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浅谈仲景胃食管反流病诊治思路

  2024-07-08    33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关于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条文的研读,归纳出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证型,为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痰气交阻证、肝郁化火证、水饮内停证、脾虚痰壅证、胃虚有热证、脾胃虚寒证、阴虚内热证。对每种证型的方药结合的临床体会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典型临床医案举隅,浅析经方治疗胃食管病的思路。

  • 关键词:
  • 《伤寒论》
  • 《金匮要略》
  • 张仲景
  • 胃食管反流病
  • 胸骨后烧灼感
  • 加入收藏

胃食管反流病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胸痛、反酸、嗳气、咽部作堵、恶心、反胃、咳嗽、口苦等症状,发病率较高,部分症状难以缓解;中药治疗该病有独到优势。有学者[1]认为本病病机特点以“逆”“热”“郁”为主,有虚实之分,实有气、热、痰、郁、湿、瘀,虚以脾胃虚寒、胃阴不足为主。笔者认为,本病临床以寒热虚实夹杂之况更为常见。在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时,笔者发现仲景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证、治、方有较为深入精辟的见解。参照仲景的思想,结合在临床诊疗中的体会,将胃食管反流病证型归纳为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痰气交阻证、肝郁化火证、水饮内停证、脾虚痰壅证、胃虚有热证、脾胃虚寒证、阴虚内热证,运用对应经方治疗这些证型,取得了显著疗效,现将其归纳如下。


1、胃食管反流病的证型及对应经方


1.1 肝胃不和证

临床表现:胸骨后烧灼感或憋闷感,嗳气泛酸,口苦咽干,口臭,两侧胁肋部胀痛,大便干结或黏滞;性情急躁或多思多虑,大多形体壮实,腹部膨隆;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经方:大柴胡汤。原文:(1)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165)。(2)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136)。(3)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3)。(4)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体会:大柴胡汤组成仅八味药,短小精悍。其中柴胡、黄芩、半夏是仲景使用最多的经典组合之一,小柴胡汤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均有体现,可清热透邪、止呕。第2个经典组合是枳实、芍药加大黄,这三味药能够止痛、除胀满,泻下、通便。另两味药生姜和大枣也频频出现在经方中,可温中护胃、调和诸药。在四条原文中,两条都提到呕吐而且程度较重,即“呕不止”,并伴有上腹部的充实、抵抗、心下急,或者心下痞硬,有的还伴有下利、发热等症状。很多消化系统疾病均包含呕吐,如胆囊炎、胰腺炎,提示有胃食管反流的情况,即胃气上逆,故黄煌教授把大柴胡汤看作古代的胃动力剂,认为它是一张抑制胃食管反流的效方[2]。“按之心下满痛”是大柴胡汤的一个客观指征,“心下”部位可以理解为食管下段、贲门、胃的位置,体格检查时可以发现上腹部充实、隆起,胀满。因为从功效来讲,芍药、大黄、枳实等药物都是非常好的攻下药,而且能够消除胀满,所以大柴胡汤也是一张泻下方、一张除满方。“郁郁微烦”反映大柴胡汤适用人群的一个重要的体征,就是有焦虑抑郁的表现。反观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证的患者,大多有以上症状和体征。所以大柴胡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功效有止呕、解郁、泻下、除满。

1.2 寒热错杂证

临床表现:心下胀、闷,痛或不痛,或可表现为干呕,或者呕吐,伴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腻,脉弦数。经方:黄连汤、泻心类方。原文:(1)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173)。(2)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3)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4)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55)。(5)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7)。(6)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158)。(7)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

体会:“黄连汤”条文的“伤寒”泛指外感病。“欲呕吐”是胃热气逆所致。有学者认为原文“胸中热”指胃,“胃中”指脾;笔者却认为胸中指食管的位置。古人受解剖学认识的限制,没有食管的概念,但是胸中即是食管所在的位置,就是现在所说的“胸骨后烧灼感”,这也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临床表现。“腹中痛”是寒凝脾经,气血凝滞所致。本证胃热脾寒,上热下寒,寒热上下阻隔,故以黄连汤清上温下,平调寒热。与半夏泻心汤的方证不同之处,是未见“心下痞”。

半夏泻心汤主治心下痞,与黄连汤的不同之处还包括“但满而不痛”。以半夏配黄连,黄连、黄芩配干姜辛开苦降,和胃降逆。生姜泻心汤为半夏泻心汤加生姜,病机是外邪与腹中的水气互结,加之脾虚导致干呕,有酸腐的气味,肚子咕噜咕噜响。甘草泻心汤是“胃中虚,客气上逆”所致,除痞、呕、下利外,更见“水谷不化,心烦不得安”,病机以脾胃虚弱为主,又寒热错杂,故“痞”和“利”的表现均较为严重。大黄黄连泻心汤适用于热痞。附子泻心汤适用于热陷于胃兼阳虚于外者,寒热并用,温阳泻心,攻补兼施。总之,泻心汤主证的共同点是“心下痞”,而共用芩、连以清热消痞,但因其“痞”的程度不同和兼证不一,而用药不同。半夏泻心汤证呕吐较甚,以半夏为君,降逆止呕、开结消痞;生姜泻心汤证以胃虚为主,水谷不化,嗳腐吞酸,腹鸣,故以生姜为君;甘草泻心汤证胃气重虚,客气上逆,以甘草为君甘缓补中、消痞;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为热邪壅胃,故以大黄为君清热消痞;附子泻心汤证为邪热有余、胃阳不足,以附子扶阳消痞。

1.3 痰气交阻证

临床表现:咽喉部有梗阻感,如梅核堵住,吐不出来也咽不下去;胸骨后憋闷感,干咳或恶心欲吐;舌苔白润或白滑,脉弦缓或弦滑。经方:半夏厚朴汤。原文: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体会:反流性食管炎往往引起返流性咽炎,更年期人群多见此证。情志不畅,肝气不舒,气机郁结,肺胃失于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痰气相搏于咽喉则如有物作堵;肺胃失于宣降,可致胸中气机不畅,则胸胁满闷、干咳或恶心呕吐等。治疗宜行气散结、化痰降逆。临床上如遇咽部不适明显者,可酌加玄参、桔梗、薄荷,以宣肺利咽、疏肝行气。方中紫苏一般选用紫苏梗,相较紫苏叶更偏于宽中行气。另外,方中多辛温苦燥之品,故阴伤津少者不宜使用。

1.4 肝郁化火证

临床表现:气从少腹上冲胸或至咽喉,时作时止;腹痛,往来寒热,心烦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或数。经方:奔豚汤。原文: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

体会:冲脉隶属于肝,起于下焦,上循咽喉。由于惊恐或者恼怒,导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挟冲气上逆,则气从小腹上冲胸部,伴有腹痛,发为奔豚气。奔豚汤具有疏肝清热、降逆止痛等功效,可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常伴有急躁易怒、焦虑、胁肋部胀痛、胸闷作堵等患者。原方中,李根白皮清热下气,但一般药房少见,可用桑白皮或川楝子等替代。

1.5 水饮内停证

临床表现:呕吐或反清水,畏寒,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经方:茯苓类方。原文:(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67)。(2)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3)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4)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5)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82)。

体会:本证为脾虚水饮内停、中焦气机不畅所致,予苓桂术甘汤健脾温阳化饮。呕吐重或吐后,可加生姜去白术;饮水即吐,见水逆者,可予五苓散;脾肾虚寒,反酸不止,可予真武汤。

1.6 脾虚痰壅证

临床表现:胃脘痞闷或胀满,按之不痛,频频嗳气,或见纳差、呃逆、恶心,甚或呕吐,舌苔白腻,脉缓或滑。经方:旋覆代赭汤、外台茯苓饮。原文:(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161)。(2)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体会:旋覆代赭汤能化痰降逆,益气补虚,针对中气已伤,痰涎内生,胃失和降,痰气上逆的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用方剂,但日常使用时经常忽视药物量的配比。该方重用的是生姜,生姜一能止呕,二能宣散水气以祛痰,三能中和赭石的寒凉之性。赭石虽能重镇降逆,但过于苦寒,不宜多用。若患者伴有便秘,倒可用量稍大。外台茯苓饮主治痰饮宿水停留心胸,胃中虚满不能食。脾虚不能为胃散布津液,因而水停为饮,滞留于胸膈,则满而上逆,以至于吐水,吐伤胃气,所以满不能食。体格检查时,本证患者往往满腹疼痛,腹肌紧张,重按为空,胃内振水音;应嘱患者少食多餐,少稀多干。该方可健脾制水、消痰和胃。

1.7 胃虚有热证

临床表现:呃逆或干呕,虚烦少气,口干,舌红嫩,脉虚数。经方:橘皮竹茹汤。原文: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

体会:降逆止呕、益气清热,用于胃虚有热之呃逆反酸者。该方补胃虚,清胃热,降胃逆,且补而不滞,清而不寒。

1.8 中焦虚寒证

临床表现:进食后恶心想吐,漫清水或酸水,有时干呕,上腹部或胸骨后隐隐作痛或拘挛疼痛,严重时头顶痛,畏寒肢冷,大便不成形,虚烦,舌质淡润,苔薄或白滑,脉沉弦或迟。经方: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吴茱萸汤。原文:(1)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10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243)。(4)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78)。

体会: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是经典的温中散寒理虚方,强效解痉止痛剂,适用于以腹痛、消瘦为特征的疾病,可以治疗腹中急痛、心中悸而烦者。方中重用桂枝以平冲降逆,治疗脾胃虚寒以呕吐清冷、上腹畏寒喜暖为主症的呕吐、吞酸。本证患者体型多消瘦,皮肤白润,纹理较细腻,或因先天不足,或后天过度消耗精力体力,而表现出精力不足、容易疲劳、易出汗、烦热、肢体酸痛等[2]。此外,临床饴糖较难获得,且甜味恐加重胃食管反流,故张声生教授常以百合替代,滋阴而不滋腻[1]。吴茱萸汤用于脾胃虚寒或肝经寒气上逆,而见吞酸嘈杂,或头顶痛、干呕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脉沉迟者。该方肝肾胃三经同治,温降补三法同施,但以温降为主,为治疗肝胃虚寒、浊阴上逆之常用方,以食后欲吐,或颠顶疼痛,干呕吐涎沫,畏寒肢凉,舌淡苔白滑,脉弦细而迟为辨证要点。

1.9 阴虚内热证

临床表现:轻者呕吐,纳少,呃逆,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数。重者神志恍惚,意欲饮食复不能食,时而欲食,时而恶食;沉默寡言,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如有神灵;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舌红少苔,脉微细。经方:轻者予麦门冬汤;重者予百合地黄汤。原文:(1)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2)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

体会:咽喉为肺胃之门户,肺胃阴伤,津不上承,则口干咽燥;胃阴不足,气机失和上逆则呕吐。麦门冬汤能清养肺胃、降逆下气。本方配伍一方面“培土生金”,另一方面在大量甘润药麦冬中少佐辛燥之半夏,滋而不腻,润燥得宜,燥不伤津。百合地黄汤方证乃是心肺阴虚内热,百脉失和,使心神不安及饮食行为失调所致。阴虚内热,扰乱心神,故沉默寡言,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如有神灵;情志不遂致脾失健运,故意欲饮食复不能饮食,时而欲食,时而恶食;阴虚生内热,故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3];舌脉亦为阴虚有热之象。治宜养心润肺,益阴清热。本方具有清、轻、平、润的特点,能滋津血、益元气,使五脏真元通畅,内热无以留存而外泄,则失调之机得以恢复,现在常用于神经官能症、癔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更年期综合征等。笔者临证体会,胃食管反流病阴虚内热患者常常焦虑,口干咽燥,虚烦不得眠;而生地黄为养阴要药,对失眠亦每建奇功,疗效不输酸枣仁、茯神、煅龙骨、煅牡蛎、首乌藤。


2、典型医案


医案1 患者王某,男,56岁。2022年4月29日初诊。反酸烧心反复1年;口苦口黏口臭,嗳气;上腹胀满;在外多食荤食或饮酒后易出现腹泻、腹鸣,大便不成形,粘马桶;性情急躁易怒,形体肥胖壮实、大腹便便;咽部充血;腹部膨隆,按之紧实。平时应酬较多,经常参加饭局,体检血脂、血糖、尿酸偏高。胆囊结石,脂肪肝,电子胃镜提示反流性食管炎(A级),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电子肠镜未见明显异常。舌质淡,舌体胖大,边有齿印,苔黄腻,脉弦滑。平时间断服用奥美拉唑,反酸症状稍缓解,一停药症状又作。曾服用中药汤剂参苓白术、香砂六君、藿香正气、左金之类,加海螵蛸、瓦楞子、白及等,舌苔始终不化,口苦口臭不除。诊断:反流性食管炎(A级),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消化不良症状+肝胃不和、上热下寒证。选方:大柴胡汤+黄连汤加减,组方:柴胡15 g,黄芩15 g,黄连10 g,枳壳15 g,干姜6 g,大枣10 g,制大黄10 g,姜半夏10 g,炒白芍10 g,麸炒白术10 g,炙甘草6 g,党参15 g。

服用7剂后,反酸腹胀较前明显好转,人觉得松快很多;大便日行1次,稍溏,不再粘马桶;口苦口臭减轻,舌苔黄腻较前明显好转。嘱其戒酒,清淡饮食,运动。原方继服1个月。

服药1个月后,诸症基本消失,肚子明显变小,体质量减轻,复查血糖、血脂正常,尿酸正常。此后患者每隔一段时间就来调理,自诉服药后舌头变清爽,反酸未再发作,人非常舒服。

按语: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怒,上腹胀满,存在肝郁气滞的表现;气郁日久化热,加之饮酒、喜食荤食,胃热气逆,则烧心、反酸。腹鸣、腹泻为脾寒之证,胃热脾寒,故以黄连汤清上温下,平调寒热。大黄配黄连后,腹泻并未加剧,大便反而不再黏滞。

医案2 患者强某,男,47岁。2022年11月16日就诊。烧心伴胃肠不适6个月。患者半年来烧心,胸中烦热,时有恶心,脐周隐痛,食欲正常;入睡困难,夜醒1~2次;大便无规律,平均2 d一行,偏稀;尿频,漏尿;强迫症般不断清洗下阴部,导致脐以下皮肤色素沉着;脱发,下肢冰凉,口干舌燥。上半年暴瘦7 kg。查胃镜提示慢性胃炎,胃溃疡,贲门下病变。服用西药1个月(雷贝拉唑20 mg,每天1次;安胃疡胶囊2粒,每天4次)。查体:腹部扁平,脐下皮肤缺少弹性,下肢皮肤干燥,伴抓痕。舌淡、苔薄黄腻,脉弦紧。给予黄连汤治疗,组方:黄连5 g,肉桂10 g,党参20 g,姜半夏15 g,干姜6 g,甘草10 g,红枣20 g。

服药2周后,胸骨后烧灼感明显好转,尿频及下肢作冷感觉较前好转,大便基本成型,原方继进。

按语:黄连汤具有平调寒热、和胃降逆的功效。方中黄连苦寒,上清胸中之热;干姜、肉桂辛温,下散脾胃之寒;二者合用,辛开苦降,寒热并投,上下并治,以复中焦升降之职。更以半夏和胃降逆,党参、甘草、大枣益胃和中。合而用之,能使寒散热消,中焦得和,阴阳升降复常,痛呕自愈。胸中烦热,欲呕吐,舌苔黄,乃上热之见证;腹中痛,肠鸣泄泻,下肢作冷,尿频,脉弦紧,系下寒之见证。

医案3 患者杜某某,女,80岁。2022年11月就诊。胸骨后烧心感伴咽部作堵反复发作2年。患者两侧胁肋部隐痛嘈杂,口干口黏,胃纳差,睡眠极差,晨起头晕,小便灼热感,焦虑烦躁;形体偏瘦,两颧潮红,口唇暗红;舌质干红有裂纹,无苔。左乳腺癌切除术7年。曾外院查电子胃镜,提示反流性食管炎A级,慢性胃炎伴糜烂伴胆汁反流。多方治疗效差,遂来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入院后,查生化提示白蛋白、血糖、血钠偏低,尿常规、甲状腺功能、肿瘤标记物均正常,彩超提示甲状腺密度欠均匀,右乳腺多处低回声,肝胆胰脾、心脏超声无异常,头颅CT提示轻度脑缺血,脑萎缩。曾于脑科医院就诊考虑焦虑状态,建议抗焦虑治疗,患者强烈排斥相关诊断和治疗。予质子泵抑制剂,针灸,中药外敷、足浴等治疗,均感不适。诊断:反流性食管炎伴焦虑状态+阴虚内热证。选方:百合地黄汤加减,组方:百合15 g,生地黄10 g,知母10 g,紫苏梗10 g,枳壳10 g,姜半夏10 g,麦冬10 g,五味子10 g,生麦芽15 g,大枣10 g,炒白芍10 g,炙甘草6 g,合欢皮10 g,绿梅花5 g。

服用7剂后,胸骨后烧灼感及睡眠较前好转,尿路刺激症状好转,胃纳较前改善;仍感两侧胁肋部不适,口干,晨起头晕;舌红,舌质较前稍润,有少许白苔,脉细。原方去知母,百合加至30 g,生地黄加至20 g,加旋覆花、石斛、川芎各10 g。

服药1周后,诸症明显好转,口干睡眠均明显改善,两侧胁肋部稍感不适,胃纳尚可,小便正常,头晕减轻。出院予百合、石斛、麦冬、枸杞子、五味子代茶饮。

按语:百合病特点为神志恍惚、情绪低落、易怒、失眠,苦恼万状等,常见于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百合能清热滋阴、渗利和中、清心安神;知母清热除烦,润燥止渴,下行水窍。临床治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阴虚内热轻症用百合知母汤,重症用百合地黄汤。生地黄除养阴外,安神效佳,重用可心静神安。生麦芽有健脾和胃、疏肝行气之效,与大枣、甘草合用,又有甘麦大枣汤之意,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旋覆花除消痰下气外,可疏肝通络,治疗“肝着”之胸闷不舒甚或胀痛。绿梅花疏肝不伤阴,芍药甘草柔肝缓急止痛。


参考文献:

[1]周强,陶琳,张声生.经方辨治胃食管反流病[J].北京中医药,2018,37(5):421-423.

[2]钱丽超,刘西强.黄煌教授运用小建中汤经验举隅[J].四川中医,2014,32(8):137-138.

[3]高张敏,高建,王娟,等.《金匮要略》方在绝经综合征中的应用[J].河南中医,2020,40(7):977-979.


基金资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No.国中医药人教函[2022]1号】;


文章来源:王媛媛,李镇.浅谈仲景胃食管反流病诊治思路[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4,22(15):45-48.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中药与临床

期刊名称:中药与临床

期刊人气:1368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四川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出版地方:四川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4-926X

国内刊号:51-1723/R

创刊时间:2010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