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危险因素及预测效能分析

  2024-09-30    45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 探讨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分析相关因素临床预测效能,旨在为临床防治方案制定提供更多参考。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本院行手术治疗消化道肿瘤患者共100例,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器官腔隙感染分组,比较感染组和未感染组临床特征资料,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对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同时描绘ROC曲线评估上述独立危险因素用于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风险预测临床效能。结果 本研究纳入行手术治疗消化道肿瘤患者共100例,其中术后出现器官腔隙感染8例,发生率为8.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联合脏器切除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均可能与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发生有关(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手术时间>3 h、术中失血量≥100 mL、联合脏器切除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3级均是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发生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联合脏器切除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均可用于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风险预测,且上述指标联合预测临床效能显著优于单一指标(P<0.05)。结论 男性、手术时间>3 h、术中失血量≥100mL、联合脏器切除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3级的患者在消化道肿瘤术后更易发生器官腔隙感染;同时上述指标相结合能够更为准确指导临床医生识别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发生高危人群。

  • 关键词:
  • 器官
  • 感染
  • 手术
  • 消化道肿瘤
  • 腔隙
  • 加入收藏

外科手术是目前消化道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而手术部位感染则是患者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生活质量下降,并加重家庭经济负担[1]。器官/腔隙感染是手术部位感染重要类型,其特征与体表感染存在诸多差异[2];如何有效降低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发生风险以最大限度避免院内死亡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目前仍不明确,难以指导外科医生早期准确识别术后器官/腔隙感染高危人群。本研究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本院行手术治疗的消化道肿瘤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器官腔隙感染分组,探讨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分析相关因素临床预测效能,旨在为临床防治方案制定提供更多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①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胃及结直肠癌;②于本院完成根治手术治疗;③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Ⅲ级;④年龄39~91岁;⑤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系统恶性肿瘤;②合并严重脏器功能不全;③血液系统疾病;④自身免疫性疾病;⑤姑息性或急诊手术;⑥术前存在全身或局部感染;⑦自行出院或拒绝配合治疗。最终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本院行手术治疗消化道肿瘤患者共100例,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器官腔隙感染分组;研究方案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研究方法

1.2.1资料收集:

由专人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吸烟情况、腹部手术史、合并糖尿病情况、合并高血压情况、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贫血情况、低蛋白血症情况、新辅助治疗情况、TNM分期、联合脏器切除情况、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等资料。

1.2.2围手术期支持方案:

术前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支持,术前采用聚维酮碘对术区进行消毒并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采用头孢呋辛1.5 g静滴,如手术时间>3 h者则术中增加静滴1次;术后常规行腹腔引流并给与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密切监测腹腔引流量、颜色及性状等。

1.2.3评估指标:

器官/腔隙感染判定标准参考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标准;贫血参考WHO标准,即男性<13 g/dL,女性<13 g/dL;低蛋白血症判定标准为术前血清清蛋白<35 g/L;TNM分期根据美国癌症联合会第8版标准[3]。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处理数据,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根据肺炎支原体肺炎进展为重症独立危险因素构建自变量偏回归系数构建模型方程式;描绘ROC曲线评估肺炎支原体肺炎进展为重症风险预测效能,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发生情况分析

本研究纳入行手术治疗消化道肿瘤患者共100例,其中术后出现器官腔隙感染8例,发生率为8.00%。

2.2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联合脏器切除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均可能与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发生有关(P<0.05),见表1。

2.3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手术时间>3 h、术中失血量≥100 mL、联合脏器切除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3级均是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发生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2.4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风险临床预测效能分析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联合脏器切除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均可用于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风险预测,且上述指标联合预测临床效能显著优于单一指标(P<0.05),见表3。


3、讨论


器官/腔隙感染已成为消化道恶性肿瘤围手术期管理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有报道提示,胃癌及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发生风险从8%~20%不等[4-5]。本研究纳入行手术治疗消化道肿瘤患者共100例,其中术后出现器官腔隙感染8例,发生率为8.00%,较以往报道结果更低,笔者认为这可能与近年来围手术期支持及抗感染方案进一步优化有关。进一步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证实,男性、手术时间>3 h、术中失血量≥100 mL、联合脏器切除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3级均是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发生独立危险因素,提示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发生受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方案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等因素独立影响。

表1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表2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表3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风险临床预测效能分析

已有研究显示,性别是外科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独立影响因素[6],本研究亦支持这一观点;分析原因可能为男性患者内脏脂肪面积及性激素可对机体免疫系统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导致术后感染风险增加。

手术时间延长及术中失血量增多均提示更为严重手术医源性创伤,导致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损伤更为严重,同时腹腔暴露时间越长则已被证实与更高腹腔感染发生风险独立相关[7]。本研究结果亦证实,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均是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发生独立危险因素。考虑到外科医生对于术中失血量及手术时间可以进行控制,故可作为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风险控制重要干预点,通过术中谨慎操作,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并在保证手术效果及安全性前提下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对于预防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证实接受联合脏器切除可导致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发生风险升高。目前对于消化道肿瘤患者联合脏器切除应用仍存在争议;有报道认为以预防性脾切除术为代表的联合脏器切除术可导致术后更高并发症发生风险,且生存收益甚至更低[8]。另有研究证实,保留脾脏后脾门淋巴结清扫用于进展期近端胃癌患者安全有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9]。故笔者认为对于消化道肿瘤患者外科医生应当严格评估联合脏器切除适应证后谨慎开展,避免盲目扩大手术范围导致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发生风险升高及预后不良。

此外本研究还提示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是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发生独立影响因素;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是评估患者术前身体机能状态重要指标,其分级越高则术后感染及预后不良高风险;对于此类患者应当术前给予更为积极有效干预方案以有效改善患者身体机能状态[10]。

本研究基于上述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描绘ROC曲线,结果显示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联合脏器切除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均可用于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风险预测,但单一指标预测AUC均不足0.7,而上述指标联合预测AUC达0.88,显著优于单一指标;故笔者认为外科医生可在术前根据上述危险因素综合评估后筛选最高危人群,给予更具针对性围手术期支持管理方案,从而最大限度降低术后感染特别是器官/腔隙感染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男性、手术时间>3 h、术中失血量≥100 mL、联合脏器切除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3级的患者在消化道肿瘤术后更易发生器官腔隙感染;同时上述指标相结合能够更为准确指导临床医生识别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发生高危人群。


参考文献:

1胡俊川,冯强,高聪,等.快速康复外科技术在下消化道肿瘤择期手术中的应用探讨[J].临床外科杂志,2010,18(5):323-325.

2王琦,吴舟桥,刘子宁,等.胃结直肠癌术后腹腔感染性并发症多中心、前瞻性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质量控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23,26(2):154-159.

3贾会学,孙尚念,李六亿.基于风险分级的经腹直肠癌切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防控效果[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3,33(2):300-304.

4许洪宝,蔡炜龙,汪伟民,等.老年胃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8,33(4):276-279.

5马兴好,江晓阳,王传霞,等.预测胃癌D2根治术后感染风险列线图模型的建立与验证[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3,22(9):1013-1020.

6张学娟,吴冬寒,张学政,等.四种常见胃肠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安徽医药,2021,25(4):785-788.

7姚雪,卢冉冉,刘雪燕,等.中老年胃癌手术器官/腔隙感染危险因素及直接经济负担[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1,31(18):2855-2859.

8许娟,江莹,於恩桥,等.胃肠道或肝胰胆管癌术后病人器官/腔隙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J].护理研究,2022,36(14):2497-2502.

9贾会学,孙尚念,李六亿.基于风险分级的经腹直肠癌切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防控效果[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3,33(2):300-304.

10徐雅灵,费卫珠,高丽英,等.胃癌和结直肠癌术后器官/腔隙感染的风险因素分析与预测模型的建立[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3,22(9):1003-1012.


文章来源:张旭,何利民.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危险因素及预测效能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24,29(09):1630-1632.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浙江创伤外科

期刊名称:浙江创伤外科

期刊人气:1580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温州医科大学

出版地方:浙江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9-7147

国内刊号:33-1253/R

邮发代号:32-122

创刊时间:199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