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基于二十四节气理论的高血压病中医慢病管理模式探析

  2024-01-06    94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高血压病是我国高发慢性疾病之一,长期血压升高会造成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的功能损害,对国民的健康威胁日益严重,需要进行长期、连续的自主疾病管理。二十四节气作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与高血压病的发生和缓解息息相关。在二十四节气理论的指导下,建立结合医药与日常生活起居调养形成的中医慢病管理方式,有助于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预后,从而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提供理论基础。

  • 关键词:
  • 中医慢病管理
  • 二十四节气
  • 心血管
  • 慢性疾病
  • 高血压病
  • 加入收藏

高血压病是我国高发慢性疾病之一,长期血压升高会造成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的功能损害,是造成心肌梗死、脑卒中乃至心血管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2,3]。《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显示[4],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的高血压病患病率约为27.2%,与2015年相比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国外的高血压病患者也持续增加。因此,高血压病已成为世界难题之一,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行之有效的防治模式势在必行。

二十四节气作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科学地解释了天文气象与人类生产生活规律,是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二十四节气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历来被人们所热议,从立春到清明,易发生高血压病、痔疮出血、女性月经失调等疾患;从谷雨到芒种,容易发生神经痛、风湿热、湿性皮肤等病[5]。可见二十四节气与疾病的发生确实息息相关。人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研究[6]表明,节气可影响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节气更替与血压改变具有明显相关性。因此,文章试图运用二十四节气理论,阐述高血压病随节气变化的规律,提出构建高血压病的中医慢病管理模式设想,以期达到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生活质量和疾病预后的目的,从而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提供理论基础。


1、二十四节气理论与中医慢病管理


《黄帝内经》云:“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7]。是故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始于春分,终于大寒,周而复始;自然界的周期性、节律性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天地万物的生长收藏,影响着人体生理或病理状态,人体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节气有着密切关系[8]。节气时令观念的本质,是中医“天人相应”的思想,中医论治也讲究“因时制宜”。《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度百岁乃去”[7],表明根据天地时令之道,及时合理地调整生活起居,对保持身体健康长寿十分重要。因此,如果将不同节气的气候变化对应于人体的阴阳平衡,运用二十四节气理论指导临床,有助于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转归,从而提高疗效。

随着近年院外管理理念的发展,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为基础的中医慢病管理模式逐渐深入人心,在中医优秀传统理论的宣传、指导下,慢性病患者进行长期的、连续的自我全面管理、主动管理,有利于其在院外更好地控制疾病、防治并发症、提高疾病干预效果[9]。因此,以“顺应四时”的方式,根据二十四个不同的节气特点科学地调整生活方式,在中医临床诊疗、养生保健、调护等方面应时采取疾病防治措施,可在改善高血压病等慢病管理效果的同时,为传统中医药的发展开辟新途径,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2、高血压病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


研究[10]表明,节气可以对人体的生理、心理和病理产生影响,不论地域、种族、性别、年龄及是否有高血压病,机体都存在血压的季节性变化,而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的变化幅度比正常人更大。中国中医科学院基于全国16家三甲医院的医院信息系统(HIS)数据收集了4199例高血压病例,并与节气进行相关分析发现,高血压病患者住院的高峰分别在秋末和冬末的寒露、霜降、小寒3个节气上,春季的雨水、惊蛰、春分3个节气上,说明冬春季是高血压病的高发季节[11]。侯雅竹等[12]发现,天津地区血压呈现春降、夏低、秋平、冬高的季节变化规律,特别是冬春季节,在立冬、小雪、雨水节气中,血压可出现峰值。而郝宇等[13]则研究发现,北京地区高血压病发病的高峰分布在清明、寒露与惊蛰,春、秋相对高发。还有研究[14]表明,大学生的血压随着季节变化可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波动,夏季血压最低。因此,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或缓解与四时节气有明确相关性,发病率总体而言以冬春季节居高。


3、二十四节气理论指导下的高血压病慢病管理方式


3.1春季节气高血压病慢病管理模式举隅

春三月,节气以立春为始,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天气乍暖还寒,人类的新陈代谢渐渐活跃。根据五行归属原则,春属木,为肝所主,由立春开始需注意养阳气、疏泄肝气[15]。高血压病患者除药物干预外,饮食上,宜食芹菜、韭菜、香菜等辛味之品,以平肝息风,缓解眩晕等症状[16];还可选用玫瑰花、枸杞子等做茶饮,以疏肝解郁、养肝明目;运动锻炼方面,以微微汗出为宜,避免汗出淋漓以伤阳气;在起居生活中,应防寒保暖,睡觉时以平卧为主,使血液充分流到肝内,推动肝的气血顺畅、充足;情志方面,为避免过怒伤肝,需要控制情绪。

雨水节气降水增多,寒湿之邪易困脾胃,需注意固护脾胃。惊蛰之时天气干燥,可适当吃梨以润肺滋阴。春分节气阴阳相半,应注意根据高血压病患者的不同体质,及时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保持人体阴阳平衡。用药时,肝阳上亢者注意平肝潜阳;阴虚阳亢者注意滋阴潜阳;肝肾阴虚者注意滋养肝肾;阴阳两虚者注意阴阳双补等。清明时天清气明,肝阳易升发太过,肝阳上亢、肝肾阴虚型的高血压病患者应尤为关注自身的血压波动情况,以免肝阳化风,出现中风等后遗症。谷雨时节雨量增加,阴气盛则制约阳气,而肝体阴用阳,此时易出现肝气郁结,应注意陶冶性情、保持乐观的心态。

3.2夏季节气高血压病慢病管理模式举隅

夏三月,节气以立夏为始,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气温渐渐升高,人类的新陈代谢更加活跃。根据五行归属原则,夏属火,为心所主,夏季应当特别注意保护心气。而夏季心阳最为旺盛,因此高血压病患者在情志上,要注意调节情绪,以免情绪波动过大导致血压升高,甚至猝死;在饮食方面,宜饮用清凉生津之品以苦寒降泄,可多食苦瓜消暑降火;酸性收敛,可以饮用乌梅所制茶饮,防止暑热过盛耗伤阴液[17];在运动锻炼方面,要坚持户外运动,舒展全身筋骨肌肉关节,激发体内阳气,畅达气血,但勿剧烈运动,以免汗出过多伤津耗气,汗血同源,使心失所养。阳虚的高血压病患者需要注意及时调理身体,夏季心阳旺盛之时温补元阳,艾灸心俞、肾俞、关元等穴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18]。

小满节气雨水渐多,需注意调理脾胃,升清降浊,少食肥甘厚味,以免生湿、助湿。从芒种到大暑,各地气温急骤升高,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因此要注意避暑。此外,须谨慎进补,注重清心火、防暑热、健脾祛湿,中医可辨证选用清暑益气汤、二陈平胃散为基础方[19],用药上可选用茵陈、半夏、茯苓、西洋参、麦冬、石斛、荷叶梗、竹叶等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品[20]。

3.3秋季节气高血压病慢病管理模式举隅

秋三月,节气以立秋为始,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气温较大暑稍有下降,但多地依然炎热。根据五行归属原则,秋属金,为肺所主,肺为娇脏,喜燥恶湿;肺金时令之气为秋燥,燥甚伤肺,肺伤则无以制木,肝木偏旺则肝郁内变,化火生风,风火内动,使清窍不利,高血压病患者可见眩晕、头痛、血压不稳等临床表现[21]。临床研究[22]发现,心肾阴虚型的高血压病患者在外感温燥之邪后,津液受损,热伤阴血,可能会引发并加重心肾阴虚、肝肾不足等内燥证。是故秋季应当特别注意预防秋燥,在饮食方面,可多食滋阴润燥之品,如沙参、麦冬、百合、杏仁、枇杷、银耳、蜂蜜等;在情志方面,应注意调节心理,避免“悲秋”等不良情绪诱发旧疾;在运动锻炼方面,可打太极、八段锦等放松心情。

白露时寒生露凝,若患者兼夹湿浊之邪,病情更加难以控制,需要密切关注。秋分后秋意浓,阳气渐渐收敛、沉降于地表之下,若外感凉燥之邪,入里伤及阳气,损伤阴液,使阳虚津亏,则致病重难愈[23]。因此,秋分的重点是防治凉燥,饮食应以清润、温润为主;肺金盛则克肝木,可适当吃酸味食物以强肝木、助脾胃、养元和[24]。霜降时节已入深秋,阴气渐盛,阳气渐衰,应注意早卧早起,收敛肺气、养阴,为冬藏积蓄能量,使高血压病患者能更加平稳地度过寒冬[25]。

3.4冬季节气高血压病慢病管理模式举隅

冬三月,节气以立冬为始,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气温逐渐下降,人体新陈代谢缓慢。根据五行归属原则,冬属水,为肾所主。肾藏精,主骨、生髓,为人体一身阴阳之根本,冬季应当特别注意护阴潜阳,使人体阴阳保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在饮食方面,高血压病患者可适当食用羊肉等食物行温补之功,辅以当归、枸杞子、何首乌等滋阴补肾之品,还可多食黑芝麻、冬瓜、木耳、紫菜、玉米、萝卜等补益肝肾、消痰利水、益气降压之品[26]。同时冬主蛰藏,冬季阳藏于内,需避免多食温燥辛辣刺激之品,否则将损伤脾胃,痰浊内生;也不应食多致过饱,阻碍气血运行[27]。在情志上,冬季应注意藏神,保持情绪稳定、调养生息。在运动锻炼方面,锻炼前注意热身,禁止剧烈运动,清晨可适当晒太阳,补养阳气。在起居方面,应当顺应天时,早睡晚起,以利于阳气潜藏、阴精内积。

从小雪到冬至,寒流开始活跃。寒主收引、凝滞,影响全身气血运行,人体易出现肢体活动不利、骨骼拘急等症状。高血压病患者要注意温经散寒、调畅气血,以免病情加重,可选用肾俞、膻中、关元等穴位进行艾灸;随着寒气加重,可根据证型加强冬季进补。但是,若高血压病患者体虚以致虚不受补,则以引补为主,根据患者体质适当选用生姜、大枣、山药等食物缓缓调补阴阳。冬至之时阴阳交关,阴极而阳始至;而心为阳中之太阳,其功能有赖于阳气健旺,若人体阳气不得及时升发,则心病容易发作[28],其中阳虚的高血压病患者尤为容易在此时发病,甚至死亡,应及时补肾精、温肾阳;久病者可辨证进补膏方,增强体质。从小寒到大寒,全国各地普遍低温,人体新陈代谢处于相对缓慢的阶段,在温补肾阳的同时,要注意避免进食过多肥甘厚味损伤脾阳,因此可选用人参、白术等药物或莲子、山药、黄豆等食物,先益气健脾、再缓图补肾;但肾阳虚衰的高血压病患者应以温肾为主,兼以健脾,不可盲目温补脾阳。


4、结语


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与节气变化及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其作为一种慢性病,需要临床对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结合“天时”进行长期、连续地管理和指导。二十四节气理论源于我国传统文化,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易为国民理解、接受。运用二十四节气理论,根据不同节气的特点,合理运用中药、食疗、情志疗法、针灸、导引等中医调理方式,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建立合理、科学且行之简便、高效的中医慢病管理模式,符合我国国情,有助于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预后,从而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提供理论基础。亦可作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卒中等其他心脑血管慢性疾病管理模式的参考。


参考文献:

[4]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J].营养学报,2020,42(6):521.

[5]新农业编辑部.二十四节气与疾病[J].新农业,1999(12):12.

[6]丛小飞.高血压患者“因时制宜”的血压管理调查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

[7]杨永杰,龚树全.黄帝内经[M].北京:线装书局,2009:3-381.

[8]史桂荣.试论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学的关系[J].中医药导报,2011,17(3):17-18.

[9]徐进华,周钦云,王丹,等.基于“整体观”的中医慢病管理模式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22,20(3):168-172.

[10]苏海.血压的季节性变化[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9,17(10):880-883.

[11]马金辉,王志飞,谢雁鸣,等.基于大型电子医疗数据的高血压中医证候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9):1236-1238.

[12]侯雅竹,姚红旗,毛静远,等.天津地区季节及节气变化对不同人群血压影响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药,2018,35(7):487-490.

[13]郝宇,贺娟.北京地区10种常见疾病的发病节气规律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3):1001-1004.

[14]史新竹,梁多宏,张金生,等.大学生四季血压水平变化规律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4):4830-4832.

[15]马楚龙,李风森.浅析中医二十四节气[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2):222-223.

[16]王跃强,刘芳,刘祖贻.国医大师刘祖贻应用辛味药治疗眩晕病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1):189-191.

[17]李雨欣,施娜,许筱颖.浅议中医顺时养生与治未病[J].中医药学报,2018,46(4):5-8.

[18]马蕾.试论节气灸方穴[J].四川中医,2013,31(7):22-26.

[19]牛媛媛,刘磊.中医时间医学及其运用[J].中医学报,2021,36(8):1609-1612.

[20]谢玉宝,赵朋涛,池晓玲,等.从六气理论探讨二十四节气与慢性乙型肝炎诊治的相关性[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11):1191-1192,1200.

[21]么传为,时敏,睢勇,等.基于五行理论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季节性波动机制[J].中医学报,2018,33(9):1682-1685.

[22]王燕,袁海燕,周铭心.西北燥证与高血压病证关联性分析[J].中医杂志,2012,53(4):317-320.

[23]樊钦华,吴圣贤,杜雅薇.基于“阳主阴从”探讨寒邪伤阳致病特点[J].环球中医药,2021,14(7):1234-1238.

[24]蔡怡航,刘佳敏,唐丽娟,等.探析节气理论在中医临床决策中的指导价值[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2):5585-5589.

[25]闫敬来,翟春涛,杨继红,等.天人相应理论与四季阳气调摄[J].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2(4):235-237.

[26]杜晓琳,商庆新.从《内经》理论谈如何引导高血压前期人群的四时养生[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5):139-140.

[27]覃骊兰,蓝毓营,马淑然.关于中医“肾应冬”理论内涵的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5):482-485.

[28]韩如冰,王玉兴.《内经》“冬至重病”初探[J].江苏中医药,2015,47(11):10-11.


基金资助:湖南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No.0001019082/1022】; 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No.2021-JG013】;


文章来源:雷书浚,郭旭,马聪园等.基于二十四节气理论的高血压病中医慢病管理模式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4,22(02):75-78.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辽宁中医杂志

期刊名称:辽宁中医杂志

期刊人气:12950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辽宁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省中医药学会

出版地方:辽宁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0-1719

国内刊号:21-1128/R

邮发代号:8-87

创刊时间:1958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