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乡村旅游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2024-07-08    20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本文基于六次产业理论,以广州市竹洞村为研究对象,分析乡村旅游对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机制,探讨乡村旅游在地方实践中如何通过“加法效应”和“乘法效应”双重推动,利用当地资源、挖掘文化价值、塑造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成功案例,为理解和推进乡村旅游在促进乡村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作用提供新的视角。

  • 关键词:
  • 乘法效应
  • 乡村旅游
  • 产业融合
  • 六次产业论
  • 加法效应
  • 加入收藏

自2015年国务院发布一系列关于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政策指导后,乡村产业融合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战略之一,并连续八年纳入中央一号文件之中。乡村旅游产业在农业多功能性的基础上催生了产业融合,促进了经济拉动和资源整合,并成为促进农业及其相关领域实现结构优化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工具。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颁布,再次强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重要贡献。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政策的同时,积极探索将乡村旅游与传统农业相结合的新途径,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和项目,推动了乡村旅游产业整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表明,到2019年,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达到8,500亿元的营业额,接待游客量高达32亿人次,形成了388个休闲农业示范县和710个宜居宜游的乡村,展示了乡村旅游业的强大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尽管乡村旅游业展现出可观的发展势头并带来显著的民富效应,但其中仍然存在众多挑战。许多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仍表现为不平衡、不充分,长期停滞在低端水平,甚至出现衰退现象。究其原因:随着人口城市化和消费者需求多样化,游客对旅游体验质量和个性化服务的要求更高,这要求乡村旅游业面向未来,联合其他产业求新求变。然而,我国乡村旅游业起步晚,产品和服务难以跟上这些需求。既有模式在农业和文化、工业、旅游融合上尚未成功,旅游产品陷入低层次、同质化的困境,整体效益未能放大,反而导致过度商业化,削弱了乡村旅游的真实性,或是过度产业化形成“旅游飞地”,阻碍整体发展和农民增收。乡村旅游领域所面临的日益凸显的高质化的需求和低水平的供给矛盾,使旅游业和当地产业之间的融合尚未形成良性互动和循环,制约了乡村的健康发展。因此,研究乡村旅游助推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路径,对于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实现农业多功能性,建设有特色、有生命力的高质量乡村旅游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文献回顾


学界关于乡村旅游与产业融合的研究主要聚焦在理论基础、基本模式和内在联系三个方面。在乡村旅游和产业融合的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从多学科理论出发,提出共享发展理论、农业多功能理论、空间生产理论、六次产业理论、产业关联理论等。在基本模式层面,学者们围绕乡村旅游与产业融合的方式和发展模式展开。在融合方式上,可以划分为资源融合、界域融合、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五种相互融合和共同推进的融合方式;从发展模式上看,三产融合形成了农业文化旅游创意模式、农业文化遗产游览模式、农业科技科普园模式、生态养生园模式、特色农场体验模式等5种不同的适宜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乡村旅游和产业融合的内在联系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效应。乡村旅游作为多元化的旅游形式,是一种产业融合和服务业发展的产物。通过与乡村其他产业的相互作用和融合,旅游业不仅扩大了其发展范围,而且还增强了乡村旅游的竞争力。这种协同效应进一步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创新了农业的组织形式和产品。乡村旅游将传统农业赋予了更大的市场空间,而传统农业文化亦为乡村旅游注入了丰富的原生态价值和持续的驱动力。这种相互增益的关系不仅加深了旅游业与农业之间的联系,而且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发展。在乡村,旅游业通过产业融合将城市休闲产品和旅游服务向农村延伸,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与农业相关的生产或服务价值就得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在农业领域,城乡的互动和资源流动重构乡村的生活、生产、生态和文化空间,实现了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构,以此来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先前研究已深入剖析乡村旅游与产业融合,奠定了本研究基础。尽管如此,对融合路径的探讨及国内案例分析尚显浅薄,限制了理论指导作用。本研究基于三产融合及“六次产业”理论构建分析框架,以案例归纳经验,探讨乡村产业发展与资源利用。


二、乡村旅游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理论分析


(一)六次产业理论。

在20世纪90年代,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呈现出快速演进的态势,日韩两国将自身通过乡村产业融合而培育的新业态称为六次产业。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于1996年首次提出了“第六产业”的理论概念,强调农村三产融合是基于产业链延伸和产业范围拓展的一二三产业的整合与联结。这一理论旨在通过产业融合的方式,以农业为主导,最大限度地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与农业相关的生产或服务价值带回农业领域,充分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与多重价值,实现农业价值增值。

具体来说,六次产业化的实现建立在两个核心机制上:加法效应和乘法效应。加法效应通过加强各个农业产业部门之间的链接,优化供给能力,从而提升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和扩展产业链。它促使产业体系的形成,并通过区域性特产来塑造品牌影响力。相比之下,乘法效应更着重于产业间的融合发展,促进不同产业的交叉结合,形成新的业态并增强多功能农业的价值。新业态的形成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和管理理念的革新,使农业在多个领域中发挥更广泛的作用。对比两种效应,乘法效应代表了一种较为高级的产业融合形态,它突出了不同产业间的互补性和合作,通过创新来实现资源和市场要素的更高效运用,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升级和可持续性发展。此外,乘法效应相较于加法效应所产生的效果更为深远和有影响力,有益于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区域发展的均衡性。总体而言,六次产业化旨在通过加法和乘法效应的双重作用,提高农业初创产品向加工业发展的附加值,并与服务型产业如旅游、文化教育、生态保护等领域密切结合,以促进产业融合,建立新型产业形态,并启动一种良性循环,将高附加值收益回报给农业工作者。

(二)基于六次产业理论的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机制分析

第一,基于乡村优势产业进行产业融合。这些产业扎根于本地的文化、景观、特产及手工艺,不但体现社会文化特色,也是区域旅游的核心竞争力。通过系统开发及创新转化这些资源,可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如地标产品、民宿、文化活动、生态农业观光等,提供独特体验吸引游客。加强产业链建设可以促进本地传统产业创新升级和市场化,带动辅助性服务业发展,实现多方共赢。

第二,实现乡村旅游产业融合须依靠加法和乘法效应。加法效应通过提升农业供给能力,包括生产效率、科技创新、加工营销改进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稳定产业基础,为乡村旅游提供多样化产品与服务。乘法效应则拓展农业价值,如注入文化传承、开展教育旅游,将农业塑造成综合体验平台,由生产者转型为多元服务提供者,促进乡村旅游品质提升与农旅深度融合,逐步支撑乡村振兴战略。

第三,评估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效果宜从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两方面展开。产业层面,需审视产业环节间的有效连接和拓展、不同产业的资源和优势整合及其对提升行业竞争力的贡献,以及探索融合所激发的新业态或新产品。经济角度,乡村旅游的融合应激发农旅互利与产业联动,依托创新和市场力量,促进区域经济的结构性提升,扩大经济效益至环境与社会领域,确保包容且可持续的乡村经济增长。


三、乡村旅游推动产业融合地方实践


(一)案例描述。

竹洞村,位于花都区赤坭镇,拥有近300年的历史,是岭南地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村落。全村面积约5平方公里,下辖9个自然村,户籍人口约2,000人。竹洞村以盆景艺术和苗木花卉种植作为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5,000亩,实现总产值2,500万元。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竹洞村选择走现代旅游业与传统盆景产业融合道路,2023年产值快速提高至8,000万元,实现产业发展质的飞跃。

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竹洞村积极引入外部资本和专业人才,将盆景艺术与旅游体验紧密结合,村内拥有高端盆景园、黄花风铃木风景区、洪熙官故居遗址、打鼓岭、时花种植基地等资源,将自然资源如竹洞湖和黄花风铃木景观转变为旅游资产,让游客了解盆景文化的历史和背景,通过盆景艺术展览和节庆活动等增强了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当游客参与乡村旅游活动时,他们会购买当地农产品、手工艺品或体验当地文化活动,带动了竹洞村经济总量的增加,产生产业发展的“加法效应”。

同时,盆景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新增了众多高端民宿、农家乐、电商园,带动了餐饮、民宿、电商业态的增长,竹洞村实现了农业与服务业的衔接和乡村旅游的创新发展,引领了研学教育与娱乐服务的发展,通过产业链扩展、产业互动协同共同促成了地区经济的倍增,形成产业发展的“乘法效应”。

(二)竹洞村产业融合模式分析

1、依托当地禀赋,建立产业基础。

产业要发展,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重要推动力。竹洞村依托其独特的岭南和洪拳文化,以及洪熙官作为文化标识,结合村庄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生态资源,成功发展了盆景苗木产业。这些特色成为了支持旅游和深加工农产品产业链的基础。初期,政府的引导和规划帮助挖掘文化价值,吸引社会资本,为产业化和特色化进程提供支撑。2023年,竹洞村投资1,200万元,与企业合作,升级基础设施,并制定全面规划以发展文化旅游项目,资助这种发展战略转型。这种合作方式不仅释放了当地资源的潜力,还促进了从传统农业到有特色农业的转变,从而改善了地方产业布局。

2、竹洞村产业融合推动产业发展的实现机制。

分析竹洞村乡村旅游助推产业融合的具体实践时,竹洞村的经济转型借助六次产业论的视角,展现了多元交叉和综合发展的新模式。进一步从以下三个方面详细阐述:

首先,在对于产业消费者的影响与反响方面,竹洞村以创新的盆景艺术和丰富的乡村体验成功地将产品创新转化为吸引消费者的强大动力。例如,竹洞村开发的微景观盆景,满足了游客的审美需求,更切合现代家庭对于易于保养和空间利用的购买偏好,竹洞村的生产者们密切关注消费者的直接反馈,利用这些信息来设计新产品,这是传统盆景的创新延伸,也满足了现代消费者追求个性化以及新型消费体验的需求,成功拓宽了消费者基础,增加了游客数量。产品的多样化升级吸引了从传统商业客户拓展至年轻家庭旅游消费者,使得花木种植与盆景艺术更加贴合市场需求,为竹洞村从传统农业观光模式向综合性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转变提供了消费市场支撑,促进了产业规模和产值的显著增长。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竹洞村为超过30万名旅客提供卓越的旅游体验。在2022年的国庆假期期间,竹洞村晚间的旅游高峰客流量一度超过每天2万人。随着2023年疫情的缓解,竹洞村在黄花风铃木花期达到盛放时,每日吸引的游客数超过了3万人。产业产值从2020年的2,500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8,000万元,显著反映了消费者对乡村旅游体验和盆景文化的高度认可。

其次,在产业内部合作及各方参与的深化方面,产业内部合作体现在竹洞村各类参与者的协助和共生关系中。赤坭镇党委策划成立盆景小镇工作组,构建一系列组织架构与制度机制,包括党建联席会议体制、资源共享与共同建设机制以及沟通服务平台等。为了促进本地产业发展,积极引进龙头企业,鼓励乡贤企业家返乡创业,同时创办了盆景大师工作坊,以培养专业的盆景技术人才。不仅如此,竹洞村成功引进了逸翠园、满春园、怡翠园等优质盆景园林,实现产业链从原始树坯销售向成熟盆树整体销售的转型升级。在此过程中,相关市场价值实现了5~10倍的显著增长。并且,竹洞村积极响应数字化趋势,通过构建电子商务销售渠道,实行线上线下销售相融合的双轨策略。由此,在2012年至2021年期间,该村集体收入实现从230,000元增长至1,030,000元的显著提升。制度和规范的建立保证了这种合作的有效性和长期性,“农民+合作社+企业+互联网”合作组织形式不仅整合了不同产业链条中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市场资源,而且实现了知识、技术和资本的有机结合,生产者在提升服务品质、加强产业链协同、推广品牌活动(如洪熙官武术文化节、盆景艺术节)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积极开展盆景、花卉栽培技能培训和农村电商培训,使得乡村旅游业不仅提升了经济效益,同时也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最后,政府政策也在产业融合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是政府通过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制定以奖代补的财政扶持政策,有效拓宽融资渠道,有力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稳步发展。二是政府通过塑造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利用节庆活动等方式,有效提升赤坭镇在乡村旅游领域的知名度,深化宣传推广效果。

具体到竹洞村的产业融合发展中,赤坭镇政府明确地支持盆景艺术与乡村旅游作为核心驱动力。政府通过提出优惠政策、积极提供以特色农业转型为导向的方案、实施高效的规划和市场支持措施,大幅度地动员了各类资源和人才聚焦于这一具有明显优势的特色产业,同时也为产品创新和市场扩展提供了必要的政策和财务支撑。通过政策引导和公共资源的高效配置,地方政府不仅强化了盆景产业园的基建,而且积极投身于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活动,从而使产业园成为了展示地方文化的关键平台。该平台不仅促进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互动交流,而且有力地支持了乡村经济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竹洞村的产业融合模式是通过旅游带动的三者“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产业内部的有效合作和地方政府的战略引导”共同作用的结果。盆景艺术成为主导产业,带头实现了农、工、旅三产的融合,将乡村传统文化资源转变为具有吸引力的经济资产,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主要成效。

竹洞村凭借政府与企业合作,有效实施了将乡村旅游与特色农业融为一体的模式,催生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该村利用本地岭南和洪拳文化,结合盆景种植,塑造了独特的旅游景点,并通过部门支持和企业投入加强了农业的特色化与品牌化,拓展了经济链条。同时,优化了资源配置,增进了产业之间的相互补充,提升了农业的多功能性和资源利用,促进了生态与生产的协调发展。村里也推广了旅游品牌活动,提高了旅游产品质量,并与文化深度融合,满足了市场对优质休闲体验的需求,这进一步吸引来社会资本和农户参与,助力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竹洞村创意地把传统盆景艺术纳入旅游业,并通过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成为乡村创新发展的示范案例,为乡村产业振兴和经济新动力注入了活力。


四、结论及经验启示


(一)结论。

竹洞村的盆景产业通过规模化的花木栽培,使乡村的景观得以集中化,由此造成的视觉冲击力提升了花木种植园对游客的吸引力,并将其转化为规模化和集中化的园林景观。在此过程中,第二产业承担了枢纽般的角色,通过盆景加工业的自身优势增进农业,显著提升了盆景生产的产业化与集约化水平,并通过创新“微盆景景观”的开发,推动了地方市场的转型与升级,极大提高了盆景产业的供给能力。除此之外,第二产业亦应积极与第三产业建立连接,将盆景生产基地转变成如盆景产业园这样的旅游目的地,运用工业技术和生产工艺创建具有参与性的旅游项目,并将工艺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通过这种产业整合,可以极大地释放工业的边际效应。第三产业则应担任产业合成驱动力的角色,不仅为农业和加工业带来潜在消费者,还应促进农产品和工业产品的本地销售,并通过向旅游体验项目和商品化转变,提高这些产品的价值增值。旅游业应注入新活力于乡村经济,进而促进乡村旅游附属产业的发展,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

(二)经验启示

1、市场需求引领产业链发展。

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活跃的市场,满足了游客对于特色鲜明的乡村体验的新兴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众开始寻找逃离城市、贴近自然与传统文化的旅游体验。这为乡村地区带来了关注和流量,为当地产业提供了直接的市场推动力。如,竹洞村案例显示,游客对盆景产业园、盆景文化展示厅的兴趣促进了文化商品和服务的销售,直接推动当地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2、产业基础支撑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业依赖于乡村地区原有的产业基础,包括农业、手工艺和文化遗产等。这些产业不但增加了乡村的吸引力,也为旅游发展提供了独特资源。产业基础的多样化和特色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以竹洞村为例,其盆景艺术和苗木花卉种植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给予了乡村旅游业发展坚实的基础,并成为吸引游客的特色项目,进一步促进了其他与旅游相关的产业链条的发展。

3、政府政策引导产业融合。

政府的政策支持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提供税收减免、金融贷款、技术支持和市场推广等方式,激励和引导产业的发展。如,在竹洞村的示例中,政府可能提供了促进盆景艺术与农旅融合的支持,以及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如建设了盆景公园、文化展示厅,这些都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背景和有利条件。

4、产业集群增强综合竞争力。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能够吸引并促进与之相关的多个产业形成集群,包括农业、餐饮、住宿、文化艺术、娱乐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产业的聚集促进了人才、资本和信息的集中,加强了创新能力,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更容易形成品牌效应和市场效应。在案例中,竹洞村不仅发展了盆景艺术的直接销售,还开发了涉及教育、娱乐服务的项目,带动了餐饮和民宿业态的增长,这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产业共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整体增长和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通过市场需求的驱动、坚实产业基础的支撑、政府政策的激励与推动,以及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乡村旅游业有着强大的能力和潜力带动乡村产业的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和长期可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李丹.新发展格局下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22(09).

[2]屈学书,矫丽会.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2020(12).

[3]余华荣,曹阳,周灿芳,等.广东省休闲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广州市从化区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6.43(12).

[4]郑永君,李春雨,刘海颖.旅游驱动的三产融合型乡村振兴模式研究——基于共享发展理论视角的案例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23(06).

[5]李洁.农业多元价值下的农村产业融合: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18(11).

[6]李玉霞.乡村旅游发展实践逻辑与产业发展路径反思[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03).

[7]赵蓉蓉,温小婷,陈秋华.日韩乡村“六次产业化”经验及其启示[J].亚太经济,2021(04).

[8]袁中许.乡村旅游业与大农业耦合的动力效应及发展趋向[J].旅游学刊,2013.28(05).

[9]钟华美.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理论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0.36(04).

[10]张进伟.基于产业融合的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模式[J].农业经济,2016(02).

[11]杨阿莉.从产业融合视角认识乡村旅游的优化升级[J].旅游学刊,2011.26(04).

[12]任耘.新常态下我国乡村旅游产业与传统农业融合优化路径[J].农业经济,2017(10).

[13]李眉洁,王兴骥.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及其路径优化——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反思[J].贵州社会科学,2022(03).

[14]胡静.旅游语境下的乡村重构[J].旅游学刊,2018.33(07).

[15]姜长云.日本的“六次产业化”与我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5(03).

[16]周立,李彦岩,罗建章.合纵连横:乡村产业振兴的价值增值路径——基于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多案例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1).


文章来源:肖清波.乡村旅游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4(18):7-10.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旅游

期刊名称:旅游

期刊人气:861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主办单位:旅游杂志社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社会

国际刊号:1000-7253

国内刊号:11-1341/K

邮发代号:2-159

创刊时间:1979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