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观察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采用微创血肿碎吸引流术联合尼莫地平的疗效。方法:将2012年9月-2016年9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微创血肿碎吸引流术加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尼莫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血肿及水肿情况及神经元特异性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及S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肿及水肿量明显较对照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铁蛋白(SF)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微创血肿碎吸引流术联合尼莫地平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明显,能有效减少脑血肿及水肿的发生,提升局部脑组织周围血功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起病急骤,进展迅速,致残及致死率较高。其致病机理为局部脑血管破裂出血引起周围脑组织继发水肿,形成局部半暗带。及时的治疗,消除脑部血肿及水肿,减少脑组织损伤,恢复局部正常血供是治疗的关键[1]。手术是直接消除病灶的有效手段,微创血肿碎吸引流术采用头颅微创切口,吸出血肿,能够最大限度减少血肿水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2]。但手术无法治疗脑出血带来的神经功能缺损,术后用药继续治疗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微创血肿碎吸引流术联合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获得较为可靠临床疗效,现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9月-2016年9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随机分组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观察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9-85岁,平均年龄(66.2±5.1)岁,病程1-12h;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7-82岁,平均年龄(64.7±5.3)岁,病程1-18h;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脑出血量在30-60ml,平均出血量(40±15)ml,为轻至中度脑出血,意识障碍程度较轻;按损伤程度分类,Ⅰ级11例、Ⅱ级23例、Ⅲ级26例;所有患者手术于发病24h内完成,符合微创血肿碎吸引流术适应征;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进行微创血肿碎吸引流术;排除脑出血破入脑室、继发性脑出血、有严重心肺基础疾病者;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手术方法等无显著差异,可进行对比研究。
1.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7年中华神经学会制定《脑血管疾病分类及诊断》中脑出血的诊断标准[3],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发作时血压升高,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头颅CT检查可见基底节区或大脑各叶有出血,生命体征较为平稳。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微创血肿碎吸引流术,行颅脑CT确定血肿部位,在相应头颅部位测量OM线,确定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采用常规局麻,使用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切开头皮,用颅骨手钻钻透颅骨,清除骨削,植入入锁孔器,使用YL-1穿刺针将头皮、颅骨及硬脑膜缓慢锥开,取下定位器及电钻,插好钝头针芯,将针芯缓慢推入血肿边缘,针刺管连接硅胶管,抽出针芯,拧紧针体后盖帽,缓慢抽出血肿,并逐步将穿刺针推入血肿中心,将血肿部位融蚀成空洞,将针形血肿粉碎器插入空洞中,缓慢推注以肝素和生理盐水配制的冲洗液4ml,冲碎血肿,直至流出的液体呈清亮,然后注入尿激酶、肝素、透明质酸的混合液3ml,保留4h后开放引流,引流器应置于高于患者头部0-10cm的位置。术后1、2、5、7d复查CT,显示血肿基本清除后拔除引流管[4-5]。对照组术后给予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注射液(上海信谊金朱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7745)以0.5- 1mg/h持续静脉泵入,连续治疗2周,然后改为口服尼莫地平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03010)30mg/次,3次/d[6-7]。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脑血肿完全清除,脑损伤程度为0级;好转: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血肿基本清除,脑损伤程度减轻一个等级;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脑血肿部分清除,脑损伤无改善;恶化:症状及体征加重,脑损伤程度加重[8]。
1.4观察指标[9]: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斯堪的纳维亚卒中表(SSS)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NIHSS评分总分45分,0-15分为轻度,16-30分为中度,31-45分为重度;SSS评分总分56分,得分越高表示脑损伤越轻;复查CT记录血肿及水肿清除情况;治疗后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铁蛋白(SF)水平。
1.5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与对照组相比,X2=3.475,P<0.05。
表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比较,见表2。观察组治疗后NIHSS及S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表2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比较(分,x±s)
2.3 两组患者脑血肿及水肿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脑血肿及水肿改善情况比较,见表3。观察组治疗后血肿及水肿量明显较对照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表3两组患者脑血肿及水肿改善情况比较(ml,x±s)
2.4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元特异性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元特异性指标比较,见表4。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铁蛋白(SF)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表4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元特异性指标比较(mg/ml,x±s)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为临床的危急重症,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研究认为脑出血后直接压迫周围脑组织,造成其损伤,随后发生坏死及水肿,加重对周围脑组织的损害,发生严重缺血缺氧,恶性循环,使得脑部损伤进展迅速,若不及时治疗很快会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在最短的时间内解除血肿及水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恢复脑局部供血供氧,再辅以药物支持,改善神经功能及血液循环,是治疗的重点内容[10]。临床常规采用保守药物治疗的方法,使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营养神经、防治并发症等,从对症支持治疗入手,效果不甚理想,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脑组织血肿及水肿问题[11]。
传统的开颅手术操作复杂,需要采用特殊麻醉,手术时间长,对患者的创伤大,不利于术后恢复,且普通的基层医院不具备开颅条件,因此临床应用并不广泛。微创血肿碎吸引流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微创疗法[12]。其利用CT准确定位,在头颅作微小切口,将穿刺针一次性进入到血肿区域,不易发生偏差,最大限度减少了对周围脑组织的损伤,采用液流正压粉碎血肿技术,清除血肿率高,可达到全方位、无盲区碎吸;治疗过程中损伤小,避免了二次损伤及再次出血的风险。术后复查CT,可确定血肿清除情况,待基本清除后才拔除引流管,减少了因清除不完全而再次开颅手术的几率[13]。因此,微创血肿碎吸引流术具有操作简单,不受设备限制,只需有CT机的医院即可开展;且正常脑组织损伤小、安全性高,采用特殊硅胶管道,避免了置管过程中对血管神经损伤,利于危重脑出血患者的救治;穿刺中采用的冲洗液中增加了血肿液化剂,能有效促进血肿溶解[14]。
本术式的操作最好在发病6-12h以内,过早则出血未止,容易发生术后再出血,过晚则血肿压迫下的脑组织已发生缺血坏死,出现脑损伤。血肿的抽吸量根据发病时间来确定,6h以内的抽吸量不超过1/3,发病在7-48h抽吸量可达2/3左右,超过48h的应尽量抽吸[15]。注意控制抽吸量,一次抽吸过多可导致血肿腔压力变小发生再出血,或颅内压下降过快中线结构摆动造成脑干继发性损害。若术后发生再出血,应第一时间开放引流,通常情况下即可止血,若出血仍未停止,存在出血量大、引流困难的情况,应视具体情况再次行开颅术消除血肿[16]。
临床研究显示,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脑组织血供减少,局部的缺血缺氧引起无氧酵解增加,导致局部乳酸堆积,细胞外钙离子顺浓度差进入细胞内,产生细胞内病理性钙超载现象。同时,钙超载可引发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生大量自由基,加速脑组织的死亡;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又会引起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液粘稠度,导致小动脉缺血痉挛。而清除血肿后,解除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对脑神经功能的损害,但是脑组织的继发性缺血缺氧仍然存在,仍需后续药物治疗[17]。尼莫地平为新一代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可直接扩张脑血管,特别是微小血管和阻力较高的血管,增加脑局部血流量,改善继发性脑缺血损害;并且增加局部脑循环,促进血肿的溶解吸收,减轻对周围脑组织的机械性压迫;同时,调节细胞内钙流量,保护神经元线粒体等细胞器的完整性,提高细胞耐缺氧能力。此外,尼莫地平还可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促进自由基的快速清除,减轻脑组织损伤[18]。因此,本研究中采用微创血肿碎吸引流术联合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快速清除血肿,解除对脑组织的压迫,加速水肿的清除,促进周围脑组织恢复正常血液循环,提高细胞耐缺氧能力,营养神经细胞,加速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
NSE和SF为脑神经功能的特异标志物。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后可引起SF过度表达及释放,血液浓度明显升高,被认为是是神经胶质受损的标记蛋白,可反映高血压性脑出血引起的神经胶质受损的严重程度[19]。NSE是一种种糖酵解烯醇化酶,主要存在于少突胶质细胞及神经内分泌细胞中,一旦发生高血压性脑出血,其可通过被破坏的脑细胞膜及血脑屏障释放到血液中,引起浓度升高,因此可作为神经系统损伤的生化标记物之一[20]。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NIHSS及S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肿及水肿体积明显较对照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铁蛋白(SF)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证明了治疗的有效果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微创血肿碎吸引流术联合尼莫地平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预后,减少致残及致死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孙兴元,张艳蕉,赵宏等.微创血肿碎吸引流术联合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研究[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6,1(2):103-104.
[2]王家泉,毛春.尼莫地平治疗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初步探讨[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7,2(1):17-18.
[3]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及诊断[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13:34.
[4]李亚楠,高钟生,孔桂良等.微创穿刺引流术联合静脉用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2013,35(7):1046-1048.
[5]彭远强,于国东,温宝泉等.尼莫地平对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术后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150-151.
[6]李剑.微创钻颅术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脑血肿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17(1):57-59.
[7]杨延庆,薛涛.脑血疏口服液联合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5,30(11):1341-1344.
[8]王希佳.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对神经功能和血肿及水肿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6,38(4):547-549.
[9]杨鹤云,杨正宇,张红莲等.尼莫地平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血肿、水肿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5,5(1):121-123.
[10]李登峰,杨丛,施辉秋等.脑出血小骨窗开颅术后早期应用尼莫地平的研究[J].现代医院,2012,12(3):45-46.
[11]陈志刚,彭文生,谢国平.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对早期血肿体积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23(2):149-151.
[12]代红朝.CT定位置软管颅内血肿碎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5):162-163.
[13]杨晋生,肖铮铮.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锥颅血肿碎吸引流术的疗效[J].江苏医药,2014,40(15):1794-1795.
[14]王晨秋,徐建林,马力等.超早期脑血肿碎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11):19-20.
[15]徐岳峰.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205例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4):510-511.
[16]牙昌权.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加纳洛酮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1):26-27.
[17]胡北泉,杨松,廖光查等.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48例体会[J].右江医学,2013,41(2):208-209.
[18]梁延春.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评价[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4):81-82.
[19]傅国萍,鲁国建,金国兴.脑出血患者血清铁蛋白含量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9,9(6):436-437.
[20]崔元孝,张清华,迟兆富.微创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患者血清NSE水平的影响[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9,26(5):571-573.
陈穗靖,伍康平,王天,等.观察微创血肿碎吸引流术联合尼莫地平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疗效[J].中国医药科学,2016,6(20):163-166. DOI:10.3969/j.issn.2095-0616.2016.20.051.
分享: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是指冠状动脉和肺动脉之间存在异常通道,使冠状动脉血流直接分流入肺动脉,其症状严重程度与分流量大小有关。冠 状 动 脉 瘤(coronaryarteryaneurysm,CAA)是指冠状动脉局部管腔扩张,直径至少为相邻参考段直径的1.5倍,直径超过20 mm 的定义为巨大动脉瘤。
2025-04-11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一种严重而罕见的慢性心肺疾病,其特征是肺动脉内皮细胞(pulmonary artery endothelial cells,PAEC)和平滑肌细胞(pulmonary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s,PASMC)的异常增殖和血管重塑,进而导致肺血管阻力升高、右心衰竭甚至死亡。
2025-03-31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体积较小时,无需采取特殊治疗手段,但若瘤体体积较大或处于增大状态,则需采取手术切除、肝动脉栓塞、射频消融等方法治疗[1-2]。其中肝动脉介入栓塞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特点,现已成为肝血管瘤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因栓塞材料的不同,其治疗效果也存在一定差异[3-4]。
2025-02-27婴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 IH)是婴幼儿期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包括低风险、中风险及高风险婴儿血管瘤,中高风险婴儿血管瘤严重影响患儿生命、功能及美观,给婴儿、家庭及社会带来了严重后果,尤其高风险婴儿血管瘤有着较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可能毁容、溃疡、出血等,而生长在关键部位如眼部、呼吸道等则会严重影响相应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2025-01-24血管瘤是以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为特点的良性肿瘤,多发于婴儿期,且60%以上发生于头颈部,其次为四肢及躯干。婴幼儿血管瘤 (IH) 早期生长迅速,如任其发展将形成巨大瘤体,不仅影响患儿容貌与器官功能,还易破溃出血、并发感染,导致严重并发症发生,更有甚者可危及生命。
2024-12-27卡梅现象(Kasabach-merritt phenomenon,KMP)曾称卡梅综合征,由Kasabach和Merritt两位医师首次发现并定义。KMP的临床表现为巨大血管瘤伴凝血功能障碍和血小板减少,其发病率0.91/10万,死亡率24%,致死因素为血小板减少、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和/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导致的严重出血。
2024-11-27纵隔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引起的极其罕见的良性肿瘤,起源于独立胚胎血管细胞组织的良性肿瘤,病理上主要由扩张血管窦组成。截止目前,仅发现数例后纵隔血管瘤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低于纵隔肿瘤的0.5%,其中约68%的病例发生于前纵隔,22%发生于后纵隔。我们将结合文献报道一例后纵隔海绵状血管瘤,并对其临床、病理及放射学特征进行分析。
2024-10-31海曲泊帕是新型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hrombopoietin receptor agonist,TPO-RA),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血小板降低相关疾病中取得临床获益[7]。目前,海曲泊帕在实体瘤化疗后血小板Ⅲ、Ⅳ度患者的治疗报道数据有限,疗效及安全性尚待大量临床数据验证。
2024-10-30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常见的血管疾病,其中男性患病率在1.9%至18.5%。尽管其起病隐匿,但AAA破裂的致死率仍在80%~95%之间。既往预测AAA破裂的主要因素是AAA的最大直径(DMax),其他风险因素包括动脉瘤的扩张率、手术史、未控制的高血压和吸烟史等。
2024-09-29血管肉瘤(angiosarcoma, AS)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肿瘤,起源于血管或淋巴管内皮细胞,占所有肉瘤的比例不到1%。AS病因未明,已知危险因素包括接触毒素、放射治疗、慢性淋巴水肿以及一些遗传综合征等。AS中约有60%来自皮肤和表面软组织,其次为深部间充质和内脏。
2024-09-29人气:16683
人气:16014
人气:15302
人气:14851
人气:1403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高血压杂志
期刊人气:2009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福建医科大学
出版地方:福建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7245
国内刊号:11-5540/R
邮发代号:34-54
创刊时间:199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582
影响因子:1.464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62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