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保肝药预防抗肿瘤药物肝损伤用药干预效果。方法:本文纳入我院2017年8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0例肿瘤化疗患者,根据是否给予临床药师干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未进行临床药师干预,观察组加强临床药师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保肝药预防抗肿瘤药物肝损伤用药合理性,分析用药不合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不合理用药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不合理现象主要包括适应症不适宜、剂量用法错误、合并用药不当等。结论:保肝药预防抗肿瘤药物肝损伤临床用药基本上来说比较合理,但还需加强药师干预,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药物性肝损伤主要是指药物治疗剂量内,肝脏受到药物及其代谢产物而导致的功能及结构发生损害,根据资料文献报道,药物性肝损伤致肝病死亡病例中位居第5位,其中抗肿瘤药物是引起肝损伤的重要原因[1]。患者受到自身体质影响,对抗肿瘤药物或其代谢物的敏感性和耐受度下降,肝损伤发生率升高。为进一步准确分析保肝药预防抗肿瘤药物肝损伤用药合理现状,本次研究选取我院80例肿瘤化疗患者,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我院治疗的80例肿瘤化疗患者。所有病例均确诊肿瘤并接受化疗,期间服用保肝药。根据是否给予临床药师干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18~82岁,其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为(56.722.63)岁;观察组患者年龄19~83岁,其中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6.482.71)岁。排除标准:(1)保肝药用于治疗中毒性肝炎等适应证者;(2)预防非抗肿瘤药物肝损伤者;(3)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两组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价值。
1.2 方法 对照组未进行临床药师干预,观察组加强临床药师干预,根据《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肿瘤药物相关性肝损伤防治专家共识》、《新编药物学》和保肝药理论等严格用药[2];加强临床保肝药使用培训,根据以往发现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加强干预。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保肝药预防抗肿瘤药物肝损伤用药合理性,分析用药不合理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肝损伤用药合理性对比观察组患者临床不合理用药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不合理现象主要包括适应症不适宜、剂量用法错误、合并用药不当等,见表。
表两组肝损伤用药不合理率对比[n(%)]
3、讨论
3.1 临床用药不合理情况分析
首先适应症不适宜是针对肝功能异常治疗普遍使用,而忽视了药品本身造成的药物性肝损伤。参照《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和保肝药学说看,针对无高危因素的患者不建议使用预防药物,因此临床医师和药师要加强合作,准确评估患者抗肿瘤药物使用风险,保障临床安全合理用药。专家学者建议预防抗肿瘤药物肝损伤用药要存在以下危险因素,至少一项及以上,包括慢性肝病史、既往化疗发生肝功能损害、服用可能会造成肝功能损害的药物和治疗前存在肝功能异常患者。其次剂量用法错误。根据保肝药临床使用原则,《新编药物学》中推荐常用日剂量[3],并且根据患者实际肝损伤危险因素和药物说明书,如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使用剂量为每日1次,每次20~80ml。在患者临床用药中,医师担心药物毒副作用会对患者机体带来损伤或影响化疗效果,给药少于正常剂量,如用药15ml。最后合并用药不当情况。预防抗肿瘤药物肝损伤使用保肝药普遍使用至少两种保肝药,但是临床研究发现,超过两种保肝药对患者带来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更明显,合并用药效果不理想,且多数保肝药存在肝毒性,因此在《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中不建议3种及以上保肝药预防抗肿瘤药物肝损伤[4]。少数临床医师由于缺乏保肝药作用机制理论知识,专业水平不足,可能会合并用药不当。对此观察组加强临床药师干预,分析不同种类保肝药的作用机制,在临床出现抗肿瘤药物肝损伤时给予抗炎药物和保肝药联合使用。
3.2 临床合理用药建议
由于抗肿瘤药物本身的肝毒性以及肿瘤患者机体免疫功能脆弱、抵抗力低下而对肝损害有易感性,故肿瘤患者成为肝损害的易发人群。因此临床医师在化疗前要详细询问患者以往病史、过敏史和禁忌症,准确全面评估肝功能,防止抗肿瘤药物肝损伤病例出现,制定出合适的化疗方案和药物剂量用法,并在化疗期间严密监测患者肝功能变化,减少抗肿瘤肝损伤的发生。使用保肝药遵循《保肝药临床预防性使用规范手册》[5-6],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准则,临床药师加强保肝药的评估,减少带给患者的危害。医院加强对临床医师、药师培训,促进临床合理使用保肝药。
综上所述,保肝药预防抗肿瘤药物肝损伤临床用药基本合理,但需加强药师干预,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吴丽芳,卓双塔,林涛.保肝药预防抗肿瘤药物肝损伤用药合理性评价[J].中国药业,2019,28(02):94-96.
[2]吴永琴,王述蓉,余彬,etal.124例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保肝药应用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7(1).
[3]刘孟兴.安阳市肿瘤医院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4(7).
[4]乔逸,徐焕春,常瑛,etal.9204张门诊处方抗肿瘤口服中成药合理性使用分析[J].抗感染药学,2013,10(1):70-73.
[5]安玉英.药师干预在临床合理用药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2014(15):3322-3322.
[6]贺芳.某院2016年抗高血压药应用调查分析[J].吉林医学,2018,39(07):91-93.
李春兰.保肝药预防抗肿瘤药物肝损伤用药合理性及干预效果分析[J].医药前沿,2019,9(33):120-121.
分享:
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政策(以下简称“集采政策”)的实施显著降低了药品价格,促进了中选药品的使用,减轻了医保基金和患者的压力,这主要得益于中选药品用量及其占比的提升。
2025-04-12大部分患者发现或确诊时已错过了最佳手术、消融等治疗时机,单纯使用经动脉化疗栓塞效果往往具有局限性,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这种单纯治疗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医疗诉求,联合治疗方式成为原发性肝癌的新型、主流治疗手段。仑伐替尼是一种高效的靶向治疗药物[3],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025-03-14徐荷芬教授是江苏省首届国医名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中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原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中西医肿瘤临床、科研工作 60 余载,经验颇丰,善于采用中西医结合之法治疗大肠癌,其用药自成一派,疗效卓越。笔者幸而侍诊于侧,现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将徐荷芬教授运用中药治疗大肠癌的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总结如下。
2025-02-12由于化疗有效率低,生存期短,且会产生一定的胃肠道不适、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使患者产生心理负担,影响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故目前的治疗有“去化疗”的趋势。单一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的治疗效果有限,原因在于部分患者对其产生了原发性或获得性的抗药性。
2025-01-17骨肉瘤是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最常见的骨癌,骨肉瘤转移或复发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30%。在过去40年里,骨肉瘤未转移患者生存率没有显著改善,骨肉瘤已转移患者生存率并无改善。由于骨肉瘤是一种与其微环境和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复杂疾病,其发病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机制目前尚无定论。
2025-01-13目前临床晚期食管癌的整体预后较差,会对患者以及社会产生较大影响,标准一线治疗方案通常是化疗,但患者总生存期有限,难以坚持完成整体疗程,所以对一些创新药物和治疗方案有较为迫切的需求。随着医疗理念的进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多种肿瘤治疗中逐渐显示出较为理想的应用效果。
2025-01-09结肠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均较高,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结肠癌在青年群体中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方法治疗该疾病,但在治疗过程中会引起房颤,从而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
2025-01-08大剂量甲氨蝶呤广泛应用于多种儿童肿瘤的治疗,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和骨肉瘤等。虽然儿童甲氨蝶呤给药一般基于体质量或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BSA)计算,但其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特征在个体间差异较大,可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1-4]。
2025-01-08目前,传统的抗肿瘤治疗结合中医药抑制肿瘤发展逐渐成为治疗HCC的补充和替代疗法[2]。高乌头具有抗肿瘤的药理作用,高乌头中单体成分高乌甲素的氢溴酸盐和硫酸盐等有抗肝癌作用,但作用都不强,其抑瘤率分别为37%[3]和38.42%[4]。高乌三氯甲烷部分为多种生物碱的集合体[5]。
2025-01-02肝癌是目前第五大常见癌症,在全世界癌症相关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二。尽管肝癌的临床治疗如手术、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发展迅速,但由于其复发率高和易发生转移等特征,肝癌患者预后仍不十分令人满意。随着祖国医学的蓬勃发展,中药以疗效好、副作用小等特点日益引起中西方学者的关注。
2024-12-12人气:18514
人气:16600
人气:15950
人气:15528
人气:1524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肿瘤防治研究
期刊人气:1602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湖北省肿瘤医院
出版地方:湖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0-8578
国内刊号:42-1241/R
邮发代号:38-70
创刊时间:197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1.474
影响因子:2.876
影响因子:0.89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15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