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对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初诊为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NLR、PLR、LMR的最佳临界值,根据最佳临界值分组;比较不同NLR、PLR、LMR组患者年龄、肿瘤象限、左右侧、组织学分级、肿瘤T分期、肿瘤N分期、肿瘤直径、放化疗情况、生存率等,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100例患者NLR、PLR、LMR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18、112.44、4.21。高NLR(NLR≥2.18)组、高PLR(PLR≥112.44)组患者3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低水平组,高LMR(LMR≥4.21)组患者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低水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MR<4.21是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低LMR是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晚期最常见的远处转移为骨转移,发生率为70.0%[1]。骨转移对乳腺癌患者的影响最大,确诊后5年生存率仅为20.0%~30.0%[2]。目前,针对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放化疗和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但均不能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因此,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预后研究十分重要。炎症与肿瘤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不断被探索,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是反映炎症水平和免疫状态的指标。有研究表明,NLR、PLR、LMR与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相关[3],也有学者提出,其可能是恶性肿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4]。
目前,国内外研究关于探讨炎性反应指标预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的结论尚不确切,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了100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治疗前NLR、PLR、LMR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探讨了各指标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初诊为乳腺癌骨转移患者100例,均为女性;临床分期均为Ⅳ期乳腺癌(第8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临床分期[5]);年龄25~85岁,中位年龄55岁;浸润性导管癌83例,浸润性小叶癌11例,其他癌6例。
1.1.2纳入标准
(1)病理学检查确诊为乳腺癌;(2)同时发现有经病理学或影像学[骨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检查确诊的骨转移;(3)未合并其他原发性恶性肿瘤;(4)临床资料、检查结果和随访记录完整。
1.1.3排除标准
(1)双侧乳腺癌;(2)经手术或辅助治疗后继发的骨转移;(3)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史;(4)半个月内使用过激素治疗;(5)随访期间因其他疾病导致死亡或拒绝随访者。
1.2方法
1.2.1资料收集
通过病案管理系统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查阅并记录患者年龄、肿瘤象限、左右侧、组织学分级、肿瘤T分期、肿瘤N分期、肿瘤直径、放化疗情况、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等,并计算NLR、PLR和LMR。资料收集的时间点为患者初诊乳腺癌骨转移时进行治疗的前1周内。
1.2.2血样检测方法
采集2组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3mL,采用中国迈瑞公司的MindraySV4C000064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外周静脉血中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计数等。
1.2.3随访
利用病案记录,以初诊乳腺癌骨转移时作为观察起点,对出院患者采用电话、通信等方式每3个月随访1次,末次随访日期为2020年1月1日。生存时间为初诊乳腺癌骨转移至死亡日期或至随访结束。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根据所收集的病例资料,记录2组患者初诊乳腺癌骨转移时的NLR、PLR、LMR值,以死亡为终点事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灵敏度及特异度,选取约登指数最大时的点对应的NLR、PLR、LMR值作为最佳临界值。检验水准:α=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NLR、PLR、LMR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
NLR的最佳临界值为2.18[ROC曲线下面积(AUC):0.615,95%可信区间(CI):0.505~0.726],对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5%、51.7%;以NLR<2.18作为低NLR组,NLR≥2.18作为高NLR组。PLR的最佳临界值为112.44(AUC:0.563,95%CI:0.443~0.682),对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0.0%、60.0%;以PLR<112.44作为低PLR组,PLR≥112.44作为高PLR组。LMR的最佳临界值为4.21(AUC:0.645,95%CI:0.532~0.758),对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0%、61.7%;以LMR<4.21作为低LMR组,LMR≥4.21作为高LMR组。见图1。高NLR组、高LMR组患者组织学分级、肿瘤N分期与低水平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PLR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图1100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NLR、PLR及LMR的ROC曲线
表1不同NLR、PLR、LMR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比较[n(%)]
2.2NLR、LMR、PLR与患者生存情况的关系
低NLR组患者1、3年生存率[分别为97.6%(41/42)、83.3%(35/42)]明显高于高NLR组患者[分别为82.8%(48/58)、56.9%(33/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低PLR组患者1、3年生存率[分别为94.2%(49/52)、76.9%(40/52)]明显高于高PLR组[分别为83.3%(40/48)、58.3%(2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低LMR组患者1、3年生存率[分别为82.4%(42/51)、51.0%(26/51)]明显低于高LMR组[分别为95.9%(47/49)、85.7%(42/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图2~4。
图2100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不同NLR的生存曲线
图3100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不同PLR的生存曲线
图4100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不同LMR的生存曲线
2.3影响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组织学分级3~4级、肿瘤N分期较高、未行化疗、NLR≥2.18、PLR≥112.44、LMR<4.21是影响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生存情况的危险因素(P<0.05);LMR<4.21、组织学分级3~4级是影响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见表2、3。
表2影响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表3影响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的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
3、讨论
骨骼是乳腺癌远处转移最常见部位[1]。由于骨组织生理机制的变化,成骨和溶骨之间的平衡出现紊乱,骨转移患者往往伴发骨相关不良事件,如病理性骨折、骨痛及脊髓压迫[6],严重损害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增加医疗费用,导致生活质量进一步下降。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治疗主要是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若能尽早预测骨转移,为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可能会改善患者预后。
肿瘤微环境的免疫炎性反应对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具有重要意义[7,8]。近年来,炎性反应指标———NLR、PLR、LMR被证实在多种疾病(甲状腺癌、胶质母细胞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肾癌脊髓转移、结直肠癌肝转移等)中与患者预后相关[3,4,9,10,11,12,13,14],且因其方便、经济、可操作性强,在临床工作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根据炎性反应指标预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的文献报道极少,因此,本研究探讨了检测NLR、PLR、LMR对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
有研究表明,在食管癌、胃癌等恶性肿瘤中低LMR可作为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指标[13,14,15,16]。本研究结果显示,LMR<4.21是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关于其具体机制,目前已有的解释倾向于认为LMR同时反映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双重效应,较低LMR代表淋巴细胞数偏低和(或)单核细胞数偏高。淋巴细胞影响免疫监视和治疗反应,低水平外周血淋巴细胞能预测抑制性免疫微环境的产生[17];肿瘤微环境的低淋巴细胞数可能反映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反应较弱,提示机体对恶性增殖细胞的监控与清除能力降低,有利于肿瘤的进展。
外周血单核细胞与肿瘤的发生有关,对恶性肿瘤的进展具有影响[18]。由单核细胞分化而来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参与了机体抗肿瘤免疫机制,TAMs通过分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一些金属基质蛋白酶参与了基质重塑和组织修复,还可通过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促进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19];外周血单核细胞可反映TAMs活性,从而反映肿瘤的负荷状态。因此,较低LMR可能提示患者抗肿瘤能力较弱。
XU等[9]研究表明,NLR增高提示肾癌患者预后较差。ANDREW等[12]认为,较高PLR可能提示脊髓转移性肿瘤患者预后不良。本研究结果显示,NLR≥2.18、PLR≥112.44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不良有关,但不是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样本量偏少或乳腺癌骨转移具有特殊的病理生理机制。后续可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探究。
综上所述,LMR对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初诊乳腺癌骨转移时低LMR提示患者预后较差。且相对于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炎症指标,LMR作为计数比值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性更高,更能相对准确地反映机体抗肿瘤免疫状况,从而相对准确地预测患者预后,有利于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指导最佳治疗策略。然而,本研究仍存在局限性:(1)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样本量偏少。后续应延长随访时间并开展多中心研究进一步探讨。(2)本研究参考了文献[13,14],采用了ROC确定兼顾灵敏度及特异度的最佳临界值,然而,不同检验中心的临界值可能不尽相同,需进一步大规模的综合研究验证该临界值或在后续研究中根据不同的临床终点进行调整。(3)尽管本研究在收集病例资料时排除了感染性疾病和血液系统疾病等的影响,但无法排除可能存在其他影响炎性指标的混杂因素干扰,如糖尿病、肾病或肝脏慢性疾病等。(4)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偏倚,乳腺癌骨转移是漫长和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很多因素。后续可开展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探索其潜在机制,从而预测和筛选预后不良的高危人群,给予针对性干预治疗。
参考文献:
[17]杨云松,江一舟,胡欣,等.乳腺肿瘤微环境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癌症杂志,2019,29(12):977-984.
[19]谭璐媛,王妍,钟文静,等.乳腺肿瘤免疫微环境及其在临床免疫治疗中的应用[J/CD].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8,12(3):165-171.
王媛,黄桂林.炎性反应指标对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J].现代医药卫生,2020,36(17):2715-2719.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具有较高发病率和病死率,且近年来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其发病与遗传、环境暴露、年龄、行为生活方式、生育方式等密切相关[1]。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是一种存在于乳腺癌细胞表面的蛋白质,通过促进癌细胞分裂、增殖、恶性转化使乳腺癌进一步发展。
2025-03-21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乳腺癌常见的手术方式,但术后病人需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病人极易对自己产生厌恶情绪[2]。
2025-03-17确诊为BC后应及时治疗,否则随着病情进展会导致乳房肿块、皮肤红肿、乳头溢液等症状发生,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的,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最初癌细胞在乳腺位置,随着癌细胞生长繁殖会向周围组织或器官扩散,其中癌细胞最容易向腋窝扩散,一旦癌细胞扩散,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2]。
2025-03-12化疗药物除了对癌细胞产生破坏外,也会对患者的心脏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可能引发心脏毒性反应,导致心功能下降,出现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甚至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2],因此,对乳腺癌患者化疗后进行心功能评估显得尤为重要[3]。
2025-02-20临床对于TNBC主要采取手术治疗,以往研究认为,早期乳腺癌病灶发生微转移,既往有专家认为考虑到患者出现胸骨旁内乳淋巴结转移风险,故手术采取扩大根治术治疗方案,腋窝淋巴结清扫是手术治疗关键[2];但实际临床显示,扩大手术清扫范围对提高患者生存率价值有限。
2025-02-20乳腺癌除常规癌症症状困扰之外,还会出现外在形象受损、性功能障碍、家庭婚姻关系改变等问题,故其癌因性疲乏度较其他类型恶性肿瘤患者更为多见与严重,大量乳腺癌患者皆会遭受不同程度的疲乏感的伤害侵袭,成为其预后不良的重要促成因素之一,生活质量因此受损者不在少数[3]。
2025-02-17这些症状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伴随着其他多种症状共同出现[2],这些症状被称为症状群。乳腺癌术后患者具有患侧上肢疼痛、精神心理困扰、癌因性疲乏等症状群,急需有效的症状群护理方式,然而临床护士当前仅根据护理常规方式进行照护,无法针对特定症状群给予精准护理[3]。
2025-02-08现如今乳腺癌已是导致女性癌症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恶性程度显著。乳腺癌的患病年龄、生物学特性、恶性程度、临床诊疗及预后效果等方面在不同分子亚型间表现不同。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 invasive breast carcinoma ofno specific type,IBC-NST) 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病理分型,其临床治疗方法主要依据病理分子分型决定。
2025-02-06激素受体(HR)阳性乳腺癌是常见的乳腺癌亚型,超过70%的乳腺癌患者为HR阳性和/或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4]。乳腺癌内分泌疗法是治疗乳腺癌重要的手段之一,但存在并发症较多且难以缓解、耐药现象频发、细胞分子学机制未完全明确、治疗手段缺乏突破性进展等问题。
2025-01-27乳腺癌是临床常见的分子水平高度异质性肿瘤疾病之一,孕激素、雌激素受体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对该病的进展及预后具有重要作用[1]。有研究显示,HER2阳性乳腺癌是一种具有高增殖活性、强烈浸润性和高远处转移风险的亚型,其临床特征包括疾病快速进展、治疗难度大以及预后较差,通常伴有较高的复发率[2]。
2025-01-25人气:22375
人气:18514
人气:16600
人气:15950
人气:1552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癌症
期刊人气:1235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山医科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出版地方:广东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0-467X
国内刊号:44-1195/R
邮发代号:46-21
创刊时间:1982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2.876
影响因子:0.89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153
影响因子:1.3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