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了解沈阳市某医学院校学生抑郁情况,探究其影响因素,为医学类高校开展大学生针对性的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和构建抑郁干预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 39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显示抑郁症的学生进行访谈干预。结果 检出抑郁366人,抑郁检出率为26.31%。其中,轻度抑郁所占比例最高(62.84%),中度抑郁占29.51%,重度抑郁占7.6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毕业年级和新生年级、学业压力大、独生子女、家庭关系较差、每天上网时间较长、不喜欢参加体育锻炼和集体活动会增加大学生抑郁发生风险(P<0.05)。结论 高校和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和改善大学生抑郁状况,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抑郁症对大学生健康成长造成的危害不容小觑,其不仅影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心理调适能力,甚至可能导致自杀行为。国外对大学生的抑郁研究和治疗开始较早,尤其是对大学生抑郁的发现、治疗和跟踪。2016年美国大学健康协会对美国67 308名本科生的一项研究发现,有25%的学生曾接受过精神健康治疗或患有精神健康疾病,抑郁率为13.4%,近24%的大学生有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发生率约为9%[1]。世界卫生组织有调查显示,25%的中国大学生承认患有抑郁症。据《2020抑郁症患者群体调查报告》统计,国内72%的患者抑郁症确诊年龄在25岁之前,大部分人的初次确诊时间集中在中学、大学和工作阶段,即青春期开始后出现抑郁情况[2]。对国内医学生的调查显示,医学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学制较长,理论知识学习和临床专业技能实践难度大,医学生的学习压力普遍较大,其抑郁检出率较高,且近年来医学生抑郁发生率有上升趋势[3-5]。为此,本研究选取沈阳市某医学院校1 39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抑郁状况调查,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医学类院校开展大学生针对性的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和构建抑郁干预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于2023年7—8月,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了沈阳市某医学院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其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开展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423份,回收有效问卷1 391份,有效回收率为97.75%。本调查涵盖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麻醉学等15个医学相关专业。
1.2研究方法
1.2.1自制一般情况调查问卷
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和日常行为因素。一般人口学特征包括年级、教育层次、专业、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父母受教育程度等;日常行为因素包括学业压力、家庭关系、是否担心未来就业、同学关系、每天上网时间和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等。
1.2.2抑郁自评量表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6](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调查1 391名在校大学生抑郁状况。该量表由Zung编制于1965年,包括20个项目,其中精神性情感症状2个项目、躯体性障碍8个项目、精神运动性障碍2个项目、抑郁性心理障碍8个项目。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主要评定症状出现的频度,“没有或很少时间”计1分,“小部分时间”计2分,“相当多时间”计3分,“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计4分,得分越高表明抑郁程度越严重。其中第2、5、6、11、12、14、16、17、18、20共10个项目采取反向计分。抑郁严重程度指数=各项累计分/80,指数在0.50~0.59为轻度抑郁,0.60~0.69为中度抑郁,0.70及以上为重度抑郁。
1.2.3统计学分析
将收集的全部数据录入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标准α=0.05,采取方差分析对多组间进行比较;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抑郁状况影响因素的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学生的一般人口学特征(见表1)
2.2学生抑郁状况
在调查的1 391名学生中,抑郁总分为(32.40±10.27)分,最高分为71分、最低分为20分。其中检出抑郁的有36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6.31%,其中轻度抑郁230人,占抑郁人数的62.84%,中度抑郁108人,占抑郁人数的29.51%,重度抑郁28人,占抑郁人数的7.65%。未检出抑郁的有1 02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3.69%。
2.3学生抑郁的影响因素分析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的发生与年级、教育层次、专业、学业压力、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父母受教育程度、是否担心未来就业、同学关系、每天上网时间、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和是否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有关(P<0.05),见表1。
2.4学生抑郁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抑郁得分为应变量,年级、教育层次、专业、学业压力、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父母受教育程度、是否担心未来就业、同学关系、每天上网时间、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和是否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3、讨论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抑郁总分为(32.40±10.27)分,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6.31%,将本研究结果与国内大学生抑郁调查结果[7]相比较,可发现医学类院校学生抑郁发生率相对较高。不同特征学生抑郁得分的均分差异较大,与同学关系较差得分最高,为(54.79±9.30)分,与家庭关系较差次之,为(50.44±11.04)分,这提示人际关系对学生抑郁得分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原因可能为学校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学生之间朝夕相处,如果与同学关系较差可能会遭受排挤与孤立,长期处于压抑与孤独的氛围下,学生很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虽然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校园,但可通过周末、假期返乡或通过网络、电话与父母联系沟通,如果与家庭关系较差、不愿与父母沟通则可能失去家庭的支撑和父母的指引和疏导,在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下易引发抑郁症。
表1不同特征学生的抑郁得分比较(x±s,分)
表2学生抑郁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n=1 391)
3.1不同年级学生发生抑郁的风险不同
调查结果显示,年级是抑郁症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2020级(大学四年级)和2023级(大学一年级)的抑郁得分更高,这与白美玲等[8]的研究一致。究其原因可能为大学一年级新生刚从依赖阶段走向独立阶段,在陌生环境面对人际交往压力、学业压力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高度白热化的社会竞争和疫情后就业机会的明显减少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四年级毕业生产生严峻的挑战,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部分学生可能出现一些心理问题[9]。因此,辅导员应多与学生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心理状态,针对性地给予疏导,同时为学生解读国家相关政策、介绍职业发展前景,引导学生制订个性化职业规划,减少对未来前景的焦虑及恐惧。
3.2抑郁症的发生与学生学业压力大有关
与其他专业大学生相比,医学类专业课程多、内容复杂难懂,医学生普遍承受着较大的学业压力。有研究指出,学业压力大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10]。学习压力产生于各类等级考试及专业课,常伴随着不安全感、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的情绪,极易引发焦虑和抑郁问题。本调查数据显示,认为学业压力较大的学生占20.70%,认为学业压力适中的占71.53%,认为学业压力较小的占7.76%。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业压力适中,这表明其可以合理调节自身压力,合理分配精力和时间,没有过分担忧未来就业,因此不会产生抑郁情绪;极少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业压力较小,原因可能为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现有学习任务没有达到自身能力上限,也有可能是学生没有认真对待学业,从而不会产生抑郁情绪和担忧心理;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业压力较大,过于担忧未来的发展和就业,自我施加压力,导致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从而引发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因此,大学生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订具有可行性、挑战性的学习目标;拓展学习方式,如组队学习、口头复述、绘制思维导图等,增强学习效果;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制订详细的时间表,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业压力;增加与家人、朋友和支持团体的交流,获取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减轻抑郁情绪、孤独感和无助感;定期参加适度的运动,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改善自身心理状态。
3.3独生子女抑郁程度更严重
本调查数据显示,独生子女占比43.35%,非独生子女占比56.65%。虽然非独生子女比例高于独生子女,但独生子女抑郁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这与李丹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原因可能为独生子女未来的生活、工作、经济压力相比非独生子女更大,非独生子女可以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共同承担压力,而独生子女需要独立赡养父母、扶持家庭,需要更加稳定的工作和经济收入;同时,独生子女相对缺少家庭内部的同辈交流,压力增大时更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情绪。
3.4良好的家庭关系有助于预防抑郁症的发生
原生家庭对大学生性格养成和心理发展的影响极大。据调查数据显示,家庭关系良好的大学生抑郁的可能性较小,而家庭关系一般或较差的大学生抑郁的可能性更大、抑郁程度更高[12]。究其原因为家庭关系良好的学生长期处于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其形成完整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愉快;而家庭关系一般或较差、生活在敌视压抑家庭中的大学生则情况相反,不利于其形成完整健全的人格和心理健康。因此,大学生要培养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基本劳动技能,提升自立能力和抗挫能力,合理调控自我情绪,正确看待家庭争吵,提高心理抗压能力,及时与父母有效沟通或寻求专业心理干预机构和人员的帮助,接受有益的建议和指导。
3.5规律的体育活动和集体活动有助于预防抑郁的发生
本调查数据显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和喜欢参加集体活动的学生抑郁得分更低(P<0.05),这表明进行更多体育活动的学生情绪稳定性更高,不易感到抑郁,患精神疾病的风险更低[13]。通过文献分析[14],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抑郁情绪与运动锻炼密切相关,但当前学习压力、网络成瘾、沉迷游戏、社交等因素正不断侵占青少年的休闲时间,导致青少年开展体育活动的时间和频率下降,从而导致身体素质下降,疾病发生概率大幅增加。体育活动已被证明可以降低抑郁和焦虑的风险,而有氧运动作为最常选用的运动类型,同样也适用于抑郁症运动干预,且有研究证实,其对不同抑郁程度的患者均可有效缓解抑郁症状[15-16]。因此,大学生应适时参加规律的体育活动和集体活动,以降低发生心理问题的潜在风险,通过跑步、瑜伽、羽毛球、骑车等体育活动和集体活动,放松身心,预防抑郁的发生。
3.6上网时间过长会导致学生出现抑郁情绪
本调查数据显示,每天上网时间>3小时的学生抑郁得分更高(P<0.05),表明上网时间过长易导致学生出现抑郁情绪。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网络游戏、网络社交平台、网络信息等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了严峻挑战。大学生作为网络世界的活跃群体,长时间接触网络容易导致网络成瘾,过度沉迷网络会加深大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不安,导致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受到严重影响,产生负面情绪,出现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大学生在面临网络海量信息时难以筛选和处理有价值的信息,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到焦虑和困惑,影响他们的决策能力和注意力,从而导致焦虑、抑郁和自卑情绪产生。为解决这些网络心理问题,大学生应提升自身网络素养,学会自我调适,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关注网络道德和网络安全;家长、教师和同学也应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摆脱负面情绪困扰;高校应不断完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构建心理问题预警机制、定期开展心理测验,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必要时及时转诊专科医生进行专业治疗。
综上所述,大学生抑郁与学业压力、家庭关系、上网时长等多因素有关,为缓解大学生抑郁情况,也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首先,大学生应健康生活,积极面对抑郁并主动寻求帮助;其次,高校应成立心理健康中心,组建专业团队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积极主动地为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关注大学生抑郁倾向并及时给予干预。本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仅调查了沈阳市某一所医学院校的在校大学生,样本量及代表性有限,且本研究为现况调查,因果关系推断受限,需进一步开展队列研究来推断因果联系。
参考文献:
[2]禤颖君.《中国青年报》中国大学生抑郁问题报道框架及流变[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21.
[3]郑建盛,杨丽全,徐海滢,等.生活环境应激对地方高校医学本科生共情能力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9,35(17):2799-2802.
[4]殷草草,王玥,申向丽,等.陕西省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J].职业与健康,2020,36(18):2554-2558.
[5]李丽萍,邓俊豪,肖蓉.医学生学习压力对抑郁的影响:睡眠质量的中介作用和生命意义感的调节作用[J].实用医学杂志,2021,37(16):2048-2052.
[6]袁刚,赵晋,郑冬,等.抑郁自评量表和贝克抑郁量表区分抑郁症严重程度的准确度[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21,21(12):868-873.
[7]罗利芬.大学生抑郁发生情况、健康知识认知情况调查及宣教[J].黑龙江中医药,2019,48(5):148-149.
[8]白美玲,韩敏,董明纲,等.河北省某高校临床医学本科生焦虑抑郁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39(12):19-22,25.
[9]程玉莲,郭佩佩,程德琴.家庭关系状况对上海高校大学生抑郁-焦虑-压力的影响[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2,39(8):626-629.
[10]姚婉婧,马晓梅,宋雨倩,等.中医药院校学生抑郁症现况及影响因素:以某中医药大学为例[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3,31(17):27-29.
[11]李丹,周艳,尹华站.大学生的抑郁症状与完美主义、自我和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7):545-549.
[12]于大君.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家庭养育方式、人格的关系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1):115-120.
[13]杨振豪.体力活动和睡眠质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D].天津:天津体育学院,2023.
[14]张兴泉,王亚乒,龚建林,等.家庭体育视角下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量提升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4):33-41.
[15]金圣杰.体育生活方式对抑郁高中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实证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23.
[16]王奇,孙晶,王天宇.体育锻炼与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3):132-133.
文章来源:梁鹤羚,刘馥宁,于琪,等.沈阳市某医学院校学生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4,42(22):153-156.
分享:
据《2020抑郁症患者群体调查报告》统计,国内72%的患者抑郁症确诊年龄在25岁之前,大部分人的初次确诊时间集中在中学、大学和工作阶段,即青春期开始后出现抑郁情况[2]。对国内医学生的调查显示,医学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学制较长,理论知识学习和临床专业技能实践难度大,医学生的学习压力普遍较大,其抑郁检出率较高,且近年来医学生抑郁发生率有上升趋势[3-5]。
2024-11-17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光荣使命。医学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意义重大,既适应当前以思政课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发展趋势,又促进学校在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三进”成果工作中,结合自身特色不断探索,改革创新,培养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医生。
2024-11-01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执行规划(2023—2027年)》等文件的发布,促进了职业教育发展,这些文件均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其全面与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
2024-11-01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行动的通知》[1]提出完善职业教育教师标准框架,即研制高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标准,逐步建立层次分明,覆盖公共课、专业课、实习实践等各类课程的教师职业标准体系。许多职业院校在逐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同时,也制定了相关教学标准。
2024-10-15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将执业药师岗位要求与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实验设计大赛评分标准融入课程,以药品行业最新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驱动,使用微生态发酵新技术,无害化、无残留发酵处理肠道粪便,生成有机肥,助力乡村振兴。
2024-09-23预防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与公共卫生事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是公共卫生人才核心岗位胜任力。然而,我国当前预防医学人才培养大多“重技能轻人文、重理论轻实践”,造成预防医学人才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匮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不足,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2024-08-05近年来,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治中,中医药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医药大学更是担负着守正创新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倍受重视,高校相继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创新创业课模块。
2024-07-05师承教育历来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培养人才质量、传承中医药思想、弘扬中医药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价值。2016年《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及2018年出台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建立贯穿中医药人才发展全过程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
2024-07-05自1999年高校不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师资力量发展迅速,但仍低于学生的增幅,故师资呈现绝对规模增加、相对规模下降的现象,中医药院校也是如此。这对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升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内临床教师主要由临床医师兼任,医学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教学医院或者附属医院,并未经过更多系统、专业的教师培养。
2024-06-05疫情期间,规模化在线教学引发了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变革,后疫情时代将对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信息化提出更高要求。当前中医药人才培养正面临院校教育与临床实践师承教育融合的难题,中医专业学生要依靠师承教育提高临床技能、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正向激励与主动学习的生态还没形成,过程性教学质量评价难点尚无有效突破等。
2024-06-05人气:15259
人气:14681
人气:10387
人气:9707
人气:9600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卫生职业教育
期刊人气:3123
主管单位:甘肃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甘肃省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
出版地方:甘肃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1-1246
国内刊号:62-1167/R
邮发代号:54-85
创刊时间:1983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影响因子:0.590
影响因子:0.640
影响因子:0.297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69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