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金融深度融合,是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路径。基于此,笔者以创新农业科技为导向,以发展实体经济为着力点,以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精准落实为主要契机,分析了农业科技创新背景下农业金融发展现状,阐述了农业金融发展模式,提出了农业科技创新背景下农业金融发展路径。研究结果表明,理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金融支持路径,可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提升农业金融服务质量,缓解农业科技创新融资矛盾,推动农业效益增长。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遵循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国农业金融快速发展,坚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线,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农业金融改革在脱贫攻坚中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三农”工作重心也调整为从扶贫金融向产业金融发展,但面对国家内外部环境变化,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任务紧迫。在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将成为发展实体经济、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产业体系的新动能,是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领域和主攻方向。
1、农业科技创新背景下农业金融发展现状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支持农业金融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部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获得了资金支持,但是也只是相对于传统发展模式而言,面对当今新的经济发展环境,仍面临一些挑战。
1.1 乡村金融产业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随着普惠金融的迅速发展,有效地缓解了部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问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需求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普惠需求无法对接现代产业发展[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拓展上下游企业时的融资困境依然存在,资金需求问题一直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难题。农业信贷需求旺盛,农业作为乡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大。但由于农民信用不足、抵押物稀缺等原因,农业信贷难度较大。传统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资金需求供给过剩,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资金需求不足,就会导致农业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虽然互联网金融给农村金融的改革发展带来了巨大便利,但是在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依然是众多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融资需求的重要来源。对于生产经营规模较大、拥有众多资产的企业而言,其融资门槛较低,而有真实需求的小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却得不到有效满足[2]。另外,在我国的东中西区域,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金融机构的分布也极其不平衡,西部地区的融资需求达到峰值。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只能转向网络贷款公司进行融资,农业科技金融服务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不仅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也极大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扩大了覆盖面,缓解了部分社会群体的资金需求问题[3]。但数字普惠金融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利好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与风险。需要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的信用评级,方便农民获得融资。
1.2 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结构不合理问题较为突出,传统的农业金融产品和服务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的需求。由于农村生产经营主体主要为低收入群体、农民等,普遍受教育水平偏低,对于新兴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接受程度不高[4]。无法了解金融领域的专有名词,想要实现消费者与数字普惠金融提供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存在很大障碍。金融服务供给主体在创新服务模式时就存在一定阻力,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增强,但是由于服务对象安全意识不高,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与风险。近年来,关于电信诈骗的案例也层出不穷,点击不明链接、下载不安全软件、连接公共Wi-Fi等,都是存在金融风险的区域。提升农村生产经营主体的案例意识以及接受科技金融服务的多样化产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策略。需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提供更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支持,例如农业保险、农产品质押贷款等[5]。
1.3 乡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滞后
随着乡村数字普惠金融的迅速发展,在农村金融服务产品供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部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得到了有效缓解,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融资渠道,但是由于在农村普遍缺乏数字金融人才,就使得继续发展符合农村金融市场实际需求的产品变得愈发困难,无法跨越这个瓶颈,而符合要求的金融线上产品也愈发不足,加上由于农民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金融素养不高,就会形成需求不足,导致创新供给不足的恶性循环。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农民目前越来越能接受的是使用数字支付,且这种频率越来越高,农民具备了一定的数字素养,但是从金融培训需求方面来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需求却非常低,对于线上融资服务以及理财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不足,金融素养较低。农业推进数字金融服务最大的阻力为农民的数字金融素养不高[6],农民认为操作较为复杂,而且面对各种风险抵抗能力不足,大部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宁愿不学习线上操作,来抵御一切风险。
1.4 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的农业政策支持逐渐加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政府对农业金融发展给予了更多的政策支持。政府加大了对农业金融的财政支持力度,推出了一系列支持农业金融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本支持,降低农业信贷利率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农业金融面临着较高的风险[7]。因为农业生产受天气、市场等因素影响较大,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金融机构需要加强风险管理能力,通过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风险评估和监控,提高信贷质量和风险控制能力[8]。同时,金融机构覆盖面有待提高。尽管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在逐渐增加,但在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覆盖面仍然不足。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民仍然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总的来说,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金融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的覆盖面,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同时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农业金融更好地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农业科技创新背景下农业金融发展模式
2.1 农业众筹模式
创新科技金融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大数据发展背景之下,抓住乡村振兴发展机遇,将农业科技金融与农业发展深度融合,使得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享受到科技金融服务的便利。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对于农业生产主体而言,开淘宝网店已不再存在困难,而且成本以及风险也是最低的模式,为农产品上行模式提供了有效的渠道。数字支付方式也为农产品的交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对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而言,倘若出现资金紧张的问题,可以行使集资模式,通过线上交易平台使得购买者提前支付,线上交易平台作为担保也解决了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种生产交易模式解决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问题,也有效地降低了生产经营风险。
2.2 技术推广模式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之下,可以刺激农村金融内部循环,带动农业经济循环发展,有效提升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农业产业在电商平台迅猛发展的今天,逐步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在销售手段方面也日益增多,线上宣传营销、线下提货的模式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是较为有效的一种销售手段,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不同投资方的合作销售,不断地优化生产销售模式。同时,需要注意风险管理,在保证促进消费时,增强人们的理性消费意识,保障农业金融高质量发展。
2.3 农业科技合作模式
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创业者,为其提供资金、技术和政策方面的支持,促进农业的创新和发展。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水平。同时,可以在条件具备的农村组织一些宣传培训,通过传统的农技推广方式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将科学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传递给农民,提升其农业生产水平和技术能力,推动农业发展。
2.4 供应链创新模式
农业金融供应链的形成是基于互联网技术,通过电子商务数据平台,可以有效将农业金融供给产品的产业链与相关的投资者联动,使得供应链上的每个主体都能够共同承担风险与获得利益。这种全新的供应链模式,有效满足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也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电子商务平台在农村的应用已不再是新鲜事物,这让农业金融的发展有了相应保障,但是资金需求供给问题一直制约着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获取借款可以有效填补我国目前商业银行作为提供资金需求的主要来源的空白。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获取贷款资金,需要审核过程,也具备一定的严格流程,同样具备法律约束力。
3、农业科技创新背景下农业金融发展路径
3.1 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信用体系的支持力度,推动建设和完善农民信用信息系统。通过积极推动农村信用社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提高农民信用评级和信用承诺的有效性[9]。鼓励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开展信用风险评估和管理,提高对农民信贷的精准性。加强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覆盖,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进一步扩大在农村地区的分支机构网络覆盖面,提供更广泛的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农村金融创新,包括探索未来科技的应用,比如互联网金融和移动支付等,为农民提供更便捷、低成本的金融服务。
3.2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农民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推出专门针对农业、农村的贷款产品,灵活的还款方式和利率政策,满足农民的融资需求[10]。同时,可以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农产品价格保险、自然灾害保险等保障农民权益的金融产品。还可以推广智能农业技术,包括无人机、传感器、物联网等,帮助农民实现高效、节能、环保的农业生产。在农业金融领域,可以针对智能农业技术提供融资服务,支持农业生产的转型升级。
3.3 建设乡村数字普惠金融
一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起农业金融信息平台,提供全面、准确的农业金融信息,方便农民了解相关政策、融资条件等,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二是发展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能够实现数据的去中心化存储和加密传输,提高交易的透明度和安全性。在农业金融领域,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信用评级系统,解决农民信用不足的问题。三是推动农业大数据应用,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农业生产、市场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预测产量、价格等变动情况,为农民提供决策支持。同时,通过数据分析,可以优化农业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农业金融效率。
3.4 提高农村金融风险管理能力
金融机构应加强对农业风险的评估和管理,利用科技手段提高风险管理效率。政府可以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政策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建设农业风险管理所需的技术团队,提高贷款风险控制的能力。还可以发展区域性农业金融: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发展多元化的农业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农民的不同需求。同时,结合当地的科技创新优势,推动农业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促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此外,还需要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可以出台有利于农业金融发展的政策,包括财政支持、利率优惠、税收减免等方面。通过这些政策的支持,促进农业金融机构的发展,降低融资成本,减轻农民负担。
4、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可以为农业金融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引入互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大数据技术、智能农业技术和区域性农业金融等,可以提高农业金融的效率和服务水平,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民的融资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温涛,何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逻辑转换、难点突破与路径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23(1):93-114.
[2]钱力,倪修凤,宋俊秀.深度贫困地区多维贫困测度及脱贫攻坚对策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2):17-24.
[3]汪三贵,曾小溪.从区域扶贫开发到精准扶贫:改革开放40年中国扶贫政策的演进及脱贫攻坚的难点和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18(8):.40-50.
[4]郭修平,王静文,刘帅.高职院校参与"乡村振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分析:基于吉林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发展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14):6-10.
[5]吴本健,葛宇航,马九杰.精准扶贫时期财政扶贫与金融扶贫的绩效比较:基于扶贫对象贫困程度差异和多维贫困的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2019(7):21-36.
[6]马露艳.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策略[J.山西农经,2023(8):29-31.
[7]王介勇,戴纯,刘正佳,等.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政策思考及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5(10):1273-1281.
[8]张其仔,伍业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衔接的理论基础及实现路径:基于产品空间理论的产业发展视角[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1):98-110.
[9]王小华,杨玉琪,程露.新发展阶段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问题与解决方案[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6):41-50+257-258.
[10]邓婷鹤,聂凤英.后扶贫时代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困境及政策调适研究:基于H省4县17村的调查([J]兰州学刊,2020(8):186-194.
基金资助:吉林省金融安全研究中心科研项目“吉林省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研究”(2021JZ022);
文章来源:张莉.农业科技创新背景下农业金融发展路径研究[J].南方农机,2023,54(21):168-170+174.
分享:
农村物流作为联结城乡消费与生产的桥梁, 对于 推动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政策角度来看, 数字乡村建设不仅被定位为乡村振 兴的关键战略方向, 更是助力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一 环[1]。 河南省凭借前瞻性的战略视角,将数字化转型纳 入其“十大”战略之中,从战略层面为数字乡村的发展 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1-23土壤镉污染是农田土壤重金属中主要的污染物质,在所有重金属中镉是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有害元素之一。环境保护部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公报显示,全国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高达19.4%,其中以镉污染最为严重。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造成的粮食减产超过1 000万t, 每年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也达1 200万t之多。
2024-09-20通过沉浸式的手段结合声音、图像以及触觉感知等传感系统使用户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虚拟实验室在传统的认知中,是操作者进行操作实验从而达到辅助教育的目的,但其他非操作人员进去之后并没有相关的操作,所以本设计的仿真实验室内部为用户打造一种跨时空、可交互的三维智慧虚拟空间。
2024-06-06南充是我国著名的“丝绸之乡”,其茧丝绸业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影响深远。然而,近年来世界丝绸业竞争加剧,给我国丝绸业带来了剧烈的挑战和冲击,南充丝绸也不例外。南充丝绸行业的跌宕起伏,不仅会制约南充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也会对世界丝绸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2024-03-14天冬是我国的传统出口大宗药材,还兼具食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市场需求量较大。当前,市场对天冬的需求以野生资源为主,人工规模化栽培较少,而多方面原因导致天冬野生资源不断减少,天冬已成为我国重点野生保护品种[2]。近年来,对天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栽培技术、药理作用、化学成分等方面[3,4,5,6,7,8,9,10]。
2023-10-19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遵循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国农业金融快速发展,坚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线,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农业金融改革在脱贫攻坚中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三农”工作重心也调整为从扶贫金融向产业金融发展,但面对国家内外部环境变化,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任务紧迫。
2023-10-18垂柳因姿态优美、易成活、生长快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当中。近年来,垂柳丛枝病不断发生且呈上升趋势。丛枝病一般多发生于阔叶树种、针叶树种和竹类上。枝条感染丛枝病后,病原物会抑制顶芽的生长,侧芽受到刺激信号提前萌发生成小枝,整株生长十分缓慢,并且在病原物的反复刺激下,顶芽得不到生长,侧芽不断抽出小枝,最终枝条变为丛生状。丛枝病主要由类菌原体和真菌侵染所致。
2023-08-22真核生物染色质环拓扑相关结构域(topologically associated domains,TADs)是染色体高级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这种染色质环结构大小不一,使相距较远的相关基因或顺式作用元件在空间上相互靠近,有利于从染色质层面调控基因的表达。
2023-08-22从国内外的调研情况来看,国外的灌溉技术较我国起步早,加之一些信息化手段的率先引用,可方便、高效地实现灌溉精准与科学节能;但是,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已然正在加大关于智能灌溉与精准灌溉的指标投入。从物联网的技术平台与技术应用来看,物联网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自动化信息共享与数据互通的集成性系统,其主要依赖专业化的灌溉控制与执行组件。
2023-08-07在新形势下,随着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和人们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山地生态养鸡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养鸡模式,山地生态鸡因其营养丰富、肉质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建阳区以山地丘陵为主,森林覆盖率高,气候适宜,为山地养鸡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2021-07-17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农业科技管理
期刊人气:1697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主办单位:吉林省农科院,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
出版地方:吉林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001-8611
国内刊号:22-1143/S
邮发代号:12-68
创刊时间:1982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294
影响因子:0.165
影响因子:0.223
影响因子:0.640
影响因子:0.45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