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ic/index/images/icon-home.png)
摘要:本文以贵州茶文化旅游为研究对象,运用昂谱(RMP)分析法,结合相关史料、文献和《中国统计年鉴》,从资源(R)、市场(M)和产品(P)三个特性,对贵州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了研究,分析贵州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单一、保护不到位、产品创意性和品牌形象性较弱、产品体系构架较分散等问题,提出借力新兴媒体、树立生态保护理念、创新开发产品、加强区域合作的开发对策,以实现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伴随着“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文旅融合发展产物,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贵州是全国新兴茶业大省,拥有600余种茶树资源,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使得贵州“茶文化旅游”呈井喷式发展。但由于贵州茶文化旅游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等方面尚存不足,使其与浙江(拥有相似茶文化资源)的发展差距较大。目前,关于贵州的茶文化旅游鲜有研究,如何使贵州的茶文化旅游突破开发困境,寻找开发思路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从茶文化旅游资源、市场、产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制定合理有效的开发策略,为贵州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构建了理论依据,带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承,对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调查区域和研究方法
1.1调查区域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是中国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地区之一,有“贵州绿茶·秀甲天下”之称。贵州下设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共计有88个县,其中有过半的县市种植茶叶。自汉代起开始种植茶叶,拥有2000多年的种茶、制茶、饮茶等茶文化积淀,是中国西南地区交通枢纽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多民族聚居与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的宝地,其历史文化悠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是本次调查区域的不二之选。
1.2研究方法
对于区域旅游开发的研究,我国学者吴必虎(2001)提出了一种产品创新分析模式:昂谱(RMP)分析[1]。这种研究方法的旅游资源开发理念与传统的“单一资源导向型”、“市场导向型”有所不同,以“旅游产品”核心内容,主要从“资源、市场和产品”三个方面对区域旅游开发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得出合理的区域旅游开发策略[2]。本研究运用昂谱(RMP)分析理论,结合贵州的茶文化旅游的实际情况,对其“资源、市场和产品”进行分析,总结出相应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2、贵州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RMP分析
2.1茶文化旅游资源(P)的分类及分析
2.1.1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
关于旅游资源的定义,多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对游客具有吸引力、可被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事物[3]。冯卫英(2011)以茶文化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成因、性质禅文化旅游资源划分成“两大主类、九大亚类、28个基本类型”三个层面[4]。鉴于此,根据相关史料、文献和《中国统计年鉴》,将贵州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理分类,见下表1。
表1贵州茶文化旅游资源分类表
2.1.2茶文化旅游资源的自身优势分析
贵州茶文化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丰富。首先,该地区茶树种植覆盖过半,茶叶品种多样,拥有29种历史名茶(如石叶坪山茶、普定朵贝茶等)和37种现代名茶(如都匀毛尖、遵义毛峰等)[5];其次,贵州遍布着“山多水美,人杰地灵”的喀斯特地貌,自然旅游资源美妙绝伦;再有,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胜地,拥有多样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历史文化遗迹;另外,有“人在景中游,茶在身边转”之称的贵州西线,满园翠绿的茶和周围美景呼应,将茶与景巧妙结合,别具一格[6]。在悠久的茶文化底蕴依托下,贵州被成功地打造成集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为一体的旅游打卡地。
2.1.3茶文化旅游资源的自身优势利用情况分析
(1)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单一,利用率低
目前,茶文化旅游活动在营造茶氛围和人气指数等方面都初见成效,但其整体发展较平淡。在整个旅游开发过程中,缺乏开发广度与深度,过于偏重对采茶、制茶、品茶等体验式活动,忽略了“茶文化资源+”的理念,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产业收入来源过于单一,对游客的重游率、停留度有很大的影响。
(2)茶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不到位,利用方式不当
自古以来,“水为茶之母”为茶之道也。贵州因其地理位置优势,“多山、多洞、多水、多湖”。喊水泉、天河潭等水资源丰富,然而,过度开采加上生态环境的影响,许多水资源日渐枯竭,发展茶文化旅游固然重要,但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开发之路才是当务之急。
2.2茶文化旅游市场(M)分析
从2009年开始,贵州的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呈现“井喷式”增长。尤其是2015-2018年,贵州旅游业发展迅猛,2015年全省接待游客3.7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512亿元;2018年全省接待游客9.69亿人次,旅游总收入9471亿元。从近10年的数据可见,贵州旅游收入增速连年保持在20%以上,2016年旅游收入突破5000亿元,2017年旅游收入直接超过7000亿元,同比增速达41.6%,增长十分迅速,2018年贵州旅游业持续“井喷”,全省旅游总人数达9.69亿人次,比上年增长30.2%;实现旅游总收入9471.03亿元,增长33.1%,贵州的旅游市场前景十分可观。(如图1)
图1贵州旅游收入与旅游人数变化图
2.3茶文化旅游产品(P)分析
2.3.1产品开发的创意性和品牌形象性较弱
由于茶文化旅游资源都大同小异,导致不同区域间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可替代性较强,增加了产品的竞争性。此时,要突破大众化的茶文化旅游圈,就需进一步增加产品开发的创意性,突出独特性,做到“人优我新”。另外,对比四川、浙江等知名品牌茶叶大省,在产品的包装和质量上都有较明显的差距。例如,梅家坞茶文化村(杭州)重视茶古村落基础建设,主打闲适富足的茶文化生活,塑造“杭派慢生活”,突出品牌形象的独特性。可见,品牌形象建设对产品销量和知名度有较大影响。
2.3.2产品体系构架较分散
贵州地处西南边陲,有些地区的地理区位较差,导致有些旅游基础建设较落后,区域间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存在较大差距,旅游产品体系构架较分散,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此,注重不同层次的旅游产品融合,缩小区域间的茶文化旅游差异,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率,提升各区域间的协调度,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从而构建稳固的产品体系来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3、贵州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3.1借力新兴媒体,促多元化开发
新兴媒体摆脱了传统媒体简单累加的思维固化模式,以“融合性”的思维来实现用户实时互动与多样化服务。充分借力新兴媒体,运用节能、效高的网络手段开发区域间的旅游资源,促进多元化的开发。对于贵州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可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旅游攻略,网评互动留言增加景区宣传力度,增加区域间的联合发展,摆脱单一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推动区域茶文化旅游的协同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
3.2树立生态保护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贵州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前提是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者缺一不可。然而,很多自然资源在未被充分调研的情况下盲目开发,造成大量的资源枯竭或濒临枯竭。此时,树立生态保护理念,制定合理有效地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计划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
3.3创新开发产品,提升品牌形象
面对贵州茶文化旅游产品缺乏创意、品牌形象弱化的现象,亟需创新产品导向开发模式,站在游客需求的层面上,精准定位客源市场,熟知资源优劣,制定适宜本地资源特色的产品。在品牌形象方面,需充分结合茶文化旅游与自然生态旅游,突出地域独特性,建立个性化的品牌形象,打造品牌知名度。
3.4加强区域合作,构建完备体系
在加强区域合作时,首先,需对交通网络加以完善,切实落实“要想富,先修路”的发展理念,提高旅游景点的融入性;其次,需完善景区及周边服务设施建设,构建良好的旅游环境。总之,只有充分利用各区域间的地域优势,因地制宜,互相带动,并与其他旅游资源融合互动,才能对贵州茶文化旅游的开发成果形成质的飞跃。
4、结论
本文以贵州茶文化旅游为例,从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产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目前贵州茶文化旅游开发还存在以下问题:(1)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单一,利用率低;(2)茶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不到位,利用方式不当;(3)产品开发的创意性和品牌形象性较弱;(4)产品体系构架较分散。并对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进一步强化了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的积淀作用,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新兴媒体带动下产品的创新性和品牌形象性,促进区域间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区域旅游开发的RMP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地理研究,2001,20(1):103-110.
[2]王震,张建国,石晗.基于RMP分析的披云山景区生态养生旅游产品开发.福建林业科技,2016,43(1):189-193,200.
[3]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4]冯卫英.茶文化旅游资源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
[5]王家伦.贵州名优茶分布特点[J].贵州茶叶,1999(1):28-29.
[6]罗庆芳.浅谈贵州茶文化旅游[J].农业考古,2007(2):10-14.
杜豪楠.基于RMP分析的贵州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J].福建茶叶,2020,42(05):105-106.
分享:
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最早出现在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目前特色鲜明的休闲观光农业在欧洲、日本等国家已经形成,并具有大规模、产业链成熟的特点。我国的农业和旅游业结合最早出现在广州市[1]。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各地纷纷因地制宜加快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已进入深度融合时期,并且深度融合效果显著。
2024-12-12随着当前人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休闲旅游成为民众在节假日、闲余时的主要放松模式,尤其“反向旅游”观念的兴起,促使人们更愿意选择“逃离大城市”而“归隐小乡村”这条出游路径,在这一观念的带动之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迎来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2024-12-04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提到“‘万物各得其何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这段话阐明了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024-12-04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生态旅游作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其与数字经济的融合显得尤为紧迫。通过分析数字经济在农村生态旅游中的应用现状,识别存在的问题,不仅有助于丰富高质量旅游服务和文旅产品的供给,还能够激发消费潜力,助力农民增收,为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提供决策依据。
2024-12-04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与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三个因素催生的[1],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三个特征的生产力,其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与生产力发展路径,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力大幅提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关键在质优,特点是创新。
2024-12-03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旅行者最突出的目的地之一,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不仅反映了旅游业对旅游需求的响应,也反映了旅游业对旅游供给水平上升的响应[1]。对A级旅游景区空间布局的研究,与该区域旅游业发展具有直接相关性,因此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2]。
2024-12-02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自然的保护与开发,并以此带动地方的经济发展。湿地资源有着十分丰富的综合性功能,在促进能量转换、物质生产、气候调节等多方面都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我国的许多湿地自然保护区都以此为基础,开展了娱乐活动与旅游经济,并产生了较好的社会经济价值。
2024-11-05生态旅游被视为一项可持续的旅游发展理念,它远不止是关注环境保护这一方面,而是渗透到了旅游业的方方面面,旨在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这一理念以多种形式体现,从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和管理,到旅游者的行为和供给者的服务,都将生态旅游理念贯穿其中,努力实现对环境、社区和经济的双赢[1]。
2024-11-05随着旅游业的复苏和旅游者对休闲度假旅游的多样化追求,乡村旅游备受旅游者青睐。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乡土风情、舒适的住宿环境和独特的当地服务成为了旅游者体验乡村文化和生活的重要平台。然而,在乡村民宿快速发展的同时,市场竞争也日益加剧。
2024-11-01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留存下来的重要文化遗产,传统村落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承载着中国人的乡愁和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发掘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提高传统村落的民俗文化质量、促进古村可持续发展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是学界广泛关注的课题。
2024-11-01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旅游研究
期刊人气:1688
主管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昆明学院
出版地方:云南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1674-5841
国内刊号:53-1212/K
邮发代号:64-7
创刊时间:1990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