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地方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探究

  2024-06-13    15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是地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和课程思政改革的要求,也是创新创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实现思政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融合,深化课程改革实现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融合,以平台基地为载体实现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融合,完善保障体系实现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机制融合,是实现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

  • 关键词:
  • 创新创业教育
  • 地方高校
  • 思想政治教育
  • 思政教育
  • 融合
  • 加入收藏

自2002年教育部推出第一批创业教育试点大学以来,受中央、地方政府政策与市场人才需求的双重驱动,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从政府推动、学界倡导、社会呼吁到高校的全面实施,逐渐形成了覆盖各类院校与专业学科的完善的教育体系,对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多元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20余年的践行,相关调查表明,高校大学生的创业现状不容乐观,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功利主义色彩,创新创业的方向指引和思想教育指导相对匮乏[1],大学生在树立创业目标和实践中,缺乏明确的创业价值引导和良好的创业品质、坚定的创业意志与奋斗精神[2]。

研究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理念,把握创新创业价值“方向”,促进大学生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创业价值观[3,4]。现有研究表明,虽然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局部问题,主要体现在思想认识、融合内容、融合形式以及保障机制方面。在思想融合层面,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管理者对创新创业教育思政教育功能认识模糊,导致“课程无思政”“思政理念彰显不足”等问题突出;在内容融合层面,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更多聚焦于书本知识和理论应用,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存在课程思政内容浅融入、难融入的困境;在形式融合层面,现有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形式忽视对大学生个性和心理感受的关注与引导,学生缺少通过实践认知价值理念对于创新创业过程的重要性的机会;在机制融合层面,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机制缺乏,相当多的高校尚未制定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管理机制,教育方向和目标不明确,运作机制缺乏,这些机制主要包括管理机制、评价机制、队伍机制、保障机制等。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4,5]。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的重大责任和必然选择,区域经济发展也迫切需要地方高校的人才支撑。针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特征,如何发挥思政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如何实现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期有效融合,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本文要探讨的关键问题。


1、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实现思政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


1.1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创业价值观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实现思政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以铸魂立心为根本,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方向的正确性[6]。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职业价值观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经典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在德、智、体、精神等方面的全方位发展。人在职业选择时,应遵循人类幸福和自身完美的原则,重视自身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职业价值观理论为大学生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创业价值观提供了指引。创新创业作为一种劳动和职业选择,鼓励大学生在发挥自身创新创业主观能动性、追求个人发展需要的同时,锤炼奋斗意志,提升道德品质,重视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成为拥有正确“三观”、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综合型人才,在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同时,为社会和他人的发展做出贡献。

1.2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目标,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理想与创业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格和精神品质的重要途径。通过“思”与“创”的融合,一方面,在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中植入“家国情怀”“民族大义”“奉献意识”等,从国家、社会、人民需求出发,推动当代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助力大学生创业者在完成创业梦想的同时,树立立业报国的远大抱负,促进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另一方面,植入“永不言弃”“追求卓越”等内容,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助力大学生形成自强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积极向上的创业精神。

1.3 以道德法治教育为内容,规范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

思政教育旨在立德树人。创新创业教育随着时代进步动态发展,德育应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二者统一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理论上,将德育以合理形式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实践中,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融入法治教育、伦理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等,建立创新创业与德育的互通桥梁,以引导大学生形成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的价值观和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创业精神。最后,在创业孵化过程中,将诚信、守法列入考评机制,以规范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提高思政教育实效。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融合


2.1 遵循教育规律,树立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理念

引导学生全方位发展、助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是高等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和基本规律。思政教育作为德育主渠道,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价值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着力提升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实践载体。遵循教育规律,树立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理念,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融入世界观、方法论和主流价值观,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思想保证、价值导向,推动思政教育的深化、细化,是实现二者有效融合的前提。地方高校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其人才输出主要面向地方人才市场,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在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合方面,地方高校需要遵循教育规律,突破传统观念束缚、资源限制等多方面壁垒,紧密结合地区高校大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和地区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科学安排、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和管理方式,引进新兴科学教学理念和方法,强调多元化开放式教学理念的“因地制宜”,在不断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同时,为地方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化落实提供更多实践路径,为地区社会发展输出更多具有职业胜任能力的多样化人才,为地区乃至国家经济发展服务。

2.2 提高重视程度,强化地方高校育人主体融合意识

重视程度决定了行动力度。转变育人理念,强化立德树人意识,深化地方高校育人主体对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育人功能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多渠道、多维度培养学生的道德与职业素养、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在学校层面,将思创融合育人理念纳入学校长远发展的顶层设计,选拔分管领导、创新创业负责人等,组建专门化管理机构,从宏观层面进行统筹协调、整体部署,积极调动各主体力量,在深入、全面调研的基础上,从微观层面制定包括思创融合目标体系、实施原则、具体内容、考评办法等在内的指导性意见及相关管理文件,推动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在教师层面,创新创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以及辅导员是推进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最重要的育人主体,在实施思创融合的过程中,要强化自身主体意识,在转变观念、提高重视程度的同时,与时俱进,保持学习,进一步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2.3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融合

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育人目标上高度统一,均是为了培养全方位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实现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中心与路线图,是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的基础。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更多地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实现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应深度考量地区经济、产业发展、人才市场需求、自身办学特色等诸多因素,在此基础上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融合,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学生成长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同时,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是地方高校长期性、常态化教育工程,以服务地区经济发展为中心,也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教学模式、内容、理念等都应与时代发展相吻合,需要根据时代特征与市场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增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3、深化课程改革,实现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融合


思创融合课程建设涉及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与教学资源等方面,是高校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深化课程改革,是实现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

3.1 完善思创融合课程体系

在思创融合课程体系上,以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延伸课程为依托,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思创融合课程体系。在理论课程方面,构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线上课程和线下课程互为辅佐的课程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融合渗透,满足大学生多方位课程需求[7];在实践课程方面,强化创业实践课程作为思政教育载体的重要地位,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统一,合理构建以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面向社会创业人才能力诉求的实践课程体系。此外,以生为本,通过设立第二学位或辅修专业的方式,专门设计创新创业辅修课程作为课程体系的延伸课程,服务有创业兴趣的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开辟创新创业“专业”教育。

3.2 挖掘思创融合教学内容

在思创融合教学内容上,以立德树人作为深度融合的主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伦理道德观、法治意识、诚实守信、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创新创业课程,构建“思创融合型”课程内容体系[4]。理论课程方面,在梳理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特点,找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的融合空间,整合教学内容;实践课程方面,通过开展系统性建构,结合思政课程内容,加强教学内容的顶层设计,将创新理念、团队协作等内容融入整个实践教学过程,避免重创业技巧、创业项目书、创业实践项目等倾向,以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效融合[8]。

3.3 创新思创融合教学方法

在思创融合教学方法上,一方面,通过项目制、活动式、微课堂等方式,探索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翻转课堂、“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多元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各教学环节,发挥思政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和创新创业教育对思政教育的载体作用;另一方面,开展思创融合精品课、示范课、名师讲坛等工程,在已有的理论课程、研讨分享、赛事活动等工作环节中,推动思创一体化建设。

3.4 丰富思创融合教学资源

一方面,充分利用已有学习资源,如“学习强国”APP、党史学习教育官网、红色主题教育基地、主旋律影视剧以及各地方“两课”、党史学习平台等平台教育资源,深入开展思创融合主题教育;另一方面,出台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抓手,建成思创融合元素库和案例库,通过案例讨论、课程项目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4、以平台基地为载体,实现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融合


4.1 利用校内实践平台,发挥已有平台介导作用

高校可以利用已有的实践平台、基地,如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创客空间等,实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成果和创新创业的相互渗透、深入融合,充分发挥基地、平台的介导作用,引导大学生逐渐形成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正确理念和认知。同时,在场地、经费、管理等方面向实践基地、平台倾斜,为激励、引导、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给予有效支持。

4.2 借助校办企业平台,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进程

校办企业通常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思创融合重要的实践资源。相较于其他实践基地,校办企业通常具有学校重点学科和强大师资加持,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开放性,更加面向就业和创业。将校办企业纳入思创融合实践基地,增强实践平台的实用性与开放性,通过统筹安排实习活动将创业实践常态化、规范化,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进程,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

4.3 整合社会公共资源,拓展思创融合实践体系

实践基地、平台为思创融合提供了可视载体。高校在利用校内科技园、创新创业孵化园、创客空间等实践平台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同时整合社会公共资源,加强高校与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主体的合作,为思创融合提供全面的、多样的、多层次的实践体系。一方面,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原则,通过课题研讨、集体备课、现场教学、优质案例评比等活动,发挥思创融合示范课堂的引领示范作用,实现高校与高校之间的集群结对,共建思创融合育人大格局。另一方面,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型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校外组织的合作机制,培养学生机会识别、沟通合作、组织协调等能力以及创新和辩证的思维,帮助学生认识创新创业实践规律,实现思政融合人才培养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市场的有效对接。最后,借助政府扶持的创业孵化基地、创业街等社会公共资源,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实现创业意愿向创业行为的转换。


5、完善保障体系,实现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机制融合


5.1 优化顶层设计,完善考评机制

以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遵循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规律进行顶层设计,推动大学内部治理体系的完善,是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的关键环节。在课程融入上,需要分管教学工作的管理层统筹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全局;在教学工作上,需要二级学院制订并执行教改方案,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思创融合课程安排;在社会实践上,需要整合校内外各方资源,提供全面的、多样的、多层次的实践平台,以拓展思创融合实践体系;在课后考评和实践考核上,构建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发挥考评机制的“指挥棒”作用,调动管理层、教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保证思创融合的实际效果。

5.2 教育者先受教育,加强对思创融合教育主体的培养

依据“教育者先受教育”理念,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是思创融合是否有效的关键。首先,实施“内培外引”的师资构建策略,稳定一支高素质专职师资队伍。通过“内部选拔、外部引进”,组建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专业理论基础扎实的专职师资队伍或团队,形成思创融合的基本教育主体。其次,构建多元化的兼职师资队伍。一方面,在校内择优选拔专职辅导员、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校办企业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等作为思创融合理论课的兼职教师;另一方面,聘请校外企业家、专家、优秀校友等创新创业实践者作为校内教育资源的有益补充,以实现兼职师资队伍的多元化,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引。最后,加强培训,提升师资整体素质。思创融合某种程度上需要学科交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对师资的整体素质有较高要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创新创业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学习、交流及培训,定期深入行业、企业了解和参与创业实践,拓宽教师视野,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从师资层面实现思创理论课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以提高育人效果。

5.3 营造良好氛围,构建思创融合生态环境

思创融合教育是动态、递进式的过程。一方面,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构建思创融合生态环境的第一载体。在营造校园思创融合良好氛围的过程中,聚焦学校文化特色、理念特色、发展特色所凝结成的思创融合文化,以增强德育实效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整合实践资源,将科技园、创新创业孵化园、创客空间等引入校园,以营造浓厚的职业氛围,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另一方面,营造全员参与的思创融合社会氛围。通过高校与学生家庭、企业、社区、政府等各方面的良性互动,在全社会合力打造一个有利于思创融合教育开展的良好生态环境,形成人人参与的社会氛围,营造有利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碧飞,张炳聪.创新创业背景下《食品生物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1,47(10):304-308.

[2]唐彤彤.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20.

[3]宋妍,王占仁.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141-144.

[4]宁德鹏,何彤彤,何玲玲,等.高校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深度融合路径探赜[J].江苏高教,2023(4):102-106.

[5]洪晓畅,毛玲朋.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2(5):155-159.

[6]段焱.高校思政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析[J].理论导刊,2019(12):116-121.

[7]赵亮,卢佳,邵海亚.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学海,2019(6):202-206.

[8]张法清,陈小霞.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45-47.


基金资助: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校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及保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Hnjg2022-82)的研究成果;


文章来源:宾幕容.地方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探究[J].科教文汇,2024(11):38-42.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创新与创业教育

期刊名称:创新与创业教育

期刊人气:1361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

出版地方:湖南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674-893X

国内刊号:43-1503/G4

邮发代号:42-374

创刊时间:2010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