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校院合作模式下高校护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实践

  2025-03-27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护理教师队伍是推动护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是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培养卓越护理人才的重要保障。南京医科大学护理学专业基于校院合作模式,通过明确建设目标,完善政策保障,搭建交流平台,提升教育教学、临床专科及科研创新能力,建设了一支特色鲜明的“双师型”护理教师队伍,可为高校护理学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 关键词:
  • “双师型”
  • 师资建设
  • 护理
  • 教师队伍
  • 教育
  • 加入收藏

随着人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护理人员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满足卫生服务需求的工作领域不断拓宽[1]。《“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为人民群众提供全过程、全周期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2],这对护理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培养和造就一批拔尖创新的卓越护理人才,关键举措在于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3‐4]。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应强化附属医院临床教学主体职能,加快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护理教师队伍[5‐6]。可见,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顺应护理学科人才培养特点、满足人才培养新形势的重要途径[7‐8]。国内学者已对“双师型”护理教师的概念开展了一系列探讨,其内涵被认为是既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和护士执业证书,也要兼备教育教学能力和护理专业实践能力,能够将所传授的护理知识与临床护理实际相结合,实现学校护理人才培养与临床护理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9]。然而目前我国护理“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培养和管理方面仍面临一些难题和挑战。南京医科大学护理学专业自2018年以来,基于校院合作模式构建了“院院融合”的“大护理”平台,通过实施多项举措,培养了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师资培养特色,可为我国护理学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新思路。


1、深化育人理念,明确“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


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归根到底是为了培养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初心使命、担当护理学科发展大任的时代新人。经过多年发展和积累,对标《护理 学 类 教 学 质 量 国 家 标 准》[10],我 院 护 理 学 专 业 构 建了以“厚基础(solid foundation)、重人文(utmost importanceto humanities)、强实践(priority to nursing practice)、勇创新(encouraging innovation)、追卓越(realizing excellence)”为特征的SUPER人才培养模式。为全面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提出了“大健康、大护理、强合作、深融合”的战略方针,加强校院合作,推进医教协同育人 机 制,促 进 基 础、临 床 和 社 区 的 相 互 渗 透[11],明 确“临床教师学院化、学院教师临床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内涵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2、完善催生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保障


学院教学委员会负责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相关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提出咨询意见;院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和师资队伍建设委员会负责“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审议教师职务聘任工作方案和改革措施;院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审议研究生指导教师聘任条件并提出建议选聘名单,研究和处理“双师型”教师队伍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事项。各专门委员会履行相应职 责,保 证 和 推 进“双 师 型”教 师 队 伍 的 战 略 实 施[12]。学院搭建的院院融合平台由临床护理学系具体管理,每个教学基地的护理部主任是临床护理教研室主任,兼任临床护理学系副主任。各基地设置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负责临床教学的领导与管理。


3、搭建畅通交流机制的多元化平台


3.1 制定学院教师与临床教师双向交流的制度为加强专任教师与临床的紧密结合,巩固专业知识与技能,学院印发《护理学院专任教师加强临床实践的实施办法》,要求教师结合讲授课程、研究方向,开展阶梯式临床护理实践[13],推进“双师型”专任教师将实践成果有效运用于课程讲授和护理研究。作 为 临 床 师 资 培 养 中 的 重 要 一 环 ,学 院 推 出SPRING(Scientific Projects and Research InnovationGrowing)院 院 融 合2.0临 床 护 理 师 资 进 修 项 目,制 定了《南京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接收附属医院师资培养进修人员管理办法》。进修人员在院内专任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教学和研究工作及时跟踪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增强创新意识,并成为学院与附属医院彼此交互、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14]。自2021年以来,学院已先后接纳培养来自附属医院的进修人员近40人。在学校推进临床提升战略[15]、打造四城联动名城创 新 战 略 共 同 体 的 发 展 新 形 势 下[16],学 院 与 苏 州、常州、泰州、无锡4地附属医院深化交流、共谋合作、协同发展,选派4名院内中青年骨干赴任附院护理部副主任,在护理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开拓创新,实现护理学科的校院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医教研水平。

3.2 设立“双师型”教师成长互助平台

组建护理学院青年教师联合会,定期举办学术沙龙 活 动,增 进 学 院、附 属 医 院 之 间 青 年 教 师 的 交 流 合作。依托护理研究中心,在附属医院成立临床护理研究分中心,设立开放课题的申报与管理,推动科研反哺教学,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科研成果。


4、坚持4个强化,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4.1 强化思政引领

立德树人既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职责。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中,对立德树人的根本问题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17]。学院通过组织专题学习、培训,在师资队伍中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战略方针,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构建完善课程思政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 任 务 的 必 要 前 提[18]。据 此,学 院 出 台《南 京 医 科 大学护理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规定》,要求各门课程制订育人目标、挖掘护理学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引导“双师型”教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9]。并以此为契机,面向学院及附属医院承担教学任务的所有课程,开展护理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编制及案例库建设工作,共完成教学指南33门,教 学 案 例421项。此 项 工 作 切 实 提 升“双 师型”教师队伍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能力,推动实现课程思政育人成效[20]。

4.2 强化基层教学组织

临床教学管理由学校(临床提升工作处、教务处、学工处)—学院(教研办、学工办、学系)—临床教学基地(医院科教处、护理部、临床护理教研室)组成的三级管理体系。自2018年以来,学院在“院院融合”平台的临床教学基地中成立了19个临床护理教研室,联合6所社区实践基地成立社区护理学教研室,创新发展基层教学组织架构。各教学医院护理部主任/副主任担任各教研室主任,兼任学系副主任,同时设教学秘书1人。学系贯彻落实总课程负责人制度,采取专项培训、集体备课、现场督查等形式通过临床教研室落实同质化 教 学 任 务[21],提 升“双 师 型”临 床 教 师 的 教 学 能 力,形成“学院—学系—课程总负责人—临床护理教研室—课程负责人”的垂直管理模式,以及学院学系与医院护理部的双重管理体制,有效保证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合理使用。临床教学基地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由分管院领导负责,成立由护理部、护士长、总带教和带教老师组成的临床教学工作小组,分管教学工作的护理部副主任统筹安排。学院根据《南京医科大学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方法》《南京医科大学教学基地兼职教师队伍聘任实施办法》《南京医科大学优秀临床教学基地评估方案》等管理制度,明确“双师型”临床教师的遴选条件[22]。采取个人自愿报名、护理部考核并推荐护理学院考核并试用的严格选聘程序,以保证高素质临床教师的来源,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选聘与管理。

学院注重临床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定期组织督导、院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和辅导员到各基地检查,了解学生临床实践教学情况,对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与 管 理 工 作 进 行 有 效 的 指 导 和 监 督[23]。各 基 地 建 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配合学院开展临床教学质量监控。建立考核评估激励机制,将教学工作考核与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直接挂钩,明显促进了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和“双师型”临床师资培养工作的开展。

4.3 强化课程改革

为更好地应用临床优质教学资源,强化实践教学,拓 宽 临 床 教 学 范 畴,发 挥“双 师 型”教 师 队 伍 的 优 势,2019年学院开展驻点教学,探索多点同质人才培养路径,积 极 探 索“2+1+1”人 才 培 养 的 新 模 式[24]。2021年学院顺应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依托各教学医院联合开设了重症、康复、母婴、助产、新生儿、老年和肿瘤护理7个辅修方向,帮助学生紧密融合理论知识、专科前沿与社会服务,提升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专科育人能力。2020年起,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学校启动一流本科课程建 设 工 作,学 院 多 门 护 理 专 业 课 程 大 力 推 进 教 学 创新[25]。在 一 流 本 科 课 程 建 设 和 立 项 申 报 的 过 程 中,“双师型”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进行多种教学方法改革,显著提升了教学创新能力。

4.4 强化教学培训与竞赛

学院每年组织临床老师专项培训,推广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统一各教学基地的临床教学规范,提高临床 带 教 老 师 教 学 水 平,改 进 临 床 带 教 的 方 法。每 隔2年组织1次临床教学工作会议,对临床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和表彰,交流各医院教学和管理经验。每年举办“护理情景模拟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研讨班”助力临床护理师资教育教学能力再提升。此外,学院还组织策划一系列主题竞赛活动,包括青年教师授课竞赛、教学基地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大学生技能竞赛选手选拔赛、“精益扬帆”师生能力提升行动系列比赛等活动,以赛促建,全面强化“双师型”教师教学水平[26]。


5、深化校院共培,提升临床专科能力


学院除按照规章组织专任教师完成每学年的临床实践外,还定期选送骨干教师参与省级专科护士培训,强化专科护理能力,先后已有4名专任教师取得相应专科护士的结业证书。学院组织专任青年教师和临床教师共同参与全国护理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临床技能竞赛,进一步加强护理技能教学与临床护理的紧密结合,提高护理学专、兼职教师的临床护理和教学能力。学院与各附属医院临床护理教研室联合举办“院院融合”系列主题活动,由各教研室每月轮流承办,向平台内各家附院交流分享特色专科、临床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主题方向的建设经验和成果,近3年已累计开 展 各 类 交 流 活 动30余 场 ,培 训 师 资 人 数 达5 000余人。


6、推进导学赋能,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6.1 指导本科生科研学习

学院注重本科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养成。依托“双师型”教师开设包括护理研究、医学统计与流行病学等必修课程,以及医学大数据分析、SPSS实战与统 计 基 础、Python语 言 程 序 设 计、简 明 逻 辑 学 等 选 修课程。贯彻实施本科生STAR星火‐科研能力培养计划,建立本科生科研导师‐学生双选制度,推动本科生尽早进入实验室、融入教师科研团队。专任教师与临床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课题设计、实施、撰写学术论文,组 织 学 生 参 与 省 级、校 级 大 学 生 创 新 项 目、创 业 大 赛等[27]。学院在实习基地建立实习生导师制,聘任实习导师,一对一指导毕业设计,引导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初步科研思维,熟悉科研基本程序,掌握基本科研方法[28]。开展本科生毕业论文评优,对获奖学生、指导教师、实习基地颁发荣誉证书,激发临床指导教师和本科生开展研究的积极性。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科研育人能力。

6.2 指导研究生科研学习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中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培育和质量提升。围绕国家发展规划与护理相关的优先主题、重 大 问 题 等 战 略 部 署,促 进 护 理 学 与 交 叉 学 科 融合,引入交叉学科研究生导师13人,附属医院护理学特色方向研究生导师17人,拓展了研究生导师队伍的规模。学院推动本研一体化、拔尖护理人才培养制度,打通 学 生 思 想 引 领 渠 道,建 立 长 效 化 立 德 树 人 机 制[29]。出台《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实施条例》,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规范导师培训制度。自2022年起开展“导师精创领航月”品牌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双师型”教师的研究生教育水平。

6.3 科研人才培育项目

学 院 科 学 制 定《南 京 医 科 大 学 护 理 学 科 振 兴 计划》,有效整合校内、学院和附属医院的优质护理资源、交叉学科资源,建立以“双师型”教师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为落实“科研提升战略”,2022年起实施SPRING科研创新团队1.0专项,凝练组建了院内8个科研创新团队;同年实施SPRING院院融合2.0科研专项,旨在培育和推进临床高层次护理人才成长,面向院院融合平台打造A类学术带头人、B类学术带头人、C类学术骨干3层次人才培育机制,首批立项培育14人,创新校院“双师型”教师科研协同模式。

6.4 科研培训与平台搭建

为了更好地贯彻临床提升战略,学院将临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举办“临床护士科研能力提升实训班”,尝试与临床带教老师共同申报、完成科研项目课题,达到以科研促教学的目标,提高临床教学基地教师队伍整 体 水 平[30]。通 过 青 年 教 师 联 合 会 定 期 开 展 专 题 研讨和交流,致力于帮助临床护理教师更新教研理念、提升科研能力。


7、建设成效分析


经过多年改革与建设,目前学院拥有“双师型”护理 教 师75人,在 专 任 教 师 中 高 级 职 称 比 例 达45.5%。此外,尚有承担专业教学及临床见习带教任务的“双师型”临床教师近百人,成为学院师资队伍的雄厚后备力量。学生通过教学测评、课程反馈、学习日志等对“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素质等给予了良好评价。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共同努力,近年来我院共有5门课程获得国家级一流课程认定,实现五大类“金课”全覆盖。“双师型”教师的科研成果近年来取得突破性进展,获批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00余项,总经费达2 000万元,发表核心期刊及以上学术论文350余篇。通过提升“双师型”教师的育人能力,学生全面发展取得新成效。近年来,近20%的学生有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经历,学生获得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39项;本科生发表论文21篇,获批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5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比赛奖项5项,省级创新创业比赛奖项18项,大学生技能操作大赛获奖7项,其他志愿服务、专业技能类获奖15项。2名研究生先后获得省级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一等奖,实现我校在该项赛事上研究生赛道零的突破。


8、小结


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卓越护理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高等护理教育应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契机,加强学院育人与临床护理的深度融合。未来应继续探索校院交流合作的创新路径,争取政策扶持与经济支持,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培养适应我国现代社会需求的卓越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红.健康中国背景下对我国护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21,21(9):1288‐1292.

[2]庄琦.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健康中国行动的成就与经验[J].管理世界,2022,38(7):24‐37.

[3]彭树涛.加快建设“新医科”着力培养卓越医学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20(9):35‐37.

[4]柳海民,满莹.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4(1):1‐5.

[5]冯延平,袁亚敏,李莉,等.医教协同背景下地方医学高校新增附属医院临床师资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4,42(3):7‐10.

[6]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28):27‐31.

[7]徐婉琼,山慈明,何爽.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J].全科护理,2019,17(5):540‐542.

[8]谭静,麻媛媛,朱京慈.护理学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J].中华护理教育,2024,21(5):525‐531.

[9]刘茜文,刘英,钟华,等“.双师型”护理教师的概念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24,21(5):538‐542.

[10]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11]许礼发,侯长浩.临床医学校院合作共建共联机制的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7(5):25‐27.

[12]丁亚萍,崔焱.国家级一流本科护理学专业建设——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例[J].中华护理教育,2021,18(5):407‐411.

[13]赵 振 红,于 兰.如 何 使 教 师 卓 越?美 国 的 经 验 与 启 示[J].教 育 科学,2021,37(5):64‐71.

[14]何晓兰,申丽,王晓成,等.院外进修对基层医院护士医护合作、临床护理及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9,33(3):498‐500.


基金资助:202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编号:2023JSJG401; 2023年江苏省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立项建设项目; 2023年江苏省产教融合重点基地建设点;


文章来源:雷阳,陈明霞,许勤,等.校院合作模式下高校护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实践[J].全科护理,2025,23(05):966-969.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全科护理

期刊名称:全科护理

期刊人气:3889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省护理学会

出版地方:山西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4-4748

国内刊号:14-1349/R

邮发代号:22-118

创刊时间:2003年

发行周期:旬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