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新疆喀纳斯景区为例,研究探索乡村旅游过程中政府、旅游企业、当地农牧民及旅游者这四个利益相关者关于生态保护的博弈关系,提出以政府为主导、旅游企业开发、当地农牧民参与、旅游者保护的模式开展喀纳斯生态环境保护,并分别从四方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对应提出喀纳斯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旅游业是高度依赖旅游环境的产业,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以乡村特色文化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取得了飞速发展,同时,乡村旅游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之一。基于旅游产业的乘数效应,乡村旅游对旅游地农牧民产生的积极社会经济效应日益明显,然而随着近年来旅游接待量的持续增长,加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一些地区出现了生态环境恶化、农牧民生活资料和生态福祉损失等现象,如何平衡乡村旅游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日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以旅游利益相关者为基础,借助博弈模型,探讨乡村旅游发展中生态保护的行为模式。
1、新疆喀纳斯景区旅游资源现状
喀纳斯(蒙古语“神秘而美丽的地方”)旅游区坐落于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布尔津县和哈巴河县区域内,区内自然景观各异,包括草原、河流、湖泊、冰川、高山及森林等,共有大小景点60余处。以喀纳斯湖为中心,周围遍布各种珍稀植物,喀纳斯景区在自然地貌、生物基因、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特殊的区位条件,造就了喀纳斯景区神秘秀丽的自然环境,一位联合国官员曾说过“喀纳斯是地球上最后一块未被开发的地方,它的存在,证明人类过去有着美好的栖身地”。
喀纳斯景区不仅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也是琳琅称奇。喀纳斯景区是我国蒙古族“图瓦人”的聚居地,图瓦人在喀纳斯创造了敖包节、点灯节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图瓦村落与景区内的草原湖泊和谐共生,是当地别具一格的特色风景线,也是喀纳斯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
喀纳斯景区主要包括七大自然景观区(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甲登峪国家森林公园、禾木河谷、禾木草原、白哈巴国家森林公园及布尔津河谷)和三大人文景观区(喀纳斯村,禾木村,白哈巴村),喀纳斯景区于2007年3月通过国家5A级旅游景区验收。近年来,喀纳斯景区发展迅速,极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2019年景区接待人数达677.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亿元。
2、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合作的博弈分析
2.1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分析
文章依据国内外学者就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界定理论,借鉴已有景区的界定和分类方法,并结合项目研究实际,将景区利益相关者界定为当地农牧民、旅游企业、政府部门和旅游者这四类。这四种利益相关者的地位是对等的。在这一界定和分类中,当地农牧民通过参与景区旅游发展获得自身利益诉求;旅游企业开发建设景区,不可避免的要对生态环境及当地农牧民的生活产生影响;政府部门拥有景区公共资源整合协调的政治权利;旅游者作为景区产品消费者,不可避免的会对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当地农牧民。景区旅游产品的开发,毫无疑问要与当地农牧民产生最直接的联系。喀纳斯景区的农牧民,他们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等风俗习惯是喀纳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因素,同时,他们也是景区旅游开发的直接参与受益者。他们的诉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经济利益诉求,他们希望通过参与旅游景区的开发,可以获得经济利益,提高可支配收入;二是传统文化诉求,当地农牧民希望在景区开发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保护当地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因此,协调好当地农牧民与其他利益主体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旅游企业。主要是指与喀纳斯景区旅游相关的旅游业开发商、经营商、管理商等机构,具体可包括旅行社、旅游公司、景区承包商、交通公司等,旅游企业开发建设景区,不可避免的要对生态环境及当地农牧民的生活产生影响。景区的宝贵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景区产品的开发要以资源保护作为第一考量因素。因此,旅游企业应把景区定位为生态旅游,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前提下,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做好适度与合理的开发,实现旅游产品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政府部门。市场是进行资源配置的有效工具,但仅仅通过市场会造成公共资源的市场失灵,因此需要政府对公共旅游资源进行干预调控,才能使旅游经济活动更有效率。因此,作为喀纳斯景区利益相关者之一的政府部门,在旅游发展中担任多种重要的角色,既是公共旅游资源的整合者和调配者,也是旅游行业的立法者,更是公众利益的维护者。政府部门的利益诉求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方面:一是通过大力发展旅游提高当地居民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二是要求在景区的开发过程中,要实现经济利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匹配,从而实现喀纳斯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者。旅游者作为旅游产品的直接消费者,不可避免的要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旅游者所追求的是在旅游过程中,通过深度体验,可以获得知识、放松心情,因此,旅游者的利益诉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利益诉求,即旅游产品价格的高低;二是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环境;三是具有内涵的当地传统文化;四是便利的交通及设施等。
2.2博弈论及策略行为
博弈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工具,它主要用来研究某一事件相关主体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均衡,主要是研究如何使各决策主体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博弈具有以下几个要素组成,博弈中的参与主体、信息,博弈策略及最终的博弈结果。参与主体是指在生态保护中各个保护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客体;信息是指各参与主体知晓保护或者破坏生态环境带来的后果,并在此后果上进行接下来的行为选择;博弈策略是指各参与主体选择保护或者不保护生态环境的策略;博弈结果是指各参与主体最终做出了那种选择。在一个博弈中,所有的参与主体在自己所得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最佳的博弈策略,那么,所有这些人的策略组合到一起,就组成了博弈中的博弈均衡。
2.3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博弈分析
2.3.1当地农牧民与旅游企业的生态保护博弈分析
表1当地农牧民与旅游企业合作的博弈分析
当地农牧民与旅游企业根据自身的利益进行博弈,选择合作或者拒绝生态保护。如表1所示,会出现四种博弈结果。第一,双方选择合作(左上角),那么双方都获得了100的收益,比如在景区内,为了保护喀纳斯的生态环境,旅游公司选择不在景区内建设酒店等基础设施,而当地农牧民可以提供自己的蒙古包,旅游公司借助蒙古包这一载体提供餐饮和住宿等后勤服务,假设人均300元的消费,除去平摊成本外,旅游公司和当地农牧民各得100元。第二和第三种情况,一方选择合作,一方选择不合作(左下角与右上角),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导致更大的投资成本,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且不会持续。第四种情况,双方都拒绝合作,双方成本和收益都为零,这是双方都不希望的结果,旅游公司和当地农牧民都没有收益。
由以上分析可知,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双方的博弈会达到一个纳什均衡:即双方选择合作保护生态环境,且都能获益,并持续发展,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2.3.2当地农牧民、旅游企业、政府及旅游者的生态保护博弈分析
随着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的逐步普及,近年来,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迅速,竞争较为激励,各个旅游地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品牌,而这个品牌则具有“公共物品”的一些特征。有个经典的博弈模型“公地悲剧”,即有一个公共的草地,对所有牧民免费开放,那么所有的牧民都会放任羊去吃草而不去做出保护,最后的结果就是草被羊吃光,牧民无法继续放牧。在喀纳斯乡村生态旅游中,政府、旅游公司及当地农牧民都希望零成本享受“喀纳斯”这个品牌带来的收益,而如果三方都免费享用,而不做出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那么,就会出现生态环境的恶化,即“公地悲剧”的产生。
经分析得出,在发展喀纳斯生态旅游这一品牌的博弈过程总,三方合作是最优策略。政府进行宣传及政策上的扶持,旅游公司利用自身雄厚的财力进行开发,而当地农牧民则充分发挥其特色民族文化,三方共同开发、保护喀纳斯这一乡村旅游品牌。若三方中的任何一方不发挥其作用而坐享其成,平衡就会打破,“公地悲剧”就会发生,旅游也不再持续。
旅游者在喀纳斯旅游的过程中,若发生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可能会对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旅游者较之前更注重景区的环境资源和社会效益,且游客对喀纳斯景区的诉求就是优美的自然环境,独特的乡村自然和文化景观。在基础上,建议由政府、旅游企业及当地农牧民共同合作,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破坏惩罚机制,约束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旅游者在自身对喀纳斯景区的诉求及破坏生态的惩治机制下,会选择合作保护景区生态环境,共同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3、基于生态保护博弈关系的合作对策
在喀纳斯乡村生态保护这一博弈过程中,当地农牧民、旅游企业、政府部门及旅游者这几个利益相关者要各司其职,建立良好的博弈合作机制,才能维持生态环境与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3.1从政府的角度
政府既是公共旅游资源的整合者和调配者,也是旅游行业的立法者,更是公众利益的维护者。因此,政府部门应处理好景区的基础建设、生态及文化保护、旅游的开发及政策制定、监督旅游者文明旅游等方面的关系,协调好各利益相关者,避免乡村旅游“公地悲剧”现象的发生,实现喀纳斯景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2从旅游企业的角度
旅游开发企业在生态保护的博弈过程中,必须与政府和当地农牧民合作,才能维持健康良性的发展。因此,旅游企业在开发当地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基建要与当地环境相协调,尤其是不能破坏喀纳斯的山体、湖泊及珍稀植被,要做到保护和开发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生态旅游道路。同时,要为当地农牧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商业机会,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水平。
3.3从当地农牧民的角度
当地农牧民既是喀纳斯旅游资源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开发的直接受益者。当地农牧民在与旅游企业的合作上,要充分保护和传承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态的传统民间技艺和文化;也要积极参加政府及旅游企业组织的培训,将先进科技与旅游相结合,为游客提供真诚的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参与和体验喀纳斯生态旅游。
3.4从旅游者的角度
旅游消费者的策略选择对政府、旅游企业、当地农牧民的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旅游消费者是旅行过程的践行主体,对生态保护的理解和实践尤为重要。旅游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应发生转变,积极培养自己的生态保护意识并支持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此带动整个旅游产业链的和谐发展。同时,旅游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要通过自身行为进行生态保护,比如个人出行中携带环保行李、不乱刻乱画、不破坏当地珍惜植被、不随地丢垃圾等。通过政府、旅游企业、当地农牧民与旅游消费者的共同努力,最大化地实现喀纳斯景区的生态保护。
参考文献:
[1]黄河.广西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4,(6):14-20.
[2]周丽洁.基于外部性理论的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商业时代,2010,(4):10-15.
[3]孙刚.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分类与价值分类[J].环境科学动态,2000,(1):19-22.
[4]薄茜.博弈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
文章来源:王其猛,杜永善.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的博弈分析——以新疆喀纳斯景区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4):18-20.
分享: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农业和农村的优先发展地位,并对全面推动乡村复兴作出了重要的规划。体育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体育旅游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2025-02-12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目的地,旅游产品设计是关键问题。如何设计旅游产品获取消费者的关注和到访(Wengetal.,2022),成为了学术界和旅游实践者共同关注的焦点(Tsangetal.,2023)。产品设计方式是旅游实务界投资建造旅游目的地之初首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2025-02-10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最早出现在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目前特色鲜明的休闲观光农业在欧洲、日本等国家已经形成,并具有大规模、产业链成熟的特点。我国的农业和旅游业结合最早出现在广州市[1]。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各地纷纷因地制宜加快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已进入深度融合时期,并且深度融合效果显著。
2024-12-12随着当前人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休闲旅游成为民众在节假日、闲余时的主要放松模式,尤其“反向旅游”观念的兴起,促使人们更愿意选择“逃离大城市”而“归隐小乡村”这条出游路径,在这一观念的带动之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迎来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2024-12-04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提到“‘万物各得其何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这段话阐明了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024-12-04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生态旅游作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其与数字经济的融合显得尤为紧迫。通过分析数字经济在农村生态旅游中的应用现状,识别存在的问题,不仅有助于丰富高质量旅游服务和文旅产品的供给,还能够激发消费潜力,助力农民增收,为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提供决策依据。
2024-12-04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与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三个因素催生的[1],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三个特征的生产力,其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与生产力发展路径,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力大幅提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关键在质优,特点是创新。
2024-12-03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旅行者最突出的目的地之一,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不仅反映了旅游业对旅游需求的响应,也反映了旅游业对旅游供给水平上升的响应[1]。对A级旅游景区空间布局的研究,与该区域旅游业发展具有直接相关性,因此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2]。
2024-12-02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自然的保护与开发,并以此带动地方的经济发展。湿地资源有着十分丰富的综合性功能,在促进能量转换、物质生产、气候调节等多方面都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我国的许多湿地自然保护区都以此为基础,开展了娱乐活动与旅游经济,并产生了较好的社会经济价值。
2024-11-05生态旅游被视为一项可持续的旅游发展理念,它远不止是关注环境保护这一方面,而是渗透到了旅游业的方方面面,旨在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这一理念以多种形式体现,从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和管理,到旅游者的行为和供给者的服务,都将生态旅游理念贯穿其中,努力实现对环境、社区和经济的双赢[1]。
2024-11-05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旅游研究
期刊人气:1791
主管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昆明学院
出版地方:云南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1674-5841
国内刊号:53-1212/K
邮发代号:64-7
创刊时间:1990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