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讨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分析相关因素临床预测效能,旨在为临床防治方案制定提供更多参考。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本院行手术治疗消化道肿瘤患者共100例,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器官腔隙感染分组,比较感染组和未感染组临床特征资料,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对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同时描绘ROC曲线评估上述独立危险因素用于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风险预测临床效能。结果 本研究纳入行手术治疗消化道肿瘤患者共100例,其中术后出现器官腔隙感染8例,发生率为8.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联合脏器切除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均可能与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发生有关(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手术时间>3 h、术中失血量≥100 mL、联合脏器切除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3级均是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发生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联合脏器切除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均可用于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风险预测,且上述指标联合预测临床效能显著优于单一指标(P<0.05)。结论 男性、手术时间>3 h、术中失血量≥100mL、联合脏器切除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3级的患者在消化道肿瘤术后更易发生器官腔隙感染;同时上述指标相结合能够更为准确指导临床医生识别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发生高危人群。
外科手术是目前消化道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而手术部位感染则是患者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生活质量下降,并加重家庭经济负担[1]。器官/腔隙感染是手术部位感染重要类型,其特征与体表感染存在诸多差异[2];如何有效降低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发生风险以最大限度避免院内死亡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目前仍不明确,难以指导外科医生早期准确识别术后器官/腔隙感染高危人群。本研究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本院行手术治疗的消化道肿瘤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器官腔隙感染分组,探讨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分析相关因素临床预测效能,旨在为临床防治方案制定提供更多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①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胃及结直肠癌;②于本院完成根治手术治疗;③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Ⅲ级;④年龄39~91岁;⑤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系统恶性肿瘤;②合并严重脏器功能不全;③血液系统疾病;④自身免疫性疾病;⑤姑息性或急诊手术;⑥术前存在全身或局部感染;⑦自行出院或拒绝配合治疗。最终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本院行手术治疗消化道肿瘤患者共100例,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器官腔隙感染分组;研究方案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研究方法
1.2.1资料收集:
由专人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吸烟情况、腹部手术史、合并糖尿病情况、合并高血压情况、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贫血情况、低蛋白血症情况、新辅助治疗情况、TNM分期、联合脏器切除情况、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等资料。
1.2.2围手术期支持方案:
术前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支持,术前采用聚维酮碘对术区进行消毒并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采用头孢呋辛1.5 g静滴,如手术时间>3 h者则术中增加静滴1次;术后常规行腹腔引流并给与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密切监测腹腔引流量、颜色及性状等。
1.2.3评估指标:
器官/腔隙感染判定标准参考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标准;贫血参考WHO标准,即男性<13 g/dL,女性<13 g/dL;低蛋白血症判定标准为术前血清清蛋白<35 g/L;TNM分期根据美国癌症联合会第8版标准[3]。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处理数据,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根据肺炎支原体肺炎进展为重症独立危险因素构建自变量偏回归系数构建模型方程式;描绘ROC曲线评估肺炎支原体肺炎进展为重症风险预测效能,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发生情况分析
本研究纳入行手术治疗消化道肿瘤患者共100例,其中术后出现器官腔隙感染8例,发生率为8.00%。
2.2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联合脏器切除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均可能与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发生有关(P<0.05),见表1。
2.3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手术时间>3 h、术中失血量≥100 mL、联合脏器切除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3级均是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发生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2.4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风险临床预测效能分析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联合脏器切除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均可用于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风险预测,且上述指标联合预测临床效能显著优于单一指标(P<0.05),见表3。
3、讨论
器官/腔隙感染已成为消化道恶性肿瘤围手术期管理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有报道提示,胃癌及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发生风险从8%~20%不等[4-5]。本研究纳入行手术治疗消化道肿瘤患者共100例,其中术后出现器官腔隙感染8例,发生率为8.00%,较以往报道结果更低,笔者认为这可能与近年来围手术期支持及抗感染方案进一步优化有关。进一步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证实,男性、手术时间>3 h、术中失血量≥100 mL、联合脏器切除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3级均是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发生独立危险因素,提示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发生受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方案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等因素独立影响。
表1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表2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表3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风险临床预测效能分析
已有研究显示,性别是外科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独立影响因素[6],本研究亦支持这一观点;分析原因可能为男性患者内脏脂肪面积及性激素可对机体免疫系统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导致术后感染风险增加。
手术时间延长及术中失血量增多均提示更为严重手术医源性创伤,导致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损伤更为严重,同时腹腔暴露时间越长则已被证实与更高腹腔感染发生风险独立相关[7]。本研究结果亦证实,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均是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发生独立危险因素。考虑到外科医生对于术中失血量及手术时间可以进行控制,故可作为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风险控制重要干预点,通过术中谨慎操作,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并在保证手术效果及安全性前提下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对于预防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证实接受联合脏器切除可导致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发生风险升高。目前对于消化道肿瘤患者联合脏器切除应用仍存在争议;有报道认为以预防性脾切除术为代表的联合脏器切除术可导致术后更高并发症发生风险,且生存收益甚至更低[8]。另有研究证实,保留脾脏后脾门淋巴结清扫用于进展期近端胃癌患者安全有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9]。故笔者认为对于消化道肿瘤患者外科医生应当严格评估联合脏器切除适应证后谨慎开展,避免盲目扩大手术范围导致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发生风险升高及预后不良。
此外本研究还提示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是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发生独立影响因素;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是评估患者术前身体机能状态重要指标,其分级越高则术后感染及预后不良高风险;对于此类患者应当术前给予更为积极有效干预方案以有效改善患者身体机能状态[10]。
本研究基于上述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描绘ROC曲线,结果显示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联合脏器切除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均可用于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风险预测,但单一指标预测AUC均不足0.7,而上述指标联合预测AUC达0.88,显著优于单一指标;故笔者认为外科医生可在术前根据上述危险因素综合评估后筛选最高危人群,给予更具针对性围手术期支持管理方案,从而最大限度降低术后感染特别是器官/腔隙感染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男性、手术时间>3 h、术中失血量≥100 mL、联合脏器切除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3级的患者在消化道肿瘤术后更易发生器官腔隙感染;同时上述指标相结合能够更为准确指导临床医生识别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发生高危人群。
参考文献:
1胡俊川,冯强,高聪,等.快速康复外科技术在下消化道肿瘤择期手术中的应用探讨[J].临床外科杂志,2010,18(5):323-325.
2王琦,吴舟桥,刘子宁,等.胃结直肠癌术后腹腔感染性并发症多中心、前瞻性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质量控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23,26(2):154-159.
3贾会学,孙尚念,李六亿.基于风险分级的经腹直肠癌切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防控效果[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3,33(2):300-304.
4许洪宝,蔡炜龙,汪伟民,等.老年胃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8,33(4):276-279.
5马兴好,江晓阳,王传霞,等.预测胃癌D2根治术后感染风险列线图模型的建立与验证[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3,22(9):1013-1020.
6张学娟,吴冬寒,张学政,等.四种常见胃肠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安徽医药,2021,25(4):785-788.
7姚雪,卢冉冉,刘雪燕,等.中老年胃癌手术器官/腔隙感染危险因素及直接经济负担[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1,31(18):2855-2859.
8许娟,江莹,於恩桥,等.胃肠道或肝胰胆管癌术后病人器官/腔隙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J].护理研究,2022,36(14):2497-2502.
9贾会学,孙尚念,李六亿.基于风险分级的经腹直肠癌切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防控效果[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3,33(2):300-304.
10徐雅灵,费卫珠,高丽英,等.胃癌和结直肠癌术后器官/腔隙感染的风险因素分析与预测模型的建立[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3,22(9):1003-1012.
文章来源:张旭,何利民.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危险因素及预测效能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24,29(09):1630-1632.
分享:
上消化道出血指自十二指肠悬韧带以上消化道的出血,临床针对中危以下程度的出血常可采取保守药物治疗。目前临床常用的止血药物有生长抑素、艾司奥美拉唑及血凝酶[1]。血凝酶是临床常见止血药物,适用范围较广,可用于内外科及妇产科的出血性治疗,对上消化道出血的针对性较差,且长期使用会造成凝血功能异常[2]。
2025-04-14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内科常见病及多发病之一,人体十二指肠、食管、胰胆及胃等部位发生病变而产生出血,发病率高,患者病情复杂、起病急骤,且病情进展较快,多发生于老年人群,以头晕、便血及呕血等为主要症状,常伴有血容量不足引发的周微循环衰竭,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大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安全[1]。
2025-04-08早期诊断与治疗对于提升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利用内镜技术,通过圈套器工具切除病灶,因其操作简便、创伤小,在早期小型病灶治疗中表现出色。然而,面对大型或深层病灶,EMR难以确保完整切除,术后易复发[1]。
2025-03-26果不及时有效治疗,会导致患者死。基于此,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紧急救治和护理,维持患者的生命,改善出血症状。常规护理内容较单一,只对患者进行基础护理、病情监测,不能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致使恢复速度缓慢,严重者产生一系列并发症,所以探寻更有效的护理方法。
2025-03-20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消化道疾病,主要是指胃、食管、部分小肠三个部位产生的出血,具有起病急、发展快的特征[1]。该疾病在临床上表现为黑粪、呕血等症状,如不及时进行有效干预,随着疾病的发展,则会造成身体多器官损伤,甚至引起休克,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2]。
2025-02-17对于消化型溃疡出血,中医学认为其病机主要在于胃热血瘀,肝郁脾虚,气血逆乱,血不循经,属“血证”范畴,但也有学者将其归属“胃痛”范畴,认为其病机在于胃中积热,食滞肠胃,脾虚肝滞,胃经瘀阻,不过临床治疗均认同补气、固脱、止血[3]。黄芪是一种具有补气固表、敛疮生肌、行滞通痹的补气药。
2025-01-06目前抑酸药物和止血药物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常用方法。西咪替丁是常用抑酸药物,能提高患者胃内p H值,修复胃黏膜屏障,有理想的止血和预防再出血效果[3]。裸花紫珠颗粒以裸花紫珠为主要组分,可收敛止血、消炎解毒,且在肝硬化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中效果较好[4]。
2024-12-30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为常见消化系统急症,病因多为消化性溃疡、肝硬化、静脉曲张破裂等,治疗不及时则病死率较高[1-2]。药物止血是本病治疗的常用手段,生长抑素为常用药物。该药物可对体内垂体激素的分泌与释放发挥抑制和调节作用[3]。然而单纯予生长抑素治疗效果有限,为进一步提升疗效,多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
2024-12-09胰蛋白酶是一种重要的碱性蛋白酶,广泛存在于动物的消化系统中,它的异常激活会导致许多疾病,如胰腺炎、胰腺癌、胃癌、卵巢癌、胆道癌等。目前,人体尿液中的胰蛋白酶水平已作为诊断胰腺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已报道的胰蛋白酶检测方法包括质谱仪、凝胶电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电化学分析、比色测定等。
2024-12-04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但是PCI术后病人发生支架内血栓、复发性血管栓塞事件、复发性缺血事件的风险依然较大[1]。PCI术后应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能有效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但是病人在接受抗血小板治疗同时,也增加了局部和全身出血风险[2]。
2024-11-25人气:18547
人气:16671
人气:15570
人气:15086
人气:1484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浙江创伤外科
期刊人气:1580
主管单位: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温州医科大学
出版地方:浙江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9-7147
国内刊号:33-1253/R
邮发代号:32-122
创刊时间:199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影响因子:1.107
影响因子:0.952
影响因子:0.590
影响因子:0.784
影响因子:1.02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