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ic/index/images/icon-home.png)
摘要:本文以牛结节性皮肤病实际诊疗案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实际工作经验确诊病症,以中西医结合用药技术进行对症治疗,并总结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牛结节性皮肤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措施,以期为广大养殖者提供参考。
2019年我国首次通报发生牛结节性皮肤病以来,全国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流行,多呈零星点状散发,该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养牛业的一大疫病。2021年8月崇信县周边地区发现一起疑似牛结节性皮肤病,为保障养殖场经济效益,有关部门加大防控力度,采取排查、消毒、隔离、紧急免疫接种、驱蚊灭蝇等防控措施,加强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养殖户,降低舆情舆论,切实降低了养殖场(户)疫情发生风险。牛结节性皮肤病(LSD)又称牛疙瘩皮肤病,为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的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SDV)引起的一种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病毒性传染病。我国将该病作为二类动物疫病进行管理。
1、临床特征
所有牛类均可感染牛结节性皮肤病,发病率2%~45%,死亡率10%,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潜伏期为2~4周。发病后体温升高至41℃以上,并伴有精神萎靡沮丧、不愿活动、食欲减退、眼睑水肿等症状。在发热后48 h内,皮肤结节数量可能递增,覆盖全身;也可能只有零星几个。颈部、会阴、生殖器、乳房和四肢等部位的皮肤结节明显,结节直径可达5~50 mm,颈下及胸腹部皮下出现水肿,触诊有波动感,小结节会自发消退且不留痕迹,而有些会引发溃疡;大结节通常会纤维化且持续数月。公牛通常不育,并通过精液长期排毒;怀孕母牛可能会流产并持续数月不发情。
2、传播方式
2.1 直接接触传播。
该病毒可水平传播,也能垂直传播。共用水源和引种,均可提升牛结节性皮肤病水平传播和暴发风险。带毒母牛、带毒种公牛都可以将该病垂直传播给犊牛。
2.2 间接接触传播。
健康牛可以通过接触病牛污染的环境,污染的用具、饲料、垫草,病牛粪便、分泌物、毛皮等而感染。经证实,蚊子能传播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最近发现,非叮咬的苍蝇也具有传播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的作用,其作为传播媒介,通过采食因牛结节性皮肤病死亡的动物尸体,从损伤皮肤或体液中携带病毒。
3、疫病诊断
该病可通过特异性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做出初步诊断,但因为有些病与牛结节性皮肤病极为相似,很难区分,确诊需要进一步进行实验室病原学和血清学技术检测。
4、典型案例
4.1 案例一。
某镇某村一散养户电话报告,所饲养的10头牛中有2头牛出现疑似症状,随后组织人员到现场检查诊断。该地属山区地带,主要以放牧为主,饲养环境较差,防疫设施设备落后,加之发病处于盛夏之季,蚊蝇滋生。病牛体温升高40℃,呼吸急促,食欲减退,饮水次数增多,心率正常;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结节,乳房及四肢内侧明显,颈下及胸腹部皮下出现水肿,触诊有波动感。经过治疗该病牛5 d后痊愈。
4.2 案例二。
接某乡某村村级动物防疫员电话报告,该村一农户饲养的5头牛,其中2头牛出现疑似症状(母子),该农户以放牧为主,与案例1共用同一草场,母牛食欲减退,饮欲增强,眼睑水肿,流泪,体温升高41℃,呼吸急促,肺部听诊有湿啰音且伴有阵发性咳嗽,心率122次/min,全身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结节,密度较高,部分结节破溃,流脓性分泌物,患畜表现疼痛不安;犊牛精神状况良好,皮肤出现少量结节,无破溃现象,食欲、体温、呼吸、心率均指标正常。母牛经过7 d治疗后痊愈,犊牛5 d后痊愈。
5、防治措施
5.1 预防措施
5.1.1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免疫力。
对患畜采用饮水中添加板青颗粒、黄芪多糖、电解多维等,提高牛只自身抵抗能力。
5.1.2 加强消毒灭源工作。
搞好圈舍卫生,及时清除圈舍内外积水和尿液,做好消毒灭源工作。可用0.5%新洁尔灭溶液、3%次氯酸钠溶液、三氯异氰脲酸粉等进行养殖环境和圈舍消毒。
5.1.3 加强驱蚊灭蝇(蠓、蜱、牤)工作。
采用药物和物理方法开展驱杀蚊、蝇、蜱、蠓等昆虫。
5.1.4 转变饲养方式。
为避免牛群混养,交叉感染,严禁放牧,将放牧牛群改为圈养舍饲;严禁群众从周边地区贩运(购进)未取得《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的牛只。
5.1.5 及时隔离,紧急接种。
对上述病例治疗的同时及时隔离假定健康牛,并对同群牛用羊痘疫苗5倍的羊剂量紧急皮内注射接种。
5.2 治疗原则。
中医以清热解毒,消结散瘀为主;西医以抗病毒、抗菌消炎,提高机体免疫力,紧急预防接种。
5.2.1 中药方剂。
板蓝根40 g、大青叶30 g、金银花35 g、连翘30 g、蒲公英25 g、黄连15 g、黄柏30 g、焦山栀35 g、大黄50 g、乳香25 g、没药25 g、元胡20 g、龙胆草30 g、黄芪50 g、皂角刺30 g、甘草15 g,煎汁,候温灌服,1 d 1剂,连服5剂。
5.2.2 西药方剂。
方剂一:呼吸急促或伴有咳嗽症状者使用双黄连20 ml+头孢噻呋钠5 g+地塞米松磷酸钠15 ml,肌肉注射;其他症状使用黄芪多糖30 ml+青霉素800万IU+地塞米松磷酸钠15 ml肌注或者板蓝根30 ml+头孢噻呋钠5 g+地塞米松磷酸钠15 ml,肌肉注射,孕畜不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同时在患病牛只另一侧使用磺胺嘧啶钠30 ml肌肉注射,2 d2次,连用3 d。方剂二:局部溃疡明显者用盐酸林可霉素20 ml+头孢塞夫拉噻呋钠5 g肌注;免疫功能底下病程持续时间较长者用黄芪多糖30 ml+板蓝根注射液30 ml肌注。1 d 2次,连用3 d。
5.2.3 局部治疗。
可用3%的碘溶液、强力抗生素等药外涂。对皮肤结节未化脓者用0.3%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清洗,然后用碘伏或碘甘油进行涂抹;皮肤结节破溃或形成脓包者用双氧水清洗,然后用碘伏或紫药水进行涂抹。
6、小结
为避免感染造成牛只死亡带来的经济损失,要加大牛结节性皮肤病防控宣传培训力度,增强养殖户防控意识,积极构建完善的诊疗方案,对症治疗,做好血清检测和抗体水平监测,并选择使用对症的疫苗进行针对性的免疫接种,诱导机体产生充足的抗体,才能有效预防该类疾病的传播。
参考文献:
[1]谢士杰,朱俊达,王天坤,等.牛结节性皮肤病疫苗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21, 48(11):4220~4230.
[2]潘玉平,邓瑞雪,胡小慧,等.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流行概况、防控及疫苗研究进展[J].甘肃畜牧兽医,2023, 53(06):21~24.
[3]李楠,孟锦昕,王建聂,等.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检测及蠓、蚊携带病毒调查[J].中国畜牧兽医,2023, 50(10):4179~4187.
[4]程肖晔,王晓亮,常广军,等.牛结节性皮肤病研究进展[J].畜牧与兽医,2023, 55(09):144~150.
文章来源:李喜平,任晶晶,冯欣欣,等.牛结节性皮肤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24(07):85-86.
分享:
A型和C型菌株是导致仔猪腹泻的主要菌株,临床上主要引起仔猪红痢,特征为坏死性或出血性肠炎。A型可导致非出血性的严重腹泻,C型主要特征是出血性腹泻[7]。2022年我国部分地区产气荚膜梭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哺乳仔猪产气荚膜梭菌阳性率为22.73%,分离到的31株产气荚膜梭菌均为A型菌株[8]。
2024-12-02蚕桑产业穿越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既是中国重要的传统产业,也是目前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据统计,自1909年至1969年间我国蚕桑产业一度落后于日本,20世纪70年代我国茧、丝产量先后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茧丝生产国[1]。
2024-11-18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作为我国独特的地理区域,扮演着东部农业区与西部牧业区的过渡角色,年均降水250~400 mm,降水变率大,季节性干旱问题突出[1],退化、沙化、盐渍化土地占当地总面积的50%以上,中低产田占当地耕地面积的90%以上,这片广袤的土地不仅面临着生态环境脆弱的挑战[2,3],同时也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2024-11-18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作为农村特色产业的生态畜牧业正成为农村地区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1]。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助推湖南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村和谐稳定,提升畜禽农产品上行效率,增加农民收入[2]。当前,针对湖南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困境的文献研究尚不充分。
2024-11-18甜玉米原产于美洲,一种兼水果、蔬菜、粮食、饲料等广泛用途的新型玉米品种。其营养成分丰富、口感软糯香甜,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1-3]。鲜食玉米在我国消费潜力巨大,全国鲜食玉米种植分布很广,南方鲜食玉米种植面积占比与北方种植面积占比约7∶3。
2024-08-22为了提高动物源细菌耐药性检测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质量控制能力,我们以《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微生物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农业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机构基本条件》为基本原则,结合世界各国先进管理经验,从实验室角度对该过程相关因子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制定规范准则。
2024-08-18圣农发展作为我国家畜牧业企业的巨头之一,在未来建设万亿级家禽产业的过程中,既是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强有力的竞争者,也是行业的领头羊、行业发展的标杆,因此圣农发展的财务表现对推动整个畜牧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024-08-04目前规模化养羊场中最为常见的疾病有羊痘、羊炭疽、口蹄疫、小反刍兽疫、布鲁氏杆菌病、链球菌病等。羊场疫病防控不科学会使羊群感染疫病,从而使养殖户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现阶段养殖场疫病感染率逐年上升,因此需要对疫病传播的方式及危害做出科学分析和判断,制定出针对性的防疫措施,用以提高养羊场的防疫效率和防疫效果。
2024-07-22牦牛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可以在极寒、恶劣和缺氧的条件下生存,是青藏高原和邻近高海拔地区的特有品种[1]。在高海拔地区的生活、生产和经济功能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持续利用研究的目的是更好地利用牦牛的遗传资源,提高牦牛的生产性能和适应性。
2024-07-19当前,我国70%的草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1],草原生态系统整体仍较脆弱,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草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促进生态建设、草牧业生产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2]。随着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不断加强,优质草种需求也在不断加大[3]。
2024-07-19人气:7283
人气:6783
人气:5730
人气:4756
人气:4163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畜牧与兽医
期刊人气:4373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0529-5130
国内刊号:32-1192/S
邮发代号:28-42
创刊时间:193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191
影响因子:0.518
影响因子:0.270
影响因子:0.956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