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社会设计以及设计介入乡村进行了分析,从国内外社会设计发展和设计介入乡村发展文献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以社会设计理论为基础,围绕国内外艺术与设计介入乡村的相关研究案例进行分析,挖掘社会设计内涵在乡村振兴中的助推作用以及社会设计实践对社会带来持续性的影响。探讨了艺术设计介入乡村脱贫营建过程中的价值体现,提出基于社会设计视域下设计介入乡村脱贫策略营建策略,设计介入乡村活化更新设计所引发新的学科发展,也为设计学科范式转化奠定理论基础。
1、研究背景
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复兴乡村、乡村脱贫成为国家重大课题[1]。随着国家“乡村振兴”计划逐渐实施与完善,中国乡村地区致富脱贫也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依然有一部分偏远山村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在经济发展上需要不同行业介入帮扶。“乡村振兴”涉及广泛学科,结合设计的跨学科特点,诸多设计师、高校与企业都进行了设计与“乡村振兴”计划相结合的策略,期望以不同设计角度为乡村脱贫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社会设计”是一种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的新型设计模式,强调以跨学科合作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它注重人民的主体性,鼓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是与人民、为人民、由人民的设计。其宗旨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以自居者视角,亲身体验发掘问题痛点,结合设计学科范式,寻求问题解决方法,真正做到为人民而设计[2]。
2、国内外研究综述
2.1社会设计研究
社会设计概念目前在国内的社会认知度较低,近十年来才逐渐被普遍使用。从20世纪欧洲国家针对消费主义糜烂而发起的反消费运动、意大利的反主流设计等中可以窥探到社会设计在慢慢生发。通俗来讲,社会设计是通过具体的设计实践解决设计问题。与商业性设计不同,它更多的关注于社会人文和地球可持续发展。它包括人文关怀、永续生态发展、人口老化、教育、性别平等、医疗、弱势关怀等等[3],总之能让我们社会变得更美好、便捷的设计都应该称之为社会设计。
1)国内社会设计研究。
国内开始关注社会设计起源于对设计伦理性的关注,人们逐渐开始以设计为导向,探索改变社会的力量,社会设计结合设计介入乡村有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够触发更多的学科结合。通过知网(CNKI)数据库的知识元功能,设定检索关键词为“设计介入乡村振兴”“社会设计在中国”“设计助力乡村发展”发现在2018年之前关于设计学科介入乡村振兴政策和设计扶贫的概念逐渐发芽,2021年其波动到顶峰,2022年逐渐发展,到现在也依然呈现增长的趋势。说明设计学科的跨学科研究解决问题的优势逐渐受到社会关注,也坚信社会设计有系统性解决社会问题的潜力。近年来,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理论与实践,在中国“乡村振兴政策”中发挥了大幅的推动作用,社会设计这种新型的设计范式逐步在中国得到较好的发展。
中央美术学院周子书老师在2015年就提出类似于“社会设计”的概念,并通过在外留学所学知识,在中国进行了相关社会设计的实践,比如他在北京朝阳区望京花家地北里302号的防空地下室做的一系列设计改造实践都已经初步开始从社会伦理上对社会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构建了一系列社会设计理论,开发了“社会设计在中国”等课程,在互联网教育平台传播他的“社会设计”思想。中央美术学院周子书教授倾向于将“社会设计”视为一种具体的行动方法,他提出社会创新的概念大于社会设计,社会设计是社会创新的特定方法之一,是采用设计思维和艺术语言的方式去助力于实现社会创新。
同济大学娄永琪教授也提出从“作为价值取向的社会设计”“作为方法的社会设计”和“作为实践的社会设计”三种不同定位来更好地帮助社会设计概念被大家所理解。
香港理工大学专门开设了社会创新设计学院,他们认为随着时代发展,设计逐渐走向跨学科协作发展,加上近年来国家教育局颁布的新文科、新工科中就对设计学科跨学科发展有明确表述。2018年,香港理工设计学院教授邵健伟等人出版了《社会设计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进步》,书中从多角度探讨了社会设计的实践,提出社会设计要关注社区问题,注重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公众参与,从解决社会问题的角度,前瞻性的对未来各领域的发展和实践进行设计[4]。
广东工业大学张黎教授,在社会设计在中国系列课程讲座中提到设计如何促进社会变革以及社会设计的学科史断面,进一步对社会设计可能性从学科角度做出解释[5]。
2)国外社会设计研究。
社会设计通过设计实现社会革新,在许多国家,研究侧重于了解边缘化社区面临的独特挑战,并开发创新的解决方案来应对这些挑战。设计师经常与当地人合作,以确保设计介入的措施与背景相关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
维克多·帕帕奈克在《为真实的世界设计》首次从伦理学上提出社会意义的概念。在这本书中,他批判过于浪费资源的消费主义对社会生态造成的影响,要求设计必须正视人类最真实的需求,而不是欲求[6]。设计逐步开始从伦理学角度对社会及生态的发展做出了思考。直到1993年,在帕帕奈克伦理设计思想影响下,社会设计的概念在奈杰尔·怀特里的Design for Society中第一次以学术名称出现在大众中,他提出“对社会有价值的设计”。2013年,欧洲委员会在《社会创新指南》中指出,社会设计是“为集体赋权和赋能,使人们能够参与到对经济和社会问题解决方案的共同设计中”的设计活动。在社会设计的设计实践更关注集体与社会,而非单纯的以商业或消费者导向,其希望通过设计来促进积极的社会变革,已然具备了新的时代使命,多方的协作与社会参与是社会设计的主要方法,而近年来社会设计的发展更偏向于强调公众与政府之间互动、公众参与和自下而上的策略,在此概念中,社会设计具有从设计学科出发探索跨学科结合的意义,也为设计介入乡村脱贫奠定理论基础与学科可能性。
国外的社会设计研究涵盖了广泛的课题,包括但不限于探索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包容性发展的创新方法[7]。为了推进这一领域,研究人员通常采用各种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研究、参与式设计和共同创造过程。美国设计学家维克多·马格林的论文《社会设计:从乌托邦到美好社会》中表达了他对“美好社会”的构想[8]。设计从19世纪后期为了改善工人工作条件,到20世纪设计师批评的消费主义社会,设计解决社会问题的传统由来已久。马格林从社会设计的历史根源探讨了社会设计,把社会设计的历史渊源和有影响力的理想主义者联系在一起,如设计师威廉·莫里斯,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和理查德·巴克敏斯特·富勒。
总体来说,随着时代发展,国内外社会设计更加以跨学科、综合性的姿态出现在学科视野中,旨在为社会提出更多价值性问题解决办法。
2.2设计介入乡村研究
1)国内设计介入乡村研究。
21世纪以来,世界各地对设计介入乡村的实践与发展受到设计机构、高校、期刊与论坛的高度关注。艺术设计介入乡村这种新奇有效并能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角色愈发被大众所看见,在中国的诸多乡村实践进一步加快了乡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近年来有诸多学者对艺术设计赋能乡村振兴路径做出研究,从2000年开始,艺术设计开始有意识的发挥其优势解决社会问题。
方晓风认为设计介入乡村需要从伦理上思考设计介入的方式,点明设计以何种姿态介入乡村,认为乡村是中国文化根基所在,要用乡村文化塑造国民文化认同感。提出要人口回流,不赞同设计以外部输血式介入。也意味着乡村设计师要做到对乡村文化十分了解、认同才能真的做到设计提升乡村文化价值的同时促进文化传播,提升地方经济。刘雅平(2013)总结分析国内外利用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地方改造的成功案例,提出艺术家下乡进行艺术创作公共艺术品的构想。并结合中国乡村实际,指出公共艺术介入乡村的介入方法。提出设计能够解决乡村公共空间中存在的封闭、空间单一、缺乏活力与公共意识的问题。叶露与黄一如(2016)在《资本动力视角下当代乡村营建中的设计介入研究》中提到乡村场域下设计所扮演的角色,用“设计下乡”表达设计在乡建中产生强大的内生动力。刘曦(2021)在《“生活美学”视域下的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以重庆市三个文旅项目为例》中提出“生活美学”的概念,从生活美学角度在乡村振兴与设计结合背景下践行美学思想,助推乡村文化复兴。江凌(2021)在《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促进地方创生的理论进路与实践省思》中提出地方创生与艺术介入理论并结合相关实践,提出艺术乡建现存问题并给出解决办法,提出各方共建优化乡村。
设计乡建的个案研究如许村计划与石节子艺术项目、碧山计划、湖南大学的新通道项目、中央美术学院的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中国美术学院的以乡土为学院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等乡村设计个案,娄永琪的“设计丰收”等个案都体现乡村生产生活与设计结合的多元化发展;企业与政府合作的昆山锦溪计家墩理想村乡村共创生活集群都是设计激活乡村的成功案例[9]。其共同点都看到了乡村在地资源的重要性与发展性,通过多地乡村调研,发现乡村问题复杂性,发现乡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痛点,比如,乡村较多地方特色产品缺少品牌形象与营销策划、缺少销售渠道导致产品销售不畅,乡村整体缺少规划,呈现乡村空心化问题较严重,也缺少乡村支柱型产业等诸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形成了地方政府、公司和高等院校共同协作的设计赋能模式,设计介入乡村扩大乡村影响力。同时,设计也不能从惯常学科思考乡村发展问题,必须从更加宏观、长远的角度考虑乡村产业链规划,做到兼顾乡村地方性与村民参与度。
设计介入是一种群集性的设计活动过程,中间涉及多方合作,包括调动村民乡建积极性。设计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很多,契合乡村振兴计划要求,从产业、文化和风貌来考虑,比如:景观生态建设,历史建筑保护,乡村住宅秉承修旧如旧的建筑改造,链接电商科技,落实乡村非遗文化传承路径、乡村旅游产业规划、农副产品设计等。设计介入乡村经济、规划发展必须要以实现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为目标[10]。
从目前的实践与理论来看,我国乡村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不少学者和专家都在探索乡建的新发展模式,艺术介入乡村作为一条相对较新的道路,从乡村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乡村的特色文化和民俗传统,根据村民需求以及乡村的和谐发展需要,利用特有的乡村文化资源、历史资源、环境资源等,进行合理地建设,推动乡村循序发展。
2)国外设计介入乡村研究。
国外把对乡村的建设与发展称之为乡村振兴[11]。
从时间上看,国外关于设计介入乡村发展的研究较为完善,发展乡村意识也稍早。1993年英国的Phillips M就针对英国的乡村环境提出了艺术介入乡村的形式。国外强调理解乡村的具体需求和背景,包括进行广泛的研究,与乡村本土利益相关者合作,共同创造具有文化敏感性和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协同合作在乡建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设计师与当地社区、非政府组织、政府机构和学术机构密切合作,可以确保设计介入措施的相关性、有效性和包容性。通过多样化设计手段向农村社区提供工具、资源和知识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从而增强他们的权能。诸多设计师们正在利用他们的创造性技能在农业、医疗、教育、基础设施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开发干预措施。这些干预措施往往利用技术并纳入社会创新的要素,以带来积极的变化。
日本为了振兴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平松守彦提出以立足乡土、自立自主、面向未来的“一村一品”的造村运动[12],激活村民自主“造血”意识,依据日本本国乡村国情、地形地貌、自然条件,尊重地方特色去发展独具特色的乡村产业与乡村品牌,之后采用与政府结合发展的模式最终实现了乡村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了日本乡村农业现代化发展,也加快了日本城市化、现代化发展进程。此外,也衍生了类似于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等根据不同乡村特点,设置激活计划,催生了乡村的繁荣。
韩国在2009年开始推行“村落艺术”项目[13]。较为突出的艺术村是韩国京畿道坡州,它因其独具特色的艺术文化气息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通过艺术设计介入“空心村”发展经济,到如今被外国媒体称为“亚洲最艺术的村落”。具体设计体现为文化村落打造、大型公共艺术雕塑设计、文化街道设计等等。并通过这些艺术改造活动慢慢激活村民自主创新意识,村民自发开展了更多的经营模式,比如餐厅、手工艺商店等日常休闲业态,丰富文化村落。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国开展了一次以解决城乡失衡矛盾为目的的农村运动,被称为新村运动。新村运动对乡村进行了“自下而上”的改革,从乡村环境到乡村精神面貌,营造了“一村一品一镇一特色”,为艺术介入乡村提升宜居环境提供了思想基础与文化收益,促进了旅游业、配套消费服务业迅速发展,从而带动了整个韩国社会经济发展。
欧洲一些国家也从政策、商业与民众需求以设计为路径进行社会创新,融合国家传统工艺与新技术促进城市现代化进程。李敏敏、皮永生(2019)在《北欧参与式设计对中国设计介入乡村建设的启示》中指出乡村建设的实质是多元社会群体、多元构成因素在乡村建设这个大平台的和谐协作与良性互动,不能忽视乡村作为主体的重要性,设计师与设计研究者与乡村主体、政策制定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农村自然与文化资源开发的全过程,以参与式设计的方式完成从发展规划、基本建设、文化推广到社会创新的过程。法国还提出应制定大城市周边地区乡村发展规划,确定“保护老市区、重建副中心、发展新城镇、照顾好自然村”的方针。
3、发展策略
对艺术介入乡村环境建设进行文献研究,收集艺术介入乡村的实践案例,梳理总结艺术介入乡村的介入目的、介入形式和空间形式等,宏观地把握艺术介入乡村环境建设路径的研究[14]。近年来,艺术设计学科赋能乡村建设的理念越发成熟,成功的乡建项目也慢慢增多,这让我们看到了设计对乡村发展具有可持续性意义,设计通过不同方式塑造出独具特色的地域乡村文化空间。
从设计学科出发,结合中国本土乡村文化、乡村风貌发展出本土化以设计带头,激活乡村自生发展的策略。在当下,各国乡村的发展如火如荼,设计下乡已然开始从各设计大学科内延伸子学科发展乡村经济,逐渐泛化设计的价值体系。设计以一种“接地气”的方式,以自上而下的新农村话语从关注经济、关注环境到关注全面的社会文化生计问题,自下而上的乡建思潮亦从一种为弱势群体发声的抵抗性、慈善性的边缘身份,走向与政府、资本共生的乡村建设实践之中心[15]。
中国的乡村有其深厚的文化内蕴,在设计介入乡村环境空间美化时,需要对乡村地域文化、民俗风情进行调查了解,找出乡村具有经济发展空间与经济价值的民俗文化符号,同时以设计手段对其进行提取、解构,使得艺术设计真正以新兴的当代视角重塑乡村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把握不同乡村的“独特性”,激发村民主体性与主人翁意识,加强村民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设计师以设计力量帮助乡村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转换。结合当下人工智能发展,智慧乡建,研究欧洲国家乡村建设转型模式和心路历程,探讨国外乡建优秀案例有助于中国乡村建设结合智慧乡建发展,助推路径与方法。通过设计介入的方式对特色产业、文创产品、服务设施进行设计,运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营销,从而推动乡村传统文化与乡村产业的发展,促进乡村民俗文化传承和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社会设计以设计之力介入乡村赋能,发掘乡村价值。社会设计作为新兴领域和交叉学科,其创新性行动和设计思维需要充分理解系统和组织内部的逻辑框架,从时代特征入手,切实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深入社群内部建立信任以了解不同利益方核心诉求[16]。在“乡村振兴战略”助推“设计下乡”热潮下,产业融合发展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工程引领乡村产业振兴,中国乡村逐步得到发展。
4、结语
设计介入对于乡村与地域发展始终具有积极意义,设计本身兼具有跨学科的学科优势,乡村是我国诸多民俗民风民气的发源地,更是构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以设计视角介入,推动乡村经济建设,激发乡村原生力,发展乡村经济,帮助乡村脱贫,这对于激发乡村全面进步、建设中国和美乡村具有推动性意义。
参考文献:
[1]叶林.基于乡村产业振兴的防返贫路径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9.
[2]王东,李朝阳.城乡中国视域:环境设计介入乡村振兴的学理思考[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2,29(5):105-109.
[3]马源鸿.基于社会设计的城市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21.
[4]陈洁.设计伦理思想的发展简史与展望[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21(2):16-21.
[5]邹其昌,许王旭宇.基于社会设计学体系的数字乡村设计治理理论体系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2022,15(4):38-47,112-113.
[6]刘文忠,孙湘明.障碍设计:实现人类平等与履行社会责任的设计智慧[J].艺术设计研究,2020(4):99-103.
[7]张倪.创新社会政策与治理,促进包容性人类发展[J].中国发展观察,2016(17):39-41,44.
[8]武月琴.现代设计史开端的几种写法[J].包装工程,2018,39(8):11-14.
[9]张子豪.艺术介入乡村的背景下关于地方IP形象设计的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22.
[10]王宁浩.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22.
[11]程书强.渭南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与对策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33(23):5-10.
[12]沈费伟,刘祖云.发达国家乡村治理的典型模式与经验借鉴[J].黑龙江粮食,2017(12):48-51.
[13]魏寒宾,唐燕,金世镛.“文化艺术”手段下的城乡居住环境改善策略:以韩国釜山甘川洞文化村为例[J].规划师,2016,32(2):130-134.
[14]王子玥.遵循艺术形式的乡村人居环境更新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21.
[15]黄华青,周凌.21世纪以来的中国“建筑设计下乡”:基于主要建筑学期刊的文献综述[J].世界建筑,2019(12):111-115,129.
[16]常佳蓓,李小雨,凃志初.从湖北美术学院教学实践看社会设计的介入与重塑[J].湖南包装,2023,38(1):203-206.
基金资助:2022年度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GJJ2203216);
文章来源:唐琦琦,彭骏杰.社会设计与设计介入对乡村发展的意义[J].山西建筑,2024,50(15):30-33.
分享:
延寿村坐落于南岳半山腰,全村大约有160多户,共640多人,由于受南岳衡山地形影响,大多呈现散居状态,延寿村植物覆盖率高,自然生态环境好。2021年2月,延寿村入选为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021年3月25日,延寿村被湖南省文明委授予“2020届湖南省文明村镇”称号。
2024-11-09乡村振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的新要求。自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次将乡村振兴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以来,乡村振兴持续推进与深化落实为新时期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环境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以设计为手段,科学合理地解决城乡空间人居环境问题,协同其他学科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2024-11-05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路在推进国家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可让农产品及时运出,还可吸引更多的游客观光旅游,带动农村文旅产业发展。因此,开展“美丽农村路”建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农村路”,意义重大。我国积极发展交农融合,通过引导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致力于交通道路沿线产业链协同布局。
2024-10-14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和美乡村概念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美乡村不仅代表着美丽的自然景观与和谐的社会环境,更是新时代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在这一战略指导下,如何结合乡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景观设计方案,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2024-08-21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发展已不单是数量规模的增长,而是更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结构的均衡合理性,以及发展动力源的动态升级变革。基于高质量发展目标指引,如何在提高农民增收速度的同时优化农民收入结构、拓展农民收入渠道,以保持发展的可持续和稳健性就是应有之义。
2024-08-17数字经济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具有重要价值,以数字赋能可以实现乡村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乡村治理方式的变革。
2024-08-17城乡一体化发展对农村建设提出新要求,加强村镇环境改善不应仅停留于表面样态的美化,也并非“大工程”的全面铺开,而是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在积极推进的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中,人民获得感与幸福感的提升才是根本落脚点。
2024-08-17自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以来,数字技术对农村产业发展和提升农村居民收入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展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然而,我国数字农业发展的现状仍显不足。
2024-08-17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复兴乡村、乡村脱贫成为国家重大课题。随着国家“乡村振兴”计划逐渐实施与完善,中国乡村地区致富脱贫也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依然有一部分偏远山村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在经济发展上需要不同行业介入帮扶。
2024-07-19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为农村水资源污染防治提供了契机。一方面,做好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可利用再生水有效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强化水污染防治将大大改善环境,保障民众身体健康。整体来看,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效果逐渐提升。笔者分析了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探讨了水环境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解决措施。
2024-07-09人气:2486
人气:1339
人气:1230
人气:926
人气:56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建筑经济
期刊人气:2240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主办单位: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经济
国际刊号:1002-851X
国内刊号:11-1326/F
邮发代号:2-219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117
影响因子:1.490
影响因子:0.842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9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