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以武术文化传播为视角,对学校武术和社会武术在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研究目的:对武术文化、学校武术和社会武术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当下阶段武术文化发展所遇到的障碍,并提出合理建议;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进行文献综述;结果发现在武术文化的传承过程中问题较大,主要表现在群众对武术不理解或了解很表层;结论:在学校武术中大力进行武术师资的培养,对学生同时进行武术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教授;在社会武术传授过程中多与群众交流,达到双线输出的效果,与企业进行合作开通更加合理的宣传方式。
近年来,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对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地进行挖掘复兴,中国武术文化得到了众多武术爱好者以及热爱民族传统文化者的青睐;但是,中国武术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且包含科目众多所以也成为了武术文化发展的阻碍;由于过去不合理的传承导致不少的武术拳种的缺失,急需更多的专家以及爱好者的挖掘整理。
1、相关概念综述
1.1传统体育
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极具代表性的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是在历史长河中所铸造并继承下来的遗产,对民族文化的身份认知、历史回忆以及理论构建的意义重大。[1]
1.2武术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武术界专家对武术进行了很多次的概念诠释,其中较为典型且比较贴切的表述为1961年出版的《体育学院本科讲义武术》:“武术是由拳术套路和器械套路及相关联的练习方式所组成的民族体育运动。它不仅具有强健筋骨、增进健康、磨练意志品质等作用;同时更是一项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文化遗产”。[2]该表述将武术界定为“拳、器械等套路以及相关锻炼方式”“民族传统文化体育”同时又说明武术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文化遗产”,还指出了武术能够“强健筋骨、增进健康、磨练意志品质”的价值功能。
1.3武术文化
武术的本质是技击,它富含了我国古典哲学思想,同时与器械,传承方式和民俗文化以及民族精神共同构成了民族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以中华民族为本源发展起来的,经过世代传承,逐渐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稳定的架构,对整个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文化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不仅包含了阴阳、五行及八卦思想,还实现了民族传统文化与武术文化的有机结合[3]武术也因此被赋予了哲学思想,使武术文化更加丰富,更具有活力。
2、研究现状
2.1武术文化概念的研究
近年来,武术在世界中的影响逐渐扩大,它早已不是一种超越意识形态的民族文化,更成为我国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强力手段。[4]武术作为我国富含民族文化的传统体育项目,其影响力日益壮大,这不仅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增强,更是一种弘扬一种传播;建国后国际武术联合会会员国数量逐年增多,而且还开办了各种武术赛事,如:武术锦标赛、世界杯散打比赛等十多个大型赛事;除此之外中国武术表演团更是频繁出访国外进行交流表演且深受广大国外群众喜爱。
2.2有关武术进校园的文献研究
“武术进校园”是一项重要的政策,其是否能够切实实施的前提是学校是否拥有良好的武术教师团队;自古以来教师就是学校教育的关键部分,武术自明清时期就已经设立科目,但武术却并未真正意义上步入课堂。在古代武术可以在众多项目中拥有一席之地,重要因素是它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在古代武术与军事息息相关,近代武术与尚武精神相辅相成。顺应“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潮流,将重心移向武术教育。[5]我国中小学武术课的开展情况不是很好,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现今武术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就是:“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6]如何培养武术师资,怎样提升武术教师专业水平,如何建全武术师资培训制度体系,已成为“武术进校园”项目亟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7]经调查全国有70.3%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程,此外,有的学校不仅没有增加武术课教学内容,反而减少内容来增加跆拳道等国外运动项目课程,使学生的武术认识更加不清晰。[8]
综上所述,在武术教资方面的培养明显不足,当务之急是解决“谁来教”的问题,对于武术习练者很多,但是大多都没有从事教育,导致武术教师资源短缺,学生也只知道武术而不理解武术,对武术的印象始终止步于影视剧中的形象;自“武术段位制”推广以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怎么教”和“教什么”的问题,但并没有解决的“谁来教”的问题,也就致使学生想学武术却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使武术仅仅停留在一项体育运动上。
学校武术教育是传承当代武术文化的重要路径,但是“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上武术课”的现象频繁出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武术课教学内容与学生对武术的需求不相匹配,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9]武术教学的内容跟武术教师具有直接关系,因此武术教师的知识、技能的强弱是学生能不能学到所需求的东西的关键。而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既具有技击实用性,又有鲜明民族文化特点的武术技术形式,恰恰蕴涵在以“拳种”为载体,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后者之中,而非对这种整体进行分解后的各种专项形式上。[10]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将动作分解,并没有说明其用途,也没有进行技击性的练习,反而将技击推脱给“散打”“拳击”,这种观念直接导致了学生心里对武术认识的偏差,间接阻碍了学生对习练武术的兴趣。
在武术教学中尤其对于作为未来武术师资来源,且已具有相当基础的武术专业学生的套路教学,也应在教授完学生基本招势以后,进一步讲解它们的文化意义,令其对所学内容知其然与所以然,从外在的形到内在的理,从做什么、怎么做到为什么是这样做而非那样做,有一个较全面、透彻的了解。[11]综上所述,不论是教师培养,还是武术教学都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特别是教学过程中,将武术文化的传播作为主要;武术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只有学生真正认识并了解武术,才能弘扬武术。
2.3有关社会武术的相关研究
2.3.1相关概念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武术的发展向多元化转变,不仅激发了社会武术的有生力量,并且在传承与改革的发展中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景象,发挥着厚植竞技武术、服务全民健身、培育民族文化的重要价值。[12][13]良好的社会秩序是个体发展需求与社会控制整合的辩证统一,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14]综上,社会武术具有服务于国家与民众健康发展的作用,担负着国家体育战略的时代重任,并且推动着全民健康发展的目标,成为全面健康的坚实后盾。
2.3.2社会武术现状研究
武术分为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传统武术中较为常见的有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且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有人练习,随着政策的导向,武术大赛中也常见以上拳种项目,使其得到一个发展的良好环境。社会武术中主要由传统武术构成,传统武术在传承过程中由于各种缘由使得很多武术失传,并且遇到了很大的危机。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休闲体育与竞技体育的生成,对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形成较大的冲击;加上国外体育的不断进入,对我国武术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习武者也在逐渐流失,我国传统武术的生存空间被压缩。[15]虽然我国提出“复兴我国传统文化战略”,但在现在的国际体育形势之下,传统武术的发展依然举步维艰,不仅如此,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更多的人没有太多时间去进行武术练习,他们需要一种简单、快捷、易学的体育项目,比如跆拳道、拳击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武术的传授,多以口传形式进行传承的,即就是以实践经验为主,虽然重视实践技能的传授,但却忽视了传统武术理论体系的构建,导致如今传统武术训练理论不完善,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难以融合的尴尬境地。
2.3.3武术传播途径研究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武术均以单项教学为主,缺乏与群众的沟通,导致武术文化交流成为形式,达不到传播的预期效果。[16]我们只是单向的传播,并没有双向的互动,仅仅是从传播者到传播对象,并没有形成双向流动的局面;我们缺少对群众理解程度的调查,过多的注重了传播的过程,而忽视了传播的效果如何,以及传播对象是否能够接受并很好地进行练习。[17]在社区和公园中,常见到练太极和形意拳的老人,他们也仅是看视频或看书自学,虽然是在练习武术,但却因为缺乏交流与理解,也仅仅止步于形,很难真正意会理解拳术的真髓。
国内武术商业化进程也在加快,但主要还是以表演为主,且表演老套,不能有效地吸引群众;随着现代各行各业商业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武术也在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调整自身商业化发展的脚步,但从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历程来看,要使其实现完全的商业化发展还有很大的挑战。[18]国内目前的武术商业化发展缺乏有效的企业带动,发展思路并不清晰明确,在很多领域当中,武术的样式有所增加,但其表演方式仍然较为传统,对大众的吸引力不大,无法达到有效的推广。[19]
综上所述,社会武术当今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来自竞技体育文化冲击,以及在传承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理论性支撑;在传播过程中主要以单向输出为主,没有更好的进行交流,在商业化进程中,对武术仅仅局限于表演且表演模式老套,缺乏企业带动导致宣传道路单一,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3、结论
本篇文献综述通过文献资料法,收集大量文献,对当下武术文化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得出以下结论:(1)对武术理解不够全面,没有抓住武术文化传承的根本所在。(2)在学校武术教育上,没有认清“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3)对武术文化的传播不够全面,缺乏沟通,以及科学的训练方法理论。(4)缺少企业带动,传播渠道单一。
参考文献:
[1]吉灿忠,邱丕相.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人类学研究进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5).
[2]段鼎周.白子国探源[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256.
[3]郭玉峰,丁传伟.我国武术文化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J].武术研究,2014(11).
[4]王兵,苏海涛,孔祥福.武术是中国重要的软实力[N].湖北日报,2010-10-17(3).
[5]杨建营,邱丕相."国家需要"对武术发展的驱动力探析[J].体育学刊,2010(2):94-98.
文章来源:李猛,韩金媛.传播视角下武术文化推广现状研究[J].武术研究,2021,6(08):34-36.
分享:
南岭走廊是我国三大民族走廊之一,横亘在湘、粤、赣、桂之间,长度达数千里,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走廊在历史发展中,成为少数民族人口较为集中的区域,居住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其中传统体育文化是其独具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23-10-07武术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其源远流长不断发展,在不同时代照映出不同光芒。从远古与兽斗动作的积累,到战争军事对练的发展至隋唐武举的开创,武术记录了各个时代的繁华与落寞。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是武术传播的不竭动力,回顾历史,夏‘校’、商‘庠’、乡学以及封建科举制度无疑都包含了国粹-武术。
2021-08-30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大国崛起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文化软实力。作为凝聚优秀民族文化与精神的文化复合体,传统射箭文化是实现民族复兴与大国崛起伟大征程中的重要文化支持。
2021-08-30文章以金庸武侠小说对峨眉武术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等方法,阐述和分析金庸武侠小说对峨眉武术性别的"建塑",以及对峨眉武术精神文化和技术文化方面产生的作用;分析金庸武侠小说对峨眉武术传播的正面影响及反面影响等。带动了峨眉武术产业发展,使峨眉武术成为中国传统武术的名片走向世界。
2021-08-30近年来,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对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地进行挖掘复兴,中国武术文化得到了众多武术爱好者以及热爱民族传统文化者的青睐;但是,中国武术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且包含科目众多所以也成为了武术文化发展的阻碍;由于过去不合理的传承导致不少的武术拳种的缺失,急需更多的专家以及爱好者的挖掘整理。
2021-08-30博物馆是一个面向大众开放、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永久性机构。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博物馆是传播文明成果的使者,是发展人类文明的窗口,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域文化积淀的载体与标志。
2021-08-30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蕴含了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底蕴与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当今全球化时代,由于自身发展与外来冲击,很多传统淡出人们视线,传承民族文化备受重视。中华民族向来开放、包容,中华文化从最早的“天人合一”发展为现在的“万物合一”,如今传统武术正面临来自西方体育文化的侵袭。
2021-08-30约瑟夫•奈明确提出了“软实力”概念,文化软实力理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国政府和文化学界也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从把“加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明确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到“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等理论的阐释,文化保护越来越具体。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加强对文化的保护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021-08-30中华图腾文化历经风雨沧桑千万年而不泯,其文化印记早已渗透中华大地,为后世文化奠基。以中华文化为养料的中国武术在形成、传承的过程中便自然而然地吸收融合了各族各地的图腾文化基因。通过跨文化比较法分析中国武术的图腾文化遗留,发现图腾文化既为武术技术和器物的生产提供了理论与素材又为武术传承提供了记忆与表达。
2021-08-30在信息化时代,要想提高武术文化的传播效率,就必须主动适应以新媒体为传播媒介的传播方式。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武术文化在新媒体中的传播现状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对武术文化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研究认为,虽然新媒体为武术文化的传播拓宽了渠道、提高了传播效率、搭建了传播平台。
2021-08-30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武术研究
期刊人气:2812
主管单位:山西省体育局
主办单位:山西体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出版地方:山西
专业分类:体育
国际刊号:2096-1839
国内刊号:14-1387/G8
邮发代号:22-86
创刊时间:2004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191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