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尿毒症毒素及改善微炎症状态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万方、维普及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WebofScience建库至2019年2月关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使用微生物制剂(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的相关文献,根据纳排标准进行筛选,采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0篇,患者共计481例。Meta分析显示,微生物制剂组患者硫酸对甲酚较对照组下降[MD(95%CI),P为-0.71(-1.37,-0.06),0.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硫酸吲哚酚、C-反应蛋白、尿素及肌酐上无统计学差异,MD(95%CI),P分别为[-0.38,(-0.98,0.22),0.220],[-1.49,(-8.00,5.01),0.650],[1.48,(-3.79,6.75),0.580]和[-0.15,(-1.21,0.92),0.790]。结论微生物制剂对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蛋白结合类毒素有一定疗效,但真正应用于临床仍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及更严谨的研究设计支持。
正常人群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其中既有有益菌又包括潜在致病菌,通常情况下与人体处于共生状态。慢性肾衰竭病理状态会破坏肠道微生态,使得菌群在数量、种类及分布上发生变化[1]。目前以微生物为切入点,通过使用益生菌等制剂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肠道微生态进行干预,取得一定效果,能够减少硫酸对甲酚、硫酸吲哚酚等肠源性毒素的产生[2,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慢性肾脏病5D期的特殊群体,内环境更加复杂,能否同样获益?基于此,本文对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在减少MHD患者尿毒症毒素及改善微炎症状态中的效果进行Meta分析,以期提供更可靠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检索策略
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万方、维普及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WebofScience。检索词:“维持性血液透析”、“血透”、“血液透析”、“肾脏替代治疗”、“终末期肾病”、“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微生物制剂”,renaldialyses”、“hemodialysis”、“endstagerenaldisease”、“extracorporealdialyses”、“probiotics”、“synbiotics”、“prebiotics”,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19年2月。
1.2文献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1)成年MHD患者;(2)随机对照研究以及随机交叉实验;(3)干预组使用益生菌、益生元或合生元,对照组使用安慰剂或空白对照,除此以外2组均进行常规治疗。排除标准:(1)动物实验;(2)摘要、综述等;(3)无法获得可用数据。
1.3评价指标
硫酸对甲酚、硫酸吲哚酚、血肌酐、尿素氮、尿素、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尿素氮在数据分析时转化为尿素,转换公式为:1mg/dl的尿素氮×0.357=lmmol/L的尿素。
1.4文献提取及质量评价
2名评价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若有疑义讨论解决,必要时由第三位评价者判断。使用Cochrane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
1.5统计分析
Meta分析采用RevMan5.3。连续性变量采用均数差(MD)及95%区间(95%CI)表示。异质性采用χ2检验,若P>0.05,I2<75%,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反之随机效应模型。偏倚分析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敏感性分析通过剔除质量一般或较差的研究分析其对Meta分析结果的影响。无法合并的数据行描述性分析。
图1文献筛选流程图
2、结果
2.1文献检索结果
共检索到159篇文献,最终纳入10项研究[4,5,6,7,8,9,10,11,12,13],筛选过程见图1。
2.2文献基本信息
10项研究共计患者481例,其中微生物制剂组241例,对照组240例,人群分布于美国、伊朗、中国等,具体见表1。
2.3文献偏倚风险评估
纳入研究各项偏倚风险以低风险和不清楚为主,符合进一步分析要求,具体见图2。
表1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注:CRP:C-反应蛋白;Hb:血红蛋白;TNF-α:肿瘤坏死因子;IL-6:白细胞介素6;IS:硫酸吲哚酚;PCS:硫酸对甲酚
图2纳入研究偏倚风险情况
注:(1)为随机数列产生;(2)为分配隐藏;(3)为对研究者和受试者施盲;(4)为研究结局的盲法判断;(5)为结局数据的完整性;(6)为选择性报告;(7)为其他来源。绿、红、黄3色分别代表低风险、高风险及风险未知
2.4Meta分析结果
PCS纳入3项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微生物制剂组患者PCS更低(P=0.030)。IS纳入2项研究,未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尿素和肌酐亦未发现组间差异。上述结果见表2。
CRP因1项研究基线不等未采用(干预组中位数9.1mg/dl,对照组2.2mg/dl)[6],最终纳入5项研究。由于I2>75%,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显示MD:-5.24,95%CI(-11.21,0.74),P=0.090。进一步将质量评价中有高风险的研究(尚邦娟、肖晓芬[4,5])去除后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出I2=7%,MD:-1.49,95%CI(-8.00,5.01),P=0.650,显示微生物制剂不能降低CRP。结果见表2。指标IL-6纳入4项研究,其中2项肯定了微生物制剂的作用,描述性结果见表3。
3、讨论
3.1微生物制剂对MHD患者尿毒症毒素的影响
PCS和IS是目前研究较多的2种蛋白结合类毒正常人群在高蛋白饮食后IS水平高于同等条件下的低蛋白饮食者[15]。但从本次查阅到的文献来看,进行饮食情况报道的仅占部分,甚至有研究发现患者在使用益生菌后IS高于对照组,该文作者推测与未进行饮食干预有关[13]。这或许是造成目前相关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原因之一。综上所述,微生物制剂对降低蛋白结合类毒素有一定作用,但仍需更严谨的设计以证实。而对于尿素、肌酐等小分子毒素,Meta分析未发现组间差异,这可能是由于血液透析本身就能较好清除这类小分子毒素。
表3患者干预前后IL-6变化
注:IL-6:白细胞介素6
3.2微生物制剂对MHD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
透析患者普遍存在微炎症状态,与透析膜的生物相容性、营养不良、氧化应激等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还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其密切相关。本文选取炎症因子中的CRP和IL-6。CRP纳入3项研究,结果未发现CRP下降,这与既往认为微生物制剂能抑制促炎因子的分泌,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炎症状态的观点不同。共有4篇文献报道了微生物制剂对IL-6的影响,其中肖晓芬和Esgalhado[5,12]的研究显示使用微生物制剂后IL-6下降,但ViramontesHoemer和Borges[6,13]的研究未得出一致结论。上述结果可能受到不同透析中心使用的透析器类型、透析液质量、透析充分性等多因素干扰。目前尚无1种微生物制剂能在肠道长期定植。例如有报道显示受试者在服用某益生菌14d后,粪便中该菌达108.41CFU/g,28d达108.55CFU/g,但停用7d后下降到105.86CFU/g[16]。同时不同益生菌组合发挥的作用各异。例如有动物实验发现,5种不同益生菌组合中只有巴氏芽胞杆菌和乳酸杆菌能降低肌酐和尿素氮[17]。上述种种因素均会影响研究结论。肿瘤坏死因子、氧化应激等也能反映微炎症状态,本文并未涉及。综上所述,微生物制剂对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有待进一步分析。
表2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应用于MHD患者效果的Meta分析结果
注:IS:硫酸吲哚酚;PCS:硫酸对甲酚;CRP:C-反应蛋白;MHD:维持性血液透析
3.3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本研究存在不足之处:(1)仅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存在检索不全的风险;(2)部分研究未对饮食情况进行报道,无法排除饮食干扰;(3)CRP涉及到的研究偏倚较大,考虑与设计方案造成的方法学异质性有关。
基于肠肾轴理论,微生物制剂在降低肠源性蛋白结合毒素、改善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就目前而言仍存在不少挑战,比如不同属、种益生菌的选择、最佳治疗剂量的确定及过量使用的副作用等。因此在正视微生物制剂作用的同时,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解释作用机制,以及更严谨的临床数据进行佐证。随着精准医疗的到来,尝试针对MHD患者肠道实际情况开展个体化治疗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作者贡献:王悦琳:论文设计、撰写、资料收集分析;张红梅:通讯作者,负责论文审校。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无相关的利益冲突问题。
参考文献:
[4]尚邦娟,唐莉.益生菌对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血红蛋白影响的随机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8,19(10):894-896.
[5]肖晓芬,王晓慧.益生菌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18,29(14):2036-2038.
[14]姜志辉,钟先阳,李健.合生元干预慢性肾脏病患者效果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临床肾脏病杂志,2018,18(9):536-541.
[16]张家超,郭壮,孙志宏,等.益生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以LactobacilluscaseiZhang研究为例[J].中国食品学报,2011,11(09):58-68.
王悦琳,张红梅.微生物制剂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尿毒症毒素及微炎症状态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2020,19(09):602-605.
分享:
尿毒症心肌损伤是因肾脏功能衰竭后引起心脏损伤的一类疾病,最终可致心肾功能衰竭,已成为危害全球的慢性疾病[1]。目前的治疗手段还不能完全有效控制尿毒症心肌损伤对透析患者生命的威胁,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对尿毒症心肌损伤的具体发生机制不完全明了。
2025-03-28尿毒症是各种肾脏病终末期毒性物质蓄积所导致的以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多数患者需长期依赖肾脏替代疗法以延续生命,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是当前临床治疗尿毒症患者的常见肾脏替代疗法。相关研究发现,尽管尿毒症 MHD患者生存期不断延长,但仍有部分患者因疾病自身和血透治疗导致微生态系统改变和肠道内环境失调。
2025-03-26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致使肾脏明显萎缩,不能维持其基本功能,临床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全身各系统受累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1]。而尿毒症则属于该病的终末期表现,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2]。
2025-02-06尿毒症为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终末期,一般是肾功能衰竭到一定程度,不能产生足够的生物活性物质,无法维持机体正常代谢所致。尿毒症的主要治疗方式是血液透析,其主要是利用半透膜原理,即允许小分子物质扩散,将体内多余的水分和代谢废物清除。
2025-01-09左卡尼汀能改善神经细胞能量代谢,对神经生长因子释放具有调节作用,可营养和保护周围神经[4]。本研究旨在通过给予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左卡尼汀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注射液治疗,分析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以期为二者联合应用于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提供新参考。
2025-01-02尿毒症作为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终末期的病理表现,集结了多种肾脏疾病恶化至极致的共同结局。在这一疾病阶段,患者的肾功能几乎完全丧失,导致体内代谢废物无法得到有效清除,水、电解质平衡严重失衡,并伴随出现一系列复杂的临床表现。在这些临床症状中,瘙痒成为尿毒症患者中极为普遍且令人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2024-12-10尿毒症是肾衰竭终末期表现,血透是维持尿毒症生命的主要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生存期,但尿毒症患者肾功能恶化,加之长期血透治疗,容易发生营养不良、免疫紊乱等不良事件,加之体力活动减少,导致运动能力下降。运动障碍综合征(LS)是因运动器官衰竭或障碍导致的活动困难,未来可能需要被长期照护。
2024-11-28冠心病(CHD)是一种心血管常见病,也是心功能不全最常见的病因,其危险因素较多,包括高龄、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炎性反应等,该病常由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CHD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类型,其并发症心力衰竭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
2024-10-16尿毒症作为肾衰竭晚期阶段,多因各类肾脏疾病导致的肾单位不可逆损伤、肾脏内分泌障碍所致。有研究表明,该病发生率为1.7%,且近年来患病率逐年增加[1]。目前,多采用维持性血液透析(血透)治疗尿毒症,以清除体内毒素,延缓肾功能衰竭,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2024-09-02尿毒症是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终末期表现,包含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等各种晚期肾病,患者肾脏功能严重受损,导致机体内分泌失调,从而引发诸多并发症[1]。血液透析是一种针对尿毒症患者用以替代其肾脏功能的治疗方式,通过建立体外循环,利用透析器清除患者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并维持电解质、酸碱平衡[2]。
2024-08-07人气:18524
人气:15541
人气:15060
人气:14775
人气:1303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实用检验医师杂志
期刊人气:2682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天津医院
出版地方:天津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4-7151
国内刊号:11-5864/R
邮发代号:6-245
创刊时间:2009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913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384
影响因子:0.173
影响因子:2.4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