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体会。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心内科治疗的11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桡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采用股动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术中各项指标及并发症。结果:两组间介入治疗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造影剂用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动静脉瘘、肺栓塞、 假性动脉瘤、 血管迷走反射、 出血等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冠心病介入治疗均能取得良好效果,但桡动脉介入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患者不适感较少,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明显优势。
冠心病为常见心血管疾病,临床发病率高,且有年轻化发展趋势,是发生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1]。介入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有效手段,临床有经桡动脉与股动脉两种途径介入。为了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本研究分析其手术成功率、术中各项指标及并发症等,旨在为临床的选择提供依据,现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心内科治疗的11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5例,男31例,女24例,年龄47-73岁,平均年龄(61.3+4.2)岁,病程1-7年;对照组55例,男33例,女22例,年龄44-78岁,平均年龄(62.6+4.5)岁,病程1-9年;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经冠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其中病变单支26例,双支37例,三支47例;按心功能分级,Ⅱ级41例、Ⅲ级36例、Ⅳ级3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血管、心功能分级等无明显差异,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常规检查肝肾功能、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超声检查存在病变血管供血的较大片存活心肌缺血的证据或面临缺血的危险,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术前口服氯吡格雷300mg和拜阿斯匹林300mg。对照组选右股动脉搏动最强处穿刺,以1%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使用18G穿刺针,穿刺成功后置入6F或7F动脉鞘,经鞘给予肝素100-150U/kg,然后行造影操作。观察组术前先进行Allen’s试验,结果阳性者行左侧桡动脉穿刺,结果阴性者选择右侧桡动脉穿刺,上肢外展,触诊桡动脉搏动处,先行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应用Cordis桡动脉穿刺针,见血液尾端喷出表示穿刺成功,将5F或者6F桡动脉鞘管置入,经鞘给予肝素100-150U/kg,行造影操作。两组介入治疗之后将动脉鞘管拔出,对穿刺点进行压迫止血15-30min,并观察肢体皮肤颜色变化,询问患者是否有疼痛、麻木,观察组于术后12h对患者进行完全减压,对照组于16-18h内逐渐减压[2]。
1.3 介入治疗成功标准:冠脉狭窄残余<20%、血流TIMI3级,无死亡、无心肌梗死、无需实施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3]。
1.4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造影剂用量,以及术后是否有动静脉瘘、肺栓塞、 假性动脉瘤、 血管迷走反射、 出血等并发症。
1.5 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17.0软件包分析所有临床资料。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比较,见表1。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表1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比较(n%)
2.2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比较,见表2。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表2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比较(x+s)
3、讨论
股动脉穿刺介入具备操作方法简单,医师容易掌握的优点,但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较大,且术后卧床时间长,患者不适感较重,故临床使用受到限制。桡动脉穿刺介入能够避免股动脉带来的弊端,同时成功率也很高,操作简便易行,也无特殊体位限制,术后痛苦小,恢复快,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介入治疗方法[4]。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两组间介入治疗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造影剂用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动静脉瘘、肺栓塞、 假性动脉瘤、 血管迷走反射、 出血等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证明,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效果更为优越,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稳,杨松,陈燕春等.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冠心病介入治疗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14(28):30-32
[2]邢非.经桡动脉途径和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15,36(5):113-115
[3]杨溢,陆秀红,刘伟等.经桡动脉途径和股动脉途径行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3):43-44
[4]李洁荣,吕云.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的疗效比较[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8):892-894
田超.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体会[J].养生保健指南,2016,(21):71-71.
分享: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是指冠状动脉和肺动脉之间存在异常通道,使冠状动脉血流直接分流入肺动脉,其症状严重程度与分流量大小有关。冠 状 动 脉 瘤(coronaryarteryaneurysm,CAA)是指冠状动脉局部管腔扩张,直径至少为相邻参考段直径的1.5倍,直径超过20 mm 的定义为巨大动脉瘤。
2025-04-11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一种严重而罕见的慢性心肺疾病,其特征是肺动脉内皮细胞(pulmonary artery endothelial cells,PAEC)和平滑肌细胞(pulmonary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s,PASMC)的异常增殖和血管重塑,进而导致肺血管阻力升高、右心衰竭甚至死亡。
2025-03-31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体积较小时,无需采取特殊治疗手段,但若瘤体体积较大或处于增大状态,则需采取手术切除、肝动脉栓塞、射频消融等方法治疗[1-2]。其中肝动脉介入栓塞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特点,现已成为肝血管瘤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因栓塞材料的不同,其治疗效果也存在一定差异[3-4]。
2025-02-27婴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 IH)是婴幼儿期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包括低风险、中风险及高风险婴儿血管瘤,中高风险婴儿血管瘤严重影响患儿生命、功能及美观,给婴儿、家庭及社会带来了严重后果,尤其高风险婴儿血管瘤有着较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可能毁容、溃疡、出血等,而生长在关键部位如眼部、呼吸道等则会严重影响相应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2025-01-24血管瘤是以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为特点的良性肿瘤,多发于婴儿期,且60%以上发生于头颈部,其次为四肢及躯干。婴幼儿血管瘤 (IH) 早期生长迅速,如任其发展将形成巨大瘤体,不仅影响患儿容貌与器官功能,还易破溃出血、并发感染,导致严重并发症发生,更有甚者可危及生命。
2024-12-27卡梅现象(Kasabach-merritt phenomenon,KMP)曾称卡梅综合征,由Kasabach和Merritt两位医师首次发现并定义。KMP的临床表现为巨大血管瘤伴凝血功能障碍和血小板减少,其发病率0.91/10万,死亡率24%,致死因素为血小板减少、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和/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导致的严重出血。
2024-11-27纵隔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引起的极其罕见的良性肿瘤,起源于独立胚胎血管细胞组织的良性肿瘤,病理上主要由扩张血管窦组成。截止目前,仅发现数例后纵隔血管瘤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低于纵隔肿瘤的0.5%,其中约68%的病例发生于前纵隔,22%发生于后纵隔。我们将结合文献报道一例后纵隔海绵状血管瘤,并对其临床、病理及放射学特征进行分析。
2024-10-31海曲泊帕是新型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hrombopoietin receptor agonist,TPO-RA),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血小板降低相关疾病中取得临床获益[7]。目前,海曲泊帕在实体瘤化疗后血小板Ⅲ、Ⅳ度患者的治疗报道数据有限,疗效及安全性尚待大量临床数据验证。
2024-10-30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常见的血管疾病,其中男性患病率在1.9%至18.5%。尽管其起病隐匿,但AAA破裂的致死率仍在80%~95%之间。既往预测AAA破裂的主要因素是AAA的最大直径(DMax),其他风险因素包括动脉瘤的扩张率、手术史、未控制的高血压和吸烟史等。
2024-09-29血管肉瘤(angiosarcoma, AS)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肿瘤,起源于血管或淋巴管内皮细胞,占所有肉瘤的比例不到1%。AS病因未明,已知危险因素包括接触毒素、放射治疗、慢性淋巴水肿以及一些遗传综合征等。AS中约有60%来自皮肤和表面软组织,其次为深部间充质和内脏。
2024-09-29人气:18557
人气:15583
人气:15091
人气:14851
人气:13049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期刊人气:3376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
出版地方:湖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1-143
国内刊号:42-1130/R
邮发代号:38-123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582
影响因子:1.464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62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