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食品微生物检测对食品安全管理非常重要,目前仍以传统检验技术为主,而新技术也不断迅猛发展并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免疫检测技术、代谢检测技术、光谱质谱检测技术及其他仪器检测技术等食品微生物检验新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状况,展望了食品微生物检验新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理论基础。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由于食品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品安全事故屡见不鲜。随着国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加剧,对于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灵敏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追求高效、快捷和准确的检验方法,成为食品微生物检验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发展方向[1,2,3,4,5,6]。
1、食品微生物检测传统技术
长期以来,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主要采用的是传统检验技术,现行有效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4789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系列标准绝大部分是建立在传统的检验技术基础之上,如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大肠埃希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商业无菌等项目的检验。传统的检验方法主要是依靠培养、分离纯化、形态识别计数或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判定报告等步骤。传统方法检验结果的准确率较高,目前也是检验机构主要采用的方法。但是检验流程操作烦琐、时间周期较长,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阳性结果可能需5天,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则需7天或者更长的时间,因而极大限制了检验结果的应用时效性。且对于手工操作技术人员的工作经验、操作水平和鉴别与判定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故检验的效率较低。病原菌和厌氧菌的分离培养比较困难,检出的灵敏度不高,远不能满足人们的迫切需要,因此研究和应用食品微生物新检验技术,对于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基于食品微生物检验的传统技术,研究人员先进行改良,包括培养基改良和操作环节的优化。
1.1培养基的改良
改变培养基配方制成特殊培养基。一类是显色鉴定培养基:通过培养基中底物渗入细菌细胞中,与该细菌特有的酶发生特异性反应,分解底物,使菌落染色,如检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等病原菌的显色培养基等。李斯特氏菌显色培养基、阪崎肠杆菌显色培养基等已在相应的国标中得到应用。或在同一培养基上加入多种酶的底物,以使混合菌的不同菌落各自发生特异性反应,从而呈现不同颜色的菌落以鉴别。另一类是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或其他抑菌剂,使目标菌能够在培养基上生长而其他杂菌则被抑制。
1.2纸片法快速检测
制备培养基需要称量、溶解、配制、包扎灭菌等操作,将培养基、凝胶和显色剂等结合到纸片上,省却了这个耗时耗力的操作环节,提高了检验效率。在最新版GB 4789.2-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菌落总数测定标准中,已正式引入了纸片法检测,其中培养基成分与平板法使用的PCA成分一致。纸片法在大肠菌群、沙门氏菌等多种致病菌的测定中也有广泛应用,也进入大肠菌群计数最新修订版征求意见稿中。
1.3生化鉴定试剂盒的使用
采用商业生化鉴定试剂盒已经成为病原菌生化鉴定常规操作之一。典型如API系列生化试剂盒,用配置的细菌悬浮液接种培养,代谢产物颜色自发或通过添加附加试剂而发生颜色变化,按照对应表读出反应结果并参照分析图索引和鉴定软件得到鉴定结果,可用于鉴定多种细菌。
1.4重量稀释仪等设备的引入
在传统检验程序环节中,引入重量稀释仪、培养工作站、自动旋转平板接种、激光菌落扫描计数器等现代设备,节省了人力的同时,也减少了人工操作失误的几率,提高了准确性和检验效率。此外,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则是目前最为先进和灵敏的设备,通过仪器自动化完成微生物的生化鉴定、药敏试验及结果分析,在GB 4789.4-2012志贺氏菌的检验、GB4789.30-2016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中、GB4789.7-2013副溶血性弧菌检验、GB 4789.36-2016大肠埃希氏菌O157:H7/NM检验、GB 4789.11-2014β型溶血性链球菌检验、GB 4789.40-2016阪崎肠杆菌检验、GB 4789.34-2016双歧杆菌检验、GB 4789.9-2014空肠弯曲菌检验、GB4789.29-2020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检验等多个检验项目中均有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中也成为生化反应的一种选择引入了国标。
随着检验需求的日益高涨,与传统检验技术检验原理截然不同的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新技术也随之涌现出来。这些新技术的主要特点是速度快、高通量、效率高、可减少人工失误。
2、食品微生物检测新技术
2.1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特点是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用时短。该技术在不同领域得到广泛地应用,且不断迭代衍生出各种新检验方法[7]。GB 4789.6-2016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GB 4789.12-2016肉毒梭菌及肉毒毒素检验和GB4789.44-2020创伤弧菌检验中都引入了PCR检验方法。SN/T1869-2007食品中多种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PCR法规定用PCR技术快速检测食品中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空肠弯曲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和创伤弧菌的方法;以及用BAX全自动致病菌PCR检测系统检测食品中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空肠弯曲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和阪崎肠杆菌的方法。
2.1.1常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
根据目标菌的遗传信息,设计特异性引物,经PCR后,如复制出对应的基因片段,则证实为检出目标菌。国家质检总局近年来发布的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中,引入PCR检测方法,如SN/T 2525-2010食品中肉毒梭菌的PCR检测方法、SN/T 3196-2012水产品中致病性弧菌检测等,还有全自动病原菌检测系统筛选法也是应用PCR法来检测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和创伤弧菌。该技术经典常用,但无法定量。
2.1.2 PCR衍生技术
2.1.2. 1多重PCR技术(Multiplex PCR)
针对多个目标菌的核酸片段,在同一体系中加入多对引物,经过PCR,扩增出多个核酸片段后分析结果,可同时检测出多种细菌。此技术应用于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致病菌的检测中[8]。在SN/T 5225-2019进出口食品中五种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快速检测方法、SN/T 4603-2016出口食品及水体中产毒副溶血性弧菌常见致病基因检测方法中均采用多重PCR法。该法检测效率高,但存在易受污染、扩增条件不易控制导致检验效果不佳的可能。
2.1.2. 2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技术
检测目标菌时,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染料或荧光基团,利用检测扩增的每次循环产物所产生荧光信号来监测整个PCR进程,而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浓度进行定量分析,可实时掌握目标微生物的含量变化情况[9]。实时荧光RT-PCR法检验诺如病毒GB 4789.42-2016已成为国家标准;SN/T 3932-2014出口食品中蜡样芽孢杆菌快速检测方法等也应用了荧光定量PCR技术。该法可应用于多种细菌和病毒检测,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可定量,但引物及内在设计对结果影响很大,需针对性选择使用。
2.1.2. 3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技术
LAMP法是针对靶基因上的六个区域设计四条引物,利用链置换型DNA聚合酶在恒温条件下进行扩增反应,可在15~60分钟内实现109~1010倍的扩增,反应能产生大量的扩增产物即焦磷酸镁白色沉淀,可通过肉眼观察白色沉淀的有无来判断靶基因是否存在。此法温度要求不高,设备简单,检测时间短,确是一种“简便、快速、精确、低价”的基因扩增方法,但该法不能进行多重扩增,稳定性不如其他PCR,也存在因为污染造成假阳性的可能性。目前该法已被引入SN/T2754-2011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检测方法系列标准中,也已广泛应用于基层一线检测工作尤其是针对大量样品的初筛检验中。
2.1.2. 4微滴数字PCR(droplet digita PCR)技术
又称dd PCR,是在PCR之前将样品进行微滴化处理,形成无数纳升级的微滴,待PCR完成之后,对这些含或不含目标菌核酸片段的微滴进行荧光检测,再根据泊松分布原理、阳性微滴的个数与比例计算出靶分子的起始拷贝数或浓度。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微滴数字PCR检测微生物的结果与平板计数法测定结果偏差小,且比实时PCR的定量更加准确[10]。SN/T5325.1-2020出口食品中食源性病毒使用了该技术定量检测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星状病毒等,SN/T 5364.2-2021出口食品中致病菌检测霍乱弧菌、创伤弧菌和阪崎肠杆菌等亦如此。目前该法因设备试剂较贵、操作繁琐等问题,推广还存在一定难度。
2.1.3核酸探针技术
核酸探针又称基因探针,主要是单链RNA或DNA分子。通过放射标记或生物素等标记的核酸探针特异性地与微生物的基因片段等的杂交与否,检测出靶细菌的存在情况,具有高度特异、敏感、快速、简便等优点。近几年已将探针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检测手段,应用于水产品中的大肠杆菌和蔬菜沙拉、肉制品等多种食品中的微生物检测[11,12]。但因部分涉及放射性,操作需要谨慎小心,且易出现假阳性等限制了其大规模使用。
2.1.4基因芯片技术(Gene chip)
基因芯片技术是指在固相载体极小面积上预先固定了千万个基因分子,与带有荧光或同位素标记的样品分子杂交,然后检测杂交分子的信号强度信息,获得样品分子的数量和序列信息。基因芯片技术具有高通量、高集成、微型化、自动化的特点,近年来在致病微生物检验中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已有发布的SN/T 2651-2010肉及肉制品检验中常见致病菌检测方法、SN/T 3152-2012出口食品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测方法都使用了基因芯片法,以及SN/T 2518-2010贝类食品中食源性病毒检测采用了纳米磁珠-基因芯片法。目前还研发出可视化基因芯片技术,实验结果只需要根据基因芯片上的颜色变化进行分析即可。可视化基因芯片技术耗时短、操作便捷、检测效率较高,能够一次性对多种潜在微生物进行检出,但是该技术应用成本较高,易产生交叉污染,对操作要求较高,故在食品微生物检测领域还没有大范围推广[13]。
2.1.5指纹图谱技术
微生物因种类菌株不同而具有独特的生物信息组成称之为图谱,包括DNA指纹图谱和蛋白质指纹图谱等。通过对不同序列的DNA片段数量和大小等的分析,在电泳或随机扩增多肽DNA等其他技术的协助下,将呈现的具有特异性的指纹图谱对比数据库中微生物的基因组图谱信息,可判断微生物的种类或区系构成[14]。该技术高效准确、无需培养,目前主要应用于肠道微生物、致病微生物的检测中,但因设备成本高、数据库不完善等问题,还需进行改进。
2.1.6荧光标记噬菌体技术
GB 4789.31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肠杆菌科噬菌体诊断检验即应用噬菌体裂解试验结合生化或血清学鉴定来检验致病菌。荧光标记噬菌体技术是通过染色标记噬菌体的核酸,经由噬菌体侵染特异性细菌宿主后,检测宿主内荧光强度,从而判断细菌的存在及数量情况。该法特异性强,检测速度快,但噬菌体和宿主之间的作用机制并不明确,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该技术应用范围还较窄[15]。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优点是快速、准确性和灵敏度高,但是需要专业的设备设施和熟练的操作技术人员,样品的制备时间较长也较为繁琐,更适合于实验室的分析检验。
2.2免疫检验技术
免疫检测技术的主要原理是依靠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来识别鉴定待测物质,可将其用于目标微生物的快速筛选,已开发出免疫分析仪、胶体金试剂条等检测仪器及产品,在GB/T 22429-2008食品中沙门氏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及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快速筛选检验中有使用酶联免疫法。
2.2.1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技术
将酶与特定抗原或抗体与待测物样品充分接触后,加入与酶结合的底物,通过检测显色物的含量,从而定量地检测出样品中所含对应抗体或抗原。免疫吸附实验因具备耗时短、特异性强、敏感度高以及对实验设备要求不高等优点,但也易受环境影响导致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等情况。目前该技术广泛应用于食源性细菌、真菌毒素和食物介导的病毒检测中[16,17]。
2.2.2免疫层析技术
免疫层析法是将特定抗体或抗原包被在硝酸纤维膜等支持物上,待测样品加入后依靠毛细作用或层析作用等移动,与另一端的显色标记物接触,如出现显色条带,表示该样品中有对应抗原或抗体。胶体金常常被用作显色标记结合物,如沙门氏菌的胶体金快速检测试剂条应用、SN/T 0184.4-2010食品中李斯特氏菌胶体金法检测等。该法操作简便快速、反应灵敏、特异性高且易于判读,但在高精密度检测和定量检测方面稍显不足,因而更适于致病菌的快速初筛或定性检测。
2.2.3免疫荧光技术
免疫荧光技术是将荧光素与特定抗原或抗体结合,待与待测样品中的对应抗体或抗原结合,通过光学仪器检测出其产生的特异性荧光反应,因此可应用在检测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以及病毒等的微生物检测中,在SN/T 2552.10-2010免疫荧光法检验阪崎肠杆菌中也有应用。但目前仍在技术上存在不足,如特异性染色不足等需改进提高,对仪器的要求也较高。
2.2.4乳胶凝集法(Latex agglutination test,LAT)
通过采用人工大分子乳胶颗粒标记抗体(或抗原),然后与待测样品中的对应抗原(或抗体)结合,发生可见的凝集反应,从而检测出特定的细菌、真菌或毒素等。目前已有乳胶凝集试验商品试剂盒用于快速筛选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食源性致病菌[18]。该法操作简便灵敏,但假阴性率较高。
2.2.5免疫磁珠分离技术
首先制作用特定抗体包被的磁珠,而后与待测样品混合,待形成抗原-抗体-磁珠复合物,再用磁场装置来吸附收集磁珠,这样可快速从食品中将靶细菌分离出来,如从乳和乳制品、肉和肉制品以及蔬菜中成功分离出沙门氏菌[19]。GB4789.36-2016大肠埃希氏菌O157:H7/NM检验的第二法即为免疫磁珠捕获法,在SN/T 0184.3-2008进出口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测方法中也使用免疫磁珠法。该法可快速高效分离纯化微生物,但进行分选时也可能因磁珠质量、杂菌污染或死细胞等因素干扰而影响效果。
免疫检测技术的优点是特异性强,但存在交叉反应干扰结果等缺点,在GB 4789.9-2014空肠弯曲菌检验中删除了原有的全自动酶联荧光免疫分析仪筛选法,可能多少与之相关。目前该技术也被更多地结合应用于仪器检测中,大大提高了检测的效率。
2.3代谢检测技术
微生物生存和繁殖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新陈代谢,通过新陈代谢活动中的相关现象及产物可判断出微生物的具体种类。现阶段常用的代谢检测技术包括微热量计技术、电阻抗技术和放射测量技术等。其中电阻抗技术高效的反应速度、良好的重复性能、较高的敏感度和较强的特异性使得这一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2.3.1电阻抗法
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可将培养基中的大分子电惰性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等分解代谢为具有电活性的小分子物质,使得培养基的导电性增强,电阻性能受影响[20]。故可通过检测培养基电阻抗变动信息来判断微生物的生长状况及分析样品中的细菌数量。目前该方法被用于食品中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酵母菌、霉菌和支原体等的检测,对沙门氏菌的检测已通过AOAC认可。该法快速简便灵敏,但也存在制作标准曲线工作量大、对菌数太低的样品检测结果不够准确以及仪器昂贵等缺点。
2.3.2 ATP仪荧光检测法(ATP Bioluminescence Assay)
微生物细胞中存在ATP,其数量与细胞数量相关。通过荧光素在酶的催化下与ATP结合可生成氧化荧光素的原理,检测荧光强度可推断出微生物数目。但因食物残渣中也含有ATP,可能会影响对微生物数量的判断,目前尚属非标方法。目前手持式ATP仪因其操作的简便性和灵敏性广泛使用在食品生产加工环境、食品流通销售场所和食品从业人员的手部清洁卫生程度的检测中[21]。
2.3.3放射测量技术
C源是微生物生长的重要营养物质和能量来源,微生物分解碳水化合物可产生二氧化碳。把微量的C14标记引入碳水化合物或盐类底物中,通过放射测量仪检测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含有C14的二氧化碳的数量变化来推测细菌有无及数量多少。该法具有快速且准确度高、自动化等优点,主要应用于细菌的定量检测,但因其操作复杂,且仪器试剂费用高,目前研究应用偏少[22]。
2.3.4微热量计法
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可产生微小的热量,通过微热量计检测其热量的增长,可推算出微生物的数量变化。此类微量生化法技术在乳酸菌、酵母菌以及大肠杆菌等微生物的检测中有部分应用[23]。
2.4光谱质谱检测技术
2.4.1飞行时间质谱检测技术
全称为微生物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方法(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即微生物细胞裂解之后的碎片,在飞行管中飞行的时间与其质荷比有关。不同微生物具有不同细胞碎片,在飞行管末端收集碎片得到不同的质谱图特别是核蛋白质谱图,经与数据库中标准菌株质谱图对照,可快速鉴定待测样品中含有的细菌种类[24,25]。GB/T 33682-2017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鉴别微生物方法通则,规定了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鉴别微生物的方法通则,适用于各类从事微生物相关检验工作实验室对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快速鉴定以及研究。该法检测速度快,准确性高,但设备昂贵,维护要求高。随着微生物数据库的不断丰富,该技术正得到快速广泛的发展应用。
2.4.2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
微生物菌体细胞壁、细胞膜及细胞内生物大分子和水的近红外光谱具有高度特异性,可利用含氢基团对近红外光的非谐振性,获得生物信息从而确定微生物的种类。该检测方法的优点是无损、环保、快速,缺点是定标建模比较费时费力,应用时因干扰较多致光谱图复杂难辨。目前主要用于产毒真菌、致病性细菌和腐败微生物的检测[26]。
2.4.3高光谱成像技术
高光谱成像技术融合了成像技术和光谱检测技术,既可利用成像技术扫描样品的大小形状和缺陷等外部信息,也可通过光谱技术检测样品内部分子组成和品质特征,因其高精度识别的特点,可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如对细菌菌落进行快速、高精度和无损检测[27],但只能对固体进行检测,且仪器设备复杂昂贵,适用范围尚较为局限。
2.4.4拉曼光谱检测技术
光线照射到物体后出现的非弹性散射统称为拉曼效应,其谱线的数目、位移的大小和谱线的长度直接与试样分子的振动或转动能级有关。不同种属细菌的表面蛋白、脂类和糖链分子存在差异,在拉曼光谱上显示为不同位置和强度的信号。拉曼光谱分析可对食品中微生物的组成成分、代谢产物等进行检测从而实现对微生物的间接鉴别,如对面粉和蜂蜜的微生物检测[28]。此法操作简单、快速、可重复且无损样品。但目前掌握的特异性报告分子较少,无法达到大量样本准确检测的需求.细菌自身拉曼光谱信号弱,且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导致检测重现性不佳、灵敏度较低,严重限制了其应用。
以上光谱检测技术的优点是对样品可实施无损检测,但是其稳定性不足,且需要专门的检测设备,某些设备昂贵,检测成本相对较高,尚未大范围推广使用。
2.5其他仪器检测技术
2.5.1流式细胞检测技术
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是通过光学或者电阻等方式,对流动的液体包裹下的单行流动的细胞进行多参数分析和筛选的技术[29,30]。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可与光谱、质谱、成像、免疫等多种技术相结合,对微生物细胞进行计数、活性检测、筛选和生长分析等,如SN/T 5436-2022乳及乳制品发酵剂、发酵产品中乳酸菌计数流式细胞仪法的应用。流式细胞检测比较高效准确,但存在单细胞解离困难、结果受基质干扰等局限。
2.5.2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
包括全自动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等。以VITEKⅡ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为典型代表,其原理是基于微生物的生化反应、酶反应等特征,将其数码化,与计算机中原有的微生物生物信息数据库对比,判定其分类地位。该操作标准化、自动化程度高,检测效率高。
2.5.3微型全自动荧光酶标分析仪(Mini-VIDAS)
以生物梅里埃公司的mini-Vidas为代表,应用酶联免疫荧光技术,将包被有碱性磷酸酶的并结合底物的抗体与样品中的抗原结合,结合物通过抗原与固定相吸管中的抗体结合,形成“夹心三明治”结构,结合物酶催化底物生成荧光产物,通过所测得荧光的强度与样品中的抗原成正比,从而检测筛选出食品及环境样本中的致病菌和毒素。从加入样本到打印报告,操作简单快速,结果可靠,自动化程度高,但该设备价格较贵。
仪器检测也可视为将之前所述的几种检测技术原理进行应用实现的手段之一。除上述几类仪器之外,还有诸多类似食品微生物检测设备也纷纷面世,其检测效果不一,应用状况尚待观察。
3、微生物检测新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3.1现有技术的改良提升
食品微生物检验新技术不断涌现,然引入国标的至今尚不多,这与各类检测新技术自身存在各种不足有关,因此新技术多数还停留在快速筛查检测应用方面。如检测发现了阳性样品,仍然会借助于传统的培养检测方法这一食品微生物检验的金标准来进行确认。新方法进入正式国标,尤待时日验证。不过改良不足,提升检测的准确度、灵敏度和稳定性,以及降低检验设备耗材的高成本费用,也在不断试验之中。如随着免疫技术改良提升,衍生出胶体金、纳米金和荧光微球免疫荧光技术等,不断地提升免疫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度。现有新技术的不断完善更新,将是很长时间内发展的方向之一。
3.2各类技术的交叉整合
为整合各类食品微生物检验新技术的优势,克服其缺点,对各种检测技术的交叉整合,亦将成为大势所趋。比如现有的SN/T 2518-2010贝类食品中食源性病毒检测方法纳米磁珠-基因芯片法、PCR-ELISA一种在微孔板上对PCR产物进行的快速非放射性检测,是PCR技术、探针技术和ELISA技术三者结合的一项技术,它体现了PCR技术的高灵敏性、特异性、探针的特异性和酶标仪直接读取结果的客观性等,将三项技术的优点集为一体。再如采用ddPCR技术联合EMA-PCR技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检测,且检测结果精确度高,能够真正实现绝对定量等。
3.3应用AI技术下的自动化检测
随着AI技术的深入发展,人工操作被AI产品替代的可能性逐渐增大,因其标准化流程、自动化程度高、污染少、误差低、快速高效,必将成为未来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在此情形下,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方法、标准、仪器设备等等都将随之发生变革。自动化检测仪器的广泛使用可能成为普遍现象,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将可能变为如何降低设备的使用成本以及提升设备的使用效率等。
3.4发展在线无损检测
传统微生物检测进行检测前都需对食品进行处理,这个过程中无可避免地对食品状态会造成损坏。无损检测重在减少对样品的检测前处理过程,降低对样品原状的影响;在线检测则重在对致病菌的数量的实时监控,以便做出及时的判断和处理。目前常用于食品微生物检测的无损检测技术有近红外光谱技术、高光谱成像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以及电子鼻技术和电子舌技术[31]。随着智能化的不断发展,未来可将无损检测技术与现代智能设备结合起来,更好地用于市场或者居民日常的食品微生物测定。
3.5其他新技术的研发
除上述新技术之外,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也可能崛起全新的检测新技术。如大数据库建设的飞速发展之下,未来人们可能从相关的海量大数据多维度获得食品微生物状况和食品质量的信息,对食品微生物检测也就不再局限于检测产品和生产线本身,随之将发展出新的检测技术;又比如医学、理化检测领域中某些新技术的应用,也可能随之拓展到食品微生物的检测之中。
参考文献:
[1]刘生峰,杨俊,陆丽华.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17,37(5):120-124.
[2]马妍.论新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安全导刊,2020(18):137-137.
[3]胡颖.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探究实验[J].现代食品,2021(2):105-107.
[4]胡文军,胡华兵,熊泽亚,等.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2021(10):24-25.
[5]逢大正.新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食品,2021(4):148-152.
[6]高翔,崔亚宁.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研究进展[J].生物化工,2020,6(5):170-172.
[7]丁卫平,杨夕宇,朱可滢,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检测机构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现状、技术制约因素与发展趋势[J].中国调味品,2021,46(3):198-200.
[8]朱小萌.PCR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探讨[J].食品安全导刊,2021(2):186-188.
[9]莫怡冲.实时荧光定量PCR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和质量控制[J].现代食品,2016(8):114-115.
[10]管廷龙.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及其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探究[J].食品安全导刊,2022(7):178-180.
[11]张悦,王静怡.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J].现代食品,2020(1):101-102.
[12]赵嵘.核酸探针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J].质量安全与检验检测,2020,5(30):111-112.
[13]高翔,崔亚宁.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研究进展[J].生物化工,2020,6(5):170-172.
[14]刘生峰,杨俊,陆丽华.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17,37(5):120-124.
[15]黄豪圣,王许航,席静,等.荧光标记噬菌体快速检测K1荚膜大肠杆菌方法的建立及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21(9):3218-3229.
[16]范孝英,李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在
文章来源:沈丽,金刚.食品微生物检测新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J].广东化工,2024,51(07):147-150.
分享:
水作为生命之源,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之一,安全的饮用水与人们的健康密切相关。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中氟化物、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等 4 种阴离子化合物和氯酸盐、亚氯酸盐、二氯乙酸(DCAA)、三氯乙酸(TCAA)等 4种消毒副产物均为常规指标,是国内评价生活饮用水水质优劣的关键性指标。
2025-03-18近年来,受到环境、饮食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类疾病的发病概率显著升高,医院就诊住院患者数量明显增多,这对于医院食堂的餐饮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食堂一旦出现食品卫生安全事件,会直接威胁到医护人员及患者的身体健康,进而引发恶劣的社会影响。
2025-02-25近十年来,我国渔业生产平稳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水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规模也不断发展壮大。但受我国南北气候差异明显、地理环境和养殖条件不同等条件限制,鲜活水产品需要经过长途运输到达不同销售地来满足市场的消费需求。运输过程中鲜活水产品受应激胁迫、机体受伤感染和水质恶化等因素影响,不仅导致水产品存活率降低,而且会造成产品质量下降。
2025-01-22生活饮用水安全是保障公共卫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全球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确保饮用水的微生物质量不仅关系到个人健康,更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微生物污染可能会导致水源性疾病,水源性疾病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公共卫生危机,进而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威胁 。
2024-12-27氯化消毒具有杀菌效果好、杀菌快、易操作、低价等优点,成为我国生活饮用水主要采用的消毒方式,但在氯化消毒过程中氯会与水中有机物如腐殖酸、富里酸等反应,产生危害人体健康的氯化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是饮用水氯化消毒过程中产生的一类含量最大的消毒副产物。
2024-11-21泰地罗新(Tildipirosin),CAS号为328898-40-4,分子式C41H71N3O8,分子量734.02,结构式如图1所示。属于新一代大环内酯类半合成抗菌药物,微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丙酮和乙腈等极性有机溶剂。其分子结构中具有3种氨基基团,为大环内酯环C5上存在的一个碳霉胺糖基,以及C20和C23上分别存在一个哌啶基,是一种具有一定碱性的大环内酯类药物。
2024-11-13我国牛肉年产量达718.26万吨, 近五年产量稳步增长。 牛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多种维生素和必需氨基酸, 营养丰富, 风味鲜美; 牛肉中含有大量的硒、 铁、 铜等微量元素及人体日常所需的脂肪酸。 牛肉可参与人体内的生化反应, 产生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的肽类物质, 使人体保持健康。
2024-10-10呕吐毒素(DON)广泛分布于霉变的小麦、大麦、玉米等谷物和加工食品中,是粮谷中污染严重的霉菌毒素之一,影响着人类健康,已成为重大的食品安全问题。肝脏是DON毒性作用的主要靶器官。长期接触低浓度DON污染的食物可能导致人和动物肝损伤,造成食欲下降和生长发育迟缓。
2024-10-03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入食品进入人体的各类致病因子引起,通常具有感染性的或中毒性的一类疾病,即指通过食物传播的方式和途径致使病原物质进入人体并引发的中毒或感染性疾病。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居于各类疾病前列,在全世界范围内,食源性疾病都是最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年来发病率还在不断上升,也是我国最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
2024-09-20丁香酚对鱼类等水产品具有较强的麻醉作用,可以有效降低水产品养殖运输过程的死亡率,且在动物体内吸收快、代谢快,因而广泛应用于水产品的养殖和运输环节。关于丁香酚对人群的健康影响,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意见。但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却将其列为第 3 类致癌物质。
2024-09-20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广东化工
期刊人气:2512
主管单位:广东省科学院
主办单位:广东省石油化工研究院
出版地方:广东
专业分类:化工
国际刊号:1007-1865
国内刊号:44-1238/TQ
邮发代号:46-211
创刊时间:1974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影响因子:1.595
影响因子:1.492
影响因子:0.194
影响因子:0.518
影响因子:0.037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