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利拉鲁肽对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T2DM合并超重或肥胖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继续服用原降糖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原降糖药物基础上加用利拉鲁肽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体重、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脂联素(APN)、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分析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体重、BMI及CIMT均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BG与HbA1c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HOMA-IR、IL-6及hs-CRP均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而APN高于治疗前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有10例在应用利拉鲁肽后出现轻度恶心,未做处理,3~7d后症状消失。对治疗效果未产生影响。结论:利拉鲁肽可上调T2DM合并超重或肥胖患者APN水平,在控制血糖的同时降低CIMT,逆转动脉粥样硬化。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高,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llitus,T2DM)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T2D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As)和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患者大多死于大血管疾病[1]。而在超重或肥胖人群中,T2DM发病率比正常体重人群显著升高[2]。如何有效控制超重或肥胖T2DM患者的大血管病变,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已有研究发现利拉鲁肽对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能够发挥保护作用,但其确切的作用机制尚未阐明[3]。本研究通过观察利拉鲁肽对超重或肥胖的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水平的影响,探讨利拉鲁肽对T2DM患者血管保护作用机制,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T2DM合并超重或肥胖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1999年WHO关于T2DM的诊断标准[4];年龄30~60岁;均使用1~3种口服降糖药物(除噻唑烷二酮类、二肽基肽酶-4抑制药);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7%~9%;体重指数(BMI)≥25kg/m2。排除标准:合并肝肾功能不全及肿瘤、感染;在3个月内未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其他急性并发症;1个月内未服用降脂药、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继续服用原降糖药物,如血糖控制不佳给予剂量调整,不增加其他治疗方案。观察组在服用原降糖药物的基础上,给予利拉鲁肽(生产厂家:丹麦诺和诺德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60037,规格:3mL︰18mg)起始剂量0.6mg,1周后根据血糖水平调节用量至1.2mg,最大剂量1.8mg,均为每晚睡前皮下注射,预期血糖控制目标:空腹血糖(FBG)<7.0mmol/L,餐后2h血糖(2hPG)<10.0mmol/L。两组均固定一名主治医师每周随访患者1次,指导饮食、运动并根据血糖调整药物剂量,疗程共24周。
1.3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身高、体重及BMI。(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生化指标。于治疗前后禁食8h,清晨抽取空腹肘静脉血,采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FBG。采用Cobas6000e60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美国罗氏公司)检测空腹胰岛素(fastinginsulin,FIns)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OMA-IR=FIns×FPG/22.5。采用日本东曹G8及配套试剂检测HbA1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化学发光法测定白细胞介素-6(IL-6)、脂联素(APN)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试剂盒购自美国R&D公司。(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应用美国GELogiqE9超声诊断仪的ML6-15浅表线阵探头,探头频率6~15MHz,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操作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根据2009年《血管超声检查指南》标准:CIMT<1mm为颈动脉内膜正常;1.0mm≤CIMT<1.5mm为颈动脉内膜增厚;CIMT≥1.5mm为颈动脉斑块[5]。(4)观察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0~60岁,平均(51.5±8.4)岁;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40~60岁,平均(50.9±8.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两组治疗前后BMI、体重及CIMT比较
治疗前,两组体重、BMI及CI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体重、BMI及CI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体重、BMI及CIMT均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两组治疗前后FBG、HbA1c、HOMA-IR、APN、IL-6与hs-CRP比较
治疗前,两组FBG、HbA1c、HOMA-IR、APN、IL-6与hs-CR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BG与HbA1c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HOMA-IR、APN、IL-6及hs-CR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OMA-IR、IL-6及hs-CRP均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而APN高于治疗前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两组治疗前后BMI、体重及CIMT比较(x−±s)
表2两组治疗前后血糖、HbA1c、HOMA-IR、APN、IL-6及hs-CRP比较
2.4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
观察组中有10例在应用利拉鲁肽后出现轻度恶心,未作处理,3~7d后症状消失,对治疗效果未产生影响。
3、讨论
T2DM患者的As危险发生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3倍以上,且会导致患者死亡或残疾,使生活质量大幅下降[6]。肥胖能够加剧As发生风险,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其机制尚未完全清楚[7,8]。T2DM患者常伴有超重或肥胖,脂肪组织已从过去认为的单纯作为能量储存的器官转变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分泌系统。脂肪组织能够产生多种脂肪因子,具有促炎或抗炎活性,APN是其中重要的一种。APN主要来源于脂肪细胞,起到抗炎和血管保护性作用,是脂肪组织中最丰富的脂肪因子[9,10,11]。有研究发现,APN具有抗As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炎、抗氧化应激、调节一氧化氮(NO)产生及改善血管舒张有关,而肥胖患者APN分泌不足,是加剧As进程的重要因素[12,13]。
利拉鲁肽是一种人胰高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能模仿内源性GLP-1通过葡萄糖依赖调整胰岛素分泌和合成,降低血糖,并能有效延缓胃排空、抑制食欲,进而降低体重,减少其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14,15,1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应用利拉鲁肽24周后,CIMT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利拉鲁肽可以逆转As,对心血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有研究发现,利拉鲁肽能够增加T2DM患者APN水平[17]。本研究也证实,观察组治疗后APN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利拉鲁肽可能通过改善脂肪细胞、提高APN水平,从而降低CIMT,延缓As进程[18]。
合并超重或肥胖的T2DM患者,会加重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抵抗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共同土壤,是肥胖导致As形成的关键环节[19]。IL-6、hs-CRP等炎性因子也在血管病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前者在管腔斑块形成中可出现表达增加,激活血管黏附因子,促进管腔狭窄、内膜增厚,后者则是非特异性炎性反应的敏感标志物,可预测颈动脉内膜增厚及T2DM是否发生[20]。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HOMA-IR、IL-6及hs-CRP均低与治疗前(P<0.05),提示利拉鲁肽抗As的作用同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炎症有关。
对于超重或肥胖的T2DM患者,利拉鲁肽在降血糖、降体重的同时,还能够逆转As,从而对心血管系统有直接保护作用,较好的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但是本研究样本量偏小、疗程偏短,关于利拉鲁肽逆转As、保护心血管系统的实验数据尚不够丰富,今后可以进行大规模、多中心、长时间的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参考文献:
[2]金文胜,尹卓娜.如何应对超重/肥胖与T2DM的双重负担——预防与控制并重[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6,24(9):861-864.
[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0(1):4-67.
[5]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血管超声检查指南[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9,18(10):911-920.
[6]石晓聪,彭宇辉,郑海飞,等.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血管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0,29(1):29-31。
[12]万万杰君,罗彩娴.利拉鲁肽与脂联素关系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4,20(2):307-309.
[13]刘春兰.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生理指标的影响[J].中国药业,2015,24(20):30-31.
[14]母义明.胰升血糖素样肽-1治疗的胰腺外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3,21(11):1051-1053.
[15]张渭涛,贾真,宁江颖.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利拉鲁肽治疗对胰岛β细胞功能和每日胰岛素用量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7,25(11):863-866.
[16]马存花,王小春,艾比拜·玉素甫.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17):2398-2400.
[18]王亮,李红玲,刘安宁,等.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学装备,2015,12(4):80-83.
[19]母义明.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综合管理专家共识[J].糖尿病天地(临床),2016,13(10):662-666.
解合兰,孙丹丹,王惠丽.利拉鲁肽对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20,17(25):13-16.
分享:
肌少症是一种以肌肉质量下降、肌肉功能减退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可导致患者跌倒,运动功能、生活质量下降。肌少症的患病率及病情进展与年龄呈正相关,研究显示,高龄人群的肌肉密度较中青年人群的肌肉密度至少下降约50%。
2025-03-29有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用于痴呆症的费用估计为1.3万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这一费用将增至1.7万亿美元,而如果将护理费用的增加考虑在内,则为2.8万亿美元[5]。中医药尤其是中医外治法近年来在痴呆症早期阶段-认知功能障碍阶段的预防与治疗中显示出了较好的效果,受到广泛关注。
2025-03-2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因血糖代谢异常导致患者视网膜局部组织微循环损害进而诱发一系列眼部典型病变,患病率逐年 升 高,统 计 发 现 亚 洲 国 家 人 群2型 糖尿病(T2DM)患者的 DR 发生率已达23%,是目前劳动人群中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的首要原因。
2025-03-18阴茎是由自主神经支配,自主神经是由交感、副交感神经两大系统组成,受大脑皮质和下丘脑的支配和调节,主要支配平滑肌、心肌、腺体分泌、内脏活属于阳痿范畴,其临床症状有阳痿不举、遇劳加重,心悸失眠、多梦,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舌质淡暗苔白,脉细弱[2]。
2025-03-17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发病率呈井喷式增长,它所导致的慢性病亦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其中糖尿病肾病是临床最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该病临床治疗效果差,病情迁延不愈,逐渐加重,直至进展为终末期肾病,依靠肾脏替代治疗维持生命,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
2025-02-10糖尿病作为最常见的慢性进展性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糖尿病一旦发生,除了疾病本身之外,引发的并发症不断折磨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如眼病、足病、肾病和脑病,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以糖尿病脑病最为常见。慢性高血糖可缓慢引起认知功能障碍和神经生理结构异常称为糖尿病认知障碍。
2025-02-08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dysfunction,ED)多于糖尿病病程7~10年出现,主要表现为阴茎勃起硬度逐渐降低,勃起硬度的维持时间逐渐缩短,最终导致性生活不能满意完成,甚至完全丧失勃起功能,属于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且具有高发、早发、难治、效差的特点[1]。
2025-02-061 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慢性代谢性疾病, 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对血糖水平的严格控制至关 重要[1]。然而,目前对于1型糖尿病的院外血糖管理 仍面临较大的挑战,如患儿家长护理能力差异、患儿血 糖监测依从性低以及定期监测困难等,可能影响血糖 控制效果[2]。
2025-01-23糖尿病患者随着体内物质代谢紊乱,不仅会引起血糖升高,加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等糖尿病并发症发生,还会引发高血压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增加心脏肌肉收缩力,增加心脏负担,进而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严重会危害患者生命。因此,需采取合理的降压治疗来减少心脏功能破坏。
2025-01-18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一种以高血糖、微血管和大血管损伤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损害多个器官和系统。肺由于其丰富的毛细血管网络,更易成为糖尿病微血管损伤的主要部位。糖尿病肺功能障碍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不可逆且与病程相关的肺部疾病,增加了糖尿病的死亡风险,肺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肺疾病的主要病理特征。
2025-01-16人气:18516
人气:16601
人气:15951
人气:15530
人气:1473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实用糖尿病杂志
期刊人气:1353
主管单位:辽宁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辽宁省医学会
出版地方:辽宁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9191
国内刊号:21-1523/R
邮发代号:8-149
创刊时间:1993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1.388
影响因子:0.021
影响因子:1.038
影响因子:0.279
影响因子:0.021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