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提升路径

  2022-01-26    410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社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整合和革新,回顾和梳理农村社区治理模式的历史变迁脉络,对乡村振兴和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在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催生了不同的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乡村振兴为抓手,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模式,不断推进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通过夯实集体经济、倡导多元协同治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引进优秀人才来实现城乡协同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时代诉求。

  • 关键词:
  • 乡村振兴
  • 农村社区
  • 农村经济
  • 治理现代化
  • 计划经济
  • 加入收藏

在中国,农村社区治理是关系到农民生存发展和基层政权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社区治理创新如火如荼,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加强农村社区基础性工作,完善“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对农村社区治理进行阐释,提出坚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分“三步走”的总目标,也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上给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的纲领性意见。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社区治理模式的变迁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人民公社”模式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改革开放前社会的总体性特征,自上而下“刚性”的人民公社治理体系在农村集体化进程中逐渐形成,这一时期的农村社区治理的显著特征就是政社合一和集体统一经营,“从上到下的‘硬治理’占据主导地位”[3],“硬治理”缚住了农民的手和脚,抑制了农民的自由想象和农村社区治理活力发挥。具体来说,自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乡村治理能力逐渐进步,乡村治理体系稳中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阶段,进行了农村合作化运动,彻底改变了以往的土地制度,有序组织闲置农民,从传统的自治、半自治的乡村治理向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过渡,这既是新中国迈向乡村治理的第一步,也是对当时约束环境的应对之策。

(二)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初:村民自治与“乡政村治”格局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家纠正了违背经济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错误,反映到经济层面,在改革开放的步伐中逐步前进,迎来了第一个伟大转折点,即从“刚性”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相对“柔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从基层抓起,推行农民以家庭为单位,主要向村、组承包劳动任务的责任制形式,这一举措带动了农村社会活力,激发农民劳动生产积极性,为农村社会发展创造了经济条件。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是非集体化带来的农民个性化,作为农村社会整合的一种新形式。从总体上看,“人民公社”和“乡政村治”这两种模式对比,后者更符合中国国情和农村实际,新的农村社区治理体制和规范有力地维护了村民的民主自治权利,但随着中国社会的有序发展,“乡政村治”模式显露农村各类资源过度消耗、乡村发展无序的弊端,“乡政村治”模式逐渐沉没在历史潮流中。

(三)21世纪以来:新型农村社区治理

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是随着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出现的,旨在满足农民对生活不断提出的更高要求,在有效农村社区治理的实践中,加大了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村民自治不断深入、逐渐充实内容,发展多样化形式[4]。打破城乡二次结构,逐步共享社会发展带来的物质以及精神成果。它是在农村传统面貌的基础上作出改变,并不是对城市社区的照搬照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打破了以往连接的界限,是对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村庄单元进行搬迁、规划和整合,构建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本质上已经区别于城市社区和传统农村,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形式,发展态势上趋同于城市社区中的新型社区。新型农村社区的总体特征表现为规模和人口数量相较之前更加客观、社区结构系统开放化程度更高、社区环境更加宜居。从各地实践结果来看,新型农村社区更新了农民的居住形式,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日趋多元化的需求进一步向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提出更高要求,当下需要更新社会管理方式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契合


(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乡村振兴战略针对农民在新的阶段的美好愿景,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满足了人们对它的时代诉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方面提出更加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要求也是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的最好诠释,基于此要进一步发展乡村产业助推农村经济,整治乡村居住环境,拓宽居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过程中,针对产业强则乡村强,乡村强则中国强的道理,乡村产业的发展必须围绕产业融合的方向。乡村振兴不仅要以第一产业提升质量、转型升级为主抓手,而且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进行三产融合发展,通过进行不断的整合、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后合成一个整体,形成新型产业链条。农村社区通过大力整合土地、集约人口发展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同时大力提倡规模化的农家乐、休闲渔业等二三产业。一方面,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节约用地,而且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激发了竞争活力,有效推动了一二三产业的同步增值;另一方面,融合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使其真正地享受到发展带来的收益成果,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经济优势,为农村社区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二)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征程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农”工作也迎来了崭新阶段。从近几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成果看,各地根据党中央要求抓好落实,乡村振兴取得了良好开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针对当下社会发展形势对工农城乡关系进行重新构建,按照其要求,农业农村部有必要聚焦城乡融合和统筹发展,促进农村社区的转型升级。乡村振兴倡导农村社区和城郊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型,新型农村社区有利于瓦解城乡二次元结构,通过一系列村庄合并、搬迁整合等形式形成新的社区,进一步优化了空间布局,提高了社区间的合作程度,形成极具当地特色的乡村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促进农民因势利导,谋求自身发展转移就业,消除现有贫困,还能进一步推进城市扩张所需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实现农村和城镇的合作共赢,促进双方协调发展。

新时代的农村社区治理积极改善历史遗留下来的居民交往冷漠、农村空心化所带来的“心结”问题,提升了居民幸福感,拓宽居民收入来源,增加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农业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等。因此,要进一步加快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解决现有的社会矛盾,优化社会整体环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提升路径


(一)继续夯实农村经济基础,增强社区发展活力

目前,农村社区各个单元发展并不同步,发展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农村个别集体经济贫弱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社区治理的整体推进,影响农村社区治理工作的有效展开,因此必须夯实集体经济,提高社区发展能力。第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财政部门应统筹考虑,有效整合涉农资金,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建立完善的农村为民服务平台,积极助推农村社区经济发展。第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政府、农村社区、社会力量等三方投入的经费平台保障机制,出台优惠政策招商引资,鼓励群众参与到基础设施、生态和资源开发项目中。第三,发展社区经济。大力培育农村社区集体经济,形成具有特色的乡村产业,盘活社区经济,激发社区主动“造血”积极性,树立从源头夯实经济基础的意识。第四,农村集体资产公开透明。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不善也是导致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之一,有效管理资产,高效发挥为农村社区居民办实事比投入资产支持更为有效,因此,必须对农村集体中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公开透明。

(二)充分体现治理主体多元,提高居民参与治理程度

在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实践中,主要涉及哪些主体、主体之间的协同运作等一系列问题,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完成。农村社区发展本质上就是关于人的发展,要以社区居民为主体,依靠政府、社会等外部力量推动,通过社区自治组织和其他组织相结合形成组织基础。第一,鼓励辖区单位积极参与。辖区单位对社区发展具有统率作用,发挥自身优势,在人力、物力、资金上下功夫给社区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同时,可以运用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在社区建设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第二,提高农民的主体地位,增强居民参与热情。在农村社区大环境下,农民是社区发展的主力军,对社区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激发村民进行自觉参与的意识,提高参与能力和水平,积极为社区发展建言献策贡献自己的力量。第三,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在农村社区的发展中能够有更大的贡献,由于现阶段农村社区组织发展较为滞后,为此,要建立激励机制,大力培育农村社会组织的力量,引导其参与农村社区治理中来,促进其积极参与。

(三)深入完善社区文化体系,打造社区生活共同体

在社区文化体系的构建中,文化建设和传播都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而物质载体也会因为文化建设的发展而壮大。因此,以社区组织为基础打造富有特色的乡村社区文化,不仅能促进文化的发展建设,而且增强了社区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建设社区文化体系需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首先,扭转社区居民不良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文化理念,坚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自身发展,加强自我意识觉醒,做到知行合一,以合作精神在乡村文化发展中达成共识———以合作、互动、共赢的新文化取代封建愚昧的旧文化。

其次,要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文化作为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对正在建设中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因此,加快乡村文化建设要以重构农民文化价值观为根本,不断增强农民文化意识水平,充分挖掘乡村文化价值,重拾文化自信,丰富自我精神,形成强大鲜明的乡村文化精神凝聚力和共同的文化认知,共同推动乡村文化转型蜕变。最后,要发挥社区组织建设文化过程中的引领作用。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各种诱惑冲击青年人的思想,传统思想逐渐边缘化,面对层出不穷的不良局面,发挥社区组织体系在重塑文化价值观的引导培育作用,加强社区居民道德观、伦理观、是非观的塑造,在生活中进行更积极的文化创造性活动,优化社区政治生态环境。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社区治理水平

农村社区治理源头的困难在于乡村精英管理人才相对缺乏,后备人才不足。首先,在干部选拔任用的源头上,应对村委会领导班子的考核上加大力度,注重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并以此为根据进行人才选拔和考核评价,上级政府应给予基层政府人文关怀,培养他们的服务精神和甘于奉献的意识。其次,开辟多元化人才通道,打造高素质的新农村治理队伍,积极培养引导乡间能人参与乡村治理,多管齐下,激发新乡贤治村动力,与地方高校积极合作,引进高素质人才。在招聘人员任职期间,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提升外来人才的归属感、幸福感,紧紧围绕乡村发展构建服务平台。最后,在工作实践中,加大培育人才能力力度,提升管理人员面对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重整社区管理队伍的内部环境,对工作人员业绩进行定期考核,激发队伍内生动力。完善薪资福利、级别提升等激励机制,辅助提高社区管理水平。


四、结语


推进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既是促进农村社区治理的关键一步,也是增进农村社区公共利益的一个过程。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农村社区治理发展对于当地经济和人民的主体地位以及社区文化和居民参与的良性互动都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所以推进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要根据居民的思想特点和当地实际情况,切实解决当地的现实问题,实现社区治理和农民的双向共赢。实现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要采取双向互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睛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0-11-04(2)

[3]张乐天.论人民公社制度及其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文科版,1996(3).

[4]徐勇.民主与治理:村民自治的伟大创造与深化探索[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4).


文章来源:赵亚梨,杨爱杰.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2,(02):50-52.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中国青年

期刊名称:中国青年

期刊人气:1889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共青团中央委员会

主办单位:共青团中央委员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社会

国际刊号:1002-9532

国内刊号:11-1001/C

邮发代号:2-39

创刊时间:1923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