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观察脑血流低灌注患者应用丁苯酞注射液前后脑血管造影评估侧支循环的变化。方法收集2019-07—2023-04在威海市立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0例脑血管低灌注(主要指存在大血管狭窄或次全闭塞)患者,应用丁苯酞注射液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侧支循环情况,记录同时间节点的血管染色影像,完成后给予丁苯酞注射液10~14 d,再次行DSA评估侧支循环情况,并记录同时间节点的血管染色影像,对治疗前后的影像进行对比,观察用药前后侧支循环的变化。结果 10例患者中分别选取5个时间节点的影像对比,50组中42组对比可见差异,主要表现为同范围内同一分支血管的粗细有改善,长度有增长。结论 对于脑血流低灌注患者,应用丁苯酞注射液10~14 d前后脑血管造影对比,同供血范围内可发现分支血管增粗、变长,造影剂染色变深,侧支循环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
脑血流低灌注主要指存在颅内外大血管狭窄或次全闭塞的患者,临床最常见的大血管狭窄主要位于颈内动脉起始段及虹吸段、大脑中动脉水平段、椎动脉起始段及末段、基底动脉中下段[1],主要发病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在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30%~50%存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2],其卒中复发率明显高于其他病因,入院时病情往往较重,住院时间更长,随着狭窄程度的增加,患者的复发率明显升高[3],其中症状性ICAS狭窄率≥70%的患者责任动脉供血区1 a卒中复发率高达23%,而狭窄率<70%的患者卒中复发率明显降低,症状性慢性颅内动脉闭塞患者1 a卒中风险可达23.4%[4-5]。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时间窗内静脉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良好的侧支循环患者短期治疗效果及远期预后均明显好于侧支循环差者[6-7]。丁苯酞(NBP)是芹菜籽中提取的左旋体,经人工合成为消旋体,其活性成分为人工合成的消旋-3-正丁基苯酞。研究发现丁苯酞具有重构脑血循环、增加缺血区灌注、保护线粒体、减少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因其为脂溶性,故可通过血-脑屏障发挥作用[7-8]。在一项针对局灶性缺血性脑卒中小鼠模型的临床前研究中,诱导卒中后1 h,通过无创鼻内给予NBP 80 mg/kg,1次/d,结果显示NBP治疗显著增加了小鼠脑卒中14 d后的侧支发生,改善了短期和长期的结构和功能[9]。临床研究也证实NBP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10]。为探索在脑血流低灌注的慢性大动脉狭窄或次全闭塞患者中是否能用直观的影像表现证实丁苯酞对侧支循环的影响,本次研究采用脑血管造影进行初步验证。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9-07—2023-04在威海市立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通过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或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初步筛查,找出其中侧支循环不足的患者,可配合完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共纳入10例患者,其中男5例,女5例;责任血管为大脑中动脉8例,基底动脉2例,见表1。所有入试者入组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入组患者的一般情况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局麻下完成操作,术前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消除其紧张情绪,讲解脑血管造影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将血压控制在相对平稳的水平,预防血压变化导致结果的误差。同一患者选择同样的造影导管5F单弯导管(康蒂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美国),造影过程中导管头端位置及方向通过骨性标志固定,选择同一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西门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德国),高压注射器选择同样的压力及速度,采用同一种造影剂,浓度及剂量均相同,造影过程中的角度通过骨性标志固定。通过以上方式最大程度降低应用丁苯酞前后脑血管造影留取影像资料的人为误差。
确定以上所有参数后,完成应用丁苯酞前责任血管的动态造影,包括造影的全过程(动脉期、动脉末期、毛细血管期、静脉期、静脉窦期),然后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25 mg(100 m L)静滴,2次/d,使用10~14 d后再次按上述参数留取责任血管的造影全过程影像资料。此方案已在患者入组前充分告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已通过威海市立第三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同一个患者用药前后的造影资料进行对比,分别在造影的不同时间节点留取多张图片,在同一放大倍数、同一范围内对比用药前后2次造影同一条血管的长度、分支数量,用直观的影像图确定侧支循环的变化。
2、结果
每个患者收集前后2次同一条血管的正侧位造影视频共4个,合计40个视频影像,每个视频截取同一时间节点的图片5张,分别对比同一患者使用丁苯酞前后造影同一时间节点2组图片,测量同一分支血管的粗细及长度,发现正位造影片的对比不易完成,因此最终选择侧位造影片进行对比,共50组,结果显示血管略有增粗,长度变化较明显。10例患者50组用药前后的造影片对比中,42组可看到明确的前后血管长度差异,占比高达84%(42/50),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差异主要体现在造影的动脉期及动脉末期,此时期更能反映侧支循环的状态。见表2。
表2用药前后影像对比
典型病例:患者女,75岁,因右侧肢体活动不灵1 d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史,体格检查:神清语利,脑神经(-),右侧肢体肌力4级,左侧肢体肌力正常,右侧病理征(+)。诊断为脑梗死,行颅脑MRA可见左侧颈内动脉闭塞,可通过椎基底动脉向左侧大脑中动脉代偿。2020-04-29行脑血管造影可见左侧颈内动脉末段闭塞,基底动脉可通过后交通动脉代偿左侧大脑中动脉。为观察丁苯酞对侧支循环的改善情况,当日给予丁苯酞注射液,用药15 d后,2020-05-15复查脑血管造影可见基底动脉代偿有改善,记录与2020-04-29同时间节点的造影影像,对比可见同一条血管变长、增粗。见图1~3。
3、讨论
目前对于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主要的治疗方式有药物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以往的主要手术方式为搭桥手术,随着介入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神经介入耗材的不断更新发展,血管内治疗越来越多地被术者作为优先选择的术式,尤其对于重度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研究证实单纯球囊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balloon angioplasty,PTBA)(包括药物涂层球囊)、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包括球扩式支架、自膨式支架)安全有效[11-13]。Lucy等[14]研究显示单纯PTBA治疗30 d内卒中或死亡的发生率6.4%,30 d~1 a同侧卒中发生率3%。单纯PTBA治疗仍存在一定缺陷,平均术后残余狭窄率约40%[15-16]。Lim等[17]的研究显示,对于狭窄率在>70%的ICAS患者,球扩式支架组的30 d主要终点事件率、残余狭窄率均较低。同时,另一项研究显示,球扩式支架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支架组术后30 d内卒中、死亡或颅内出血与严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发生率更高(24.1%比9.4%),且1 a同血管供应区卒中或严重TIA发生率也更高(36.2%比15.1%)[18-20]。由于高昂的手术费用、对于神经介入手术的恐惧、对手术风险的接受度低等,大部分患者选择药物保守治疗,目前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药物的组合被大部分中心所接受并使用[21-23],主要基于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治疗。
图1 A1、A2为2020-04-29造影,B1、B2为2020-05-15造影,图中所示为造影过程中造影剂显影的时间及血管显影的影像,均为4.53 s时的即刻影像
图2 A1、A2为2020-04-29造影,B1、B2为2020-05-15造影,图中所示为造影过程中造影剂显影的时间及血管显影的影像,均为7.47 s时的即刻影像
图3 A1、A2为2020-04-29造影,B1、B2为2020-05-15造影,图中所示为造影过程中造影剂显影的时间及血管显影的影像,均为9.07 s时的即刻影像
关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后的预后好坏,很大因素取决于侧支循环的开放程度[24-26]。研究显示,实验室中人为将大脑中动脉闭塞1 h后,侧支循环良好的小鼠脑梗死体积可减少1/3,进一步证实良好的侧支循环可改善低灌注,减小梗死体积[27-28]。侧支循环主要分为三级侧支循环,一级侧支循环代偿主要为Willis环的开放,主要与先天发育相关;二级侧支循环代偿主要为眼动脉及软脑膜动脉,三级侧支循环代偿主要为新生血管,其中三级代偿无法在短时间内建立。
侧支循环的评估方法有很多,主要为CT血管造影、CT灌注、磁共振灌注、MRA、经颅多普勒、区域动脉自旋标记(territori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TASL)及DSA等,其中DSA是判断大脑侧支循环的金标准,时间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高[29-30],因此本研究采用DSA更直观地评估侧支循环的变化。关于NBP对大鼠大脑中动脉短暂闭塞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和最新高分辨率同步辐射血管造影影响的研究中,80只Sprague-Dawley(SD)大鼠行MCAO手术,每日给予NBP 90 mg/kg灌胃,同步辐射血管造影实时评价脑血管灌注、血管收缩和舒张功能,评估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和脑萎缩,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血栓形成和血管收缩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NBP可减轻MCAO后血栓形成,减少脑梗死和萎缩体积;MCAO后1 h和4 h给予NBP可阻止血管收缩,使血管直径维持在正常水平;术后1周给予NBP对大鼠MCAO后有血管舒张作用,假手术组无血管舒张作用,提示NBP通过减少血栓形成和血管收缩,增加局部血流量,减轻脑损伤[31-32]。本研究中的评估方式虽不能直接反映患者的侧支循环状态,但与上述研究一样,应用NBP后血管增粗或长度增加,可从侧面证实侧支循环状态的改善。
从本研究可以看出,应用丁苯酞前后的2周内基本未见新生血管的产生,在更长的时间是否会出现尚不能明确。在同一时间节点上,同一条分支血管的长度和粗细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证明了侧支循环的改善。本研究中可直观地看到同一范围内分支血管长度和管径的变化,如果放大到整个供血区范围,血管的染色更深,进一步证实丁苯酞在2周内即可改善患者的侧支循环。
本次研究的局限性为单中心、样本量小,病例的选择可能存在偏倚,仍需多中心、更大样本量的RCT研究证实NBP对人体侧支循环的影响。
基金资助: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8WS105);
文章来源:杨增升,夏惠玲,许琳伟,等.脑血流低灌注患者丁苯酞治疗前后DSA评估脑血管侧支循环变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4,27(10):1298-1302.
分享:
卒中后失语症(post-stroke aphasia,PSA)是卒中后一种常见且困扰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其主要特征是言语能力的丧失或受损。据调查显示,约38%的急性卒中后恢复期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失语症状,这一症状直接影响患者的社会交往、职业生涯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2024-11-20脑卒中作为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导致患者出现运动功能障碍,特别是肢体痉挛,这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能力[1]。传统的康复治疗如物理疗法和药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患者恢复部分功能,但仍有一大部分患者康复效果有限[2]。
2024-11-18脑卒中是由脑血管破裂出血和脑血管堵塞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疾病。2021年全球脑卒中报告显示,中青年脑卒中发病率增长到40%。社交回避(social avoidance,SA)是指不愿参与社会交往行为的个体产生持续而显著的回避倾向。中青年脑卒中病人趋向选择回避的消极应对方式,疏远家庭,甚至难以重新融入社会,形成社交回避。
2024-11-07疲劳和睡眠障碍是脑卒中偏瘫患者最常见的症状。研究显示,脑卒中偏瘫患者疲劳的发生率高达48%,睡眠障碍的发生率高达20%~78%。目前,治疗脑卒中患者疲劳和睡眠障碍的多数药物副作用明显,且经过一定时间的此类药物治疗后,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因此,寻找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2024-10-30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突发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征,已成为21世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我国脑卒中病人人数较多,截至2019年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现患和曾患脑卒中人数约为1 704万例,脑卒中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脑卒中疾病负担日益增加[2]。
2024-10-28运动及平衡障碍是卒中后最常见的后遗症。尽管常规康复可改善运动功能,但治疗时间长,依从性差且对精细运动及平衡障碍等疗效有限,需要进一步探索更加精确、高效的治疗方法。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对脑卒中后运动及平衡障碍有积极的作用。
2024-10-18脑血流低灌注主要指存在颅内外大血管狭窄或次全闭塞的患者,临床最常见的大血管狭窄主要位于颈内动脉起始段及虹吸段、大脑中动脉水平段、椎动脉起始段及末段、基底动脉中下段,主要发病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在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30%~50%存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
2024-10-08脑卒中由脑部血管栓塞或破裂引起,病灶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后,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使患者出现进食缓慢、吞咽梗阻感、吞咽呛咳等吞咽障碍症状,其发生率较高,最高能够达到65%。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对患者预后造成的影响较大,患者无法通过经口摄食获取营养,还容易因呛咳发生吸入性肺炎,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并加重家庭、社会经济负担。
2024-09-27脑卒中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是中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病因。脑卒中会导致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认知损害和负性情绪,其中卒中后疲劳(post-stroke fatigue, PSF)是伴随脑卒中幸存者较持久的身心症状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患病率为46.8%,我国卒中后疲劳患病率为43.5%。
2024-09-25脑卒中又称中风,位居四大疑难病症“风、痨、臌、膈”之首位,其每年患病率为0.05%~0.07%,并且近10年来其致残率在全球一直居于首位[1]。脑卒中后致残的主要原因在于患肢发生痉挛性偏瘫,其占比高达中风患者的60%[2],对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的康复产生巨大的影响[3]。
2024-09-25人气:15272
人气:14761
人气:14664
人气:14452
人气:13170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人气:2661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出版地方:河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5110
国内刊号:41-1381/R
邮发代号:36-178
创刊时间:1998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320
影响因子:0.850
影响因子:0.647
影响因子:0.826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