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正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为创新创业教育变革提供历史性机遇。推动二者深度融合,形成协同发展的良性生态,对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在梳理分析二者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基础上,剖析高校在体制机制、资源配置、创新生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短板,提出顶层设计、改革体系、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推进路径。这为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引领未来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思路借鉴。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深刻改变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高等教育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阵地,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此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关键。然而,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在理念、课程设置和实践训练等方面已经难以适应智能时代的新要求。人工智能正在为创新创业教育变革提供历史性机遇,多维度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人工智能的多主体共创效应、跨学科创新效应和开放创新效应正在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新要求[1]。同时,元宇宙技术以其沉浸性、交互性、融合性和共创性等特征,正在重构创新创业教育的时空边界、资源配置和育人生态[2]。在智能技术的推动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亟需构建动态协同的人才培养新模式[3]。特别是随着以Chat 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高等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塑。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正从教育场景、教学流程、思维范式等“三层面十维度”全方位重塑高等教育形态,涉及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在线学习等多元场景,教学目标、资源、模式和评价等关键流程,以及学生素养、教师能力、管理者领导力等主体思维[4]。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从教与学全过程入手,加速创新创业教育的范式变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面临理念更新、模式重构、生态重塑的多重变革,亟需从战略和行动层面系统谋划,培养德才兼备、勇于创新的时代新人。本文从耦合逻辑、现实障碍和推进路径三个维度,探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一、人工智能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耦合的内在逻辑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中体现,代表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智”与“创”的内在规律,能够有效激发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原动力,这种融合具有多重内在逻辑。
(一)人工智能助力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变革
在知识传授方面,以Chat 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教学范式。这种新技术促进了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增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互动性、实践性和个性化[5]。教师需要适应这一变化,提升利用智能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学习辅导和过程评估的能力,构建人机协同的教学新生态[6]。一些高校已经开始探索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用于创新创业课程实践,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授课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促使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在能力培养方面,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沉浸式交互技术为创新创业实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些技术可以打造逼真的虚拟创业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创业全过程,从而克服传统实训中场地和经费限制的问题。“元宇宙”概念的兴起更是开辟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空间,学生可以在虚实交织的世界中进行社交、协作和实践,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转变。一些高校已经开始搭建集虚拟教室、实验室、创业孵化于一体的沉浸式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新场景。
在价值塑造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问题,如隐私泄露和算法歧视等。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加强人工智能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技术应用观。一些国际知名大学已经开设了相关课程,从多学科视角剖析人工智能发展中的伦理困境,培养学生运用伦理原则指导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的意识和能力。中国高校也应顺应这一趋势,将科技伦理教育融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为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规范。
(二)创新创业教育反哺人工智能持续进步
创新创业教育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是一个相互促进、循环上升的过程,不仅人工智能赋能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也能反哺人工智能的持续进步。
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鼓励跨学科融合,这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开辟了新场景。学生在打破学科壁垒、开展跨学科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往往能发现人工智能技术的新需求和新应用方向。例如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催生了智能教学、智慧校园等新业态,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则带来了人工智能心理咨询、情感计算等新方向。这些由创新创业实践萌发的新应用场景,反过来又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突破指明了方向。
其次,创业实践为检验和完善人工智能应用方案提供了宝贵机会。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成果虽然层出不穷,但真正成功转化、形成可持续商业模式的企业还不多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技术与产品缺乏在真实应用场景中的打磨和升级。大学生创业恰恰能够弥补这一不足。通过鼓励学生将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创业实践,在动手过程中发现技术问题,在创业中寻找解决方案,形成一个反复迭代、持续优化的过程。这种实践不仅能促进技术与需求的精准对接,还有助于发现和修正人工智能技术转化中的“幼稚病”,推动人工智能应用方案的不断完善。
最后,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推动人工智能产业良性发展的关键力量。当前,人工智能产业面临的最大瓶颈之一是紧缺既懂技术又懂创业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通过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实战化的训练模式,能够持续培养和输送既具备扎实人工智能理论功底,又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精尖”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能成为人工智能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驱动整个产业生态良性发展的原动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构建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既拓宽了企业的人才选用渠道,也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场景,形成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人工智能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耦合的现实障碍
尽管人工智能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潜力巨大,但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掣肘。当前,制约二者深度耦合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体制机制、资源配置和创新生态三个层面。
(一)体制机制障碍:二者发展缺乏统筹规划
虽然人工智能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前景广阔,但在实际推进中也遇到了一系列挑战。国家和高校在推动融合时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政策和规划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协调与整合,导致资源和项目重复建设,难以形成合力。高校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方面缺乏系统规划,课程和项目零散分布,未能构建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框架,限制了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理解及其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人工智能学科与创新创业学院之间的分离,跨部门沟通协作机制的不健全,进一步阻碍了人才、项目和资源的有效配置,限制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潜力发挥,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率。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引发了一系列制度性问题,其中尤其以伦理审查和隐私保护最为突出。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收集和分析学生数据的过程中,如何有效保障数据安全和学生隐私权,已成为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高校在创新生态建设上也存在不足,缺乏有效机制支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和发展,限制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的激发。
(二)资源配置障碍:高校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人工智能发展对算力、数据、场景等信息基础设施提出了极高要求。目前,我国高校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主要表现为“三缺”:一是算力资源缺乏,缺少超算中心支撑人工智能教学科研;二是数据资源缺乏,受限于政策和渠道,高校难以获取有标注数据,数据孤岛问题严重;三是场景资源缺乏,人工智能实验室局限于计算机技术实训,缺乏跨学科综合项目平台。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多样化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在不同场景下感知人工智能技术的“痛点”和“难点”。除了硬件瓶颈,软件资源也是制约因素。高校普遍缺乏既懂人工智能又懂创新创业的复合型师资,现有教师在将前沿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和创业项目方面的能力不足。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和教材开发滞后,特别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通识性课程资源匮乏。许多高校尚未建立健全人工智能学生社团和科技创业团队,跨学科交流与项目孵化机制不完善。高校也缺乏将人工智能技术转化为创新创业成果的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平台,无法为师生的研究成果提供便利。资源禀赋不足导致高校人工智能创新“源头活水”不足,难以支撑高质量的创业实践。
(三)创新生态障碍:产教研深度合作机制未形成
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力源于校园内外的互动,但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合作不足。体制和利益因素导致产学研合作不常态,资源整合不畅,影响成果转化和项目孵化。校企联合实验室和创新中心缺乏实质性项目。信息不对称使高校创新成果难以对接产业需求,企业难以获得所需人才和技术。高校缺乏专业孵化载体和配套措施,导致技术难以市场化。创业导师缺乏行业经验,创业扶持政策不健全,影响项目的资金支持和成功率。
人工智能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面临挑战和风险。人工智能素养不足、数据隐私与安全风险制约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未来高等教育将受到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公平、学习模式、就业竞争力等方面的深远影响[7]。推动人工智能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需要重视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培育,加强数据隐私与安全风险防范,创建多元包容的教育生态。高校应提升师生人工智能素养,将数据安全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营造支持个性化学习和全人发展的教育环境,还需防范师生主权消解、知识内容扭曲、安全包容破坏和人才培养异化等风险[8],保护师生数据隐私权,加强创新成果知识产权规范,引导学生在人机协同中坚守主体地位,养成科学的人工智能应用伦理观。
三、促进人工智能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
破除人工智能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资源配置、创新生态等瓶颈性障碍,需要高校、政府、企业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在顶层设计、体系变革、机制创新等方面系统施策,构建政策引领、资源聚合、多方联动的一体化推进格局,为“AI+双创”生态进化按下“快进键”。
(一)顶层设计:制定融合发展的政策与规划
人工智能正从科学研究走向技术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将“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列为重点任务,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把实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工程作为战略任务,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应用示范提供了战略支撑。在这些国家战略的引领下,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才高地、科技策源地作用,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学科,打造国家急需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在制定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政策时,应充分吸收前沿研究成果。有研究使用城市面板数据,通过定量分析验证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创新创业质量改善的正向作用,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主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经济集聚发挥影响[9]。这为人工智能赋能创新创业提供了实证支撑。基于此,高校应将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整体发展战略,制定专项规划,明确建设目标、路径和标准[10]。统筹利用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在政策引导下加大资源投入,推进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平台建设,缩小校际数字鸿沟。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鼓励地方高校结合区域产业特色,打造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依托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优势,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
(二)改革体系:推动智能技术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人工智能正迅速融入教育领域,为人才培养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高校应把握这一趋势,全面重构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和教育评价体系,实现教育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变。智慧教育平台的兴起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新思路,高校需加快建设智慧校园和实验室,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创造沉浸式、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推动人工智能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必须从课程体系变革开始。高校应加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开设双学位或辅修专业,系统设计创新创业必修课程,涵盖团队组建、商业模式设计等实战内容。课堂教学应采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模式,利用数字化资源提高学生参与度,并建立导师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薄弱点,高校需加强智能化实践平台建设,提供开放、多样化的实训条件。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过人工智能实验班,配备了智能无人机等设备,支持学生将创意转化为产品。西安交通大学则依托大数据研究中心,建立了智慧医疗创新创业平台,催生了多个创业项目。此外,高校还应加强与产业界的对接,鼓励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创新实践,以问题为导向,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
(三)创新机制,构建多元协同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破除人工智能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资源配置、创新生态等瓶颈性障碍,需要高校、政府、企业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在顶层设计、体系变革、机制创新等方面系统施策,构建政策引领、资源聚合、多方联动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推动“AI+双创”生态快速发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健康发展,要坚持以人为中心,加强人工智能同经济、社会、民生的深度融合。高等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肩负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数字人才供给、科学素养普及等重要责任[11]。高校与政府应携手建立人工智能创新基地,发挥人才与技术优势,结合地方产业与资本,形成创新策源与产业增长点。通过常态化对话,共同梳理产业需求,攻关核心技术,引导团队突破技术难题,实现产业化。同时,社会资本应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投入,创新投融资模式,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稳定资金支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引入多元主体参与教育改革,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的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前沿研究,联合培养创新人才。鼓励师生参与国际会议和大赛,搭建海外实践平台,拓宽全球视野,增强跨文化能力。如此,高校方能更好地履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关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高校应加快人工智能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我国人工智能的原始创新能力,抢占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战略支撑。
四、结束语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驱动力,正重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打破融合障碍,构建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是响应国家创新战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举措。这要求高校与政府、企业在顶层设计、体系变革、机制创新上协同发力,构建政策引领、资源聚合、高效协同的发展模式,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节点,高校应积极承担培育人才、服务国家的时代使命,深化人工智能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为教育强国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动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人才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马永霞,王琳.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价值旨归、变革逻辑与实践路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3,44(6):115-130.
[2]王鹏.元宇宙赋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3):551-861.
[3]韩笑,胡奕璇,王超.面向人工智能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3):551-861.
[4]刘明,郭烁,吴忠明,等.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高等教育形态:内容、案例与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24,45(6):57-65.
[5]祝智庭,金志杰,戴岭,等.数智赋能高等教育新质发展:GAI技术时代的教师新作为[J].电化教育研究,2024,40(6):1-20.
[6]王金凤.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视野下创新创业方式及路径探究———评《智能时代下的创新创业实践》一书[J].经济问题,2022(10):2.
[7]徐丹,段晓雯.人工智能素养:高等教育的挑战与应对———《2024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的解读与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24,30(3):24-36.
[8]黄蓓蓓,宋子昀,钱小龙.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风险表征、预警及化解[J].现代教育技术,2024,34(5):16-26.
[9]张金山,崔学良.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影响创新创业质量?———来自城市层面的经验证据[J].求是学刊,2022,49(5):85-95.
[10]孙典,王莉,商立媛.人工智能赋能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困境及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4(6):34-42.
[11]李运福,王斐.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何为”———基于《人工智能:我们现在在哪里》的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24(4):32-38.
基金资助: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女性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研究”(GD20CJY23);
文章来源:侯永雄,钟伟森,黄明睿.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耦合逻辑与实现路径[J].高教学刊,2024,10(26):75-78.
分享:
当代医学高校将中医药文化与创新创业精神相结合,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应用。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社会活动中所塑造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道德表述和叙事结构,它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兼容的,并带有一定的时代特色[1]。
2024-11-06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与区块链等数智技术兴起,推进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加速转型,促进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以数字化为契机,世界各国纷纷发布国家层面教育数字化战略,培养具有数字思维、数字素养和数智技能的数字人才成为全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潮流。
2024-11-05当下,国际背景“双创”教育反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引领下意义深远。笔者拟结合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化众创空间运行发展情况,深入分析新工科背景下国际化“双创”人才育人模式变革路径。
2024-11-04大专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人才储备,也是潜在的创业主体。大专医学生的创业决心表现为他们在毕业后有创业的意向和计划,以及对创业的动机、能力、困难和支持等方面有正确的认知和积极的态度。大专医学生的创业决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创新创业类竞赛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2024-10-12早在1912年,经济学家Schumpeter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理论”,该理论主张创新是通过重新整合各类生产要素,以不同的方式创造全新的或基于原有模式的新内容[1]。1993年,Chandler和Hanks提出了创业能力的概念,并将它定义为“识别、预见并利用机会的能力”,这种能力被视为创业的核心[2]。
2024-09-302021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实现大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2024-09-23现阶段,我国高校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了高等教育体系中,借此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大学生可以将在校所学知识技能应用到创业项目中,实现自我价值和创业梦想。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要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合,加速推进教学改革,完善教学服务平台。
2024-09-20大赛作为大学生重要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承载着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任务。该赛事可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认知、激发学生创造力、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意义深远[1,2]。
2024-09-19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深刻改变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高等教育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阵地,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此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关键。
2024-09-01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深刻改变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高等教育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阵地,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此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关键。
2024-09-01人气:6756
人气:5940
人气:5125
人气:3704
人气:302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创新人才教育
期刊人气:1343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2095-5502
国内刊号:10-1118/G4
邮发代号:80-92
创刊时间:2013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045
影响因子:0.077
影响因子:0.259
影响因子:0.356
影响因子:0.05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