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比较改良Limberg皮瓣转移与切除一期缝合两种术式在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晋城大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手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的56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改良Limberg皮瓣转移术(皮瓣组)26例和一期切除缝合术(缝合组)30例。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愈合时间、复发率、切口感染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皮瓣组在愈合时间、复发率、切口感染率方面均优于缝合组,皮瓣组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长于缝合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皮瓣组出现感染2例,复发1例;缝合组出现感染10例,复发9例。结论:改良Limberg皮瓣转移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尽管手术时间长,但具有复发率低、切口感染率低、愈合时间短等优势。
骶尾部藏毛窦是一种临床少见的感染性疾病,发生于骶尾部臀间裂软组织中,多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的窦道,内常含有毛发,多见于20~30岁男性,以肥胖多毛者为好发人群[1,2]。笔者采用改良Limberg皮瓣转移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治疗藏毛窦患者56例。纳入标准:(1)符合2011年版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关于藏毛窦的诊断标准;(2)有骶尾部反复破溃病史及中线处皮肤小凹;(3)术前均行骶尾部磁共振检查明确病变范围及深度,同时排除骶尾骨的相关疾病。排除标准:(1)孕妇及哺乳期;(2)伴有糖尿病或其他代谢性疾病;(3)不能耐受手术;(4)恶病质;(5)既往有精神病史;(6)既往手术后复发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将56例患者分为改良Limberg皮瓣转移术(皮瓣组)26例和一期切除缝合术(缝合组)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手术方法
皮瓣组:体位为折刀位,术前划线标记好菱形切口及皮瓣预切口。沿设计的切开线逐层切开菱形各边,病灶区切除深达骶骨筋膜背侧,彻底切除藏毛窦并留取标本送病理检查。沿设计的皮瓣线游离皮瓣及皮下组织,以确保对合皮瓣无张力为度。底部留置2根负压引流管,另戳孔引出。菱形皮瓣对合整齐后,间断缝合皮下组织,皮肤采用褥式缝合。术后俯卧制动,局部盐袋加压;控便,留置尿管3~5天;引流管引流量≤5ml/d时可予以拔除;术后禁食,全肠外营养5天以上;视切口愈合情况术后2~3周拆线;局部定期褪毛,防止复发。
缝合组:体位为折刀位,将所有外口包含在内,并以此为中心取纵向梭形切口。术前自窦道外口向内注射亚甲蓝溶液,应用探针沿窦道方向探查,在探针引导下游离至骶骨筋膜水平,完整切除窦道组织及周围蓝染组织,充分止血,创面使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间断缝合皮下组织,皮肤采用褥式缝合,尽可能不留死腔。术后处理与皮瓣组相同。
1.3观察指标
比较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切口感染率、复发率等。出院标准:切口局部无炎症,无明显渗出、水肿、疼痛及其他并发症。愈合标准:切口愈合,随访12~24个月,随访期间无裂开、感染等表现。复发标准:切口长期不愈合或愈合后再次出现疼痛、破溃流脓并经换药无明显好转等表现。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为16.7个月,皮瓣组在愈合时间、复发率、切口感染率方面均优于缝合组,皮瓣组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长于缝合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皮瓣组2例出现感染,1例为脓肿期间行手术治疗,术后出现感染;1例为术后切口局部出现感染;均予拆除缝线、引流换药后治愈;其中,脓肿期间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3个月复发。缝合组共有10例出现感染,均予以拆开缝线,局部换药后愈合,有9例患者复发,后行改良Limberg皮瓣转移术治愈。56例标本病理检查结果均符合藏毛窦病灶组织改变,无癌变病例,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手术资料比较
3、讨论
骶尾部藏毛窦的危险因素包括:长期久坐、清洗频率低以及局部刺激和外伤等;毛发较重、反复的局部摩擦和感染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少数患者可有癌变,最常见的类型为鳞癌[3,4,5]。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的方式有多种:(1)保守治疗,如酚溶液注射疗法、激光脱毛疗法、纤维蛋白胶黏堵术,创伤小,但病灶不易清除干净或容易复发;(2)病灶切除引流术,如病灶切除敞开引流术、病灶切除袋形缝合开放引流术、窦道切除侧方引流术,手术创伤大,愈合时间长,术后易复发;(3)病灶切除一期缝合术,病灶切除部分缝合术;(4)皮瓣术,如Limberg皮瓣术、Z形皮瓣成形术、V-Y形皮瓣术、karydakis皮瓣术等,研究表明,皮瓣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较为适宜[6,7];(5)内镜下治疗或视频辅助藏毛窦消融术,该术式是在内镜下利用高频能量消融清除窦道中的毛发和碎片,切除范围小、对邻近组织损伤小。
术后复发是手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所面临的难题之一[8]。单纯的切开引流术伤口愈合时间长;窦道切除一期缝合术式简单,但由于较高的切口张力及皮下积液积聚等原因,切口感染及切口裂开概率高,复发率可高达42%[9]。菱形皮瓣术的优势即在于可明显降低手术切口张力,文献推荐将菱形皮瓣转移缝合术作为骶尾部藏毛窦的理想治疗方法[10,11]。改良Limberg皮瓣转移术较经典Limberg皮瓣转移及其他皮瓣转移术有更低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12,13]。其原因可能与经典菱形皮瓣的底角位于中线臀沟处,两侧臀沟和骶尾部形成的三角形交界区位置深有关,且该处是身体较潮湿和不易清洁的部位,伤口的长期刺激导致该处伤口愈合慢、不愈合甚至复发[14]。而改良的皮瓣转移术,将底角向非供皮区平移约2cm,皮瓣可有效填平中线处的三角形交界区,抬高了臀沟,可有效降低术后的复发。缝合组术后有10例发生切口感染,9例出现复发,术后有很高的感染率和复发率,究其原因可能与术后切口两侧张力较大,术中难以做到严密缝合有关。若术中遗留有无效腔,可导致积液残留,进而导致切口感染或裂开,延迟愈合,不能达到一期愈合的目的。而皮瓣组术后切口感染率及术后复发率均较缝合组低,原因可能在于行改良Limberg皮瓣转移术后,可以减小切口张力,使臀沟明显变浅,避免臀部活动导致的反复局部摩擦,且去除了部分毛发浓密的皮肤,避免再次发生毛发刺入皮肤,因此其感染率及复发率较低。皮瓣组手术时间长,与皮瓣组较缝合组需游离皮瓣,且与手术创面更大有关。
综上所述,改良Limberg皮瓣转移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愈合时间短,切口感染率及复发率低,是目前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的理想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郑毅.骶尾部藏毛窦诊疗进展[J].中国医刊,2012,47(1):20-23.
[2]王峰,龚旭晨,阿力马斯,等.藏毛疾病32例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2009,4(7):544-546.
[3]饶珊珊,杨海力,胡胜利.小儿颈部藏毛窦合并脊髓脊膜膨出1例[J].重庆医学,2015,44(24):3456.
[5]刘剑,刘洁.骶尾部藏毛窦20例误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9,22(6):43-43.
[6]刘鼎盛,张宏,丛进春,等.双改良Limberg转移皮瓣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的短期临床疗效[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7,34(2);238-243.
[8]于锦利,段宏岩,蔡妲婧,等.臀沟中线小凹切除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伴大范围感染[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5,46(4):368-370.
[10]陈文平,马巧玲,林婉林,等.菱形皮瓣转移治疗藏毛窦临床研究[J/CD].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18,7(2):185-189.
[11]于锦利,郝鹏,陈顺革,等.不同的局部转移皮瓣手术方法在骶尾部藏毛窦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外科杂志,2019,27(12):1080-1082.
原江亮,陈志军,李元元,田浩.改良Limberg皮瓣转移与切除一期缝合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疗效比较[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0,48(09):1068-1070.
分享:
腹股沟疝是普外科常见疾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较高,该疾病是因腹腔内脏器向外突出于皮下形成肿块,引起腹痛、胃肠道不适等症状,若治疗不及时,患者病情持续进展,甚至会引发肠坏死、肠道梗阻等严重并发症,降低其生存质量。目前,临床常采取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如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与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
2024-12-11腹股沟疝主要表现为患者站立或行走时腹股沟处有明显包块,可引发腹部症状,如局部坠胀、疼痛等,男性可能出现阴囊肿大,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疝囊体积可持续增长,发生嵌顿,易引发缺血坏死、感染,严重者可出现血压降低、昏迷,甚至死亡。目前,手术是治疗腹股沟疝首选治疗方式,具有良好临床效果,可促进患者生理机能恢复。
2024-09-29肺癌早期通常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肺结节,手术是目前早期肺癌的首选治疗方式[1]。手术期间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 OLV)可以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但也可引起炎症反应、缺血-再灌注等病理生理改变,从而导致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PPCs),胸外科手术患者PPCs发生率高达59%[2]。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VATS)切口小、创伤小、术后疼痛轻,胸腔
2024-06-14血浆输注是外科手术患者临床救治中的重要手段之一,据报道目前大型三级医院所有外科手术的术中血浆输注率为2.5%,而对于心脏、移植、脊柱手术,术中血浆输注率甚至超过20%[1]。术中血浆输注的指征主要包括:大量急性外科出血,纠正凝血因子缺乏症以及凝血试验结果异常的微血管出血等[2]。在2015年的围手术期血液管理实践指南中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 一致认可当国际标准化比率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
2024-05-29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hronic non-special low back pain,CNLBP)指排除特异性下腰痛和坐骨神经/根性疼痛综合征的疼痛综合征,临床以腰骶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多数患者久行、久坐后症状加重,卧床休息后症状减轻;经针灸、热敷等保守治疗疼痛可缓解,但仍容易反复发作,且持续时间≥3个月。临床发病率高,占腰痛的85%[1]。
2024-05-21胫骨近端切骨为切骨的初始步骤,也是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关键步骤,对随后的韧带平衡、伸屈间隙平衡处理有着显著影响。因此,能否实现正确、精准的胫骨近端切骨操作直接关系到手术成败。目前,临床上常采用髓外定位杆引导切骨系统进行切骨定位,但其定位不准确的问题日渐凸显[1,2]。
2024-04-07肌少症是一种与年龄明确相关的综合征,其特征是肌肉质量和肌肉强度降低,会导致跌倒、骨折等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增加[1]。肌少症的概念最早由Irwin Rosenberg在1989年提出。欧洲肌少症工作组(European Working Group on Sarcopenia in Older People, EWGSOP)于2010年首先达成肌少症共识,定义其为一种增龄相关的肌肉量减少、肌肉力量下降和(或)躯体功能减退的老年综合征[2]。
2024-03-19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增殖和自我更新能力,能进一步分化为多种功能细胞。近年来,髓内注射干细胞治疗SCI逐渐成为研究热点[13,14,15,16]。髓内注射可将干细胞直接注入损伤的脊髓处,相较其他给药途径,细胞存活时间较长,理论上可促进脊髓组织的长期修复[17]。
2024-02-26颅脑损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外伤,主要是由于外界暴力作用于头部而引起,多见于交通事故、坠落及各种锐器钝器对头部的伤害等,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和致残率高等特点[1,2]。颅脑损伤发生后,受组织反应、出血等因素的影响,易导致脑疝形成[3]。脑疝具有发病急、进展迅速、死亡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与预后[4]。
2024-01-25DLSS常由于腰椎间盘突出、黄韧带增厚、关节突关节增生等众多因素造成腰椎椎管容积减少,从而引起间歇性跛行、下肢麻痛、腰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由于个体椎管容积差异和临床症状常具有不典型性及不确定性,目前临床指南尚未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因此临床中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成为骨科医师的共识[3,4]。
2024-01-24人气:16537
人气:15878
人气:15461
人气:14569
人气:13892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期刊人气:1781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
出版地方:湖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9-2188
国内刊号:43-1335/R
邮发代号:42-230
创刊时间:1996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107
影响因子:0.952
影响因子:0.590
影响因子:0.784
影响因子:1.02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