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观察全麻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应用头皮神经阻滞与切口浸润麻醉的效果

  2020-05-12    255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探究全麻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应用头皮神经阻滞与切口浸润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在南阳市中心医院进行全麻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的66例病患为研究样本,其手术时间均在2018年4月-2019年4月之间,采取随机数字排列表法将其分成组均33例的常规组以及实验组,予以常规组病患切口浸润麻醉,予以实验组病患头皮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病患手术过程中丙泊酚以及瑞芬太尼使用剂量;手术后初次补救镇痛时间以及羟考酮使用剂量;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过程中实验组丙泊酚以及瑞芬太尼使用剂量均低于常规组(P<0.05);手术后实验组初次补救镇痛时间长于常规组,羟考酮使用剂量少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与常规组并发症总出现率分别是36.36%、1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病患采用头皮神经阻滞效果比切口浸润麻醉效果明显,使用头皮神经阻滞可减少麻醉药品的使用,改善病患手术后疼痛情况,降低术后并发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关键词:
  • 全麻
  • 切口浸润麻醉
  • 头皮神经阻滞
  •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 加入收藏

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临床通常选择全身麻醉,若麻醉方式未达到手术所需麻醉平面,当病患在遭受到气管插管以及皮肤切开等措施时,会使得其机体血压以及心率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进而造成颅内动脉血管压力升高,增加动脉瘤破裂的风险,不利于手术的顺利实施,同时对病患疾病预后也产生严重影响[1]。临床有研究表明,颅脑手术中大约有80%的病患在实施手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情况,对病患生活造成显著影响,但由于临床对麻醉用药的研究不足,使得该类病患疼痛情况往往无法及时、有效的得到解决,降低病患满意度[2]。因此,加大对麻醉方式的研究对改善病患手术预后尤为重要。本文分别将切口浸润麻醉、头皮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全麻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病患,比较两种麻醉方式的效果差异,为临床麻醉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现将研究过程以及结果阐明如下。


1、基线资料以及研究方法


1.1基线资料

选择在南阳市中心医院进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的66例病患为研究样本,其治疗时间均在2018年4月-2019年4月之间,采取随机数字排列表法将其分成常规组以及实验组,组均33例。常规组与实验组男女例数分别是19:20、14:13;年龄平均值分别是(58.67±6.88)岁、(58.69±6.85)岁;体质指数平均值分别是(22.49±1.06)kg/m2、(22.51±1.07)kg/m2;ASA分级例数分别是Ⅰ级15:17、Ⅱ级18:16;动脉瘤类型分别是中脑中动脉瘤15:14,前交通动脉瘤10:9,后交通动脉瘤8:10。两组基线数据经统计学软件分析,提示P>0.05,可实施分组探讨研究。

纳入标准:(1)全部病患均实施择期手术;(2)病患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自愿要求参加研究[3]。

排除标准:(1)非手术治疗者;(2)肝肾功能明显异常者;(3)对局部麻醉药或全身麻醉药有过敏史者;(4)镇痛药物使用时间超过两周者;(5)有严重认知障碍,无法正常用言语进行交流者;(6)有颅脑手术既往史者;(7)不配合研究者[4]。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研究方法

予以常规组病患切口浸润麻醉,护理人员妥善固定病患体位后,在皮肤切开前使用0.75%注射用罗哌卡因(国药准字H200550325,广东顺峰药业有限公司,75mg/10mL)15mL沿手术切口位置进行切口浸润麻醉。予以实验组病患头皮神经阻滞,常用的阻滞神经包括:眶上神经、滑车上神经、颞颧神经、耳颞神经、枕大神经、枕小神经、枕第三神经。

具体方法是:在眼眶上方探寻眶上切迹,麻醉针头垂直于皮肤并刺入,分别在两侧各注射0.75%注射用罗哌卡因1mL;待眶上神经麻醉后逐渐向外退针到达皮下组织,并向鼻尖方位稍稍进针,分别在两侧各注射0.75%注射用罗哌卡因1mL;颞颧神经阻滞时首先需明确眶上切迹同耳屏的连线,并将该连线同颧骨进行交叉,交点即为进针点,分别在两侧各注射0.75%注射用罗哌卡因1mL;耳屏前方大概1.5厘米部位以垂直角度进针即为耳颞神经阻滞,分别在两侧各注射0.75%注射用罗哌卡因1mL,但在进针时需避开颞浅神经,防止对颞浅神经造成损伤;在枕骨隆突同乳突连线的中点位置,在颈上项线两侧分别各注射0.75%注射用罗哌卡因3.5mL。

麻醉药物注射前均需回抽针管,防止误入血管。麻醉开始前半小时经静脉注入咪达唑仑注射液(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040047,印度兰伯西实验室有限公司,5mg/mL),药物使用剂量是0.03mg/kg;盐酸帕洛诺司琼注射液(国药准字H20140043,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0.25mg/5mL),药物使用剂量是0.25mg。当病患进入手术室后,对其进行氧气吸入、心电监护,并建立静脉通路,予以0.9%氯化钠溶液输入,达到扩容目的。经静脉通路注射丙泊酚注射液(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080473,AstraZenecaS.p.A,500mg/500mL),药物使用剂量是1.5mg/kg~2.0mg/kg;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00124,IDTBiologikaGmbH,375μg/5mL),药物使用剂量是0.5μg/kg~0.8μg/kg;顺氏苯磺酸阿曲库铵注射液,药物使用剂量是0.2mg/kg来进行诱导麻醉。

当病患达到麻醉深度后,使用面罩给氧,5分钟后进行气管插管,并将其与麻醉机连接来控制呼吸,保证病患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30~40毫米汞柱之间。在超声引导下对桡动脉以及右侧颈内静脉进行穿刺置管,持续观察病患动脉压以及中心静脉压。经静脉通路注射丙泊酚,药物使用剂量是4~12mg/kg每小时;注射用瑞芬太尼(国药准字H20030200,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5mg/支),药物使用剂量是0.~0.5μg/kgmm进行麻醉维持。手术过程中,若病患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水平变化幅度大于基础值20%时,首先需控制瑞芬太尼的摄入速度,当实施上述措施后病患异常情况仍然无法得到有效改善,可根据病患自身情况予以血管活性药物输注。使用盐酸羟考酮注射液(国药准字J20130142,NAPPPHARMACEUTICALSLIMITED,10mg/1mL)在手术完成前半小时予以病患静脉注射,达到超前止痛效果,药物使用剂量是0.1mg/kg。手术后当病患意识和自主呼吸恢复正常后,可将气管导管拔出。

1.3观察项目

(1)观察每组手术过程中丙泊酚以及瑞芬太尼使用剂量;(2)观察每组手术后初次补救镇痛时间以及羟考酮使用剂量;(3)观察每组手术后并发症情况。

1.4数据处理

计量、计数资料分别使用和%表示,组间差异利用SPSS20.0软件实施t检验和χ2检验,当显示P<0.05时,提示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研究结果


2.1比较每组手术过程中丙泊酚以及瑞芬太尼使用剂量

常规组手术过程中丙泊酚以及瑞芬太尼使用剂量均高于实验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每组手术过程中丙泊酚以及瑞芬太尼使用剂量对比

2.2比较每组手术后初次补救镇痛时间以及羟考酮使用剂量

常规组手术后初次补救镇痛时间短于实验组,羟考酮使用剂量大于实验组(P<0.05),见表2。

表2每组手术后初次补救镇痛时间以及羟考酮使用剂量对比

2.3比较每组手术后并发症出现情况

常规组与实验组并发症总出现率分别是36.36%、1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每组手术后并发症出现情况对比[n(%)]


3、讨论


颅内动脉瘤主要出现在颅内动脉血管壁上,实施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时,麻醉方式、皮肤切开以及手术过程中分离瘤体等均会对其产生刺激,使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危害病患生命安全[5]。临床有报道显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病患死亡率可达到50%[6]。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颅内动脉瘤破裂,可保障手术的顺利实施。

头皮中含有较多的感觉神经,并且血管丰富,在实施局部麻醉阻滞时需防止局部麻醉药物误入血管而出现局麻药物中毒情况,因此手术前选择对中枢神经以及心肌细胞影响较小的麻醉药物进行麻醉诱导尤为重要[7]。临床常用的局部麻醉效果中,罗哌卡因作用时间较长,并且还可发挥缩血管作用,选择合适的药物浓度可产生感觉神经以及运动神经阻滞分离作用,故本文将其作为研究用药[8]。

本次研究中,手术过程中实验组丙泊酚以及瑞芬太尼使用剂量均低于常规组(P<0.05);手术后实验组初次补救镇痛时间长于常规组,羟考酮使用剂量少于常规组(P<0.05)。实施切口局部麻醉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病患疼痛情况,但其作用时间不如头皮神经阻滞,头皮神经阻滞中所选择的神经几乎全部包含整个头皮区域,麻醉镇痛范围更大,因此可有效减少麻醉药品的使用,同时神经阻滞可有效阻碍外周刺激的传入中枢神经,进而达到预防性镇痛效果,故实验组病患手术后初次补救镇痛时间长于常规组[9]。本文中,实验组与常规组并发症总出现率分别是36.36%、15.15%(P<0.05)。头皮神经阻滞方式相较于切口浸润麻醉而言,操作方法简单,加之减少麻醉药物的使用,可大大降低麻醉后并发症的出现,因此实验组病患手术后并发症远远低于常规组[10]。

综上,全麻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病患实施头皮神经阻滞效果优于切口浸润麻醉,通过进行头皮神经阻滞可有效降低麻醉药物的使用,改善病患手术疼痛情况,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柴海飞,郭小琴,朱雪琴,等.早期显微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疗效及手术时机探讨[J].中国基层医药,2019,26(19):2377-2380.

[2]申哲,杨晋生,李涛,等.比较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安全性和有效性的Meta分析[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9,46(2):159-165.

[3]任玉伟.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分析[J].临床研究,2018,26(10):19-20.

[4]王建涛,吴俊,曹勇,等.经对侧翼点入路夹闭床突旁动脉瘤及伴发的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探讨[J].中华医学杂志,2018,98(47):3892-3895.

[5]苏优勒,张占普,窦长武,等.血管内介入栓塞与开颅手术夹闭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疑难病杂志,2019,18(5):455-458,463.

[6]范高阳,孙彦春,苏春海,等.介入栓塞与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迟发性脑缺血发生特征对比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8,21(5):512-516.

[7]杨黎明,李兴.七氟醚联合右美托咪定麻醉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分析[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9,23(3):236-240.

[8]谈世刚,鲁汉杰,余挺,等.不同异丙酚诱导麻醉对颅内假性动脉瘤介入治疗气管插管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24(4):218-220,223.

[9]杨茜,周莹,李可,等.头皮神经阻滞与切口浸润麻醉用于全麻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效果的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9,39(3):335-339.

[10]张琴琴,赵媛,孔高茵,等.头皮神经阻滞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小儿开颅手术麻醉中的应用[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6,15(6):621-624,628.


梁玉柱,张玮.头皮神经阻滞与切口浸润麻醉用于全麻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效果观察[J].临床研究,2020,28(04):68-69.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中华麻醉学杂志

期刊名称:中华麻醉学杂志

期刊人气:2812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河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0254-1416

国内刊号:13-1073/R

邮发代号:18-49

创刊时间:1981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