势特色和优秀校友及优秀医务工作者的事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提升对未来职业认同感,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形成具备院校特色的思政案例。

(二)内部劣势分析(W)

1. 教师主观意识薄弱,思政植入明显

医学专业课程具有机制复杂、理论晦涩和体系庞大的特点。因为未受过系统思政学习,专业课教师普遍重科学理论轻人文素养,疏于对思政教育理论的研究与运用,导致课程思政与医学专业教学融合度不足,出现专业思政“两张皮”现象。

2. 教学手段方法传统,思政资源缺乏

医学课程思政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教学方法研究少,教学资源匮乏。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教授方式的长期影响,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课程教学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授课内容老旧,难以引起学生共鸣,从而影响思政教学的功效,为实现课堂主渠道思政育人带来了巨大挑战。

3. 教学评价主观随意,思政标准不明

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和衡量标准不明晰,会导致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出现偏差和不足,无法把握重难点,进而不能做出合理的教学设计。有的教师误以为每一节课程思政设计需要体现出所有的思政要点,将专业课堂变为思政课堂,浮于表面,很难走深走实。有的教师又完全照搬其他相关课程的思政案例,学生反复听同一个故事。还有的思政设计出现思政目标覆盖不全等情况,难以满足课程思政教学要求[3]。

(三)外部机会分析(O)

1. 国家政策有力支持,思政发展向好

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具体要求。同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要求高校要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步骤和各个方面,为课程诊改理念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提供重要环境。

2. 实践探索案例增多,思政典型涌现

各地高校通过理论讲座、教学竞赛等多种形式对课程思政进行了探索研究。比如,复旦大学医学院推进人文医学课程内涵建设,通过规范教材、修订大纲等措施,科学规范地实施课程思政。不仅在课堂上推动思政落地,还编写首本《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案例选》,全面展示了课程思政在医学专业课程中的设计和实施。这一实践成果为全国各高校的医学专业课教师教学提供了案例教学与经验借鉴,便于医学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提高教学成效。

3. 教学平台迅速发展,思政教学灵活

“互联网+教育”的形式改变了人们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同时也为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了机遇。一方面,网络突破了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为教师创新思政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了新的选择,如混合式教学、在网络平台开展第二课堂等。另一方面,网络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开阔了学生学习视野,搭建了教师交流平台,延伸了课程辐射渠道,增强了思政育人效果,使专业课堂变得智能化、科技化和信息化,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利于课程思政教学实现由眼入心、进耳化行。

(四)外部威胁分析(T)

1. 教育教学变革冲击,思政信息混乱

短视频、公众号的出现为现代医学思政教育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一方面,学生的思维更倾向于短平快的模式,也乐于接受低龄化、娱乐化的知识内容。而医学教育尤其是医学思政教育十分严肃,在教学设计方面要迎合现在学生的学习习惯需要很大的工作量。另一方面,网络上所谓的“科普网红”或者经过别有用心剪辑的“热点视频”对学生群体的影响较大,观点传播速度快。而医学思政教育容错率低,教师不仅要对庞大的网络信息进行正确辨别,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

2. 部门人员协同不足,思政机制欠缺

课程思政需要高校全员同向同行、同频共振,达到1+1>2的育人效果。但是由于思政机制欠缺,实践操作中存在着较多壁垒。一方面,不同学院和教研部门的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缺乏有效的协作机会,导致教师之间教学信息壁垒、教学资源禁锢;教师与学生均缺乏畅通的沟通反馈,导致教情学情利用不充分,不利于教学策略的调整。另一方面,相关激励机制与措施不全,也会对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4]。

图1 医学课程思政的SWOT分析


三、医学课程思政诊改的实施路径


(一)“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的构建

为适应党中央关于“三新一高”的重大战略部署背景下提升医学人才综合素养的要求,医学专业教师需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与重视程度,将课程思政作为重点突破口,与学风建设相结合,提升课程思政的建设实施力度。做到以动态优化更新的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思政目标为基础,以基层医院工作岗位人文需求为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医学职业道德为切入点,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的思政规划。

图2 课程思政“8”字螺旋设计

基于诊改理念,建成包含动态和静态双擎运行的医学课程思政建设“8”字螺旋模型。其中动态螺旋包括“计划—组织实施—监测—预警—改进”五个环节;静螺旋包括“目标—标准—计划—组织实施—诊断—激励—学习—创新—改进”九个过程,二者相交高效并行[5]。一动一静互动联通,有机结合缺一不可,做到既重视对目标成果诊改,也重视对实施过程诊改。

(二)聚焦医学思政“目标链”,做好改革顶层设计

作为“8”字螺旋模型的逻辑起点,其制订的统筹性和科学性至关重要。一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导意见相结合,形成一级目标链。二是将教师行业立德树人目标、医学院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目标和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政教育目标紧密结合,形成第二级目标链。三是将医学专业课程思政目标和每个教学环节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紧密结合,形成第三级目标链。四是将教师发展规划和学生个人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形成第四级目标链。把握顶层设计,依据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发展目标构成的从上至下、逻辑清晰、内容相关、具有医学特色的思政目标体系。

(三)打造医学思政“标准链”,形成改革专业规范

标准链作为评价衡量目标的标尺,是目标的具体体现。在制定过程中,标准链需严格参照思政课程整体建设目标,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并且体现专业化和标准化和信息化的特点,起到价值引领作用。在落实过程中,质量监控点设置应做到可评可控,阈值设置应做到具体客观。例如,具体数字、有或无、是或否、等级评价(不合格、合格、中、良、优)等,有利于对实施过程中的评估与监控,及时进行诊断、预警、调控与改进。

(四)实施过程要点

在医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要对照目标链和标准链,注重发挥优势特色,把握当前机遇,规避外部风险。

第一,全面领导,统筹谋划,充分发挥医学院校质量主体意识。紧紧围绕“健康中国”“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将思政建设融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做好价值引领、政策激励、条件保障等建设工作,形成全员协同共进的思政格局。

第二,守正创新,继往开来,努力推动新时代医学专业建设。结合现代基层医学岗位需求,优化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推动特色学科建设。运用专题培训、“我为祖国献青春”等红色社会实践以及义诊活动等方式,探索课程思政建设、产教融合等特色创新之路。

第三,深化思想,革新教学,强化医学思政课堂的主渠道、微循环作用。选用PBL、CBL、OBE等创新教学方法,设计灵活丰富的思政教学形式。在爱心卫生服务站以及学术会议交流现场,利用互联网+开展第二课堂,深化思想政治教育。

第四,立德树人,务实求进,主动提升新时代医学教师思政理论水平。强化师德建设,全方位提升育德意识和能力。转变教学理念,学习思政教学技巧,扩大知识面,将挖掘的医学教学内容中包含经典故事、伟大精神和德育元素,融入医学专业课堂教学各环节。

(五)课程诊断与改进

思政评价需设定目标链、教师素养、学生培养、课堂教学和教学成效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定期教学检查、教学管理部门常规诊改和平台监控产生的数据,对标质量控制点设置的量化标准,对实施环节进行动态观测,从而及时调整思政建设方向。做到直面不足深入剖析原因、查找差距,对症下药精准制定对策、优化措施,促进思政教学质量螺旋式提升。显性思政建设质量的提升,也会强化隐性能力,教师与学生在反复反思改进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教学能力,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加强。高效的思政教育培育出高素质医学人才,毕业生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为学校提供优质思政案例资源,形成专业思政和人才培养齐头并进的良性循环。真正做到专业教学与思政课程相辅相成,协同育人,为实现“健康江西”乃至“健康中国”建设目标,培养更多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群众信赖、作风过硬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教学诊改是新时代、新征程职业教育中的“永常态”,而不是“短常态”,更不是一劳永逸的。因此,作为高校教师要将诊改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持续以诊改理念推进教学改革。医学课程思政建设改革很好地体现出诊改理念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与实践。做到了聚焦顶层设计,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质量徳术并举医学人才为最终落脚点,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准绳,在课程思政改革中依据实际,对标要求明确方向,科学运行8字质量改进螺旋体系,最终实现课程专业育人与思政育人“双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如荣,傅伟,袁洪志.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现状调查、案例分析与发展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36):50-55.

[2]柴璐璐.循证取向的高职院校教学诊改体系构建与实践路向[J].教育与职业,2022(3):71-76.

[3]张树永.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不足及未来建设重点:以化学类专业课程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21(8):42-46.

[4]李建敏,彭爱辉.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SWOT分析及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21,44(4):93-100.

[5]于锦绣.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和教学诊改的互补与整合[J].教育与职业,2021(9):83-87.


基金资助: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新医科背景下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互联网+思政’系统化设计与研究”(JXJG-22-45-2);


文章来源:张博薇.诊改理念下医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J].现代职业教育,2024,(25):53-56.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现代职业教育研究

期刊名称:现代职业教育研究

期刊人气:1218

期刊详情

主办单位: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教育

创刊时间:2003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