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分析在脑血管狭窄疾病诊断中CTA、MRA与DSA诊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在洛阳市东方医院治疗脑血管狭窄疾病的患者共80例,分别给予所有患者行CTA、MRA检查,行CTA检查80例患者中有30例同时行DSA检查;行MRA检查80例患者中有30例同时行DSA检查,时间隔为6天。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80例血管狭窄患者行CTA检查检出血管为186条,狭窄血管为26处;行MRA检查检出血管为150条,狭窄血管为20处;30例血管狭窄患者行MRA与DSA诊断MRA检查脑血管狭窄疾病正确率为86.96%;敏感性为85.00%;特异性为92.02%;30例血管狭窄患者行CTA与DSA诊断正确率为96.67%;敏感性为92.31%;特异性为93.00%。MRA与CTA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A对脑血管狭窄疾病诊断敏感性高于MRA。结论:应用CTA、MRA诊断诊断符合率、正确率、敏感性、特异性较高,可作为首选诊断方法,对于误诊和漏诊病例可应用DSA诊断。CTA、MRA与DSA诊断起到相互补充作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脑血管狭窄疾病的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比例不断提升而提升,具有较高的致死率、致残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如在梗塞产生前对患者脑血管狭窄作出评估和防范治疗可有效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1]。DSA是当前临床界公认的诊断颅内血管动脉狭窄的“金标准”,但由于该诊断方式具有创伤性、费用高的特点,无法成为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首选诊断方法。随着医学影响技术不断发展,CTA、MRA检查应具有无创性、价格低的特点常被临床广泛推广使用,但CTA、MRA检查方法哪一个更贴近DSA检查“金标准”目前研究报道较少[3]。鉴于此,本文旨在探究CTA、MRA与DSA在脑血管狭窄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6年1月—2018年3月期间洛阳市东方医院收治的脑血管狭窄疾病患者中随机抽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本组中男性为39例,女性为41例;年龄为34~79岁,平均年龄(58.54±1.32)岁;狭窄位置:大脑后动脉为37例,大脑中动脉为13例;大脑前动脉为31例。行CTA检查80例患者中有30例同时行DSA检查;行MRA检查80例患者中有30例同时行DSA检查,时间隔为6天。
1.2 检查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行CTA、MRA检查,其中30例同时行DSA检查。CTA检查操作方法:使用三德医疗器械(南京)有限公司提供的CT仪器,型号为:SOMATOMSpirit双排螺旋。扫描参数设置为:120kv,210mA,层厚为1mm,重建间距为0.5mm,螺距为1cm。扫面范围从患者枕骨大孔下缘到颅顶处,从上到下扫描,扫面时间为6s,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289mgI/mL,通过注射器注射到患者肘前静脉中,以3.6ml/s的速度注射对比剂,采用仪器中自带的对比剂跟踪系统,监测点位于主动脉弓,触发阈值为101HU,扫面时间平均延迟19s。图像重建方式有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
MRA检查操作方法:使用深圳市一六八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的MRA仪器,型号为Achieva1.5T,头部为阵列线圈,扫面范围为患者颅底到胼胝体,所有患者均以3D-TOF-MAR检查,以3个薄块重叠法采集,翻转角度为26°,TR24ms,TE8s,层厚为0.75mm,层距为0.75mm。采用Siemensworkplace工作站3D软件处理所得图像。
DSA检查操作方法:使用菲利浦大型C形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使用50ml造影剂,以7ml/s的注射速度和300pasi注射压力注射,从患者右侧股动脉进行穿刺插管,后进行主动脉弓造影,严密观察患者颈部血管,确保患者颈部血管无狭窄后在其颈部总动脉、颈内动脉中导入导管,完成左侧椎动脉侧位、右侧椎动脉月正位高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主动脉弓造影速率为20ml/s,使用量为40,压力为450pasi,颈部总动脉造影用量为7ml,总量为10ml,压力为450pasi。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ˉ±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CTA检查与DSA检查结果
80例血管狭窄患者行CTA检查检出血管为186条,狭窄血管为26处。30例血管狭窄患者同时行CTA检查与DSA检查,CTA检出血管为186条,DSA检出血管为200条;CTA检出与DSA检出血管符合数为186条,诊断符合率为93.00%。CTA检出狭窄血管为26处,DSA检出狭窄血管为30处,CTA检出与DSA检狭窄出血管符合处为29处,CTA检查漏诊率为3.33%。根据结果显示,CTA检查脑血管狭窄疾病正确率为96.67%;敏感性为92.31%;特异性为93.00%。
2.2 MRA检查与DSA检查结果
80例血管狭窄患者行MRA检查检出血管为150条,狭窄血管为20处。30例血管狭窄患者同时行MRA检查与DSA检查,MRA检出血管为150条,DSA检出血管为163条,MRA检出血管与DSA检出血管符合数为150条,诊断符合率为92.02%。MRA检出狭窄血管为20处,DSA检出狭窄血管为23处,MRA检出狭窄血管漏诊为3处,漏诊率为13.04%。根据结果显示,MRA检查脑血管狭窄疾病正确率为86.96%;敏感性为85.00%;特异性为92.02%。
2.3 CTA检查与MRA检查名感性、特异性
MRA检查敏感性为85.00%;特异性为92.02%;CTA检查敏感性为92.31%;特异性为93.00%,MRA与CTA敏感性差异值为P<0.05,特异性为差异值为P>0.05。
3、讨论
MRA是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可向医疗人员提供血管成像对比的磁共振序列[3]。检查颅内血管常用3DTOF-MAR检查,可有效获取清晰的MCA近端等影像,对评估侧血管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4]。但对于血流速度较慢的患者而言其检查敏感性不高,本探究中MRA检查敏感性为85.00%;漏诊率为13.04%,其中漏诊3处均为颈内动脉虹吸段,主要原因为颈内动脉虹吸段的血流变化复杂,极易造成质子错位,血流信号丢失,加之不同患者血管解剖不同,在最大密度投影图像重建时极易出现认为所导致的阶段性狭窄,增加假阳性或者假阴性出现率,使医疗人员无法对患者血管狭窄程度作出正确的评估。
CTA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结合旋螺CT薄层扫描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的无创伤性血管造影方法[5]。本探究中CTA敏感性为92.31%,特异性为93.00%,正确率为96.67%,1例被误诊为闭塞,1处轻度狭窄诊断正常,主要原因为:斑块钙化异常导致造影剂异常,使仪器无法确定斑块边界出现误诊。但CTA检查敏感性、特异性、正确率均优于MRA检查,与DSA检查“金标准”更贴切,对于脑颅血管和颈内动脉能够清晰的呈现出来,并且有效规避MRA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无创性检查下很好地对患者脑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做评估,易受到患者青睐。但值得注意的是,如CTA、MRA检查出现漏诊或误诊时,应采用DSA诊断以此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
综合上述可得出本次结论,CTA、MRA与DSA诊断在脑血管狭窄疾病诊断中均有不同的诊断价值,DSA诊断方法仍旧是当前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具有创伤性不适宜作为临床诊断脑血管疾病首选方法,而CTA敏感性、特异性、正确率均与DSA检查“金标准”更贴切,值得作为临床诊断脑血管疾病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赵丽娟,肖春,孙广宏,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与CTA、DSA对比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6,32(8):1189-1194.
[2]贠红雨,刘海涛,吴琼,等.不同方式诊断脑动脉瘤的效果对比(DE-CTA、2D-DSA、3DDCE-MRA)[J].中国数字医学,2017,12(4):85-87.
[3]崔喜民,宋忠海,喻骏,等.CTA与MRA诊断动脉瘤及评估动脉瘤破裂风险的比较[J].武警医学,2016,27(12):1214-1217.
[4]林惠岚.头颈部CTA能谱成像与头颈部DSA对微小动脉瘤筛查及诊治的比较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15):1918-1921.
[5]冯瑞,宋云龙,毕永民,等.640层容积CT4D-CTA技术在脑血管病成像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6,32(4):492-495.
段青顺.CTA、MRA与DSA诊断在脑血管狭窄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学,2019,43(3):249-250.
分享:
脑桥梗死发生病因主要为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狭窄、闭塞导致血流减少甚至中断,脑桥梗死占所有缺血性脑卒中的7%,是后循环卒中最常见亚型,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交叉感觉障碍、交叉运动障碍和四肢瘫痪。长期随访显示,脑桥梗死患者预后不良发生风险较高。
2025-04-12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致死疾病,极大增加了全球疾病负担,同时因伴随多种心身后遗症,造成了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 PSD)是一种在脑卒中患者中普遍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发病率约占三分之一,特别容易出现在脑卒中后的早期阶段 。
2025-03-25房颤(atrialfibrillation,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征为心房电活动紊乱,可以不同比例下传至心室[1-5]。研究显示,AF人群发病率达1.6%,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6-9]。AF易导致血栓形成,其中左心耳血栓是主要的血栓形成部位之一[10-12]。
2025-02-24主动脉夹层是由各种因素导致的主动脉壁各层分离,从而产生假腔,压迫真正的主动脉腔,若发现不及时则会增加患者病死风险。据报道,美国主动脉夹层的发生率从 3/100 000 增长到 1/10 000,还有部分患者在入院确诊前已经死亡。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累及范围仅限于胸降主动脉及其远端,占所有主动脉夹层的25%~40%。
2025-01-21冠心病作为急性发作最凶险的常见慢性病之一,动脉粥样斑块是此疾病病情进展的病理学基础。经景梦园等[2]学者研究总结,做好早期检查可改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预后。且汤德等学者研究发现,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血管造影能够监测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体积、位置,确定冠脉狭窄程度,评估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具有无创、操作简便等特点。
2025-01-13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狭窄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血管腔狭窄或堵塞,造成心肌缺氧缺血,从而引起的疾病。患者会出现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进而威胁患者生命安全。评估冠脉狭窄程度的金标准为冠脉造影,但是其费用较高,且属于有创检查,在临床应用时受到一定的限制。
2025-01-02现在社会经济发展快速,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明显,随之而来的脑血管疾病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近些年来,收治入院的患者中因头颈部血管病变日渐增多,很多患者病情来势凶猛,即便抢救及时也难免出现一些较为严重的后果,因此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2024-12-13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以严重消瘦、腹胀腹痛、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随着饮食习惯的改变,结肠癌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长。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结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我国公民的生命安。手术是结肠癌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周期,改善其生活质量。
2024-11-25血管源性眩晕(Vascular vertigo)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的以急性前庭综合征(Acute vestibular syndrome, AVS)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常见症状。血管源性眩晕最常见于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TIA)、后循环性缺血性脑梗死,AVS表现为急性发作眩晕并持续时间在24 h以上,若为后循环TIA发作可持续时间小于24 h。
2024-11-22作为冠心病临床诊断金标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在检查过程中,会因为其存在创伤性,而可能增加患者血管内膜损伤、动静脉瘘及血管痉挛的潜在的操作风险,也正因其创伤性操作,因此可重复度不高。临床上希望能够采取操作更为简便,且具有无创伤特点的诊断方式。
2024-10-31人气:18547
人气:15564
人气:15079
人气:14835
人气:13043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期刊人气:1381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2-5921
国内刊号:11-5126/R
邮发代号:80-155
创刊时间:2004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320
影响因子:0.850
影响因子:0.647
影响因子:0.826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