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在高血压患者的临床麻醉过程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我院外科手术治疗的120例高血压患者按麻醉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异丙酚麻醉,观察组采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观察组术前、术毕、拔管前、拔管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拔管时间、苏醒评分、硝酸甘油用量及艾司洛尔用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的临床麻醉过程中使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效果明显,能够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苏醒快,减少药物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高血压患者是临床较为特殊的一类患者,心血管功能较差,对麻醉药物敏度较低,若麻醉药物选择不当,容易造成血压及心率异常,给手术带来一定风险。因此,高血压患者对麻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为了提高临床麻醉效果,麻醉药物的选择应十分谨慎,本研究采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观察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分析其临床效果,现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我院外科手术治疗的120例高血压患者按麻醉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37-76岁,平均年龄(59.8±4.2)岁,高血压病程1-7年;对照组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61.2±4.4)岁,高血压病程1-9年;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高血压分级在Ⅰ-Ⅱ级;术前麻醉分级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级68例、Ⅱ级52例;排除有恶性高血压者以及有手术禁忌症者;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压情况、ASA分级等无明显差异,可进行相关分析。
1.2 方法:所有患者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道,面罩吸氧,采用心电监护仪,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滴注平衡液10ml/kg/h,行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0.05 mg/kg、维库溴铵0.1mg/kg、舒芬太尼0.6μg/kg、异丙酚1mg/kg,观察患者入睡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维持12次/min呼吸频率。对照组给予异丙酚2μg/ml维持麻醉,观察组给予异丙酚2μg/ml及瑞芬太尼2ng/ml维持麻醉,均持续30min。血压超过基础血压10%时给予硝酸甘油,心率超过100次/min时给予艾司洛尔。手术结束前5min停止泵注麻醉药物,待患者完全恢复自主呼吸、清醒后拔管[2]。
1.3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毕、拔管前、拔管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水平;记录拔管时间、苏醒评分、硝酸甘油用量及艾司洛尔用量。苏醒质量评分采用Steward苏醒评分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采用(x±s)表示组间计量数据,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2、结果
2.1两组患者各个阶段血流动力学变化,见表1。观察组术前、术毕、拔管前、拔管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表1两组患者各个阶段血流动力学变化(x±s)
2.2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见表2。观察组拔管时间、苏醒评分、硝酸甘油用量及艾司洛尔用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表2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x±s)
3、讨论
高血压患者与血压正常者手术不同,其身体机能较差,各器官都处于退行性变时期,对麻醉药物敏感度低、代谢速度慢,容易造成术中血流动力学异常,增加手术风险,同时减慢术后意识恢复,增加苏醒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故临床对此类患者麻醉药物的选择既要保证麻醉深度,又要维持心血管系统的稳定,且要对术后生理功能影响小,减少应激性伤害,提高苏醒质量[3]。
异丙酚为全凭静脉麻醉常用的麻醉药物,起效快、代谢迅速、体内无蓄积、术后易苏醒,既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抑制应激反应,还能抑制外周血管神经末梢交感神经递质释放,使得外周阻力下降,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因此,临床将异丙酚作为高血压患者手术的首选药物,能够保证术中血压控制平稳,减少手术对心血管系统的刺激。瑞芬太尼为新型短效阿片受体激动剂,起效快、作用强、镇痛效果佳,在镇痛时对感觉、运动、交感神经无明显抑制,药物代谢不经过肝肾,重复使用不会产生体内蓄积,符合老年高血压患者麻醉要求[4]。单一应用异丙酚虽能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但镇痛缺失,导致术后苏醒虽快,却易发生呛咳、体动等,使得苏醒质量较差,有可能在拔管条件未成熟情况下提前拔管[5]。而两药合用,协同增效,充分发挥麻醉效果,减少术中控制血压及心率药物用量,减轻手术应激反应,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虽然苏醒时间更长,但苏醒质量高,不易发生苏醒不良反应,提高了患者的适应性[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前、术毕、拔管前、拔管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拔管时间、苏醒评分、硝酸甘油用量及艾司洛尔用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充分证明高血压患者的临床麻醉过程中使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效果良好,更利于患者心血管系统的稳定,减少麻醉不良反应,提高苏醒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庞勇.使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对进行手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麻醉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2):165-166.
[2]黄凤贞.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在老年高血压患者麻醉中的效果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6):143-144.
[3]崔红,闵苏.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在老年高血压病人麻醉中的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8):1744-1746.
[4]李萌.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在高血压患者手术麻醉中的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115-116.
[5]郑莉莉.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高血压患者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19):4294-4295.
[6]王志杰.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手术麻醉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疗养医学,2014,23(12):1086-1087.
钱福元.观察分析高血压患者的临床麻醉过程中使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的效果和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02):132-133.
分享:
在进行胃镜检查的过程中,需要将内窥镜插入体内,这种侵入性的操作通常会引起患者发生恶心、疼痛等不适,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躁动反应,可能会增加其胃肠道受到机械性擦伤的风险。因此在为老年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时,选取适宜的麻醉药物对于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检查精准度与保障患者安全等十分重要。
2025-03-25全身麻醉属于复杂且特殊的状态,通常包含痛觉消失、肌肉松弛、催眠、意识/记忆消失、应激抑制等情况。其中麻醉诱导是指患者从清醒状态进入麻醉状态的关键步骤,在此期间置入气管导管等操作均属于强烈的伤害性刺激,极易使患者出现一系列血流动力学波动。因此,临床需要一定麻醉深度才可有效控制应激反应出现。
2025-03-13单孔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手术是临床治疗自发性气胸、肺癌等肺部疾病的有效术式,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中周转快等优点[1]。胸腔镜手术多采用双腔气管插管进行全身麻醉,但双腔气管导管管径较粗,易损伤患者气道,且部分患者应用骨骼肌松驰药后,可导致其神经肌肉阻滞,影响肺功能[2]。
2025-03-04近年来,为避免插管麻醉带来的损伤和风险,一些研究报道了成人胸外科手术非插管全麻伴自主呼吸的经验,与插管麻醉相比,自主呼吸下的患者免疫抑制较少,主要体现在自然杀伤细胞和T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较小[3-4]。为了加强术后镇痛效果,超前镇痛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
2025-02-27因为老年人群身体机能不断衰退,耐受能力较差,所以对麻醉的要求更高。在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过程中,可用的麻醉药物可分为多种,包括七氟烷、异丙酚、右美托咪定等,其短期镇痛效果明显,多和右美托咪定联合应用[2]。七氟醚不会对机体产生刺激,血气分配系数较低,
2025-02-18目前PDT多采用2cm横切口,先切开皮肤再穿刺[1-2]。传统气管切开有选择纵切口方案[3],关于PDT选择纵切口鲜有报道,考虑皮肤良好的弹性,小切口经过充分扩张形成窦道不会影响气管导管置入,传统PDT术中通常存在剧烈的呛咳反应[4],本研究尝试调整切开皮肤时机,缩小切口,纵切口,调整麻醉方案观察手术的效果。
2025-02-17气道异物取出术是耳鼻喉科较常见的急诊手术,以小儿气道异物多见,且多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所占比例约为80%[1]。80%以上的气道异物位于一侧支气管内,少数位于声门下及总气道内,极少数患儿异物位于多个部位。气道异物取出术的麻醉方式主要取决于患儿病情程度及异物的深度[2]。
2025-02-08甲状腺手术作为外科领域常见且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其术后恢复质量与患者的整体健康状态密切相关,术后疼痛作为影响患者恢复进程的重要因素,不仅可能延缓伤口愈合,还可能增加并发症的风险[1]。因此寻找一种高效的镇痛策略对于提升甲状腺手术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2025-02-06在手术过程中,不仅需对宫颈进行扩张,也要通过电切切割息肉,将引起强烈疼痛感,因此常采用丙泊酚等药物进行全身麻醉,但有研究表明采用丙泊酚麻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心动过缓或呼吸抑制[3]。而环泊酚为一种麻醉新药,其临床使用剂量低于丙泊酚,作用强度较高,或许可能用于替换丙泊酚,用以优化麻醉方案[4]。
2025-02-05骨折疾病治疗中,多以手术方法为主,根据手术方式和患者病情选取合理的麻醉方式达到镇痛目的。全身麻醉(全麻)主要指经静脉输注、呼吸道吸入、肌内注射等方式实施麻醉,对中枢神经系统实现暂时性可扭转的阻抑效果,会减轻患者痛感、骨骼肌松弛等症状[1]。
2025-01-27人气:18465
人气:15451
人气:15184
人气:14981
人气:1453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临床麻醉学杂志
期刊人气:2031
主管单位:南京市卫生局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南京分会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4-5805
国内刊号:32-1211/R
邮发代号:28-35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107
影响因子:0.952
影响因子:0.590
影响因子:0.784
影响因子:1.02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