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伊犁草原生态功能恢复还处于初期阶段,草原生态环境依然脆弱,草原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林草融合还在起步阶段,特别是生态修复用种主要依赖进口,乡土草种繁育能力较低。该文总结分析了2019年伊犁林草融合以来草原生态修复用种及草种繁育实践情况,针对草种繁育基地面积小,难以满足生态修复用种需求,草种繁育基地产量不稳定,草种基地“建设、繁育、经营、管理”一体化机制不健全等方面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为解决制约草种发展的突出问题,促进伊犁乃至新疆草种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当前,我国70%的草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1],草原生态系统整体仍较脆弱,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草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促进生态建设、草牧业生产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2]。随着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不断加强,优质草种需求也在不断加大[3]。整体来看,我国草种业起步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发展与实际用种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实施退化草原修复153 333 km2[4]。草种业作为我国草原生态修复与草业发展的“芯片”,草种紧缺已成为限制草原生态修复效率的重要因素。伊犁州直国土三调草地面积33 306 km2。伊犁谷地属新疆荒漠区(为亚非荒漠区的一部分),北疆荒漠亚区[5]。其重要特征是以短生植物-蒿属荒漠占绝对优势,以及局部地区有第三纪残遗的中亚落叶阔叶野果林。伊犁山地草地植被垂直带完整,由山地荒漠草原-山地草原-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草甸-高寒草甸构成。其上是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与冰雪区[6]。伊犁河谷天然草原与新疆其它地区相比具有产量高、草原植被盖度大、品质优良、牧草种类多、种质资源丰富等特点,中等以上的草原达94%,牧草种类有84科、452属、1 243种,约占新疆植物总数的37%,世界公认的优良牧草伊犁河谷几乎都有[7]。因此,伊犁草原生态修复用种及草种繁育机遇和与挑战并存。
1、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用种及草种繁育现状
1.1 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用种现状
2019年以来,伊犁依托中央财政林业和草原保护恢复资金(草原生态修复治理补助)项目,实施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372.87 km2,主要涉及草原免耕补播、草场补充灌溉人工建植、废弃定居点治理等;依托退牧还草工程(中央预算内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实施人工种草116 km2,补播413.33 km2。草原生态修复用种达3 200 t,根据不同补助资金标准及采取不同生态修复措施,用种量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其中,草原免耕补播用种2.5~3 kg/667 m2,人工种草用种2.6~3.5 kg/667 m2,补播(草原改良)1.5~2 kg/667 m2。主要用种为紫花苜蓿、扁穗冰草、无芒雀麦、鸭茅、披碱草、早熟禾、老芒麦、红豆草、伊犁绢蒿、木地肤、驼绒藜等,伊犁绢蒿、木地肤、驼绒藜等生态用种主要来源于本地,紫花苜蓿、扁穗冰草、无芒雀麦等商品草种主要是从国外或甘肃等地采购。
根据近年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实施情况,在温性荒漠、温性荒漠草原、部分温性草原类草地补播用种组合主要为伊犁绢蒿+木地肤+扁穗冰草,伊犁绢蒿+木地肤+驼绒藜等,见表1。
表1 伊犁州不同草地类型生态修复用种及主要播种技术
1.2 草种繁育基地建设现状
2019年以来,伊犁依托中央财政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草原生态修复治理补助)项目,实施草种基地建设33.33 km2,下达项目资金2 200余万元。其中2019年建设草种基地13.33 km2,主要在伊宁市和巩留县;2020年建设草种基地10.67 km2,主要在霍城县、伊宁县、察布查尔县和巩留县;2021年建设草种基地1.67 km2,主要在昭苏县;2022年建设草种基地0.67 km2,主要在特克斯县;2023年建设草种基地6.67 km2,主要在昭苏县、特克斯县。2024年建设草种基地0.33 km2,主要在伊宁市。经统计,目前能够收获的草种基地面位为25.67 km2,年收获草种110 t左右,但80%以上不具备市场经营种子检验标准,见表2。
表2 2019—2024年伊犁草种基地建设面积位置及种类
2、实践成效
伊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原,采取不同修复措施,通过3~5年不断的试验探索,基本找出影响伊犁草原补播成败的关键因素,初步筛选出当前条件下适宜推广繁育的草种。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方面,在伊犁西片区主要县市—伊宁县、伊宁市、察布查尔县、霍城县、霍尔果斯市、尼勒克县以及新源县的温性荒漠、温性荒漠草原和部分温性草原类草地退化区域,年平均降水量在300 mm以下,并且没有灌溉条件的情况下,不适宜实施草原补播改良项目;在有水资源保障区域综合考虑成本效益,也不建议实施人工种草等干预修复措施;重点以草原围栏、虫鼠害防治等自然修复为主。在伊犁东片区主要县市—新源县、巩留县、特克斯县、昭苏县等县市部分温性草原、温性草甸草原、山地草甸类草地严重退化区域,在年平均降水量300 mm以上并结合补充灌溉,较为适宜实施草地免耕补播及人工种草,补播紫花苜蓿+红豆草+无芒雀麦或紫花苜蓿+红豆草+无芒雀麦+鸭茅等成效较为明显。
草种基地建设繁育方面,伊犁绢蒿、木地肤、驼绒藜等草种繁育基地,目前在伊犁建设有小面积的繁育基地,重点用于草原生态修复用种及草原植被恢复用种方面,但受市场用种需求减少,草场租赁成本以及草种采集、分拣、加工包装、存储、经营等因素影响,已逐渐失去经营主体及市场竞争力;在伊犁昭苏县推广繁育无芒雀麦草种已具备一定条件。
3、存在的问题
3.1 草种繁育基地面积小,难以满足生态修复用种需求
2019年以来,伊犁通过项目平均每年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面积133.33~200 km2,每年生态修复用种量约为630 t,本地草种产量约占生态用种量的15%,但实际检验合格草种用于当地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不足10%。
3.2 草种繁育基地草种产量不稳定
部分草种基地和乡土草种采集繁育基地主要依靠天然降雨保障水源供给。近几年,伊犁州各县市普遍反映受气候影响,5—8月草原干旱少雨,导致项目区无法采收草种或采收产量较低,项目实施成效不明显。比如:巩留县2019年11.33 km2、伊宁县2020年0.67 km2伊犁绢蒿草种基地,因干旱少雨,年均草种产量不足5 kg/667 m2;伊宁市2019年2 km2伊犁绢蒿和驼绒藜草种基地,企业在项目资金支撑外,连续2年新增投资近100万元,补播近5 000 kg草种,受天气干旱和水资源保障不到位等因素影响,导致项目区无法采收草种或采收产量较低。
3.3 草种基地“建设、繁育、经营、管理”一体化机制不健全
中央财政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实施期为1~2年,项目建设主要是委托公开招投标。通过近年来伊犁州直县市草种基地建设情况来看,在项目建设、管护等方面,项目中标单位基本能够按照实施方案完成草种基地建设。但在草种采集、分拣、加工包装、存储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同时,项目建成后草种隶属主体尚未明确,生态草种后期检验、规范利用等方面还存在诸多技术难点。
4、对策建议
4.1 加大各种草种技术研发投入
加强草种研发力度,开展草原生态用种标准制定,根据不同治理区域海拔高度、草原类型及植被特征搜集分析项目区近5年的气象资料分析,选择接近建群种生境条件,适应性强的牧草种类,进行草种基地建设,采取直补资金支持企业、合作社与科研单位等模式,加快推进草种基地研发建设。同时,进一步研究制定不同草种质量检验和验收标准。
4.2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保障草种基地建设研究推广经费,加大对不同类型的草种培育或选育,探索不同草种与草种之间的组合搭配;针对不同的退化草原类型,研究出有针对性的治理技术和模式,如在伊犁乃至北疆片区加大生态建设急需的无芒雀麦、鸭茅等乡土草种的繁育基地建设,以满足天然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对草种的需求。
4.3 加强草种监管及质量认证
进一步厘清林草草种管理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草种管理办法》,明确草种市场管理的主管部门与监管方式,优化草原生态修复项目草种落地进场抽检模式,加大地州设立草种检验中心力度,尽快建立草种质量认证体系,规范草种生产与经营管理,严厉打击市场各类假冒伪劣用种。
5、结论
草种业是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国土绿化和现代草牧业发展提供保障的国家战略性、基础性重要产业。伊犁草原在新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有产量高、草原植被盖度大、品质优良、牧草种类多、种质资源丰富等特点,但目前草种基地建设远远滞后新疆昌吉等本省地州以及省外相关县市。因此,需要进一步争取政策项目支持,加强草种质资源保护,加强乡土草种研发及技术推广,健全草种生产供应体系,加强草种监管及质量认证,加快制定出台新疆草原生态修复用种技术规范和草种基地建设管理办法或规范,逐步解决制约草种发展的突出问题,促进伊犁草种业健康发展,加快草原生态保护建设。
参考文献:
[1]董世魁.我国草原生态修复用种的机遇与挑战[J].民主与科学,2023(5):32-35.
[2]夏红岩,哈斯巴特尔,赵景峰.内蒙古草原生态修复中草种供给现状及对策初探[J].中国草地学报,2019,41(5):160-163.
[3]赵景峰,哈斯巴特尔,梁东亮,等.加快我国北方优质草种产业化发展的建议[J].草原与草业,2014,26(4):3-6.
[4]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N].经济日报,2023-06-30(011).
[5]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新疆植被及其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6]许鹏.新疆草地资源极其利用[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3.
[7]安沙舟.新疆伊犁地区禾本科植物种质资源及其评价[J].草原与草坪,2001(2):15-19.
基金资助:中央财政林草科技推广示范项目—伊犁州直草原生态修复免耕补播机械试验示范及推广项目新[2024]TG01号;
文章来源:文俊,张约翰,范天文,等.伊犁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用种及草种繁育实践与思考[J].现代畜牧科技,2024,(07):130-132.
分享:
A型和C型菌株是导致仔猪腹泻的主要菌株,临床上主要引起仔猪红痢,特征为坏死性或出血性肠炎。A型可导致非出血性的严重腹泻,C型主要特征是出血性腹泻[7]。2022年我国部分地区产气荚膜梭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哺乳仔猪产气荚膜梭菌阳性率为22.73%,分离到的31株产气荚膜梭菌均为A型菌株[8]。
2024-12-02蚕桑产业穿越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既是中国重要的传统产业,也是目前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据统计,自1909年至1969年间我国蚕桑产业一度落后于日本,20世纪70年代我国茧、丝产量先后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茧丝生产国[1]。
2024-11-18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作为我国独特的地理区域,扮演着东部农业区与西部牧业区的过渡角色,年均降水250~400 mm,降水变率大,季节性干旱问题突出[1],退化、沙化、盐渍化土地占当地总面积的50%以上,中低产田占当地耕地面积的90%以上,这片广袤的土地不仅面临着生态环境脆弱的挑战[2,3],同时也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2024-11-18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作为农村特色产业的生态畜牧业正成为农村地区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1]。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助推湖南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村和谐稳定,提升畜禽农产品上行效率,增加农民收入[2]。当前,针对湖南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困境的文献研究尚不充分。
2024-11-18甜玉米原产于美洲,一种兼水果、蔬菜、粮食、饲料等广泛用途的新型玉米品种。其营养成分丰富、口感软糯香甜,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1-3]。鲜食玉米在我国消费潜力巨大,全国鲜食玉米种植分布很广,南方鲜食玉米种植面积占比与北方种植面积占比约7∶3。
2024-08-22为了提高动物源细菌耐药性检测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质量控制能力,我们以《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微生物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农业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机构基本条件》为基本原则,结合世界各国先进管理经验,从实验室角度对该过程相关因子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制定规范准则。
2024-08-18圣农发展作为我国家畜牧业企业的巨头之一,在未来建设万亿级家禽产业的过程中,既是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强有力的竞争者,也是行业的领头羊、行业发展的标杆,因此圣农发展的财务表现对推动整个畜牧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024-08-04目前规模化养羊场中最为常见的疾病有羊痘、羊炭疽、口蹄疫、小反刍兽疫、布鲁氏杆菌病、链球菌病等。羊场疫病防控不科学会使羊群感染疫病,从而使养殖户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现阶段养殖场疫病感染率逐年上升,因此需要对疫病传播的方式及危害做出科学分析和判断,制定出针对性的防疫措施,用以提高养羊场的防疫效率和防疫效果。
2024-07-22牦牛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可以在极寒、恶劣和缺氧的条件下生存,是青藏高原和邻近高海拔地区的特有品种[1]。在高海拔地区的生活、生产和经济功能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持续利用研究的目的是更好地利用牦牛的遗传资源,提高牦牛的生产性能和适应性。
2024-07-19当前,我国70%的草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1],草原生态系统整体仍较脆弱,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草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促进生态建设、草牧业生产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2]。随着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不断加强,优质草种需求也在不断加大[3]。
2024-07-19人气:2872
人气:2565
人气:1204
人气:856
人气:71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畜牧杂志
期刊人气:3576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0258-7033
国内刊号:11-2083/S
邮发代号:82-147
创刊时间:195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191
影响因子:0.518
影响因子:0.270
影响因子:0.956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