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临床观察

  2024-11-22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 观察拟用补气育阴、壮肾利湿降浊、逐瘀排毒法治疗慢性肾衰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3年10月南阳市卧龙区中医院收治166例慢性肾衰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补气育阴、壮肾利湿降浊、逐瘀排毒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对症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4个月后,2组患者尿蛋白排泄量、肾功能及中医证候量化积分比较,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采用补气育阴、壮肾利湿降浊、逐瘀排毒法治疗慢性肾衰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关键词:
  • 中医药疗法
  • 临床疗效
  • 慢性肾脏疾病
  • 慢性肾衰
  • 水肿
  • 加入收藏

慢性肾衰(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作为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该病主要是由于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持续进展,损害肾脏结构和功能,进而引起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等一系列临床表现。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尽管透析治疗和肾移植为终末期肾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但高昂的治疗费用、有限的肾源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等问题仍未解决。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慢性疾病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针对慢性肾衰,中医药通过辨证施治,采用补气育阴、壮肾利湿降浊、逐瘀排毒等综合疗法,旨在调节机体内部环境,改善肾功能,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慢性肾衰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和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研究旨在进一步验证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的临床疗效,通过选取南阳市卧龙区中医院收治的166例慢性肾衰患者,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对比中医药综合疗法与西医常规治疗的效果,意为慢性肾衰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期丰富慢性肾衰治疗的理论基础,为中医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9年10月—2023年10月南阳市卧龙区中医院收治的166例慢性肾衰患者。所有患者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级在2~4级;年龄43~71岁,平均年龄(57.23±6.89)岁;病程68~175个月,平均病程(122.25±26.78)个月;原发性慢性肾病108例,继发性肾病58例。采用交叉分组设计法将16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3例。治疗组中男性42例,女性41例;年龄52~64岁,平均年龄(58.53±2.93)岁;病程68.69~175.81个月,平均病程(122.25±26.78)个月;原发性慢性肾病54例,eGFR 2级9例,3级31例,4级14例;继发性肾病29例,eGFR 2级7例,3级16例,4级6例。对照组中男性41例,女性42例;年龄43~71岁,平均年龄(57.23±6.89)岁;病程68~175个月,平均病程(122.25±26.78)个月;原发性慢性肾病55例,eGFR 2级10例,3级30例,4级15例;继发性肾病28例,eGFR 2级7例,3级15例,4级6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及分级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符合《内科学》[1]慢性肾衰的诊断标准及分级为2~4级者。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2]水肿范畴中阴水拟定,证属肾阳衰微:主症:腰膝酸软,性欲减退,畏寒肢冷。次症:精神萎靡,夜尿频多,下肢浮肿,动则气促,发槁齿摇。舌淡苔白,脉沉迟,尺无力。

1.3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患者神志清楚,依从性良好,没有精神性疾病,未接受血液及腹膜透析治疗; 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方案中所使用的药物和方法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合并严重呼吸道、肠道感染、心功能衰竭、休克者; 合并严重心、脑、肝、造血系统疾病者; 合并恶性肿瘤或自身免疫系统存在缺陷者;急性肾衰竭者;严重肛肠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者。

1.4治疗方法

1.4.1对照组

参照《老年慢性肾脏病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2018)》[3]。①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及能够加重肾衰竭病程进展的危险因素如电解质紊乱、酸碱代谢紊乱、感染、贫血等;②积极控制血压,血糖,无明显不良反应及禁忌证患者首选的降压药物为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抑制药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降糖首选胰岛素。③ 调整饮食习惯,按照肾病综合征饮食。④配合口服α酮酸片口服。⑤对症治疗。

1.4.2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气育阴、固元壮肾、利湿降浊、排毒法口服中药治疗。方用:黄芪90 g,茯苓30 g,玄参18 g,菟丝子20 g,辽五味子12 g,地龙50 g,连翘20 g,熟大黄20 g,清水全蝎12 g,丹参25 g,甘草12 g。用法:清水全蝎打粉冲服,余药清水浸泡1~2 h后煎服,日服2次,服药期间禁、慎食物遵医嘱,宜多饮水。

2组患者治疗4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观察。

1.5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排泄量、血肌酐(Scr)值、血尿素氮(BUN)值、eGFR的变化及中医证候量化积分变化。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评估中医证候的轻重程度,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分0、1、2、3分。各项分值相加记为总分,最高24分,最低0分,分值越高则症状越重。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eGFR

治疗后,治疗组eGFR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eGFR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2组患者eGFR比较(ml,

2.2 24 h尿蛋白排泄量

与治疗前比,2组患者治疗后24 h尿蛋白排泄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24 h尿蛋白排泄量比较

2.3 BUN水平

治疗后,治疗组BUN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BUN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2组患者BUN水平比较

2.4 Scr水平

治疗后,2组患者Scr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4 2组患者Scr水平比较

2.5中医证候量化积分

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证候量化积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5。

表5 2组患者中医证候量化积分比较(分,


3、讨论


慢性肾衰发病机制现代医学研究尚未完全明晰,临床医学一般遵循用药史、环境因素、饮食、感染、自身免疫功能失调介导的肾小球病变,肾小球损害而致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5]。肾小管受损或阻塞时,影响其正常功能,导致尿液中的代谢产物无法被有效排出体外而引起Scr、BUN、尿蛋白代谢障碍[6]。临床治疗往往从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控制感染、原发病治疗、干预加重因素、对症处理等方面着手。西医保守治疗往往疗效不佳,不良反应明显,且服药史较长,多数患者最终只有进行透析治疗,给患者身心和经济上带来巨大的伤害和压力。

慢性肾衰依据临床表现归属中医“水肿”范畴,临床分为“阴水”“阳水”进行辨证论治。本研究从脾肾两虚证,即肾精亏虚、肾气不固、脾虚气亏、气化无力,脾失健运,运化无力,升清降浊功能失常论治。

肾主水,藏精,主纳气。《素问·至真要大论》论述:“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肾为先天之本,肾精亏虚,脾肾气虚,化源无力,肾气不固,肾之温煦、气化无力,水湿转输失衡,升清降浊无力,而致水湿内停,浊阴排泄受阻,导致肾气不固,肾虚水泛的“水肿”之症即慢性肾衰,主要表现为BUN、Scr、尿蛋白代谢受阻、失衡。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将饮食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运输至全身脏腑、器官、组织而营养机体。胃主降浊,能将全身脏腑所产的有毒物质通过降浊之功排出体外。若饮食不节、营养不良,水谷精微充养不足,导致脾气亏虚,运化无力,脾阳不振,致脾胃升清、布津、降浊之功下降,同时影响“先天之本”供养失衡,出现脾肾亏虚,水湿内停,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的慢性肾衰水肿之症。

故本研究以补气育阴、固元壮肾、利湿降浊、逐瘀解毒之法为治疗原则。方药中重用黄芪,黄芪有补气升阳、益气固元、利水消肿之功。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芪主要成分为皂苷、多糖、黄酮等[7]。其性甘温,临床少量应用有益气、固表、补气升阳之功;大剂量应用除补气升阳之外还可增强肾血流量,抗血小板凝集,改善微循环,解除肾小管痉挛,增加eGFR,利水消肿,降低BUN、Scr,修复肾小球基底膜损害,降低蛋白尿,促进造血,改善代谢,降血压。茯苓可健脾、宁心、化痰涎、利水渗湿;现代药物研究分析,茯苓含茯苓多糖,有增强免疫力作用,大剂量应用有利尿作用,可明显增加肾小管血液循环、eGFR,加快BUN、Scr代谢[8]。玄参清无根之火,育肾阴、滋肾精之功;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主要成分为多糖类化合物,有降压、保肝、增强免疫力、抗氧化作用;药物特性育阴而不腻,消肾阳上浮之火,因补气而产生燥热之火最为合适[9]。三药合用以补气、健脾、育阴、滋肾精、利水湿消肿,重用黄芪、茯苓以提高补气、健脾、利水消肿之功,二药同时配以玄参,旨在巧用玄参抑重用补气药而致虚火上炎,耗阴伤精之弊,使黄芪、茯苓之功达到最佳的补气健脾利湿消肿之效,三药同为君药。

菟丝子甘温,有补肝肾,固精缩尿之功;现代药物研究发现菟丝子有增强免疫力,延缓细胞衰老,改善肾缺血,增加eGFR,修复肾基底膜损伤之效[10]。辽五味子性温,收敛固涩,固原壮肾固精,益气生津,补肾守心。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五味子的有效成分有修复肾小管、肾小球损伤,提高免疫力,延缓细胞衰老功效[11]。二药配伍应用有固元壮肾、温肾助阳、秘精益气功效,助肾之纳气,脾之升清复常,达到利水消肿的最佳效果,为臣药。

清水全蝎偏寒,抗癫病、惊厥、祛风、通筋活络;现代药物研究发现:蝎毒素有抗凝作用,抗血栓,改善肾小管血循环,解除肾小管痉挛,增强肾小球基底膜活力,提高eGFR,降低蛋白尿的作用[12]。地龙大寒,通络活络,清热定惊,清肺平喘,治热惊痰涎等症。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蚯蚓素有抗凝和促进纤溶,降低血液黏稠度作用,抑制血小板凝集,改善微循环,修复肾小球损伤,大剂量应用有利水消肿、降低Scr作用[13]。丹参性凉,活血祛瘀,生新、活血。有较强的通经通络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丹参酮有抗凝血、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抗组织纤维化的作用[14]。水蛭偏寒,破血逐瘀,通经消癥。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水蛭素有较好的抗凝作用,减少血小板凝集,消除血管斑块,改善微循环[15]。四药配伍应用有凉血、活血、通络、逐瘀之效,助君药补气、利水、消肿之功,同时有抑君药因重补气,臣药固元、壮肾引起燥热之火上浮之妙用,共为佐药。

熟大黄味苦寒,润肠通便、攻积逐瘀、消肿利湿、解毒、排毒、降浊于体外。连翘味苦寒,主治实热积聚,逐水湿、益肝肾、解毒。二药配伍应用有逐攻脏腑实热集聚,通腑利便,可逐因腑气不通而瘀之疾。且能抑君药因重用补气、利湿、消肿而产生的遗留燥火之邪,臣药固元壮肾所产生的虚阳之火邪之毒,助佐药解毒之不足。通过使药凉血逐瘀、通腑攻逐、泻下解毒、排毒降浊之功合理配伍完成。甘草甘缓,补中,调和诸药,统揽总效之能。

以上诸药配伍严谨合理,联合应用共奏补气育阴、固元壮肾、利湿降浊、逐瘀解毒之效,用于治疗慢性肾衰,可有效改善患者肾功能。

综上所述,与单纯西医治疗相比,采用补气育阴、壮肾利湿降浊、逐瘀解排毒的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肾衰疗效显著,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456-530.

[2]张伯礼,吴勉华.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275-283.

[3]程庆砾,杨继红,赵卫红,等.老年慢性肾脏病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2018)[J].中华老年病研究电子杂志,2018,5(3):1-8.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85-390.

[5]孙伟.慢性肾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C]//2016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专题讲座摘要.上海,2016:263-272.

[6]夏鹏,陈丽萌,李学旺.肾小管周毛细血管损伤与慢性肾脏病进展[J].中华肾脏病杂志,2013,29(2):158-161.

[7]俞建忠.黄芪抗顺铂致肾损伤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2):220-221.

[8]左军,祁天立,胡晓阳.茯苓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23,51(1):110-114.

[9]李翎熙,陈迪路,周小江.玄参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分析预测[J].中成药,2020,42(9):2417-2426.

[10]郭澄,王雅君,张剑萍.菟丝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0):1035-1036.

[11]白文宇,王厚恩,王冰瑶,等.五味子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成药,2019,41(9):2177-2183.

[12]艾双艳,李卫国,冯亚东,等.全蝎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成药,2017,39(8):1639-1641.

[13]杜航,孙佳明,郭晓庆,等.地龙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J].吉林中医药,2014,34(7):707-709.

[14]李颖,赵增成,林树乾,等.丹参主要化学成分及提取分离方法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21,49(1):106-111.

[15]李国强,李韵仪,李桃,等.水蛭的化学成分研究[J].天津中医药,2018,35(9):703-705.


文章来源:左道奇,左涛.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4,39(22):4476-4479.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光明中医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期刊人气:4097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3-8914

国内刊号:11-1592/R

邮发代号:82-525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