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究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上交叉综合征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6月我院就诊的上交叉综合征疼痛患者6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双盲原则;治疗组30例采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康复训练30例,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较对照组高,颈源性疼痛临床评估(CPC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上交叉综合征,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改善肢体功能,促进颈椎功能障碍恢复,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上交叉综合征(Upper Crossed Syndrome,UCS)为临床体态异常性疾病,主要因患者长期姿势不良,导致后颈部及前胸部肌肉紧张,颈前部及背部肌肉被动拉长所致,临床表现为圆肩、驼背、含胸、颈肩部紧张性酸痛、手臂麻痛等,并伴有头颈前倾,胸椎出现后凸畸形等情况,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常规治疗方案以传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为主,启动人体自身修复功能,强化免疫系统应答速率,加强病灶组织之间免疫交流,促进其受损组织自我修复,虽能一定程度改善临床症状,但针对性不足[2]。康复训练作为辅助康复手段,可有效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全身气血流通,以此改善患者疼痛,但治疗作用并不明显[3]。因此,如何增强临床治疗针对性对减轻病灶疼痛、促进颈椎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肌筋膜触发点属于病理组织结构的复合体,位于肌肉肌束上,由中央触发点、紧张带肌附着部位的附着触发点构成,当触发点受刺激后,可促进肌纤维持续性收缩,而持续性的肌节收缩可引起骨骼肌内病理生理变化,同时可有针对性地给予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进而改善其病理变化,促进其恢复[4]。基于此,本研究将针刺肌筋膜触发点与康复训练联合应用于UCS患者临床治疗中,旨在探讨其对整体疗效、疼痛程度及颈椎功能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7月—2023年6月我院就诊的UCS疼痛患者6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双盲原则,其中治疗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54.33±12.23)岁,病程0.7~3年,平均病程(1.45±0.48)年,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23~69岁,平均年龄(53.78±12.35)岁,病程0.8~3年,平均病程(1.56±0.53)年;2组患者基础资料未见明显差异(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纳入标准
(1)符合UCS临床诊断标准[5];(2)病程≥1个月;(3)颈胸椎旁、斜方肌、菱形肌等关键肌压痛、头颈前倾位等。
1.3 排除标准
(1)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先天性脊柱畸形、肿瘤及结核者;(2)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3)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或严重晕针患者;(4)皮肤破损性疾病;(5)治疗配合度较差者;(6)既往有颈、胸椎外伤手术史。
1.4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康复训练。选取夹脊、风池、肩井、外关、人迎、扶突、天鼎等穴位,均为患者两侧;针刺操作:针刺部位皮肤消毒,结合穴位特点,选择适宜针刺手法;进针后夹脊、风池、肩井、外关穴位以捻转、提插;人迎、扶突、天鼎进针后以平补平泻法,得气留针半小时,3次/周,4周为一疗程。康复训练:包括中医推拿与力量训练等,医务人员根据患者UCS的病情程度,制定康复训练计划,20min/次,同时每日进行1次干扰电治疗;中医推拿针对患者头部、颈椎部穴位进行按摩,20min/次,每日1次。
治疗组采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结合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方法、频率与对照组相同;针刺肌筋膜触发点:在上颈锁乳突肌后的触发点,采用横向穿刺法,向后中、再向下穿刺头夹肌及颈后肌后,向上穿刺头大直肌-头上斜肌触发点。采用横向穿刺法,同时对斜角肌和提肩胛肌进行穿刺;颈夹肌、斜方肌颈角肌及颈后肌的下止点。触发点位于锁骨上窝,用双手抓住斜角肌,将其刺入处朝中、外侧的斜角肌作触点。胸锁乳突肌中点,用手握法将其从上至下向上刺入。3~5天治疗1次。
牵拉训练内容包括:①颈部伸展,站立,双脚略开,双手撑地;头部和颈部转向右侧,眼睛转向右侧,然后恢复到准备状态,目视地面;最好的方法是下颚能够接触到胸骨的柄部,恢复原状。动作尽量缓慢进行,以呼吸1次一个动作为宜,左右交替运动。②针对中上斜方肌,患者以直立或端坐姿势,左手放置于身体斜后方,向侧面倾斜上半身来降低肩部高度,右手抱住头,向右侧偏,并且头部要向左侧转动,以便能够完全拉伸到斜方肌,保持这个拉伸动作15~20秒;之后换右侧拉伸,继续维持15~20秒,总共做2~3组。③针对胸锁乳突肌牵拉:右手托住牵拉者的头部,并靠在床上,把右手放在其右耳内,然后指导牵拉者开始试图缓慢地右旋头部,注意不要使头部离开桌面,搭档适当的阻力,使其胸锁乳突肌等长收缩,持续6s; 牵拉过程中,保持正常呼吸,牵拉者放松并调整呼吸,放松时头部保持在起始的姿势。呼气时,牵拉者的头部更大幅度左旋,以加强左胸锁乳突肌的牵拉。上述动作重复2~3次。胸大胸小肌牵拉:锻炼胸大肌时,双臂向后拉伸时,大臂要低于肩关节,这样整个胸大肌拉伸得比较全面,训练时,要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拉伸频率,若感觉身体有不适或肩关节有一定的限制,要与医务人员进行沟通,改变拉伸方式和频率快慢;胸小肌拉伸也可高位也可以低位,根据自己情况选择拉伸方法,可根据拉伸感,选择较强的拉伸方法开展,注意着力点和细节问题,也就是让肩胛骨最大程度地向后翻,着力点是大臂而不是小臂。每1~3天训练1次,3~5次为1疗程。
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3个月。
1.5 观察指标
(1)疗效判定[6]。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颈肩活动恢复如常治愈;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好转,颈肩活动稍微受限,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为有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颈肩疼痛伴活动受限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以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估2组上肢运动功能。仅选取上肢部分33项,每项0~2分,满分0~66分,得分越低表明上肢运动功能越差。颈源性疼痛临床评估(cer-vicogenic pain clinical score,CPCS)评分方法: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两组疼痛程度,总共10分,VSA评分≥5为严重疼痛;VAS评分0~4分为轻度疼痛,得分越低则表明其疼痛程度越轻。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估两组颈椎障碍程度,量表包括颈部相关症状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两组部分组成,包括颈痛及相关的症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共10项,每项0~5分,分值越低提示功能障碍程度越轻。(3)以WHO生活质量量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WHOQOL-BREF)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予以评估。包括生理(6项)、心理(6项)、社会关系(8项)、环境(6项)4个维度,每项1~5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1.6 统计学方法
以SPSS25.0版本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代替,计量资料,以
代替,经t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疗效对比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x2=4.320,P=0.038<0.05),见表1。
表1 疗效对比 [n(%)]
2.2 疼痛程度、肢体功能,颈椎功能障碍程度
治疗前两组FMA、CPCS、NDI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较对照组高,CPCS、NDI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2。
表2 疼痛程度、肢体功能,颈椎功能障碍程度评分 对比
2.3 WHOQOL-BREF各维度评分差异情况
治疗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WHOQOL-BREF评分对比
3、讨论
UCS为临床常见疾病,治疗以理疗、针刺、康复锻炼等方法为主,虽能取得一定疗效,但治疗效果较慢,也可导致病情复发,不利于病情控制。中医学中并无UCS之称,根据UCS临床症状,归于“筋伤”范畴,《张氏医通》早有记载:“观书对弈久坐而致脊背痛”“其病当所过者肢痛及转筋”,指出长期伏案、姿势不当易引起项部经筋气血淤堵[7]。因此,治疗应以活血化瘀、舒筋通络、强筋骨,疏气血为主。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33%,较对照组的73.33%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较对照组高,CPCS、NDI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WHOQOL-BREF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表明,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UCS,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改善肢体功能,促进颈椎功能障碍恢复,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因在于,传统中医针灸以“人迎”“扶突”“天鼎”三个穴位进行治疗,其中上突综合征可影响到胸锁乳突肌,而在这三个穴位下则有胸锁乳突肌,针灸可以减轻肌肉的痉挛和紧张;三穴位于斜方肌和提肩肌的起始部位,通过对其进行刺激,可以加强相关肌肉的收缩功能,并与血管鞘膜上的压力、化学受体相连,能加快血液流速,促进微循环的恢复。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神经节的激活,使脊髓血管松弛,使周围肌肉血液流速增加。针刺触发点结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案可以更为持久、有效地缓解由于肌肉慢性痉挛引起的疼痛,同时针刺筋膜触发点可破坏性刺激,刺破张力带,舒缓紧绷肌肉,使脊髓产生强烈反射,促进脊髓中枢感觉神经变化与破坏,使紧张状态的张力带得到舒缓,达到止痛的作用;两种方法联合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促进病灶血液循环恢复,进而改善颈椎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8]。
综上所述,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UCS,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改善肢体功能,促进颈椎功能障碍恢复,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邓剑峰,田菊升,郑侠海,等.McKenzie疗法联合肌内效贴治疗上交叉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23,61(10):32-35,68.
[2]任慧静.肌肉能量技术联合形体训练对缓解大学生上交叉综合征的效果研究[D].山西:中北大学,2022,34(3):22-24.
[3]阮晶,蒋红平,胡贵廷.小针刀松解术结合肌肉能量训练技术治疗上交叉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21,37(4):24-28.
[4]吴雪莲,黄蕤,吴宗辉,等.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症状性二分髌骨病例报道1例[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20(3):178-180.
[5]占茂林,张宇,吕子萌,等.电针关键肌结合“颈—肩—胸”调整术治疗颈型颈椎病伴上交叉综合征的随机对照研究[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0(5):53-57.
[6]麦全安,李志敢,张未贞.身体功能训练干预小学生上交叉综合征的影响[J].解剖学研究,2021,43(5):546-550.
[7]吴天晨,刘珍珠,王丽娜,等.《张氏医通》及其学术特色[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7(1):10-12.
[8]陈兴利,乔亚芬,孙明雨,等.肌筋膜触发点针刺和牵伸运动对原发性痛经的即刻镇痛效果比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2,37(9):1198-1207,1218.
基金资助:广州市花都区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2-HDWS-078);
文章来源:杨顺珍.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上交叉综合征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药,2024,37(03):551-554.
分享:
作为可预防的疾病和失能的首要原因,肥胖已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2]。肠道稳态平衡的改变与肥胖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信号通路有关,在人类代谢疾病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针刺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绿色疗法,应用于肥胖等相关代谢性疾病时以化湿、健脾、祛痰为主要治法,选取脾、胃和大肠经的穴位[4]。
2025-04-022022年立秋后至初冬,笔者发现髋关节伤筋(鼠蹊痛)患者较多,壬寅年木运太过,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木旺克伐脾土,而鼠蹊部恰为大腿伸膝及内收肌肉的起点,为筋、肉之所汇,因此髋关节伤筋的患病率升高。小节穴位于手太阴肺经上,补肺金能平肝木。
2025-04-02缺血性脑卒中也称脑梗死,是供应脑部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引发脑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坏死的一类脑血管疾病。构音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主要表现为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听、说、读、写,对其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临床实践中,应用解语丹联合针刺疗法治疗卒中后构音障碍的疗效确切,现具体总结如下。
2025-03-31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是因脑血管疾病如脑缺血缺氧出现的认知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在记忆和认知上出现障碍并伴有不良情绪。VD主要在老年人群中多发,虽然,VD的病症严重,但是,仍然有可以提前预防和治疗的方法。西医认为,哺乳动物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是VD的发病机制。
2025-03-28脑卒中,又称中风,是我国导致死亡和残疾的首要因素[1]。根据WHO的数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5万人死于中风[2-3],而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是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最常见和最明显的功能障碍之一[4]。下肢功能障碍主要包括下肢肌肉力量减退和平衡障碍,因此,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成为临床和科研的热点[5]。
2025-03-26外展神经麻痹目前仍是医学界的难题之一,外展神经支配眼外直肌,因其走行较长,易受损害[1],出现患侧眼球外展受限,向患眼内侧方斜视,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伴有复视[2]。西医多用激素、营养神经、肉毒杆菌毒素、眼肌训练和手术等,但疗程长、不良反应大、花费大[3]。
2025-03-24目前,对于该病临床常用方法包括非手术疗法与手术治疗,后者多用关节镜手术,起效较快,但创伤性较大,术后患者肩关节活动仍可在一定程度上明显受限。临床上中轻度肩袖损伤常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案,如康复训练、针灸、抗炎药等,可有效减轻肩部疼痛症状,增强肩关节活动度[4-5]。
2025-03-24发症,约 61% 的 患 者 会 遭 遇 此 困 扰,其 中 大 部 分(2/3)在中风后的4周内就会感到疼痛,而其余的患者则会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出现症状。肩痛导致患者上肢活动不便,尤其在夜间疼痛加剧,严重干扰了患者日常生活。本文主要探讨使用密集型内热针疗 法 治 疗 因 缺 血 性 中 风 导 致 的 肩 痛 患 者 的效果。
2025-03-20本病好发于中青年、体力劳动者及体型消瘦者。现代医学研究[1]认为,由于第三腰椎横突在腰椎横突中最长,上面附着腹横肌和背阔肌的深部筋膜、腰方肌等导致承压较大,运动中容易受到撕裂损伤而出现炎症反应。周围的血管、神经因反复受到炎症刺激而引起疼痛[2-3]。
2025-03-19膝骨关节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骨质增生、关节软骨退变为主的疾病,临床多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不利,甚至出现关节畸形,是致残的主要因素之一。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膝骨关节炎的发病率在60岁 以 上 人 群 中 达 60%,在 70 岁 以 上 人 群 中 达80%。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该病发病率逐渐升高,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2025-03-18人气:18522
人气:15537
人气:14767
人气:13038
人气:10982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针刺研究
期刊人气:15055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中国针灸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0-0607
国内刊号:11-2274/R
邮发代号:82-171
创刊时间:197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881
影响因子:1.074
影响因子:1.483
影响因子:0.495
影响因子:0.498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