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S”型切口在腮腺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本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61例腮腺肿瘤患者,予以改良“S”型切口切除腮腺区肿瘤,观察术后并发症及美容效果。结果:予以改良“S”型切口切除腮腺肿瘤及部分腺体,手术时间1~2.5h,术中出血量约20mL,Frey’s综合征、术后暂时性面瘫以及涎瘘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改良“S”型切口隐蔽,术后瘢痕小,患者满意度高。结论:改良“S”型切口应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适用范围广,可行性高,能彻底切除肿瘤,且美容效果好,能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临床中涎腺肿瘤发病率最高的腮腺肿瘤,其中良性肿瘤发病率≥80%[1],而手术彻底切除肿瘤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最有效方法。目前研究认为,腮腺部分切除术对腮腺良性肿瘤的治疗同样有效,即保留肿瘤外0.5~1.0cm的正常腮腺组织,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3]。而行腮腺部分切除术时,多采用经典的“S”型切口,但存在面部及颈部瘢痕、面部部分凹陷等缺点,影响美观,且增加Frey综合征、术后暂时性面瘫以及涎瘘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故目前提出腮腺肿瘤手术方式的多种改良措施,本研究对腮腺良性肿瘤部分切除术采取改良“S”型切口,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至2017年11月就诊于莆田市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并行手术治疗的61例患者,采用改良“S”型切口切除肿瘤及部分腺体的手术方式,其中肿瘤位于浅叶42例,深叶19例。61例腮腺肿瘤患者中男45例,女16例;年龄18~56岁,平均(45.05±3.36)岁。纳入标准:(1)腮腺区既往无手术史;(2)腮腺区肿物直径≤5cm;(3)术前无面瘫症状;(4)术前B超及CT检查提示为良性肿物;(5)术区无炎症症状。术后经病理确诊多形性腺瘤19例,Warthin瘤31例,基底细胞腺瘤6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1例,淋巴结炎1例,脂肪瘤2例,木村病1例。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对本研究知情,自愿配合研究。
1.2手术方法
改良“S”形切口,由耳屏后内侧方沿耳垂前皱褶向后绕耳垂后方并于下颌骨后缘(皮纹)向下延长2~4cm(视肿物大小定)。手术步骤:(1)沿亚甲蓝标记线改良“S”型切口切开下颌后缘至耳屏内皮肤,解剖并保护耳屏软骨,常规保留腮腺筋膜,如肿瘤累及筋膜予以切除;(2)改良“S”形切口可显示整个腮腺组织,根据肿物位置、体积,决定切除腺体的范围;(3)从面神经总干解剖或面神经分支解剖面神经,若肿物与神经距离较远,可无需解剖面神经;面神经总干找分支时,可在胸锁乳突肌上1/3处深2~3cm处分离,解剖并保护面神经总干继而解剖分支;解剖神经分支找总干时,可于下颌骨下缘上下1.0cm范围内,血管周围,沿面神经下颌缘支解剖总干,保留耳大神经;(4)切除肿物及部分腺体(肿物周围0.5~1.0cm)。腮腺咬肌筋膜覆盖神经并与周围组织缝合固定,减少Frey's综合征的发生。肿物较大时(>3.0cm×3.0cm)可用胸锁乳突肌瓣转移填充缺损部分;(5)腮腺残余部分适当结扎,充分止血,分层缝合,负压引流。术后术区加压包扎7d左右。负压引流,根据引流情况,3~5d或者24h引流量少于20mL拔除引流。常规换药保持切口清洁,促进切口愈合。
1.3观察指标
术中观察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术后观察面神经功能、有无积液或涎瘘发生、Frey's综合征发生率、肿瘤复发率、切口愈合情况、美容效果及满意度等,评价治疗效果;采用视觉模拟量表评估美容效果及满意度评分,评分为0~10分,数值越大表示满意度越高[4]。
2、结果
61例均采用改良“S”型切口切除腮腺肿瘤,均行部分腮腺切除术,并完整切除肿瘤,切缘干净,所有患者均将面神经及耳大神经游离解剖出并成功保留,手术时间为1.0~1.5h,术中出血量为10~20mL,平均(13±4.12)mL。61例患者术后伤口均为一期缝合,面侧部无明显塌陷;3例患者因面神经牵拉引起暂时性面瘫,2周~2个月后恢复,均未出现永久性面瘫;10例患者因耳大神经术中受牵拉引起暂时性耳垂麻木,均在3个月内完全恢复;仅1例Frey's综合征,无涎漏发生。患者术后随访切口甲级愈合,满意度评分9.5分。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无复发患者。范例治疗过程见图1、图2。
图1右侧腮腺深叶沃辛瘤
图2右侧腮腺深叶混合瘤
3、讨论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腮腺肿瘤进行手术切口的改进,考虑到一定的美容效果,设计出多种手术切口,如经典的“S”型切口、改良面部除皱美容切口[5]、C形小切口[6]、V型切口[7]、改良耳周切口[8]等。传统腮腺手术采用改良Blair切口即耳前颌后“S”型切口,虽可充分暴露手术视野,利于解剖面神经及肿瘤,但术后遗留比较明显的耳前、颌后、颌下区瘢痕,影响美观,造成患者社交恐惧。C型小切口适用于腮腺后下极肿瘤[6],限制了手术适用范围。改良耳周切口由于在术区暴露的局限性,对于肿物体积>3cm者不宜选择,仅适用于体积小的腮腺良性肿物[8]。V型切口适用范围相对于改良耳周切口大,但也局限于腮腺肿物<4cm患者,因肿物>4cm,不利于解剖面神经,影响手术效果[7]。耳后发际内切口设计,易横断发根及损伤毛囊,可导致发际切口局部脱发[9]。为减少面颈部手术瘢痕,本研究将切口设计在耳屏内区及颌下区,腮腺肿瘤大小在1.0~5.0cm均可采用,可充分暴露术区,对于手术成功率、保护神经具有明显优势,且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腮腺手术造成的面瘫,其中暂时性面瘫发生率高达46.1%,永久性面瘫为1.9%~3.9%[10],如何避免面神经损伤是腮腺切除术中的重要环节。本研究改良“S”型切口,视野好,解剖结构清晰,对于神经的解剖和保存有明显的优势,可根据肿瘤在腮腺区的位置自主选择逆行法或顺行法,逆行法是以解剖面神经下颌缘支等分支至面神经主干,逐步剥离肿瘤与神经,而顺行法是以解剖面神经主干至肿瘤周围分支,并分离面神经与肿瘤。本研究发现腮腺下极及后极肿物多数较大(直径≥3cm),且毗邻茎乳孔紧贴面神经总干,解剖面神经的范围及难度加大,易损伤面神经,解剖时应仔细,建议采用逆行法解剖面神经,减少对面神经总干的牵拉,从而降低暂时性面瘫发生率。
Frey's综合征是腮腺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4%~96%[11-12],有关致病因素尚不明确,目前倾向于神经迷走再生学说,且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故手术过程中预防其发生是至关重要的。本研究患者手术中尽可能保留腮腺咬肌筋膜,用腮腺咬肌筋膜覆盖神经并与周围组织缝合固定,其中4例因肿瘤≥4cm术中出现腮腺咬肌筋膜破坏,术中使用组织补片和胸锁乳突肌转瓣修复,术后仅1例出现Frey's综合征的并发症。
本研究行耳屏内切口,使得面部切口瘢痕基本不可见;颈部切口与下颌骨后缘皮纹内进行,并辅以分层减张美容缝合,颈部瘢痕隐蔽。且术中尽量保留了大部分的正常腮腺组织及腮腺导管,故仍有部分腮腺的分泌功能;肿物较大时(直径≥3.0cm)可用胸锁乳突肌瓣转移填充缺损部分,避免面部凹陷畸形的发生。患者术后随访切口恢复良好、隐蔽,患者满意度评分9.5分,随访过程中未发现肿瘤复发。
综上所述,改良“S”型切口适用于切除腮腺浅叶及深叶不同部位良性肿瘤(瘤体直径1~5cm),可充分暴露术区,切口相对隐蔽,减少损伤神经机会,增加手术成功率,患者满意度高,无明显并发症,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5]徐志坚,陈良嗣,罗小宁,等.改良面部除皱切口在腮腺浅叶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28(10):738-740.
[6]高振然,马松波,张国琴.C形小切口治疗腮腺后下极良性肿瘤48例临床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17,26(6):666-668.
[7]赵小朋,潘朝斌,焦九阳,等.V形切口在腮腺区肿物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2011,5(5):503-507.
[8]吴平安,梁伟英,陆钊群,等.改良耳周切口在功能性腮腺切除术中的应用[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7,31(13):995-997.
[9]陈良嗣,张思毅,黄晓明,等.内镜辅助耳后发际入路上颈良性肿物切除术[J].中国内镜杂志,2011,17(4):365-369.
郭少勇,黄碧霞,郭平山.改良“S”型切口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的应用[J].当代医学,2020,26(11):33-35.
分享:
研究发现,放射线猛烈冲击可导致肺部组织出现瘀血水肿、细胞变性坏死、肺泡张力减弱,严重影响肺通气和肺换气功能[1]。放射线损伤是近代才出现的致病因素,目前中医学对其病因病机的研究尚未完善,且在辨证论治方面没有成体系的明确认识。中医根据放射线的致病特点,将其归于“放射毒”范畴。防护是放射生物学及临床医疗工作研究的重要内容。
2025-03-3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机构最新报告,肺癌已成为一种极具危害力的恶性肿瘤,2022年世界范围内,肺癌新发病例248万,死亡病例181.7万,均居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的首位〔1〕。胸腔积液在肺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十分常见,干预不及时将进行性加重,是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
2025-03-12我国结直肠癌发生率及病死率也位居前列,且呈上升趋势[2]。此外,直肠癌发病年龄趋于青年化,早期直肠癌可通过手术进行有效治疗,但由于早期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绝大多数患者确诊时肿瘤已处于进展期(即Ⅱ/Ⅲ期),这一阶段的直肠癌因未发生远处转移,也被称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ocallyadvancedrectalcancer,LARC)[3]。
2025-02-08全麻是腹腔镜手术首选麻醉方式,但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较大,不仅影响术后康复,还可能在术后出现阿片类药物快速耐受,镇痛效应较差。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是多模式镇痛方案重要组成部分,镇痛效果确切,可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2]。超声下实施区域阻滞,可提高药物注入精准度,保证麻醉效果[3]。
2025-02-06严重的CINV会引起患者体液失衡、营养不良,从而降低其生活质量;亦可能导致患者的治疗中断或剂量减少,影响治疗效果[4-5]。因此,有效防治癌症患者CINV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生姜,作为一种古老的调味剂,2500年以来亦用作治疗各种肠胃不适,如恶心、呕吐、便秘和胃肠胀气等[6-7]。
2025-02-06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是指持续的躯体、情感或认知方面的疲乏感,且这种疲乏与自身活动量不相符,也不会因休息或睡眠而改善,而是与癌症及针对癌症相关治疗的痛苦感受。有调查研究指出 ,60% ~ 90% 肿瘤患者在患病期间会出现 CRF,对患者正常生活及临床治疗均带来较大影响。
2025-02-05非小细胞肺癌在肺癌整体发病中约占85%,与小细胞肺癌相比,其癌细胞扩散速度较慢,但患者早期发病缺乏特异性症状,难以察觉,导致部分患者确诊时病情已进展至中晚期,通常不具备手术条件。目前,对于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主要采取含铂双药一线化疗方案治疗,可有效杀伤肿瘤细胞,控制病情进展。
2025-01-20外科手术是早中期食管癌病人的主要治疗方式。尽管近 20 年来,外科手术条件、手术技巧和围手术期管理等都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善,但食管癌术后仍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吻合口瘘是比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1⁃3]。 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高达 7. 3% ~30. 2%[4⁃6],其相关死亡率在 7. 2% ~ 35. 0%[7],严重影响了病人的术后康复。
2024-12-20结直肠良性肿瘤包括腺瘤、平滑肌瘤、脂肪瘤等[2]。结直肠息肉及良性肿瘤疾病表现方面存在较大相似性,治疗以手术方案为主,例如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内镜下切除术,各有优势和不足,使用范围也有不同[3]。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及良性肿瘤切除术是现阶段应用较多的术式,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内镜下无注射直接圈套切除[4]。
2024-12-19结直肠癌是目前全球第3大恶性肿瘤。尽管对于未转移患者而言,手术仍是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但约一半患者可出现肿瘤转移和复发,因此,化疗是结直肠癌治疗中的重要方法。奥沙利铂(L-OHP)可以通过与DNA结合共价抑制DNA复制和转录,导致细胞凋亡。然而肿瘤细胞的耐药性是目前化疗主要的阻碍之一。
2024-12-13人气:16530
人气:15453
人气:14537
人气:13886
人气:12779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现代肿瘤医学
期刊人气:5855
主管单位: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抗癌协会,陕西省抗癌协会,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出版地方:陕西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2-4992
国内刊号:61-1415/R
邮发代号:52-297
创刊时间:1993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474
影响因子:2.876
影响因子:0.89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15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