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肺癌伴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肺癌伴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60例纳入观察组,另选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MSCT参数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其诊断肺癌的效能;分析肺癌患者CT征象,并采用配对四表格χ2检验分析MSCT诊断肺癌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效能。结果:观察组肺容积差及肺密度差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肺容积比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SCT检查中的肺容积差、肺容积比及肺密度差均对肺癌有诊断效能,且三者联合诊断的效能更高,曲线下面积为0.864(P<0.05)。肺癌患者MSCT示,病灶壁厚不均匀,多见边缘分叶、毛刺、不规则、棘突征,肿瘤内部可见“空泡”征;本文60例肺癌患者中,病理证实出现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35例,淋巴结转移肺癌患者的毛刺征、分叶征、空泡征、棘突征发生率明显高于未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文60例肺癌患者肿大淋巴结共232枚,其中肺门56枚,纵隔176枚,病理阳性35例,共138枚;MSCT显示短径>10mm的淋巴结139枚,114枚病理阳性,误诊25枚(病理证实为反应性增生),诊断准确率为78.88%,kappa值为0.561;联合CT征象诊断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阳性120枚,准确率为83.62%,kappa值为0.670。结论:MSCT在肺癌伴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有明显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肺癌是原发于气管、支气管黏膜上皮或腺体的恶性肿瘤,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是癌症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1]。肺癌早期表现咳嗽、咳痰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则会出现肩背部疼痛或库欣综合征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临床诊断对肺癌预后至关重要,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是临床分期及治疗方式选择的重要依据[2],因此探究肺癌伴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方法有重要临床意义。多层螺旋CT扫描(multi-slice computer tomography, MSCT)是一种可通过多拍探测结构、球管一次曝光而同时获得多个层面图像数据的计算机成像技术,目前已是临床常用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可用于全身多个器官或部位疾病的诊断[3-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MSCT在肺癌伴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肺癌伴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1)确诊为肺癌[5];(2)临床资料齐全;(3)均有病理结果。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恶性肿瘤;(2)合并支气管炎、肺脓肿等其他肺部疾病;(3)严重心、脑、肝、肾功能不全;(4)检查前在其他医院进行过放化疗治疗;(5)影响学图像质量不佳,难以判断。另选同期行肺部CT检查的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1)行MSCT检查;(2)资料齐全;(3)无肺部疾病。排除标准:CT图像资料不佳。观察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46~76(60.51±5.09)岁。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3~78(61.12±5.11)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采用MSCT仪(飞利浦公司,型号Brilliance CT)进行扫描检查,参数设为:电压100kV、电流4~17mAs、螺距0.994、转速0.5s/r、视野400mm、矩阵512×512、层厚2mm、层间距2mm, 于患者深吸气/呼气末扫描,一次屏气下完成全部平扫,全肺扫描3~4s。所有患者平扫完成后再于肘静脉快速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2mL/kg),注射25s后增强扫描胸廓至胸12椎体平面,扫描完成后利用CT后处理工作站处理图像,由2名肺内科专业影像学医师双盲下进行图像评估,测量肺门、纵隔淋巴结短径,并将所得图像上传至计算机赋值系统,计算肺容积差、肺容积比及肺密度差。其中深吸气末肺容积-深呼气末肺容积=肺容积差;深呼气末肺容积/深吸气末肺容积=肺容积比;深呼气末肺密度均值/深吸气末肺密度均值=肺密度差。本文将淋巴结短径>10mm判为淋巴结转移阳性。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的MSCT赋值参数差异;(2)MSCT赋值参数对肺癌的诊断效能;(3)对比肺癌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与未转移患者的CT征象差异;(4)分析MSCT对肺癌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统计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
表示,采用t检验;MSCT赋值参数对肺癌诊断效能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不同诊断方法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采用配对四表格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MSCT赋值参数比较
观察组肺容积差及肺密度差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肺容积比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MSCT赋值参数对肺癌的诊断效能分析
ROC曲线分析显示,MSCT检查中的肺容积差、肺容积比及肺密度差均对肺癌有诊断效能(P<0.05),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0、0.833、0.848,且三者联合诊断的效能更高,曲线下面积为0.864(P<0.05),见表2、图1。
表1两组MSCT赋值参数比较
表2 MSCT赋值参数对肺癌的诊断效能分析
图1 MSCT赋值参数诊断肺癌的ROC曲线
2.3 肺癌患者MSCT图像分析
肺癌患者MSCT示,病灶壁厚不均匀,多见边缘分叶、毛刺、不规则、棘突征,肿瘤内部可见“空泡”征。本文60例肺癌患者中,病理证实出现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35例,肺癌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毛刺征、分叶征、空泡征、棘突征发生率明显高于未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与未转移 患者CT征象比较[n(%)]
2.4 MSCT诊断肺癌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效能分析
本文60例肺癌患者中,肿大淋巴结共232枚,其中肺门56枚,纵隔176枚,病理结果显示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阳性35例,共138枚;MSCT显示短径>10mm的淋巴结139枚,114枚病理阳性,误诊25枚(病理证实为反应性增生),诊断准确率为78.88%,kappa值为0.561;联合CT征象诊断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阳性120枚,准确率为83.62%,kappa值为0.670,见表4、表5。
2.5 典型病例分析
患者男,60岁,因咳嗽3个月,体检发现左肺占位病变1d入院,病理结果为腺癌。MSCT下见左下肺巨大不规则肿块,肿块内密度欠均匀,左肺门旁见类圆形低密度淋巴结,增强后动脉期肿块及左肺门淋巴结呈轻度不均匀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趋向均匀,见图2。
表4 MSCT诊断肺癌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效能分析
表5不同方法诊断肺癌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 转移效能比较
图2 MSCT检查结果
3、讨论
肺癌是位居癌症死亡首位的恶性肿瘤疾病,好发于吸烟者、长期接触污染空气者等。近年来,由于环境等因素影响,我国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呈逐渐上升趋势[6-7]。该病发病隐匿,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错失最佳治疗时间,影响生存期。因此探究肺癌早期诊断方案有重要临床意义。
MSCT检查目前已是肺癌诊断中的常用检查方法,辅助诊断肺癌有较高效能,其具有快速、无创等特点,且具有密度分辨率高、图像后处理能力强等优势,还可对相关参数进行定量分析,但在目前肺癌早期诊断中多是根据CT征象判断病变,肺部MSCT定量参数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4,8]。本研究将肺癌患者与健康者肺部MSCT定量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肺容积差及肺密度差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肺容积比明显大于对照组,且ROC曲线分析示MSCT检查中的肺容积差、肺容积比及肺密度差均对肺癌有诊断效能(P<0.05),与黄伟等[9]的研究结论相似。说明肺容积差、肺容积比、肺密度差等肺部MSCT定量参数可区别肺癌患者和健康者,可用于诊断肺癌。MSCT肺容积与肺功能相关,观察组患者肺容积差及肺容积比与对照组患者有显著差异,这说明肺癌患者呼吸做功时残气量及肺活量均异常,可能因为肺癌患者肺部气管或支气管肿瘤细胞侵袭性生长导致支气管狭窄、压迫气道等,影响肺部做功,导致肺容积异常[10]。肺密度差由肺部血流、肺组织及肺内气体量的相对比值决定,可反映肺通气功能、肺微循环情况,观察组患者肺密度差升高,可能因为肺癌患者通气功能降低,且肺局部循环欠佳。上述充分证实,MSCT下的肺容积及肺密度差可用于诊断肺癌。但由于部分患者在行MSCT检查时可能难以达到完全深呼吸状态而影响定量参数,存在漏诊风险,因此推荐在临床应用中将其作为辅助方法,可联合CT征象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等进行鉴别。
淋巴结是否转移是肺癌患者选择治疗方式及临床分期的重要依据。目前在影像学检查中多以淋巴结大小判定转移与否。本文中60例肺癌患者共送检淋巴结232枚,病理阳性138枚;MSCT示短径>10mm的淋巴结139枚,其中25枚病理结果显示为反应性增生,还有24枚病理阳性未检出,这说明淋巴结短径>10mm对肺癌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有较高诊断效能,但仍有一定误诊率、漏诊率。考虑因为淋巴结肿大有一定可能是由于反应性增生导致误诊;部分淋巴结如2L处左纵隔淋巴结及7区淋巴结因脂肪量少及周围血管容积效应而不易检出导致漏诊。
受肿瘤细胞侵袭,肺部病灶周围组织、局部循环及气体量均明显异常,导致肺癌患者出现“毛刺征、分叶征、空泡征、棘突征”等CT征象,且癌变越明显CT征象越明显[11-12]。本文中,淋巴结转移肺癌患者的MSCT毛刺征、分叶征、空泡征、棘突征发生率明显高于未转移患者,这与杜鉴铭等[13]的研究结果相似,且本文结果显示上述CT征象联合淋巴结短径>10mm诊断肺癌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有较高效能,且准确率明显高于单独以淋巴结短径>10mm诊断,这说明联合CT征象诊断可提高淋巴结短径>10mm诊断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考虑因为CT征象与肿瘤细胞对肺间质、肺泡及周围毛细血管网的浸润程度相关,而往往肺癌临床分期越高淋巴结转移风险越高。
综上所述,MSCT在肺癌伴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有较高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秦娜,马红霞,靳光付,等.肺癌流行病学研究年度进展2022[J].中华医学杂志,2023,103(14):1068-1073.
[2]尹玲.三期动态CT增强扫描在诊断右肺上叶肺癌及纵隔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价值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16(5):54-56,93.
[3]李首崇.MSCT联合血清CYFRA21-1、NSE、CA125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22(7):37-39.
[4]周红,高亚洲.肺癌患者MSCT影像学征象与血清肿瘤因子相关性及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22,20(5):65-67.
[5]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9版)[J].中华肿瘤杂志,2020,42(4):257-287.
[6]刘枫林,马伟.肺癌患者临床流行病学及病理学特点分析[J].中国病案,2021,22(5):53-55.
[7]苏春霞,周彩存.2022年度肺癌领域重要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癌症杂志,2023,33(3):218-227.
[8]李萍,张昊,郑斌荣,等.MSCT征象与NSE、CYFRA21-1联合检测对周围型肺癌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23,21(5):40-42.
[9]黄伟,郑继坤,杨燕,等.MSCT参数、CA199、NSE在早期肺癌诊断及预后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23,45(4):500-503,508.
[10]胡政乾,耿雪,朱红伟,等.COPD合并肺气肿患者MSCT肺容积百分比与常规肺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22,20(4):48-50.
[11]杨宏博,任博,孟欣.多层螺旋CT影像学征象与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的关系[J].癌症进展,2022,20(18):1896-1898.
[12]张旭阳,任占丽,于楠,等.肺癌Ki-67表达与CT影像征象及定量参数之间的相关性[J].分子影像学杂志,2023,46(3):453-457.
[13]杜鉴铭,冯硕,王丹石,等.多层螺旋CT联合血清因子对肺癌淋巴结转移老年患者的诊断[J].国际老年医学杂志,2021,42(4):208-212.
文章来源:李盛旗,涂伟岚,王静.MSCT在肺癌伴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4,37(21):3703-3705.
分享:
肺癌通常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尤其是超过50岁的人群,近年来,肺癌在年轻人群中的发病率有所增加[5]。随着CT分辨率的进一步提高,多发肺结节患者的检出率也在增加。肺癌年轻化、多发肺结节患者比例增加和人口老龄化意味着大部分肺癌患者需要更快的回归社会角色。这对现代肺外科在微创、肺功能保护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8]。
2025-04-23早期患者无明显症状,随病情进展会诱发咳嗽、咯血、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时会累及其他组织器官,引发颅内压增高等症状,故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手术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常见治疗方案之一,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细胞进展,有效延长生存时间。
2025-04-17目前,该疾病主要采用药物、化疗等方法治疗[2]。但是化疗治疗会引起患者产生不良反应,极易出现疼痛、癌因性疲乏等症状,不利于患者身体康复,因此需要采用合适的护理进行干预[3]。近年来,中医护理干预已被多种疾病广泛运用,主要包括艾灸、穴位贴敷等方法,且具有作用久、效果好的特征。
2025-04-16目前,低剂量螺旋CT(LDCT)是诊断早期肺癌的常用方法,其阳性检出率高,但误诊率仍相对较高,很难有效鉴别肺部肿瘤的良恶性,导致临床应用受限[4]。传统肿瘤标志物对早期肺癌诊断的敏感性相对较低;病理学诊断虽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但具有侵入性。因此,需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诊断方法,为肺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2025-04-15NSCLC晚期首选紫杉醇联合顺铂化疗,对改善症状有显著效果,能延缓生存期。不过化疗对正常组织也会造成损伤,许多患者不耐受,且尽管多数化疗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但5年生存期仍偏低。靶向治疗近些年的研究成果显著,且靶向药物已进入医保集采,患者医疗支出也大幅度降低。
2025-04-02研究显示,MIr-21可够通过调控pten、pdcd4、reck等多个关键靶基因表达,促进肺癌的恶性进程,但具体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4]。dna甲基化是较重要的一种表观遗传学修饰方式,其在细胞周期调控和细胞分化调控等诸多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遗传学、肿瘤学研究的热点[5]。
2025-04-01肺癌为临床多发的恶性肿瘤,存在较高的患病率与致死率[1]。近年,伴随医疗手段的快速进步,胸腔镜根治术逐渐运用于临床,该术式在胸腔镜帮助下开展各项操作,存在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2]。胸腔镜根治术可分为单孔与三孔,而临床关于单孔、三孔的选用并未形成统一标准。
2025-03-18近些年来中国癌症谱显示肺癌发病率较前提高[3],中晚期多会出现全身多处转移,国内外研究均表明肺癌脑转移在颅内转移瘤中最多见。西医治疗肺癌脑转移多采用手术和放疗等治疗方法,虽然对脑瘤有效,但治疗后易复发,并且有一定毒副作用和后遗症,生存期短且预后极差。
2025-03-05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是目前治疗肺癌的常用方法,指通过手术切除肺部肿瘤及其周围组织,达到彻底治愈肺癌的目的,其相比传统手术具有缓解术后疼痛、缩短拔管时间、切口美观等优势[1-2]。但部分患者由于生理功能与生活方式改变,给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3]。研究发现[4],患者心理韧性较强,
2025-03-04肺癌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恶性肿瘤,以非小细胞肺癌(NSCLC)较为常见,且其病死率较高[1]。同步放化疗为临床治疗晚期NSCLC的主要方案,可在化疗的药物作用下,对放疗后仍可能修复的肿瘤细胞起到抑制作用,从而增强放疗效果及放疗敏感性,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2]。
2025-02-20人气:16674
人气:16007
人气:15574
人气:15298
人气:14845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癌症杂志
期刊人气:2067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7-3639
国内刊号:31-1727/R
邮发代号:4-575
创刊时间:1991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474
影响因子:2.876
影响因子:0.89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15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