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接触抗肿瘤药物对医护人员的健康损害及防护研究进展

  2024-03-05    55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近年来,抗肿瘤药物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的治疗中。除患者外,医护人员也是抗肿瘤药物的密切接触者。医护人员频繁暴露于抗肿瘤药物环境中,久而久之抗肿瘤药物残留给其带来的健康损害不容小觑。从抗肿瘤药物的职业暴露方式等方面、综述了长期频繁接触抗肿瘤药物对医护人员健康的不良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切实的防护建议,以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降低抗肿瘤药物对医护人员的健康损害。

  • 关键词:
  • 健康损害
  • 医护人员
  • 抗肿瘤药物
  • 职业接触
  • 职业防护
  • 加入收藏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报道,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癌症大国。肿瘤新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全球之首,患癌率也逐渐年轻化。20世纪40年代,研究人员首次使用氮芥治疗淋巴瘤,成为近代肿瘤化疗的开端。之后,便陆续有了第二代、第三代抗肿瘤药物问世。抗肿瘤药物虽然可以帮助人体杀灭癌细胞,但也可以杀灭人体内正常细胞。随着肿瘤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抗肿瘤药物使用量也逐渐增加。这意味着医护人员发生潜在职业暴露的概率也将升高[1]。研究[2]发现,抗肿瘤药物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性,可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目前,医护人员接触抗肿瘤药物后的不良健康影响尚不完全明确[3]。本文以“抗肿瘤药物”“医护人员”“健康损害”“职业防护”为主题词,检索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 Med数据库内2018年至今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医护人员接触抗肿瘤药物导致的健康损害及其防护措施。


1、抗肿瘤药物职业暴露方式


临床中常用的抗肿瘤药物按化学结构来源分为七类,分别是烷化剂类、抗代谢类、抗肿瘤抗生素类、抗肿瘤植物药类、激素类、金属铂类和其他类[4]。按抗肿瘤作用的生化机制可分为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类、直接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类、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类、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类、影响激素平衡类和其他类[5]。在职业活动中,抗肿瘤药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接触、针刺伤等多种方式暴露,威胁医护人员的健康。根据调查资料,其暴露方式以呼吸道吸入和皮肤接触为主[6]。

1.1 经呼吸道暴露

医护人员在处理、配制和使用抗肿瘤药物过程中,一些抗肿瘤药物(如粉剂类)在溶解时形成一定的负压抽吸,产生肉眼难以发觉的微小颗粒残留在工作环境的空气中[7]。环境中残留的抗肿瘤药物经呼吸道长期频繁低剂量吸入,可在医护人员体内蓄积,从而危害健康。早在1983年Dewerk等[8]就证实,医护人员在处理抗肿瘤药物时可能会从呼吸道吸入氟尿嘧啶、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P)等抗肿瘤药物。Pyy等[9]证明,在制造和医院使用CP过程中均存在职业暴露情况,空气中的CP浓度可能高达几百微克每立方米。尽管研究方法不同,但目前已发表文献都证实了医护人员有吸入空气中残留抗肿瘤药物的风险。

1.2 经消化道暴露

医护人员在配制抗肿瘤药物、为病人输液及拔针、处理输液袋和输液器、处理病人体液污染物、更换床单被套做清洁护理等过程中,若未及时按规范穿戴手套和防护服或操作前后未及时洗手直接用污染的手接触嘴唇口周,以及在受暴露的环境中喝水进餐等,都容易将残留的抗肿瘤药物摄入体内。有研究显示,经消化道摄入残留的抗肿瘤药物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情况[10]。

1.3 经皮肤接触暴露

手部皮肤是最容易受细胞毒素污染的区域。大多数涉及细胞毒素的任务都是用手完成的[11],偶尔也会接触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如前额及手前臂[12]。Labrèche等[13]收集护士的手擦湿巾样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湿巾上10种抗肿瘤药物进行分析,发现18份湿巾样本中有7份呈阳性,证明护士的手部有抗肿瘤药物的残留。Crui M等[11]在肿瘤病房和门诊部共收集70份洗手液样本,在采集的样本中检测出环磷酰胺、紫杉醇、5-氟尿嘧啶和依托泊苷等抗肿瘤药物,其中检测到最多的药物是环磷酰胺。抗肿瘤药物暴露于皮肤后在短时间内不能完全被清除,可经皮肤持续吸收入血[14]。徐波等[15]的研究检测到医护人员在配制危险药物和给药时所穿的白大褂上有18处污染。若白大褂直接与全身皮肤接触,危险药物残留直接经皮肤吸收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1.4 意外锐器伤暴露

锐器伤是指医护人员在诊疗操作过程中被各类针具、刀片、玻璃等刺破皮肤造成的意外伤害[16],其中以针刺伤为主。针刺伤是一种由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等医疗锐器导致的皮肤伤害[17]。医护人员在配制抗肿瘤药物、排气、穿刺、拔针、处理输液器等过程中均有可能发生针刺伤,而这些针头中时常会残留抗肿瘤药物,其不可避免地经针刺伤部位被人体吸收。张迪的研究[18]显示,361名护士在2011年11月—2014年10月期间发生抗肿瘤药物的职业暴露共87例,其中有31例是由锐器伤引起。


2、暴露后的健康损害


根据美国药典800章发布的《危险药品-医疗保健环境中的处理标准》(2020版),将抗肿瘤药物列为“危险药物”[19]。“危险药物”不同于其他药物,是指具有致畸性、致癌性、人体或动物低剂量时的器官毒性、人体生殖毒性、发育毒性、遗传毒性和在结构或毒性上类似现有危险药物的新型药物[20]。研究发现环磷酰胺[21]、铂类[22]较其他危险药物更常见且损害更大,这与其接触量和接触频次密切相关。长期频繁低剂量接触抗肿瘤药物,并在体内达到一定的剂量时,可导致医护人员出现不同类型的健康损害症状[23,24]。

2.1 系统性损害

2.1.1 血液系统损害

抗肿瘤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损害最常见、最严重的是骨髓抑制。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计数下降,三者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25]。临床上已知对骨髓有抑制作用的抗肿瘤药物有环磷酰胺、阿霉素、氮芥等。孙妍等[26]将研究对象分为非暴露组、低暴露组、高暴露组,观察三组抗肿瘤药物的职业暴露情况,结果显示高暴露组白细胞计数、血细胞计数均显著低于非暴露组。刘碧岩[27]随机选取10所综合医院的540名医护人员调查其化疗药物的接触情况,发现有52例(占9.63%)医护人员出现白细胞减少的现象。马素素等[28]的研究报道,抗肿瘤药物暴露组护士的骨髓抑制发生率为29.91%,明显高于对照组(4.84%)。

2.1.2 生殖系统损害

抗肿瘤药物对雄性和雌性生殖系统均可造成不良影响。已有研究[29]发现,接受磷酰胺治疗的雄鼠在睾丸结构和发育方面受损严重,出现了睾丸萎缩、精子减少、精子质量降低等问题。抗肿瘤药物的职业暴露可导致医护人员中处于备孕期的女性出现难以受孕、受孕时间延长或不孕等情况,正值孕期的女性出现不良妊娠结局,如早产、流产、死胎、畸形等。梅小红等[30]在医护人员职业接触抗肿瘤药物不良妊娠结局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中显示,接触组医护人员的不良妊娠结局风险是对照组的8.54倍。王鹏等[31]对湖南省19家三甲医院医护人员进行抗肿瘤药物的职业暴露调查,发现316名已婚女性中,有43例(占13.61%)出现过不孕症状,14例(4.43%)出现过习惯性流产,94例(29.75%)有过人工流产,其中32例(34.04%)人工流产的原因为胎儿发育问题,这与其他研究[32,33]结果一致。综上可见职业接触抗肿瘤药物对生殖系统损害的严重性,医护人员须从严预防。

2.1.3 神经系统损害

职业接触抗肿瘤药物对医护人员的神经系统也有一定的损害。肖玉婉[34]研究发现频繁接触抗肿瘤药物的医护人员神经毒性的发生率为30%,明显高于对照组,医护人员出现明显的头痛、疲乏,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赵丽等[35]的研究结果也显示,长期接触抗肿瘤药物的医护人员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医护人员出现神经精神症状时(如注意力不集中),其护理质量下降,严重时可出现护理差错。因此,关注抗肿瘤药物的职业暴露影响医护人员神经系统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1.4 消化系统损害

铂类和紫衫醇类等可引起消化系统不良反应[36]。消化系统常见症状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及口腔炎、口腔溃疡等。刘佩佩[37]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94名护士在2017-2019年内发生化疗药物职业暴露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消化道、口腔黏膜症状为护士职业暴露后主要不良反应类型。盖垚等[38]的研究中暴露人员恶心呕吐发生率为66.67%,腹泻率为65.91%。暴露人员长期出现消化系统反应可导致营养不良等情况,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2.2 其他损害

2.2.1 脱发

正常人毛囊上皮生长十分迅速,对抗肿瘤药物极为敏感。长期接触抗肿瘤药物极易损伤毛囊上皮,同时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造成非正常脱发[10]。郝梦玲[39]调查67例长期接触抗肿瘤药物的受试者,在排除其他身体疾病的影响后,其中49例(73.13%)表现为脱发增多。王惠莉[40]将纳入的62名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比较两组护理人员的职业伤害发生情况,发现实验组脱发为29.03%,显著高于参照组(6.45%)。脱发严重会影响自身形象与自尊,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年轻女性,为此要做好基本防护。

2.2.2 月经异常

长期频繁接触抗肿瘤药物会引起女性月经异常。月经异常是指出现生理周期紊乱、月经量异常、持续时间异常、痛经、闭经等。蒋兆强等[41]研究得出长工时作业和通勤会导致女性医护人员出现月经异常,而频繁接触抗肿瘤药物,出现月经异常的概率将大大增加。程洪英等[42]在40名接触抗肿瘤药物暴露组中,发现有19人(占47.5%)出现月经紊乱,而对照组中仅有1人出现月经紊乱(2.5%)。女性长期出现月经异常,将对其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影响。

2.2.3 刺激症状和皮肤损害

抗肿瘤药物暴露人员可出现局部或全身刺激症状以及皮肤损害。其中刺激症状如:咽喉部发痒、眼部异物感、流泪、咳嗽、打喷嚏等。皮肤损害包括皮肤皲裂、皮疹、皮肤瘙痒、皮肤水泡等。研究[43]表明长春瑞滨、环磷酰胺、顺铂等为刺激性化疗药物。一项横断面研究[44]共纳入79名肿瘤药房从业者,其中有28%的人报告了意外暴露,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皮肤刺激(82%)。反复出现皮肤刺激症状,若处置或防护不当有出现剥脱性皮炎、皮肤感染等的风险,戴手套、勤洗手能简单而有效地避免徒手接触抗肿瘤药物,降低皮肤暴露。

2.2.4 致癌

已知具有致癌性的抗肿瘤药物有顺铂、环磷酰胺、氮芥等[45]。Szmyd[46]追踪调查暴露于细胞抑制药物的100名医生和护士,发现在过去15年里可能由于职业接触抗肿瘤药物所致的癌症有9例,其中5例为医生。Ratner等[47]证实,曾在癌症中心或肿瘤护理单元工作的护士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加,且抗肿瘤药物暴露加权时间最长的护士患直肠癌的风险较高。一项关于韩国医院医护人员癌症发生率研究[48]显示女性医护人员患癌率增加,这可能与抗肿瘤药物暴露等职业风险因素有关。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医护人员长期低剂量接触抗肿瘤药物的现状需要引起关注。


3、抗肿瘤药物暴露原因及防护措施


职业接触抗肿瘤药物会对医护人员健康带来一定程度影响[49,50]。有研究[35,51,52,53,54]对广东、北京、徐州、山东、长沙、阜阳等医院接触抗肿瘤药物的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和防护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我国各省的医护人员都存在明显的抗肿瘤药物职业暴露和防护不足的情况。这提示目前我国医护人员抗肿瘤药物职业暴露和防护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职业防护。

3.1 暴露原因

暴露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医院方面:多数医院防护制度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完善、防护设备不到位、防护培训不足;二是自身方面:个人防护知识欠缺、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操作不规范、未能严格执行防护流程以及工作性质等。

3.2 防护建议

3.2.1 建立健全防护制度,完善基础设施

(1)各医院应在遵循标准指南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制度,针对本院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护标准,实施精细化管理[55]。(2)建立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56],配备生物安全柜[57],提供质量合格的防护设备,科学发放个人防护用品。(3)各科室室内设计应合理,严格明确划分各区域。(4)为医护人员建立健康档案,依法开展职业健康监护。(5)合理排班,对在孕期或哺乳期的人员进行暂时岗位调离,做到人性化管理。

3.2.2 定期组织培训,提高防护意识

(1)成立职业安全小组,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职业安全培训与考核,尤其是要重视对低年资的医护人员的培训[58],对考核不合格者或科室加大培训力度。(2)工作人员应积极参加有关防护知识的培训、会议、讲座等,或者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视频等,学习了解抗肿瘤药物的作用、副作用,配药用药的方法、注意事项等,提高自我防护意识。(3)应用手册、海报、视频、多媒体、互联网平台等多种途径,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宣传[59]。

3.2.3 规范操作流程,正确佩戴防护用具

(1)不管是在配药、用药、处理输液器具或是在转运保存过程中都应该谨遵防护措施标准,佩戴质量合格、大小合适的防护用具,如佩戴双层手套、口罩、防护衣、护目镜、帽子。(2)在使用过程中,若防护用具出现破损,立即更换;若出现暴露情况,立即按要求脱去防护设备,用流动的清水和肥皂清洗暴露部位。若出现锐器伤,按要求初步处理后及时上报有关部门。(3)按要求处置废弃物,用双层垃圾袋严密包裹废弃物并做好危险物品标记,将其放入相应的垃圾桶。(4)在接触抗肿瘤药物前后及时按规范洗手,脱去防护衣,不将污染或疑似污染的防护用品带至更衣室、休息室、餐饮室等,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接触。


4、小结


医护人员抗肿瘤药物暴露在国内外均存在很高的发生率,其暴露方式多样、原因多样、健康损害严重。医院管理层及相关工作人员应重视其损害,针对其暴露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将暴露危害降至最小。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问题是当今乃至未来国家应着力解决的重难点问题。全面提升对医护人员职业安全的关注度,积极关心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将有助于提升医护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满意度,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郝梦琳.抗肿瘤药物注射剂暴露风险与分级管控研究[D].四川:电子科技大学,2020.

[4]魏秋红,刘晓月,王盼,等.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和药效学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20,26(18):3707-3011.

[5]孙燕.关于抗肿瘤药物分类的共识建议[J].循证医学,2004,4(3):190-191.

[7]郝梦琳,边原,周杨林,等.抗肿瘤药物职业暴露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20,39(7):385-389.

[10]陈昌蕊,梅小红,黄小红.抗肿瘤药物暴露对医护人员的职业健康危害与防护[J].职业与健康,2021,37(19):2733-2736.

[12]梅小红.医护人员职业接触抗肿瘤药物环境暴露评估与不良妊娠结局调查[D].贵州:遵义医科大学,2022.

[15]徐波,黎贵,张淑香.规范化疗职业防护保障护士自身安全[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6):569-572.

[16]赵云云,杨晓玲,王婧,等.一种红外线感应安瓿分离器实用新型专利的设计与创新[J].全科护理,2023,21(3):430-432.

[17]方嘉欣,陈建军,韩飞飞,等.全国儿科护士针刺伤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20,20(11):1648-1652.

[18]张迪.护士抗肿瘤药物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析与干预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13):82-83.

[20]李佳,梅小红,陈昌蕊,等.美国药典800章《危险药品-医疗保健环境中的处理标准》(2020版)解读[J].护理研究,2023,37(5):766-770.

[24]张瑞学,郝志英,王莉,等.医疗机构抗肿瘤药物职业暴露的调查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18):3093-3094.

[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中西医结合专家委员会.抗肿瘤药物引起骨髓抑制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J].临床肿瘤学杂志,2021,26(11):1020-1027.


基金资助:深圳市龙岗区经济与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医疗卫生科技计划项目(LGWJ2021-14);


文章来源:周倩,肖青青,李佳等.接触抗肿瘤药物对医护人员的健康损害及防护研究进展[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24,42(01):127-131.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当代医学

期刊名称:当代医学

期刊人气:10493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9-4393

国内刊号:11-4449/R

邮发代号:82-829

创刊时间:1994年

发行周期:旬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