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及气道重塑等是哮喘的主要病理改变。大量研究表明哮喘患者中存在鞘酯代谢紊乱,鞘氨醇-1-磷酸(Sphingosine-1-Phosphate,S1P)是鞘脂代谢的最终产物,作为免疫和炎症性疾病的重要介质成为研究重点,与哮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从S1P与哮喘的关系以及在哮喘临床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估的应用等方面,总结了S1P在哮喘病理改变中发挥的作用,以期探寻哮喘诊治的更多方向。
哮喘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喘息、呼吸急促、胸闷及咳嗽等,并伴随不同程度的气流受限,作为一种异质性疾病,哮喘的特征有慢性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和组织重塑等[1]。在我国20岁以上成年人中约有4 570万哮喘患者,患病率为4.2%[2],根据GINA定义的哮喘控制水平分级,2017年我国城区哮喘总体控制率为28.5%[3],哮喘的控制现状仍不够理想。因此,防控哮喘成为公共卫生的重点,探索哮喘复杂的发病机制以寻找有效的治疗途径十分重要。研究[4]发现,不同类型的哮喘患者均存在鞘脂代谢紊乱,尤其早期发病的儿童哮喘与鞘脂代谢紊乱密切相关,鞘脂代谢产物S1P在哮喘患者气道中浓度升高,而且大量研究[5]表明S1P参与哮喘气道炎症等各项病理改变,促进哮喘的发病并可影响哮喘的严重程度。因此,S1P被确定为哮喘研究中一个新的有前途的靶点。本文结合近年相关文献,对S1P在哮喘中的作用机制和应用前景展开综述。
1、S1P概述
鞘脂广泛分布在细胞膜上,是生物细胞中最重要的膜脂之一。S1P作为鞘脂代谢产物中常见的有效活性介质,是调节细胞内外多种生物学功能的重要信号分子,因其广泛的生物活性成为研究重点。S1P由神经酰胺降解为鞘氨醇(Sph)后,经神经酰胺酶和鞘氨醇激酶(Sphk)作用转化而来,在细胞内的表达水平受Sphk的活化调节[6]。其中,鞘氨醇激酶1(Sphk1)是催化Sph转化为S1P的关键限速酶,维持着细胞内鞘脂代谢的动态平衡,参与细胞的生长及死亡、血管的收缩和重塑、炎症反应等。S1P受体家族S1PR1-5以高亲和力结合S1P,属于G蛋白偶联家族的细胞表面受体,在不同细胞类型中表达,其广泛分布和功能多样性使之成为多种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7]。Sphk1/S1P/S1PRs信号转导是多种生理病理过程的关键调节通路,包括细胞存活、迁移和炎症。
S1P作为鞘脂代谢的重要产物,与17q21染色体位点及其内部血清类黏蛋白1样蛋白3(OR-MDL3)基因密切相关[8],这是经多项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证实的哮喘易感基因。明确ORMDL3导致哮喘发病的机制是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该基因可通过调控鞘脂代谢调节S1P的合成,进而影响哮喘的发生发展[9],也说明了S1P在哮喘的基因调控和早期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S1P在哮喘病理机制中的作用
2.1 S1P在气道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地位
气道炎症反应是哮喘的基本特征,涉及多种免疫细胞与细胞因子的参与。研究发现,免疫反应期间淋巴结中的S1P浓度增加,并可引导T细胞从最初激活的淋巴结出口至淋巴液中,再从淋巴液进入血液,最终抵达炎症组织发挥免疫作用。这一过程通过调节S1P及其受体梯度,使免疫细胞保持在炎症部位[10]。此外,S1P还可充当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的化学吸引信号,引导它们前往炎症部位促进组织修复[11]。除了调节免疫细胞迁移,S1P还可通过在气道上皮细胞中表达的S1PR2、S1PR3,增加趋化因子CCL3、CCL20的表达,由此介导早期T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募集[12,13]。这突显了S1P在气道炎症过程中的多重功能,可以调节T细胞、巨噬细胞等迁移和聚集,使它们在炎症部位激活从而发挥免疫功能。
肥大细胞是哮喘过敏性气道反应的关键效应细胞,抗原暴露诱导肥大细胞膜上Ig E交联,导致脱颗粒,释放大量炎性介质。在肥大细胞中,过敏反应依赖于Ig E与其高亲和力Fc受体FcεRI相互作用,该作用需要Sphk活化和S1P产生,且Ig E与FcεRI受体的结合亦可诱导Sphk的激活并产生S1P。既往研究[14]证明,S1P受体S1PR2在FcεRI触发的肥大细胞脱颗粒中发挥着必要作用。此外,S1PR4也在肥大细胞中表达,选择性抑制S1PR4可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并降低OVA诱导的哮喘小鼠肺泡灌洗液中免疫细胞的增加和Ig E、IL-4水平[15]。因此,S1P及其受体参与了肥大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
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是哮喘急性发作时的重要炎症表型,对激素治疗的反应较差,因而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16]。研究发现,S1PR4在巨噬细胞中与在上述肥大细胞中含量不同,对炎症可能发挥不同作用。S1PR4可与甲酰肽受体2(FPR2)相互作用,通过影响JNK通路和巨噬细胞M1程序,从而减轻中性粒细胞炎症,在缺乏S1PR4的中性粒细胞性气道炎症小鼠中,观察到更重的OVA诱导的肺部炎症和气道高反应[5]。除与S1P受体通路有关外,通过建立ORMDL3过表达小鼠后发现,ORMDL3负调控鞘脂代谢,降低S1P和二氢S1P(S1PRs的配体)循环水平,进而减少中性粒细胞炎症和IL-17a的表达[17],后者与重度哮喘相关。这强调了与ORMDL3有关的S1P及其受体在调节中性粒细胞炎症中的作用,为治疗哮喘非嗜酸性细胞表型,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性哮喘(难治性哮喘)提供思路。
除上述细胞外,S1P还可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促进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18],激活热休克蛋白、激活NF-κB炎症通路促进细胞因子的释放[19]等,在气道炎症的各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2.2 S1P信号传导诱导气道高反应
气道高反应性(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AHR)是哮喘的主要特征,与气道平滑肌(airway smooth muscles,ASM)收缩增强有关。既往研究[20]发现,S1P对气道平滑肌有直接作用,S1P激活后以Rho激酶依赖性方式刺激人ASM的收缩。以皮下注射的方式全身给药S1P后,可以观察到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阻力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增加。近期研究[21]证实,Sphk1与S1P可直接介导外周气道收缩,该过程由激活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M2后触发钙离子的释放介导,在气道中,释放的乙酰胆碱通过刺激M2受体引起支气管的收缩。对人和小鼠ASM进行S1P预处理,发现气道对乙酰胆碱和组胺的反应性随着S1P浓度增加而增强,数据表明S1P可以通过S1PR2和细胞内钙动员诱导气道高反应[22]。S1P可直接诱导平滑肌收缩,该作用独立于炎症导致的气道高反应。
S1P除直接作用于气道平滑肌外,还可通过参与神经-受体调节机制导致支气管的收缩。S1PR3在每个气道特异性结节神经元及大多数表达辣椒素受体(TRPV1)的颈静脉神经元中表达,肺部S1P刺激S1PR3导致迷走神经结节和颈静脉C纤维的作用电位放电,其激活后可导致反射性支气管收缩[23]。随着对哮喘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气道迷走感觉神经元在支气管收缩和气道高反应上的作用受到关注[24],S1P及其受体通路或可成为该作用中的关键影响因素。
2.3 S1P与气道黏液高分泌有关
气道黏液高分泌是哮喘的重要特征之一,包括杯状细胞过度分化、黏蛋白生成增加等生理病理过程。Sphk1参与IL-13诱导的ERK1/2磷酸化,使得黏液高分泌蛋白Muc5ac的产生增加,进而促使哮喘模型中嗜酸性粒细胞炎症和黏蛋白的生成[25]。S1P与受体S1PR2结合后可与G蛋白偶联进一步激活自噬信号传导,诱导上皮细胞黏液分泌和活性氧的产生。通过选择性抑制S1PR2,可显著减少气道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和杯状细胞黏液的产生,从而有效抑制气道炎症和气管壁增厚[26]。与S1P有关的激酶和受体可以导致气道黏液分泌和黏蛋白的生成增加,因此,抑制S1P信号转导通路可成为缓解气道黏液高分泌的研究方向之一。
2.4 S1P参与气道重塑过程
气道重塑是不可逆的气流受限的主要原因,与哮喘的严重程度有关。平滑肌细胞增殖是气道重塑的关键。在气道平滑肌中主要存在的S1P受体是S1PR2、S1PR3。基于微阵列分析,在平滑肌中鉴定出不少于88个受S1P调控的基因,包括参与细胞增殖和气道重塑的基因,如HBEGF、RGS4等。S1P可通过S1PR2、S1PR3激活细胞内钙动员和细胞外信号,调节Rho相关激酶,从而影响这些基因的表达[27]。除参与基因调控外,S1P还可通过S1PR2/3/STAT3/PLK1/ID2通路促进ASM增殖,S1P诱导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磷酸化,调节Polo样激酶1(PLK1)和分化抑制剂2(ID2)的表达上调,促进细胞增殖[21]。研究[22]进一步发现,S1P以浓度依赖性方式刺激ASM细胞增殖,重复暴露于局部的S1P可选择性激活S1PR2,从而推动ASM增殖。
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肌成纤维细胞的重要来源,有助于气道重塑,而S1P在EMT中同样发挥作用。通过对小鼠皮下注射S1P处理后发现,S1P可激活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驱动小鼠气道中EMT及纤维化标志物过度表达,如波形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明显增加,进而引起支气管结构发生变化[28]。这表明S1P/TGF-β轴可能成为哮喘肺功能障碍的一个有前景的治疗靶点。
3、S1P在哮喘诊治中的应用前景
3.1 S1P可作为哮喘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鞘脂代谢物是炎症反应中的重要生物活性介质,其变化与哮喘相关,可以作为哮喘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在哮喘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可观察到S1P水平升高。观察性研究发现,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S1P高表达,且与FEV1、FVC、FEV1/FVC呈负相关,与血清总Ig E、嗜酸性粒细胞等呈正相关关系。S1P水平随着病情加重而逐渐升高,提示血清S1P水平对哮喘严重程度有显著评价作用[29,30]。在儿童中也有同样发现,哮喘患儿的血清中存在S1P高表达,并随着病情加重表达水平增高。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其敏感度为82.56%,对小儿哮喘病情有良好的评估价值[31]。S1P不仅可以评估哮喘严重程度,还可联合指导治疗药物剂量的调整,有效监控气道炎症状态。尤其对于治疗后期症状和肺功能水平不明显的阶段,S1P水平仍有提示价值[32],故其在临床诊治哮喘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2靶向S1P可治疗哮喘
3.2.1 S1P通路抑制剂可能成为哮喘潜在治疗药物
芬戈莫德、西尼莫德等S1PR调节剂是一类口服小分子治疗性药物,已获得监管批准使用于多发性硬化症的治疗,并且在各种胃肠道、神经以及肺部疾病中开展了临床试验[33]。其中,芬戈莫德FTY720的研究最为深入。FTY720是一种免疫抑制剂,具有广泛的受体亲和力(SIPR1、3、4、5),对S1P信号传导具有拮抗作用。研究表明,FTY720可抑制氧化应激,同时减少Th2细胞因子分泌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对OVA诱导的气道炎症有潜在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34]。FTY720还可调节活性氧(ROS)的产生,减少CD11b及IL-8等的表达,显著降低中性粒细胞的活化状态,抑制中性粒细胞性气道炎症[35],可能成为治疗哮喘的新型候选治疗药物。
作为催化S1P产生的主要激酶,Sphk1在炎症免疫相关疾病中的作用备受关注,其抑制剂也得到广泛研究,包括鞘氨醇类似物SK1-I、哌啶类似物RB-005等,这些抑制剂在细胞自噬、重塑、炎性细胞因子释放等方面发挥着作用[36]。例如,鞘氨醇类似物AAL-R可直接作用于ASM细胞而无需免疫调节,在细胞内转化为其磷酸化形式,诱导细胞停滞,从而直接干扰ASM细胞的积累,逆转气道高反应和气道平滑肌增厚,从而抑制气道重塑的发生[37]。多种靶向S1P信号转导的调节剂可调控气道病理改变,或将成为哮喘治疗的有益方向,值得进一步研究。
3.2.2中医药通过调控S1P治疗哮喘
中医药可多靶点、多方面治疗哮喘,具有其独特优势。临床研究[38]发现,中药复方舒喘通络饮治疗后患者血清S1P水平显著降低,有效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期风痰阻肺兼血瘀证,且血清S1P水平的测定可以更好地反映与评估病情轻重与治疗效果。中成药协同治疗以及中医传统外治法也可起到减轻哮喘肺部炎症、改善肺功能的作用,如哮喘患儿在接受肺力咳合剂联合氨溴索治疗、穴位贴敷干预后,外周血血清中S1P表达明显降低,哮喘症状明显改善[39,40]。
大量研究表明,中药复方可调控S1P介导的哮喘多种病理改变,缓解气道炎症的同时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并可保护气道上皮损伤等,起到防治哮喘的作用。S1P不仅介导淋巴细胞的迁移,还可促使炎症状态下在小肠活化的炎性先天固有2型免疫细胞(i ILC2s)从小肠淋巴管通过淋巴系统入血,随后募集到肺组织中。化痰活血方可抑制哮喘小鼠肺及小肠组织中Sphk1、S1PR1的表达,从而阻断i ILC2s迁移,减轻气道炎症[41]。黄龙舒喘汤抑制S1P及其受体S1PR2、S1PR3介导的信号通路,减少哮喘小鼠中嗜酸性粒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聚集和炎症因子的释放,降低气道高反应[42]。中医药不仅在S1P介导的免疫细胞的迁移和聚集中发挥作用,本课题组的研究还揭示了Sphk1参与哮喘气道上皮损伤。我们观察到,在ORMDL3过表达条件下,Sphk1激活导致了气道上皮屏障功能的损伤,固本防哮饮可降低Sphk1和S1P表达,减轻上皮连接蛋白损伤,减少气道黏液分泌[43]。中医药防治哮喘疗效确切,调控S1P信号通路是其发挥防治作用的有效靶点之一,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空间。
4、展望
综上所述,S1P及其激酶、受体在哮喘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气道炎症、高反应、重塑及黏液高分泌等多种病理机制,并可应用于哮喘的临床诊治。由于S1P受体表达广泛,在不同细胞和器官类型中表达量及作用方式差异显著,且同个细胞中不同受体间相互作用仍不明确,是否存在协同或对立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目前对哮喘的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嗜酸性粒细胞气道炎症上,对非嗜酸性粒细胞炎症的原因及机制研究相对较少,尤其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对糖皮质激素具有耐药性,而S1P在其中的作用可能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然而,在其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以下问题:作为哮喘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之一,除在血清中检测,是否有更便捷、无创的检测方式,如痰液、呼出气冷凝液等。S1P信号转导的调节剂是否存在副作用,如何开发为高度特异性的靶向抑制剂,以及能否制成靶向哮喘治疗的药物,需要更多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支持。此外,中医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深入研究中医药如何通过调控S1P发挥对哮喘的治疗作用,将为哮喘的中医药防治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洪建国.儿童支气管哮喘规范化诊治建议(2020年版)[J].中华儿科杂志,2020,58(9):708-717.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0,43(12):1023-1048.
[16]段留路,董航明,蔡绍曦.哮喘急性发作气道炎症表型变化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8,34(12):1923-1925.
[19]张文路,徐春燕. SphK1/S1P在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中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23,39(19):2551-2555.
[29]宋云熙,王东霞,王英,等.血清S1P、SFRP1、TIM4、SFRP5与成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肺功能、气道炎症和治疗后再次急性复发的关系[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2,22(8):1519-1523.
[30]王娜.小儿支气管哮喘血清中S1P、TNC表达变化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19):3443-3444.
[31]厉玉鹏,吕倩倩.血清S1P水平在哮喘患儿治疗药物调整中的临床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20,25(12):1849-1854.
[37]温家让.舒喘通络饮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风痰阻肺兼血瘀证)的临床观察及其对血清S1P的影响[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23.
[38]王海浪,黄绘群,徐娇.小儿哮喘行肺力咳合剂联合氨溴索治疗对肺功能、致炎因子、ADAM33、S1P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2,22(8):40-43.
[39]李红华.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及对血清S1P、LXA4表达水平影39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24(2):153-156.
[40]傅榕冰.化痰活血方通过抑制ILC2s干预哮喘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昆明:云南中医药大学,2020.
[41]肖湘,魏颍,董艳,等.黄龙舒喘汤调控S1P/S1PR通路干预大鼠气道高反应的效应机制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23,34(3):525-529.
[42]杨睿雪.基于“益气固表”理论探讨SPHK1在哮喘气道上皮屏障功能损伤中的作用及固本防哮饮的干预作用[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8.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2374516);第三批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
文章来源:袁宸,赵霞,吴嘉宝,等.S1P在哮喘中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J].实用医学杂志,2024,40(07):936-940.
分享:
近年来,研究发现中医药在改善CVA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发作频率和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3]。根据其临床特征可将CVA归入中医学“风咳”范畴[4],临证多从风、痰、瘀、虚论治[5]。玄府作为气液流通最细微的通道,是气机升降出入、精血津液流通、脏腑得以濡养的枢纽,与肺气液屏障密切相关,近年来广泛应用于肺系疾病的防治[6-7]。
2025-04-18哮喘是以多种细胞反应引发气道慢性炎症为病因所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具发病时患者可见呼吸困难、胸闷、咳嗽、持续性喘息。此病有反复发作特点,因此患病后患者生活质量、工作生活等均将受到干扰,疾病影响、危害明显[1]。若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治疗,哮喘将累及呼吸系统功能,诱发感染性疾病,严重可导致休克,危及患者生命[2]。
2025-04-07哮喘是常见的儿童慢性肺系疾病之一,发病率较高[1]。该病归属中医“哮病”范畴,以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为主要表现,常在夜间或凌晨发作或加剧[2]。治未病理论出自《黄帝内经》,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独特贡献。胡晋婷基于治未病理论采用“冬病夏治”联合穴位贴敷控制哮喘发作,取得了很好疗效[3]。
2025-04-02支气管哮喘是气道的一种慢性变态反应性炎症疾病,通常可引起气道高反应性,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导致胸闷气促及咳嗽反复发作。 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临床缓解期。其中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率或不同程度地出现气喘、胸闷、咳嗽等症状,伴或不伴有肺通气功能下降。
2025-03-31布地奈德为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可有效减轻气道炎性反应,降低气道高反应性,从而改善哮喘患者临床症状和肺功能[2]。多索茶碱为甲基黄嘌呤类药物,具有松弛气道平滑肌、抗炎和改善呼吸功能的作用,可增强β2受体激动剂的疗效,降低哮喘急性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3]。
2025-03-21肺功能检查具有重要的病情和疗效评估作用,由于哮喘患儿年纪较小,认知能力和依从性较差,加之检查过程中可能产生焦虑和不适感,常导致检查结果不准确,甚至影响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1]。因此,如何在肺功能检查中提升哮喘患儿舒适度,减少其心理和生理上的不良反应,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关键问题之一[2]。
2025-03-19在过去的10年中,癌症免疫治疗的蓬勃发展和所取得的成就为许多预后不良的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是肿瘤免疫治疗中一类创新性的药物,其能通过阻断抑制免疫反应的关键调节信号,抵消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从而使肿瘤反应性T细胞产生有效的抗癌反应。
2025-02-15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儿科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哮喘是以持续的慢性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重塑为基本病理改变的异质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发作时喉间哮鸣、喘促气急、咳嗽胸闷、呼气延长,严重者出现不能平卧、呼吸困难、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口唇青紫、烦躁不安等症状[1]。
2025-02-13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婴幼儿是其高发群体。患儿患病后常表现出阵发性咳嗽、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需要及时给予对症治疗。雾化吸入是治疗该病的常用方法,具有起效快、疗效显著等优点,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但是在患儿接受雾化吸入治疗时,如果护理不到位可能会导致患儿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加重。
2025-02-08支气管哮喘是临床比较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数量较多,而且患病率在不断提升。支气管哮喘根治难度较高且易反复发作,随着病程时间的延长,会导致患者出现中重度支气管哮喘,增加疾病对身体健康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及时对病情进行分析并对症治疗,以控制疾病的进展。
2025-02-08人气:16012
人气:14030
人气:12835
人气:10760
人气:931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循证医学
期刊人气:750
主管单位: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广东省循证医学科研中心,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出版地方:广东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1-5144
国内刊号:44-1548/R
邮发代号:46-326
创刊时间:2001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590
影响因子:0.640
影响因子:0.297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69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