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孝”文化导向的“三阶递进”涉老康养人才培养初探

  2024-07-05    13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及涉老康养人才供需矛盾的加剧,探索“孝”文化导向的“三阶递进”涉老康养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涉老康养人才培养体系,可为社会输出有情怀、精专业、懂管理的专业人才。

  • 关键词:
  • “三阶递进”
  • “孝”文化
  • 人才培养
  • 涉老康养人才
  • 老龄化
  • 加入收藏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涉老康养人才培养成为当下最为迫切的任务,也是攸关民生的任务之一。近年来,不断探索涉老康养人才培养模式及创新途径,围绕中华民族孝亲、尊老的传统美德,探究“孝”文化导向的“三阶递进”涉老康养人才培养路径,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使得涉老康养人才培养体系更加科学化、现代化,更加契合我国老龄化社会对涉老康养人才的需求及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需要。


1、涉老康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1.1 存在的问题

1.1.1 社会紧缺涉老康养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亿以上,占总人口的14.2%。据测算,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总数达36万个,床位812.6万张[1]。据统计,我国对养老护理员的需求达到600万名,但目前相关从业人员只有50万名[2]。养老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严重匮乏、缺口巨大,供需矛盾突出,专业人才培养刻不容缓。

1.1.2 从业人员学历低、技术差,服务质量堪忧

我国养老护理员多为没有专业教育背景的社会流动人口,存在文化基础薄弱、缺乏照料与护理技能、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且普遍年龄偏大,90%以上的从业人员均为四五十岁的中年人[3]。加之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从事养老服务工作没有“含金量”,是一份伺候人的低层次工作,导致养老护理员流动性大、服务意识差,整个行业服务水平不高。

1.1.3 劳动强度高、薪资水平低,人才流失严重

在涉老康养人才巨大缺口的问题上,还存在离职率居高不下的问题,养老护理员和护士的年流失率分别达70%和50%[3]。究其原因:(1)劳动强度高。养老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在工作中需要身兼数职,承担老年人日常吃喝拉撒的生活照料工作,如排痰、吸痰、导尿等,扮演着腰酸背痛、肢体麻木的老年人按摩理疗师及老年人特有心理状态(孤独、失落、死亡恐惧)的心灵慰藉者等角色,养老护理员长期面对被消极因素占据身心的老年群体,在工作中承受着身心双重压力。(2)低水平薪资。以全国个人所得税第一名的上海市为例,2020年度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发布专项调查数据,养老护理员税后月薪平均为4 985元(见图1),该薪资在一线城市上海处于低收入水平,低于同年上海人均税后6 022.75元。(3)缺少职业晋升通路,不被社会认可且社会地位较低。受这些因素影响,导致从业人员流动性大,行业内本就稀缺的人才也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出现“学而不从、从而流失”的问题。

图1 2020年上海市养老护理员税后工资收入调查结果

1.2 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人均预期寿命增加,高龄老年人口日益增多,失能、失智、独居老年人数量突增,养老护理员劳动强度不断加大,原本的薪资水平势必会造成养老护理员的持续流失,作为培养涉老康养人才的职业院校将面临现实挑战。如何培养具有稳固专业思想、知识技能和素养兼具的涉老康养人才及推进养老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开展贯穿职业教育全过程的“三阶递进”式教育及实施强素质、厚基础、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从根本上解决养老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随着智能化养老的发展,降低劳动强度和提升薪资都将变为现实,可为我国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带来生机。


2、涉老康养人才培养趋势分析


在前景尚不明确、“钱”景不容乐观等因素制约下,社会大环境对养老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认知还停留在社会底层人员层面,即使培养出有学历背景的专业人才依然会继续、大量流失。针对这一问题,后续的人才培养会呈现出两大趋势。

2.1 涉老康养人才培养更倾向于提升其职业认同度

以“孝”文化为载体,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思政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有机融合[4]。依据社会养老需求和人口老龄化现状进行人才培养规格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内容制订等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与创新,实施“文化育人”和“知识技能育人”的“双育”模式,秉承传统文化传承的守正创新理念,让学生认识到“孝”不仅蕴含了亲情,更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孝”文化教育使学生明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蕴含的道理,并弘扬社会关系中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的大孝精神,让学生由对他人的仁爱上升至对民族和祖国的爱,以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懂专业、高技能、会管理的职业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传统文化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地扎根在学生内心,提升其职业认同度,以防止养老服务行业人才大量流失[5]。同时还要解决专业人才“学而不从”的问题,以为社会输送职业思想稳固、德技双馨的高素质涉老康养人才。

2.2 老年人口激增背景下着重于智慧涉老康养人才的培养

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3种,其中以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为主。无论哪种养老模式,智慧养老必将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6]。人才培养围绕智慧养老的3个核心开展:智慧助老、智慧用老、智慧孝老。(1)智慧助老。提升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让其利用信息技术服务老年人,让老年人享受现代信息技术下的老年生活品质。(2)智慧用老。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通用能力,帮助老年人挖掘自身兴趣。(3)智慧孝老。围绕供老、料老、伴老、顺老、敬老等内容剖析省内各职业院校涉老康养人才培养方案,以“孝”文化为导向、智慧涉老康养人才培养为目标,重构涉老康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并与健康产业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对接,为老年人带来智慧养老模式。传统文化与服务理念是智慧养老的灵魂,我国3种养老模式都离不开服务,服务意识的核心就是“文化”,只有文化才能培养出兼具素质和知识技能的涉老康养人才,解决老年人养老难的问题。通过“孝”文化进校园、进养老院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发挥“孝”文化在家庭和睦、社会安定及民族团结中的作用。因此,人才培养应以智慧康养为目标,解决我国老龄化社会涉老康养人才短缺的问题。


3、构建“孝”文化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系统的市场调研分析,了解我国养老服务行业现状、发展趋势及对涉老康养人才的需求,剖析养老服务行业涉老康养人才流失的原因,探究稳固职业思想、提升人才素质的人才培养路径,重构涉老康养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社会对涉老康养人才的迫切需求,缓解供需矛盾。

3.1 构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孝”文化导向课程体系

“百善孝为先”,崇尚孝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基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之一。面对当前我国老龄人口增速快、基数大,失能老年人、失智老年人、空巢老年人数量的增加及“未富先老”的社会问题,“何处安放我们的暮年”是我们每个人无法回避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因此,在涉老康养人才培养中,应在知识技能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典型案例,并开展“孝”文化实践活动,构建以“孝”文化为导向且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这是涉老康养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3.2 重构贯穿职业教育全过程的“三阶递进”涉老康养人才培养模式

从“供给”与“需求”两个角度出发,分析涉老康养人才培养趋势,明确“孝”文化导向的涉老康养人才培养需求;深入调研省内养老企业现状,分析人才流失原因;剖析典型案例,总结涉老康养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聚焦省内高等职业教育涉老康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涉老康养人才培养目标及任务,创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体系,重构“孝”文化导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将“孝”文化和思政元素贯穿职业教育全过程,使学生完成从职业认知、职业认同到职业认定3个层面的进阶,从而稳固职业思想。


4、开展“孝”文化导向的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4.1 构建“孝”文化导向课程体系,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当今人们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有很多种,应着力探索涉老康养人才孝道意识的培养路径。由“孝”文化教育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传统美德教育延伸,将几千年来深入千家万户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时代传承,是提升涉老康养人才素质、解决从业人员素质及服务质量不高的有效途径。在职业教育中嵌入“孝”文化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相关思政内容,使学生形成“孝亲”“老吾老”的理念。从学生角度出发开展共情式教育———“我们每个人都会变老,我们的父母双亲已过半百,祖辈已古稀之年,甚至已踏入耄耋,变得孤立无助、生活艰难,每个人都要心存‘老吾老’之心,向他们伸出援助的手,如同亲人般提供温暖”。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在传统文化教育和各类实践活动中真正理解“孝亲”“老吾老”的含义及“助人自助”的道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将博大精深的文化及敬祖孝先、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代代传承,可通过开设中华“孝”文化思政课程及开展融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思政元素的课程思政,组织重阳节走社区、进养老院的尊老敬老健康教育活动、康养治疗技术服务活动及返乡侍奉双亲系列实践活动,如在家做一周饭菜,给父母泡脚洗脚、修剪指甲,为家中长者捶背放松、手法按摩等,让学生从孝敬自己父母做起,从而培养出心中有爱、手中有技、肩上有责的复合型涉老康养人才。

4.2 探索能力素质培养的4个维度和“孝”文化导向的4个教育承载

立足于地方区域养老产业发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涉老康养人才,实现养老服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传统文化与服务理念、行业技能与专业知识、人文素养与爱岗敬业、创业创新与终身学习”4个维度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构建养老服务产业“孝”文化思想拓展、提升素质的人才能力模型。从涉老康养角度出发,基于4个维度,探索“‘孝’文化课程资源、‘孝’文化典范与行为引领、‘孝’文化环境熏陶、‘孝’文化周活动”4个教育承载。以“孝”文化为人才培养主线,整合涉老康养相关专业现有课程,解决原有专业教学资源分散的问题,开设涉老康养类智慧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健康管理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营养配餐专业等共享平台的课程,如人体结构与功能、膳食营养与健康、生活方式管理课程等,并开发相应的教材,多专业共享专兼职师资、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基地及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对接养老照护服务、老年人康复保健、老年膳食营养、老年健康管理与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管理岗位工作内容,培养出一专业多能力、素质能力兼具的涉老康养人才。

4.3 实施“三阶递进”涉老康养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形成了当下大量独生子女新型家庭,他们已经进入或将步入一对夫妇照顾两对父母的赡养义务阶段,无疑这一阶段的年轻人肩负了重任。基于此,探索“孝”文化导向涉老康养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三阶递进”渗透式教育,促使学生完成从职业认知、职业认同到职业认定的转变,由“学子”向“岗位人”转变成为独当一面的“职业人”(见图2)。

图2“孝”文化导向的“三阶递进”涉老康养人才培养路径

第一步是职业认知阶段。学生入学后,开展新生入学教育、行业认知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等,安排学生到养老服务机构和企事业养老院现场学习,鼓励学生进养老院参加各类爱心活动,此时学生并不具备专业知识,他们带给老年人的是嘘寒问暖和欢声笑语,这期间学生近距离接触老年人,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建立了彼此间的友谊,加之老年人丰富的工作阅历和生活经历,使得双方有更多的话题。同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了服务人群、职业行为规范、职业责任及所需技能等,将对职业的认知与工作实际联系了起来,有了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为“学子”向“岗位人”角色转变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是职业认同阶段。这个过程是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技术技能掌握的重要时期,是职业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以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技术技能教育为主要载体,让学生在养老服务机构和实训中心接受专业教育,感受职业氛围,加强专业技能教学,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掌握老年人能力评估和老年照护技能,如生活照料、日常康复、常见救护技能等,规范职业行为,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情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增强职业责任感。这一时期是职业认同阶段,通过引导学生进入岗位角色,可使其对未来职业有更加明晰的认识,从而以良好的职业素养迎接挑战,完成“学子”向“岗位人”的转变。

第三步是职业认定阶段。在职业认同过程中,学生进入为期1年的毕业实习,这是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的关键环节,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的重要途径,是专业学习通往未来职场的必由之路,是培养目标的最后实现阶段。这一时期学生已具备涉老康养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通过了实习前各项岗位技能考核,为进入职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考虑到涉老康养人才的服务对象是心理脆弱、生理功能减退的特殊群体,要为他们提供生活照护、健康管理、康养服务等,学生可根据自身优势和发展意向,有选择性地参与养老服务机构基层管理工作,熟悉基层管理岗位职责。通过1年的顶岗实习,学生能胜任涉老康养各岗位工作,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达到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可满足机构用人需求,实现了“岗位人”向“职业人”质的飞跃,稳固了职业思想。

以形成稳固的职业思想为教育宗旨,通过“孝”文化引导学生尊敬长者,进而通过能力素质培养的4个维度和“孝”文化导向的4个教育承载,重构涉老康养人才培养体系,将“孝”文化导向的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政教育贯穿职业教育全过程,让学生掌握老年照护专业知识,直面健康或存在智力障碍的老年人,用心灵去感同身受,领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含义,在被老年人需要的过程中体验职业的社会价值,完成从职业认知、职业认同到职业认定的转变,从而具备娴熟的技艺、良好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稳固专业思想。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2年9月20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EB/OL].

[2]我国养老护理员供给缺口高达550万人[EB/OL].

[3]胡晓梦.智慧养老服务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C]//新时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研究文集·2022.北京: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2022.

[4]赵培宇.重建孝老新风:孝文化和养老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时代报告,2019,2(3):30-33.

[5]林莹,朱珠,李劲,等.医养结合医联体内养老护理员规范化培训及职业认同现状调查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3,41(7):136-140.

[6]包学雄,蒋雨真.“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医养结合研究热点与趋势研究:基于Cite Space可视化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4,42(4):156-160.


基金资助: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孝’文化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涉老服务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2021JSJG416);


文章来源:谭燕泉,史献平,王丽,等.“孝”文化导向的“三阶递进”涉老康养人才培养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24,42(13):14-17.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期刊人气:1711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出版地方:陕西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4-5287

国内刊号:61-1317/G4

邮发代号:52-118

创刊时间:1987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